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尚书·吕刑》谈及远古时期尧初建社会秩序,派诸官分掌各项事务,大禹命名山川即其中重要举措之一。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榖”。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峷,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𫜁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毳冕”则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周礼之所以如此关注“名物”,正因为“名物”有“用事”之目的,此小者关乎地位、财富,大者事关尊卑、等差以及社会秩序,此即周礼之核心目的。周代乃礼仪大邦,其礼仪制度和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与名物学息息相关。仅《周礼》所涉名物类型就有二十余种,这些名物根据名称范畴、功能属性、职官归属等作了更细致的区分。名不同则其形制、功能也随之各异,体现出时人清晰的思想逻辑,远远走出了早期先民浑朴的命名状态。后人常以周礼皆为“繁文缛节”,对此多有讥刺,认为其繁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诸多“名物”的区分和配用上。其实,正是借助于“辨析名物”使得相关名物各有所用、各有象征,周代才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名实、名号、名分、名序、名目等格外敏感重视,也正是由此而来。(摘编自王静、郗文倩《从“命名识物”到“辨物刻物”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知识技术和思想观念》)材料二:张定浩《文学与名物》一文讨论了名与物在文学当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学的基本相对性,在于使人“从观念的重重罗网中挣脱出来,重新透过坚实的万物去观看事件,并被万物和事件所观看”。如何做到这一点呢?①“单是知道这些事物抽象和普遍的名字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它们在彼时彼刻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将那些被湮没的具体的名和同样被湮没的具体的物相连接,如此它们才可能复活,像密码锁的开启,咯哒一声,一个真实存在过的生活世界,而非我们带着今日眼光所以为的那个现实世界,才得以呈现。”什么是“抽象和普遍的名字”,什么又是“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呢?唐宋之际,某种芜杂琐碎的名物记录开始悄然渐增,人们热衷于为寻常事物巧制“文呼”,为已有常名之物另取新名;至于在北宋兴起,在南宋自成一类的谱录,乃至热衷于名物记录的小说,则更是风气已开之后的产物了。此类作品对名物的记录,并不以训诂与考证为目的,它们与巧制“文呼”的风气一样,与其说是为了准确指称某物,不如说是出于审美与娱乐之动机。牡丹,有鹤翎红、倒晕檀心、九蕊真珠;砚之形制,有仙桃、玉台、月池;酒,有瑶池、兰芷、千日春……在牡丹、砚、酒等“类名”底下,它们提示的差异微乎其微,难道没有它们,或者说没有这些差异,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与交流会受到影响吗?②然而,正是它们,能够打破“简单固有的符号化认识”。“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是牡丹、砚、酒,而有心人在千百年间孜孜不倦地记录下的九蕊真珠、月池、千日春等繁冗琐碎的“无用之名”,才在当时的生活(而非生存)当中具体地被唤起。此外,张定浩还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人的真实的活动与感情,需要一个具体的物的世界来安放,并通过那些物的名字来保存”,而“一切的人类,最终都是生活在沉默却有名字的物的怀抱,而非意见和观念的喧嚣中”。(摘编自鄢虹《注目于“名”:“名物学”的另一条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典籍为物怪命名会描摹其声音或记载其活动场所,以准确识别归类,建立秩序。B.借助“辨析名物”构建起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周朝才成为礼仪大邦,进入较高的文明。C.“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既能保存真实存在的历史,还能安放人真实的活动与感情。D.从“命名识物”到“文呼”,中国古代名物观呈现出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名不虚传”等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辨析名物的重视。