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研发和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1页
药品研发和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2页
药品研发和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3页
药品研发和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4页
药品研发和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品研发和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TOC\o"1-2"\h\u32248第一章药品研发概述 335771.1药品研发的定义与意义 3298801.2药品研发的流程及关键环节 32406第二章药物设计与合成 423142.1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 4183712.2药物合成方法与技术 5119252.3药物合成工艺优化 515704第三章药物制剂研究 57283.1药物制剂的分类与特点 6273133.1.1分类 684583.1.2特点 6121593.2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 6158863.3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评价 714666第四章药效学研究 753284.1药效学评价指标与方法 753154.1.1药效强度评价指标 7119784.1.2药效持续时间评价指标 8242634.1.3药效稳定性评价指标 8126794.1.4药效学评价方法 8149244.2药效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8249224.2.1实验设计 868584.2.2数据分析 8191044.3药效学评价的统计学方法 8120004.3.1参数检验 9200404.3.2非参数检验 921836第五章药物安全性评价 9295625.1药物毒理学基本概念 957405.1.1毒性 9121795.1.2剂量效应关系 9119915.1.3毒性作用机制 978835.2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 10235205.3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10151685.3.1实验动物毒性试验 10248225.3.2临床试验 10197785.3.3体外试验 1013632第六章药品质量控制概述 10263856.1药品质量控制的定义与意义 107476.2药品质量控制的标准与法规 113947第七章药品质量控制方法 12117687.1药品质量检测方法 1265497.1.1物理检测法 1216957.1.2化学检测法 12242747.1.3生物学检测法 12111217.1.4仪器检测法 12277457.2药品质量分析方法 124797.2.1成分分析 1247157.2.2结构分析 1281617.2.3性质分析 13255007.2.4药效学分析 1360847.3药品质量评价方法 13292337.3.1质量标准评价 13244237.3.2检测方法评价 13160657.3.3稳定性评价 1357477.3.4临床评价 1311790第八章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3192878.1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13180808.1.1原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 1374318.1.2生产设备与工艺的控制 13153558.1.3操作人员培训与管理 14183878.1.4环境卫生控制 14155268.2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与改进 14240128.2.1在线监控 14249368.2.2中间产品质量控制 14121878.2.3成品质量控制 14203198.2.4质量改进 14206548.3生产过程的验证与审计 14276148.3.1验证 14148858.3.2审计 14143938.3.3持续改进 1527121第九章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5237799.1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 1520339.1.1管理层面 15262519.1.2质量政策与目标 15105309.1.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533589.1.4资源配置 15187119.2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机制 15235099.2.1质量策划 1551979.2.2质量保证 1527479.2.3质量控制 16128349.2.4质量改进 1674989.2.5质量监督与检查 16295529.3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持续改进 16140979.3.1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16130889.3.2开展质量培训与教育 16242039.3.3加强质量风险管理 16246249.3.4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6264989.3.5推行质量奖惩制度 169466第十章药品研发与质量控制案例分析 161887010.1典型药品研发案例解析 173220310.1.1案例背景 17349110.1.2研发过程 172483410.1.3成果与启示 17220710.2典型药品质量控制案例解析 172798210.2.1案例背景 171090910.2.2质量控制过程 173041110.2.3成果与启示 172953310.3药品研发与质量控制的经验与启示 18第一章药品研发概述1.1药品研发的定义与意义药品研发,是指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药物分子进行设计、合成、筛选、评价等过程,研发出具有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作用的药物及其制剂。药品研发是药物产业的核心环节,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具有极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药品研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临床需求: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临床对新型药物的需求日益增长。药品研发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推动产业发展:药品研发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3)促进科技创新:药品研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1.2药品研发的流程及关键环节药品研发的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药物发觉阶段:此阶段主要包括药物靶点的筛选与确认、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与筛选等环节。(2)药物候选物筛选阶段:在药物发觉阶段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药物分子进行活性评价、药效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确定具有开发潜力的药物候选物。(3)临床前研究阶段:主要包括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依据。(4)临床试验阶段:分为I、II、III期临床试验,逐步扩大药物使用的范围,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生产制备阶段:根据临床试验结果,确定药物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标准等,为药物上市提供生产保障。(6)注册审批阶段: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药品注册申请,获得批准后,药品可正式上市销售。药品研发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1)药物设计:合理设计药物分子,提高药物活性、降低毒副作用。(2)药物筛选:快速筛选具有潜在活性的药物分子,缩短研发周期。(3)药效学研究:深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4)毒理学研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保障。(5)临床试验: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品上市提供依据。(6)生产制备:优化生产工艺,保证药品质量稳定可靠。(7)注册审批:严格遵循法规要求,保证药品研发过程的合规性。第二章药物设计与合成2.1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药物设计是指根据药物的生物学作用和化学结构,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分子对接、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等方法,对药物分子进行合理设计的过程。以下是药物设计的几个基本原理:(1)结构活性关系(SAR)原理:药物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其生物活性。