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科新版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苏科新版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苏科新版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苏科新版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苏科新版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科新版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96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海湾战争由伊拉克军队突然入侵科威特引发。美国很快决定武力介入,通过海运与空运送往海湾的装备超过300万吨,补给品60万吨,还有40多万名军人。美国介入的主要意图是A.保障科威特的安全B.展现强大的军事实力C.维护世界安定和平D.维护其在中东的利益2、图5为历史上某次战争的形势图。该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A.1812年B.1914年C.1918年D.1941年3、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聚会,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同时,也是人类打破画地为牢的陋习、消除意识形态差距、共同承担起道义和责任的先例。这一“历史性的聚会”是A.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4、下列《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A.军备问题B.殖民地问题C.德国边界问题D.成立国联5、1968年,美国有200万人参加反战运动,许多剧作家、歌手积极参与,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逃避兵役,国防部长麦克拉马拉不满战事扩大而辞职,当年10月美军宣布停战。由此可A.冷战政策遭致各阶层反对B.福利政策催生民众厌战情绪C.深陷越战加剧了社会分裂D.结束越战意在缓和阶级矛盾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早在1915年;德国就通过丹麦向俄国作和谈试探。接着,又通过俄国皇宫的一女侍官向沙皇接连递信。1916年7月起,德俄双方在瑞典首都频繁进行非官方的外交和谈。德国试图与俄国单独媾和,以分化协约国集团,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只是因俄国受制于英法俄三国协约,以及国内主战派的激烈反对,德俄单独媾和未获成功。1916年下半年,随着各交战国的政治;经济危机的加剧和阶级、民族矛盾的激化,人民和平呼声日高,统治集团中的主和派也积极活动。德国抢先提出和谈,以缓和国内外矛盾。

12月12日;德国政府以自己及其同盟国的名义向协约国发出照会,建议和谈。但没有提出具体条件,只是泛谈“和平与和解”。贝特曼踌躇满志地以为协约国的答复“将不会是拒绝”。然而他对形势的估计又错了。在协约国阵营中,主和派的力量尚不足以左右政府的政策。法国的白里安政府视德国的和谈为“陷阱”,英国刚上台的劳合·乔治则是带着一个争取全面胜利的方案执掌政权的,俄国不敢单独行动。12月30日,协约国集团以“赎罪;赔款和保证”的前提条件回答了德国的和谈建议。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德国要求与协约国和谈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德国要求和谈愿望最终破灭的原因。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记忆不灭;抗争不止。巴以之间围绕现实问题的纷争,与尖锐复杂的"历史战"交错混杂,相互助推。以色列将大屠杀记忆作为塑造国民身份认同和政治动员的强大武器。巴勒斯坦同样将自身的创伤记忆作为集体身份认同的主要动力和政治动员的重要工具。这一记忆产生的强大集体情感,对和平进程构成了严重政治制约。

注∶如图中人手中拿着的地图是"中东和平路线图";挡在路上的房子门前树立的标示为∶以色列定居点。

——据《萨义德办公室里的巴勒斯坦地图》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东地区和平进程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战争所造成的影响。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结束后;欧洲经历了两个寒冷的冬天。煤炭开采几近停滞,粮食作物减产,牛奶;肉类以及谷物的产出下降了20%~30%。欧洲国家深受其害,德国的问题尤为严重。从1945~1947年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跌了70%。占领区经济和社会失序状况迅速蔓延,经济复苏步伐缓慢。美国人开始认识到,应该优先考虑德国的经济复苏而不是支付赔款。当时,整个欧洲的困境与德国的困境紧密相连,西欧国家资本输入的最主要来源是德国,而且德国也是欧洲非常重要的出口市场。因对外经济战略、大国关联利益与战后秩序,战后德国贸易停滞也成为当时欧洲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面临欧洲和德国持续的困境,为了恢复欧洲经济,美国的对外战略也开始逐步关照德国的利益,对德国的约束逐渐变得宽松。但要让德国和欧洲的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仅仅解除约束还不够,还需要美国的帮助,战后大规模援助欧洲的计划正在逐步酝酿。