B.《周礼》中“名物”承载着抽象伦理象征意义,可见周人的认知模式远优于早期先民。C.《周礼》中对名物区分细致、配用明确,近于繁缛,是因为“名物”有“用事”目的。D.张定浩《文学与名物》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当代名物研究与文学密切相关。3.下列《红楼梦》情节,最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刘姥姥在宴会上以庄稼人的本色语言巧妙应对牙牌令,连比带划,逗乐贾府众人。B.宝钗设宴,提议咏菊作诗,黛玉连作《咏菊》《问菊》《菊梦》三首,最终夺冠。C.在斗草报花草名的游戏中,豆官以“姐妹花”难住众人,香菱则以“夫妻蕙”应对。D.宝玉生日宴上,众人以抽签的方式行酒令,每支签上都画有一种花,并附有诗句。4.简要分析材料二中两个画线问句的论证效果。5.孔子重视《诗经》,除了其社会作用与教化作用外,还特别提到“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请根据材料概括孔子提出“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一主张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豫让亮剑贾兴安第一次刺杀失败后,豫让是遍体鳞伤、一瘸一拐回到家中的。伤愈之后,豫让迫不及待地计划对赵襄子实施第二次攻击。他想,这一次必须成功,不能再失败。赵襄子认识自己,自己必须改变样貌,这样才能再次接近他。豫让收拾好行囊,戴上佩剑,暗藏匕首,躲进位于家乡十几公里外的深山老林,独自悄悄进行“易容手术”。左腮旁嘴上角那颗黑豆粒大小的青痣,先毫不犹豫剜掉。豫让又将眉毛和胡须刮掉。接着,他在山里的漆树身上,用刀划开一道道的口子,让黏稠的汁液渗出来,然后取下来在身上涂满,让全身红肿溃烂,长出癞疮,以此来改变形体和皮肤的颜色。山上野漆树流出来的汁液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涂到皮肤上如同火烧铁烙。豫让用这种方式“整容”,可见忍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和折磨。半年以后,为了检验易容的效果,豫让装扮成乞丐,偷偷下山溜回村中,到自己的家门口前要饭。豫让端着磕得满沿儿都是豁子的破碗:“大嫂,行行好吧,半块菜饼也行。”妻子闻声愣了愣,上下打量着他,突然惊叫道:“呀!听声音,你不是豫让吗?”豫让吓得转身就跑,破碗也“啪啦”一声掉到地上碎了。“你……怎么跑了,怎么变成这样了!”妻子在后面边追边喊,“豫让,快回来……”豫让不敢回头,一口气跑了三里多地,坐到邻村村头的路边气喘吁吁。他心寒透了,自己承受着如此巨大的自残的折磨和痛苦,没想到一眼就被妻子认出来了,这不是前功尽弃吗?看来,毁容是不彻底的,必须继续进行。可是,问题出在哪儿呢?往下,该怎样进行“改造”和“加工”呢?“听声音,你不是豫让吗?”妻子的话在豫让耳边回荡着……豫让打个寒噤,激动地跳了起来:“对,坏事就坏事在我的声音上!”他暗暗想到,虽然自己的面目和体形都改变了,但声音依旧,不变声,还会让人认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可怎么才能改变声音呢?不远处,传来“铿铿锵锵”的打铁声。豫让循声朝那里看,见一老一少在通红的火炉旁,抄起一块通红的铁块,在铁砧子上打制器具。他灵机一动,走过去悄悄站在一旁观看。这时,一位老者拿起一根铁棍,在炉口里捅了捅,拉响一阵风箱,一堆块状的火炭,旺盛地冒出一簇金黄色的火焰。豫让皱皱眉头,突然有了主意。他漫不经心地抄起一把火钳,在炉口里拨拉了几下。老者奇怪地问:“你要干什么?”豫让没有说话,张开嘴巴,突然把炭块放了进去。老者和年轻人几乎同时目瞪口呆地惊叫:“你有病吧!是傻了还是疯了……”难道,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吗?似乎也不是。当然,在豫让心目中,“刺赵”也算是他的“天降大任”,但他如此“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一定能成功吗?面目全非,喉咙烧坏而嗓音变得嘶哑的豫让,临“行刺”赵襄子前,又回家进行了一次“战前”测试。他如法炮制,还是扮成要饭的去他家门前见他妻子。这回,妻子没认出豫让。妻子骂他叫花子,让他快滚。他心花怒放,高高兴兴地“滚”走了。但在半路上,他的一位好朋友还是认出了他:“这不是豫让吗?”豫让怔怔,哑着嗓子说:“不是,你认错人了。”朋友撇着嘴说:“没错,看身形和走路的姿势,就是你豫让。”豫让一脸不高兴,只好承认了。朋友见他面目全非,一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匪夷所思,问他缘由。豫让拉他在一个小树林里坐下,对他诉说了其中的原因。朋友听后唏嘘不已,最后说:“听你的意思,赵襄子好像很赏识你。以你的才干和忠厚,如果投到赵襄子那里当门客,他一定会信任你。这样,你就能潜伏到他的身边,然后伺机杀掉他,不就达到目的了吗?