通过对药物分子进行结构改造,优化其生物活性,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2)相似性原理:药物分子与生物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相似性。通过分析已知药物的相似性,可以预测新药物的生物活性。(3)药效团原理:药物分子中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原子或基团称为药效团。通过分析药效团与生物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设计出具有相似生物活性的新药物。(4)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原理:通过建立药物分子的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预测新药物的生物活性。2.2药物合成方法与技术药物合成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有机合成法:利用有机化学反应,将简单的有机分子合成为复杂的药物分子。主要包括亲电取代、亲核取代、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2)生物合成法:利用生物体(如微生物、植物、动物)内的生物酶催化反应,将简单的有机分子合成为药物分子。(3)组合化学法:通过平行合成技术,将大量不同的化合物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库。(4)基因工程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体进行遗传改造,使其具有合成特定药物分子的能力。(5)计算机辅助设计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药物分子进行设计、优化和筛选。2.3药物合成工艺优化药物合成工艺优化是指在药物合成过程中,通过调整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溶剂等,提高药物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生产流程的一系列措施。以下是药物合成工艺优化的几个方面:(1)反应条件优化:包括反应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的调整,以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2)催化剂选择与优化: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提高反应选择性,降低副反应。(3)溶剂选择与优化:选择合适的溶剂,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降低环境污染。(4)反应过程控制与优化:通过实时监测反应过程,调整反应条件,实现反应过程的精确控制。(5)后处理工艺优化:包括产物分离、纯化、干燥等环节的优化,以提高药物纯度和质量。第三章药物制剂研究3.1药物制剂的分类与特点3.1.1分类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溶剂等按一定比例和方法制备成具有一定剂型、规格和质量的药品。根据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药物制剂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固体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粉剂等;(2)液体剂型:包括溶液剂、乳剂、悬浮剂、注射剂等;(3)半固体剂型:包括软膏剂、凝胶剂等;(4)气溶胶剂型:包括气雾剂、粉雾剂等;(5)缓释、控释制剂:包括缓释片、缓释胶囊、控释片等;(6)靶向制剂:包括脂质体、微球、纳米粒子等。3.1.2特点不同药物制剂具有以下特点:(1)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通过合适的剂型和制备工艺,提高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速率和程度;(2)降低毒副作用:通过制剂技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3)增加药物稳定性:采用一定的制剂技术,提高药物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4)便于使用和携带:根据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剂型和规格,便于患者使用和携带;(5)提高药物疗效:通过制剂技术,实现药物在特定部位、特定时间的释放,提高药物疗效;(6)满足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定制合适的药物制剂。3.2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原料药的筛选与制备:选择合适的原料药,对其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研究,保证原料药的纯度、稳定性和质量;(2)辅料的选用与制备:根据药物制剂的剂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辅料,保证辅料的质量和安全性;(3)制备工艺的确定:根据药物制剂的剂型、规格和质量要求,确定合适的制备工艺,包括药物的粉碎、混合、干燥、成型等过程;(4)质量检验与控制:对制备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质量检验,保证药物制剂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5)包装与储存: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保证药物制剂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稳定。3.3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评价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评价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因素试验:通过高温、高湿、光照等条件,研究药物制剂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稳定性;(2)加速稳定性试验:在规定时间内,对药物制剂进行加速破坏,预测其在实际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3)长期稳定性试验:对药物制剂进行长期储存,观察其质量变化,评价其在规定有效期内的稳定性;(4)制剂工艺对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制剂工艺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优化制备工艺;(5)包装材料对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包装材料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6)质量标准的制定:根据稳定性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保证药物制剂的质量稳定。第四章药效学研究4.1药效学评价指标与方法药效学评价是药品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效果及其机制。药效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药效强度、药效持续时间、药效稳定性等。药效学评价方法包括体外实验、体内实验和临床实验。4.1.1药效强度评价指标药效强度评价指标包括半数有效浓度(EC50)、半数抑制浓度(IC50)、最大效应(Emax)等。其中,EC50和IC50是评价药物抑制或激活生物效应的常用指标,Emax是评价药物达到最大效应时的浓度。4.1.2药效持续时间评价指标药效持续时间评价指标包括药效维持时间、药效半衰期等。药效维持时间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药效半衰期是指药物浓度降至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4.1.3药效稳定性评价指标药效稳定性评价指标包括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药物与靶点的亲和力等。药物代谢速率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药物与靶点的亲和力则反映了药物作用的特异性。4.1.4药效学评价方法体外实验主要包括细胞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实验可以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生物过程的影响;分子生物学实验可以研究药物对基因表达、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的作用。体内实验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可以观察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反应;临床试验可以评价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安全性及耐受性。4.2药效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2.1实验设计药效学实验设计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客观等原则。根据实验目的和评价指标,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型、药物剂量、给药方式、观察时间等。同时要充分考虑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2.2数据分析药效学实验数据通常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多重比较检验等。