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B/11/wKhkGWeEyh6AffmiAAFszQI3ulg713.jpg)
![春温-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B/11/wKhkGWeEyh6AffmiAAFszQI3ulg7132.jpg)
![春温-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B/11/wKhkGWeEyh6AffmiAAFszQI3ulg7133.jpg)
![春温-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B/11/wKhkGWeEyh6AffmiAAFszQI3ulg7134.jpg)
![春温-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B/11/wKhkGWeEyh6AffmiAAFszQI3ulg71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温--温病学课件课程简介深入浅出结合临床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春温病的诊断与治疗。循证医学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整合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实用性强强调临床应用,帮助学员提高诊断和治疗春温病的能力。温病学的源起与发展1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温病学的基础,提出“伤寒”“温病”的概念,并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进行了初步的探讨。2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对温病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并首次提出“温病”的概念。3明清时期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学家对温病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4现代温病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温病学。温病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学说阴阳是解释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温病学根据阴阳理论,将疾病分为阳证和阴证。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阐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温病学根据五行学说,分析病邪的性质、致病规律和治疗原则。3脏腑学说脏腑学说阐述了人体各脏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温病学根据脏腑学说,分析温病的病机和治疗方法。4经络学说经络学说阐述了人体经络的运行规律和病理变化,温病学根据经络学说,分析温病的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温病的概念与特点概念温病是指由外感温邪,以发热、汗出、脉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特点温病的病程较长,容易反复,且常伴有各种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温病的分类风寒温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脉浮紧。风热温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痰黄,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湿热温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重肢痛,胸闷脘痞,口渴,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温病的病因病机外邪侵袭温病多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人体而引起。正气虚弱正气虚弱是温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不足,则容易感受外邪。饮食不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正气虚弱,也易患温病。情志失调情志失调,如忧思过度、怒气冲冲,也会导致气机郁滞,影响正气,从而引发温病。温病的临床表现发热温病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可表现为高热、低热、潮热、午后热等。咳嗽温病常伴有咳嗽,可为干咳、湿咳、痰多、痰少等。汗出温病常伴有汗出,可为自汗、盗汗、发汗后热退等。咽痛温病常伴有咽痛,可为咽干、咽痒、咽痛等。温病的诊断望诊观察患者的脸色、舌苔、神志等,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闻诊倾听患者的呼吸声音、咳嗽声、痰鸣声等,以判断病变部位和性质。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以了解病情的具体情况。切诊触摸患者的脉搏,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温病的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根据温病的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2辨病论治针对不同的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3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桂枣汤证1发热汗出患者表现为发热,伴有汗出症状。2口渴喜饮患者口渴,喜欢喝水,这是津液不足的表现。3脉浮数患者脉象浮数,说明邪气外浮,津液不足。桂枣汤的组成与功效组成桂枣汤由肉桂、大枣、生姜组成。肉桂味辛甘,性热,具有温通心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的功效。大枣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生姜味辛,性温,具有温中止呕、散寒解表、化痰止咳的功效。功效桂枣汤具有温阳散寒、益气补血、和胃止呕的功效。适用于寒凝心脉、气血不足、脾胃虚寒所致的心胸冷痛、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呕吐腹痛等症。桂枣汤的临床应用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脉浮紧。月经不调月经量少,经期延后,小腹冷痛,手足不温,舌苔薄白,脉沉细。关节疼痛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畏寒肢冷,舌苔白,脉沉紧。干葛汤证1外感风热邪气侵袭人体,导致发热、口渴、头痛、咽痛等症状。2暑热伤津暑邪损伤津液,出现口干舌燥、汗出不热、烦躁不安等表现。3气机郁滞暑热郁结,导致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干葛汤的组成与功效干葛解肌发表,生津止渴。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干葛汤的临床应用发热恶寒干葛汤可用于治疗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等症状。外感风热适用于外感风热,邪气郁于肌表,气机不畅的患者。热邪内陷对于热邪内陷,出现心烦,口渴,舌苔黄腻等症状,也可使用干葛汤。五苓散证病机五苓散证主要病机为**湿邪困脾,水停证候**。湿邪阻滞脾胃,脾失健运,水液停滞,导致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主证五苓散证的典型症状包括:**水肿、小便不利、口渴、渴欲饮水、舌苔白滑、脉沉缓**。辨证五苓散证应与其他水肿证相鉴别,如脾肾阳虚水肿、心肾阳虚水肿等。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生姜温中散寒,化痰止呕,止咳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泽泻泻热利水,渗湿止泻五苓散的临床应用水肿五苓散用于治疗水肿,尤其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停滞所致的水肿,如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腹泻五苓散用于治疗腹泻,尤其适用于脾肾阳虚、寒湿内停所致的腹泻,如腹痛喜温、腹泻稀薄、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呕吐五苓散用于治疗呕吐,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寒湿内停所致的呕吐,如呕吐清水、畏寒肢冷、口淡无味等。四逆汤证阳气衰微四逆汤证患者常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细欲绝,反映机体阳气虚衰,失于温煦。寒邪内阻寒邪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四肢厥冷、脉微细等症状。肾阳虚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导致脾胃虚寒,消化功能减退,进一步加重病情。四逆汤的组成与功效1组成四逆汤由干姜、附子、甘草、桂枝组成,其中干姜和附子是君药,甘草是臣药,桂枝是佐药。2功效四逆汤具有温阳救逆,回阳固脱,散寒止痛的功效。3应用四逆汤常用于治疗阳气虚衰,寒邪内侵所致的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症。四逆汤的临床应用阳气虚衰四逆汤适用于**阳气虚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患者。寒邪内侵四逆汤可以**温阳散寒**,适用于寒邪内侵、阳气不足、寒凝气滞导致的各种疾病。虚寒证四逆汤可用于治疗**虚寒证**,例如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等。温病的预防与护理预防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茶多芬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Unit4 Section B 2a-2b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Unit 5 In the park 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二年级上册
- 2025年金属基复合材料合作协议书
- 10 竹节人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8《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数控等离子切割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3-2029年中国围棋培训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其他土木工程建筑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19 灯泡亮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 供应链经理年度工作计划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全篇
- 2024年监控安装合同范文6篇
- 2024年山东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烟叶复烤能源管理
- 应收账款管理
- 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298题(含标准答案)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要点解读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2024年山东济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4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册 Unit 4 Stories and poems教案(新版)冀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