本来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何苦非要这般自残,活活受着大罪糟蹋自己呢?豫让啊,你不要这样,按我说的去做吧。”豫让摇摇头,掷地有声道:“做人,坚决不能这样干。如果我按你所说,投靠赵襄子,当他的门客,就要全心全意尽忠于他,不能再图谋刺杀人家,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败坏了天下人臣之义,愧对于‘人’的那一撇一捺。再说,我本是智家忠实的门客,怎么能假装又是忠于赵家的门客这样一人两面的嘴脸?这和贼寇毫无区别,我做不到。你刚才所说的确会很省事,成功的机会也更大。但是,他人可以这样做,而我不是他人。我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想要后世做臣下而对君主怀有二心之人,感到羞耻和惭愧。对主公的忠,要一忠到底,对仇家的恨,要恨到海枯石烂,绝不能靠变节投敌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朋友哑然,望着豫让一脸困顿和茫然。豫让站起来,怫然而去……经过三年多漫长的苦心经营和准备,豫让终于感到万事俱备了,决定开始第二次“刺赵”行动。(有删改)【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豫让在智伯门下受到尊宠,智伯伐赵襄子失败后被赵襄子杀害。豫让为了替智伯报仇多次行刺赵襄子,但最终未遂被捉,临死前他恳求赵襄子脱下衣服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后自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没有成功,这无疑增加了之后刺杀的难度,豫让不得不易容以便再次接近赵襄子,从而完成刺杀。B.豫让独自躲进深山老林进行“易容手术”,目的就是不想被人发现他易容的秘密,降低刺杀赵襄子的计划再次失败的可能性。C.了检验易容效果,豫让特意两次回家见妻子,第一次被妻子认出时,他感到心灰意冷,甚至怀疑自己无法完成刺杀。D.面对朋友的建议,豫让认为如果选择了潜伏,自己便会陷入不忠不义的境地,这违背了自己的做人原则,因此绝不能做。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全知视角讲述豫让为第二次刺杀赵襄子所做的准备,全方位展现了事件和人物,并对人物行为做出了评价。B.妻子说的“听声音,你不是豫让吗”在文中反复出现,自然引出了后文豫让寻找变声方法的情节,推动了故事发展。C.文章对豫让吞炭改变声音后的心理进行了描写,展现出豫让内心的煎熬痛苦,暗示了豫让第二次刺杀行动的失败。D.文章以豫让决定开始第二次“刺赵”行动作结,与开头形成了照应,结构上首尾圆合,从而产生了浑然一体的效果。8.豫让是历史上的著名刺客,本文是如何塑造其形象的?9.本文选自作者的《古人的绝唱》一书,有评论称该书以非虚构的文学形式系统地撰写了几位历史人物,在撰写时深入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和历史人物的内心。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该评论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节选自《荀子·君道》)材料二: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节选自《韩非子·有度》)材料三:右臣访闻两浙诸郡,近年民间例织绸绢以备送纳,官吏欲行拣择,而奸猾人户及揽纳人递相扇和,不纳好绢,致使官吏无由拣择,期限既迫,不免受纳。岁岁如此,习以成风。臣自到郡,欲渐革此弊,即指挥受纳官吏,稍行拣择。至七月二十七日,有百姓二百余人,于受纳场前,大叫数声。遂相率入州衙;诣臣喧诉、臣以理喻遣。臣知此数百人,必非齐同发意,当有凶奸之人,为首纠率、密行缉探。当日据受纳官仁和县丞陈皓状申,有人户颜章、颜益纳绢五疋,并是轻疏糊药[注],丈尺短少,以此拣退。其逐人却将专典钳撮及与揽纳人等数百人,对监官高声叫啖,奔走前去。臣即时差人捉二人。只至明日,人户一时送纳好绢,更无一人敢行喧闹。臣寻体访得二人系第一等豪户颜巽之子。父子奸凶,众所畏恶。下狱之日,闾里称快。(节选自苏轼《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注]轻疏糊药:马虎地用药水浆洗绸绢,这里有以次充好之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国乱A弱矣B又皆释国法C而私其外D则是负薪而救火E也F乱弱G甚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省,简略;与《论语》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省”词义不同。B.“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常”与“国无常强”中的“常”词义相同。C.“于受纳场前”的“于”与《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于”用法相同。