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药物在不同剂量、不同时间点的药效差异,以及药物与对照药物的药效比较。4.3药效学评价的统计学方法药效学评价的统计学方法主要包括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参数检验适用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实验数据,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等;非参数检验适用于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的实验数据,包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等。4.3.1参数检验参数检验是基于正态分布假设的统计方法。t检验适用于两个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的均数比较;方差分析适用于多个独立样本的均数比较。在药效学评价中,参数检验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剂量药物之间的药效差异。4.3.2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不依赖于正态分布假设,适用于各种分布类型的实验数据。秩和检验适用于两个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的秩次比较;KruskalWallis检验适用于多个独立样本的秩次比较。在药效学评价中,非参数检验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剂量药物之间的药效差异。第五章药物安全性评价5.1药物毒理学基本概念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毒性作用是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特殊毒性等。药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毒性、剂量效应关系、毒性作用机制等。5.1.1毒性毒性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程度。毒性可以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急性毒性是指药物在短时间内(通常为24小时内)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亚急性毒性是指药物在较长时间(通常为几天到几周)内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慢性毒性是指药物在长时间(通常为几周到几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影响。5.1.2剂量效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与毒性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剂量效应关系可以分为剂量效应曲线和剂量反应曲线。剂量效应曲线描述了药物剂量与毒性效应强度的关系,剂量反应曲线描述了药物剂量与毒性反应发生率的关系。5.1.3毒性作用机制毒性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产生毒性作用的生物学过程。毒性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生物体分子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产物的作用、药物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5.2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LD50(半数致死量):指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概率为50%的药物剂量。最大耐受剂量(MTD):指实验动物可以承受的最大剂量,而不产生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指使用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毒性指数(TI):指药物的LD50与ED50(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用于评估药物的毒性大小。5.3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动物毒性试验、临床试验和体外试验。5.3.1实验动物毒性试验实验动物毒性试验是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动物出现的毒性反应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实验动物毒性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等。5.3.2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通过观察药物在人体中的不良反应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每期试验的目的和规模不同。5.3.3体外试验体外试验是通过在细胞或细胞器水平上研究药物的毒性作用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体外试验包括细胞毒性试验、细胞遗传毒性试验等。体外试验具有快速、经济、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但缺点是难以模拟人体内的复杂环境,因此其结果需结合其他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第六章药品质量控制概述6.1药品质量控制的定义与意义药品质量控制是指在药品研发、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依据国家法规和药品标准,对药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进行全面检测和监控,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稳定、均一的一种质量管理活动。药品质量控制的核心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提高药品质量,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药品安全:通过严格的药品质量控制,可以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提高药品疗效:药品质量控制有助于保证药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剂型和规格等符合国家标准,从而提高药品的疗效。(3)促进医药产业发展:药品质量控制有助于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6.2药品质量控制的标准与法规药品质量控制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是药品质量控制的基础,包括《中国药典》和各类药品注册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药品的名称、剂型、规格、含量、检查、检验方法等内容,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2)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GMP是指导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范,涵盖了药品生产的环境、设备、原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人员培训等方面。企业需按照GMP要求组织生产,保证药品质量。(3)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GSP是指导药品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范,包括药品采购、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企业需按照GSP要求进行经营活动,保证药品质量。药品质量控制的相关法规主要包括:(1)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质量控制的根本法规,明确了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法律责任和要求。(2)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了药品注册的申请、审批、监管等方面的程序和要求,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3)药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药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了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审批、发放、变更、撤销等方面的程序和要求,保证企业具备生产合格药品的能力。(4)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了药品经营许可证的申请、审批、发放、变更、撤销等方面的程序和要求,保证企业具备经营合格药品的能力。国家还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价管理办法》、《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等法规,进一步完善了药品质量控制体系。通过以上标准与法规的实施,有助于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第七章药品质量控制方法7.1药品质量检测方法药品质量检测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稳定的重要环节。