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训练)(原卷版)_第1页
解密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训练)(原卷版)_第2页
解密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训练)(原卷版)_第3页
解密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训练)(原卷版)_第4页
解密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训练)(原卷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组基础练A组基础练1.1382年,朱元璋罢谏官而设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据此可知,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A.遏制了明朝的吏治腐败 B.避免了权臣乱政的出现C.造成六部行政效率低下 D.有利于减少政令的失误2.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此图绘出了山脉、海岸、岛屿等地标,并在航线旁标注有针位(航向、方位)和更数(航行时间、距离)等数据。《郑和航海图》A.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折射出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庞大C.反映出天朝上国实力雄厚 D.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3.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 B.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C.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 D.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4.明朝的地方高层行政组织由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联合组成。都指挥使司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布政使司和六部与都察院有关联,按察使司则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布、按三使都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被派到地方。明朝的做法(

)A.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5.1723年,清朝设金川安抚司,以莎罗奔为土司官。乾隆十二年(1747年),金川与清廷的矛盾激化,清朝派兵征讨,土司莎罗奔投降。1771年其孙再反,至1776年被平定,金川改为流官。这些举措A.激化了满藏民族的利益冲突 B.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C.扩大了民族地区的自治权限 D.促使四川地区纳入中央版图6.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据此推断,下图中卫所集中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应在A.A B.B C.C D.D7.如表为1600~1724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占有的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年份1600年1661年1685年1724年耕地(亿市亩)87.178.239.97人口(亿人)1.51.21.462.86人均耕地(市亩/人)5.5365.644.94人均粮食(市斤/人)1239142213791274A.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 B.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C.人地矛盾尖锐促使抑商政策松动 D.中国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8.清代学者戴震主张,“一人遂(注:顺心;称意)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仁者能达到“以我之情,絮(注:衡量)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其观点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C.蕴含着朴素的人文情怀 D.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9.宋代,以苏州、湖州、常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还足以保证中央调拨供应外地,《吴郡志》中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记载。到了明朝中后期,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苏湖地区棉花蚕桑种植面积扩大,棉纺、丝织快速发展,粮食反而要从湖广输入。这种变化表明A.产业分工的区域化 B.经济重心再次转移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粮食安全难以保障10.王阳明父亲去世后,他常在灵前痛哭。一次刚哭过,吊丧者来到,侍者提醒他,按礼这时他应该哭。他说:“哭发于心,若以客至而始哭,则以客退而不哭矣。世人饰情行诈,故于父母亦然。”王阳明的做法(

)A.获得统治阶级支持 B.隐含一定的叛逆色彩C.重建儒家思想体系 D.引发剧烈的社会变革B组提升练B组提升练1.)明代不同时期内阁中翰林出身人数及其占比情况统计表该表所述可以说明这一时期A.文官集团政治影响力增强 B.官员选拔日趋公平C.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提高 D.政府实现理性治国2.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导致武将和功勋集团出现断层,文官集团迅速崛起。明朝没了相权与皇权之争,却出现了严重的文官与皇权之争。明朝文官集团与皇权矛盾的发展A.助推了宦官集团势力的膨胀 B.使东林党人的势力得以发展壮大C.为后来清军入关提供了契机 D.适应了统治集团权力分配的要求3.绍兴七年(1137年),帝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帝以海外诸番朝贡,附带货物交易者,须有官专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明朝这举措A.适应了对外贸易的政治化 B.推动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C.源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4.明朝初年,政府曾多次实行“徙富民”的措施。洪武十三年(1380年)起,取苏、浙等处上户4.5万余家至京师,将其中壮丁发充官府工匠,又命户部统计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等十八府州有田七顷以上富民,皆徒京师。明统治者这样做旨在A.加强南北交流 B.促进区域平衡 C.活跃京师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5.明代后期和清代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 B.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C.地方自治不断加强 D.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6.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结论A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B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内阁”由此出现C明朝嘉靖年间,以往仅是中央临时委派至地方巡查安抚的总督和巡抚,已发展成为凌驾于三司之上的地方常设机构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加,行政效率下降D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A.A B.B C.C D.D7.在明代的通俗小说中,出现了大量替买卖双方说合并抽取佣金的牙人群体。明代的牙人,上至皇亲贵族,像《明实录》中记载有许多皇亲族属“私开牙行,侵渔民利”,下到市井无赖,甚至士大夫也多参与其中,如《南浔文献》说“近年士人艰于谋生,亦多习丝业”,更不乏豪富巨商。这一现象表明A.社会等级间的界限淡化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明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传统的义利观被抛弃8.中国古代朝廷对地方治理多实行“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而明清时期开始在江南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市镇直接委派县丞或主簿进行坐镇管理,“掌粮马、巡捕之事”。这一变化表明A.皇权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B.经济发展影响治理模式C.县级政府权力得到扩大 D.市镇开始成为政治中心9.明清小说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贯穿着治国安民的亚念;施耐庵的《水浒传》传递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吴承恩的《西游记》留下了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小说A.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B.弘扬了封建王朝的主流价值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心理需求 D.体现了民主自由的时代追求10.王夫之认为,行是知的来源,行是知的目的,行是知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知正确与否的标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王夫之的知行观A.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天理观 B.践行了汉代儒学的伦理纲常C.体现出先秦儒学的经世思想 D.体现出民主思想的日趋活跃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每个时代都有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它们又是这个历史时代的重大见证。如表为明代中后期几位人物的言论。言论人物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何良俊(戏曲理论家)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王来聘(商人)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张居正(致治家)窃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