D.闾里,是古代居民户口编制单位,也是平民聚居处,这里指乡里民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肯定法在治理国家上的重要意义,而且认为君子是法的本源。有了懂法的君子来施行法,法便可以被有效地施行,君王便可安逸,国家便可安定。B.韩非子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法令不应偏袒权贵。依法办事国家就会强大,不依法办事就衰弱,荆齐两国从称霸走向衰弱的历史便说明这个道理。C.苏轼在任上励精图治。在得知近年存在民户故意拖延送纳时间,导致官吏被迫接收次等绸绢的不良现象后,决心治理,令受纳官推延挑选绸绢的时间。D.苏轼在处理案件时注重调查。面对骚乱,他派人暗中侦查,并据受纳官汇报情况,获知颜氏兄弟带头闹事;在捉拿他们后,进一步查访其家庭背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2)遂相率入州衙,诣臣喧诉,臣以理喻遣。14.苏轼为何要严惩颜氏父子?请结合材料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南康县用东坡留题韵戴复古镜中双鬓已非鸦,身在江湖心在家。道路飘零如柳絮,山川迤逦近梅花。客行有债频沽酒,老怕无眠戒饮茶。昨夜梦归沧海上,钓竿横插雁边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路飘零如柳絮”将道路上见到的受时局所累、流离漂泊的百姓比作柳絮,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B.“山川迤逦近梅花”一句转而写诗人途中所见自然景色,山川曲折连绵,诗人一路有梅花相伴聊作慰藉C.“客行有债”写诗人到处欠酒债,“频”字则直接点出诗人借酒消愁之频繁,以沽酒之“频”衬托愁思之深。D.“老怕无眠戒饮茶”与“潦倒新停浊酒杯”相似,诗人“戒茶”,杜甫“戒酒”,都是出于对自己身体担忧。16.戴复古的诗作“俊爽率直,清淡自然”,请结合诗歌首尾两联简要分析这一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句写词人与妻子相见却不相识的悲痛;“________________”句则通过对写的手法形象表达出词人思念妻子的伤痛欲绝之情。(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浸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3)“酒”作为古代文人笔下常见意象之一,有时并不直接以“酒”字呈现。一些文人在诗词中偏好使用酒的雅称或与之相关的器具来隐喻“酒”,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①被称为“中国游戏行业的里程碑与工业奇迹”的《黑神话:悟空》,②是设计团队围绕中国神话为背景,③深度挖掘《西游记》中的经典元素,④并融入现代游戏设计理念,⑤打造出既熟悉又新颖的西游世界。在《黑神话:悟空》中,山西的“木头”成为震撼世界的中国符号。世代居住于此的山西人用木头搭建了无数的古建奇观。一望无际的塞北草原上,甲的应县木塔是我们实实在在能见到木构建筑征服天空的极致高度。在应县木塔的身上,古人使用了现代修建摩天大楼时常用的双层套筒结构,67米的高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如今绝大多数居民楼。然而这些古人所钟爱的木头材料又生得太过娇贵,怕水、怕火、怕虫蛀、更怕人为破坏,这些无可避免的短板使得木构建筑天生“短命”。永宁寺塔建成后仅16年便毁于雷火。这并非材料与技术不足的无奈之举,因为华夏先民早就已搭建了4000年来不朽不化的石峁古城。古人的想法或许有些浪漫到匪夷所思:他们相信木头是有生命力的。树木的春荣秋枯,就如同人的乙,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用树木搭建的众生居所,便自然地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木头是有极限的。但有些极限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中国人则将榫卯的艺术雕琢到了极致,创造出不逊色于汉字的伟大发明:斗栱。数十个方形“斗”与弯弓形的“栱”彼此榫卯交织,如同乐高积木一般搭建出一个无比精巧的承重结构。正是这种精巧的结构,造就了应县木塔历经40余次地震、200多发炮击而900年不倒的奇迹。古人选用木头修葺房屋,为它们注入了灵魂与生命,同时也注定了他们不会永恒存在。正因如此,每一座从时光的罅隙中遗落下的建筑,更显得丙。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黑神话:悟空》问世,引起全球范围的互动狂欢,这也是促成中华文化软实力输出的机会,请你依据材料内容,使用转折关系的语句,为外国友人介绍木质建筑。(70字以内)(二)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