以下是药品质量检测的主要方法:7.1.1物理检测法物理检测法主要包括外观、色泽、溶解度、密度、黏度、熔点等指标的测定,以判断药品的物理性质是否符合规定。7.1.2化学检测法化学检测法主要包括含量测定、有关物质检查、溶液的澄清度、酸碱度等指标的测定,以判断药品的化学性质是否符合规定。7.1.3生物学检测法生物学检测法主要包括微生物限度、无菌检查、热原检查等指标的测定,以判断药品的生物学性质是否符合规定。7.1.4仪器检测法仪器检测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等,以准确、快速地分析药品成分。7.2药品质量分析方法药品质量分析是通过对药品的成分、含量、结构、性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药品质量分析的主要方法:7.2.1成分分析成分分析主要包括药品中的有效成分、杂质、辅料等含量的测定,以保证药品成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7.2.2结构分析结构分析主要包括药品的化学结构、晶型、聚合度等指标的研究,以判断药品的结构是否符合设计要求。7.2.3性质分析性质分析主要包括药品的稳定性、溶解度、生物活性等指标的测定,以评价药品的内在质量。7.2.4药效学分析药效学分析通过对药品的药理作用、药效强度、毒副作用等指标的研究,评价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7.3药品质量评价方法药品质量评价是依据药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相关法规,对药品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下是药品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7.3.1质量标准评价质量标准评价是根据药品质量标准,对药品的成分、含量、性质等指标进行评价,以判断药品是否符合规定。7.3.2检测方法评价检测方法评价是对药品质量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灵敏度等进行评价,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7.3.3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评价通过对药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的稳定性研究,评价药品的储存寿命和有效期。7.3.4临床评价临床评价是通过临床试验,观察药品在人体内的药效、安全性、耐受性等,评价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第八章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8.1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8.1.1原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为保证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生产前应对原辅料及包装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其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及相关法规要求。检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外观、含量、纯度、微生物限度等。8.1.2生产设备与工艺的控制生产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校验,保证其正常运行。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工艺规程操作,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8.1.3操作人员培训与管理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保证其掌握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质量要求。同时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防止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8.1.4环境卫生控制生产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保证空气质量、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符合药品生产要求。8.2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与改进8.2.1在线监控采用现代化的在线监控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如温度、湿度、压力等,以保证产品质量。8.2.2中间产品质量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对中间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以保证其在下一个生产环节中的质量稳定。8.2.3成品质量控制成品质量检验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检验项目包括含量、外观、纯度、微生物限度等,保证成品质量符合国家药品标准。8.2.4质量改进通过定期分析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8.3生产过程的验证与审计8.3.1验证生产过程验证是对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和参数进行验证,以确认生产过程能够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药品。验证内容主要包括设备验证、工艺验证、清洁验证等。8.3.2审计生产过程审计是对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审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记录、质量检验记录、设备维护记录等。8.3.3持续改进根据验证和审计的结果,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以提高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同时加强对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第九章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运行9.1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药品质量控制体系是保证药品质量满足预定要求的一套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9.1.1管理层面管理层面主要包括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策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功能。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保证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9.1.2质量政策与目标企业应制定明确的药品质量控制政策,确立质量目标,并将其传达至全体员工。质量政策应包括药品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方面的要求。9.1.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药品质量控制体系文件是企业实施药品质量控制的基础,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等。企业应制定、修订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9.1.4资源配置企业应根据药品质量控制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设备设施、技术支持和资金等资源。9.2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机制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9.2.1质量策划企业在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应进行质量策划,保证药品质量满足预定要求。9.2.2质量保证企业应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保证药品质量符合法规要求。9.2.3质量控制企业应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进行质量控制,保证药品质量满足预定要求。9.2.4质量改进企业应持续进行质量改进,通过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方法,不断提高药品质量。9.2.5质量监督与检查企业应定期进行质量监督与检查,对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发觉问题并及时整改。9.3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持续改进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持续改进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9.3.1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企业应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