——摘编自威廉·科勒主编《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欧洲援助产生的影响。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海湾地区因其地缘政治和石油资源的重要性而成为现代世界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美苏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都试图利用该地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战争的爆发、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及阿拉伯的变化等国际事件引发了地区持续动荡。为了应对复杂的区域和国际形势变化,海湾地区因其地缘政治和石油资源的重要性而成为现代世界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美苏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都试图利用该地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战争的爆发、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及阿拉伯的变化等国际事件引发了地区持续动荡。为了应对复杂的区域和国际形势变化,1981年,由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和沙特六国联合成立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旨在推进经济一体化、加强地区防务和安全合作。在两伊战争中,支持国际组织开展调解,积极呼吁和平解决争端。在海湾战争中,敦促伊拉克军队无条件地撤出科威特。在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后,支持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行动,有力保护了科威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合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合会成立的意义。——摘编自安阳《海湾合作委员会处理地区危机的方式与作用》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91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利用在中东确立的巨大优势地位,积极推动建立“中东新秩序”,重组了海湾和中东地区的安全机制:加强同埃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温和阵营”国家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发挥土耳其作为“北约盟友”的积极作用;调整同以色列的关系,鼓励以色列与土耳其之间的军事合作。3年月,布什总统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称:“海湾战争胜利不仅将使我们所谋求的世界新秩序得以实现,而且使我们能领导新世界,现在是我们发挥领导作用的时候了”。海湾战争后,美国对全球和地区事务的介入程度大大加强,如对波黑、索马里、海地等地区事务的干涉,以及实施北约东扩、制裁和武力打击伊拉克、发动科索沃战争等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国谋求建立“中东新秩序”和“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涵。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海湾战争对世界政治形势的影响。——摘编自李成刚《冷战结束后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11、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及其祖先,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是中国的土著民族,都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追溯出两千年以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一点与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

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两千多年来,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

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特点。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边疆危机,清朝采取一些措施,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机构,在边疆地区逐步推行与内地一体化的政策,力图通过设省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1884年新疆正式设省,1907年改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行省。这些措施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定边陲起到了积极作用。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中华民国政府筹备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边疆地区,民国时期的管理机构主要是设省。抗战期间,边疆地区的自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清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没有真正担负起抵御外来侵略的责任。尽管边疆民族管理机构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却无法改变国土沦丧;边疆内缩的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贯彻《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逐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使他们能当家作主;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共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充分发挥各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摘编自孙宏年《四海一家: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等。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历史上中国边疆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历程。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以后;广大亚非拉民族和国家相继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殖民帝国相继瓦解。许多学者将此过程称为“非殖民化”。大多数西方学者把“非殖民化”看成是殖民帝国所采取的;让予殖民地取得独立的主动行为。在我国学术界,在谈到殖民帝国瓦解的时候,大都强调的是“民族解放运动”,而很少使用“非殖民化”这一概念。最近,我国有些学者提出“非殖民化”和民族解放运动是一个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非殖民化”实际上是殖民国家在被迫撤出殖民地的过程中采取的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行动。

——摘编自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

(3)依据材料概述关于二次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原因的不同观点。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二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材料三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自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方面为世界提供范例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评卷人得分三、论述题(共2题,共4分)13、阅读如下图示。

史料展示了经济全球化历程的两种发展状况,结合所学,任选一种发展状况进行论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条约或会议。

。时间。

会议或条约。

简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919年。

《凡尔赛和约》

共15部分;包括440个条款和一项议定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条约围绕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协调了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1945年4月。

《联合国宪章》

共分19章111条。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应遵循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以及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政等原则。

1968年7月。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截至2002年4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共有187个。

2019年5月。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文明发展;合作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材料列举了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会议和条约,其中蕴含着全球治理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2题,共6分)1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我想;如果您真的关心世界人民的幸福的话,那么您就会正确地理解我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无论是还没有丧失理智的资本家,还是不仅能够珍惜自己个人的生命而且更能珍惜人民生命的共产党人,都是如此,我们共产党人从问世之日起,一般来说是反对国家间的任何战争和捍卫和平事业的,我们始终把战争视为灾难,而不是把它当成儿戏,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更不是把它当做目的本身。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而达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劳动。战争是我们的敌人,对各国人民来说是灾难。

如果您真的关心和平和本国人民的幸福;那么这也只能算是您作为总统应尽的义务,而我作为部长会议生席也应对自己的人民表示关怀。此外,维护全球和平应是我们其同美心的事业,如果在现代条件下爆发战争,那么这就不仅仅是美苏之间的战争,因为美;苏之间其实并不互相谋求什么,但战争将是全球性的,残酷的、毁灭性的。

——1962年10月26日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摘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对现代条件下的战争所持的态度及其积极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介入海湾战争的主要意图是维护其在中东的利益,故D正确;保障科威特的安全、展现强大的军事实力、维护世界安定和平不符合史实,故ABC错误。2、C【分析】【详解】

该图上奥匈帝国告诉了我们时间在一战期间,选项BC符合,但图中阴影部分原属俄国范围,现为德国占领,依据所学知识,十月革命胜利时,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赢得和平,1918年3月,苏俄政府在布列斯特与德国签订和约,规定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属德军占领,答案选C。3、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5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的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故B项正确。A项,1943年11月27日开罗会议提出“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排除。C项,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在于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排除。D项,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的召开在于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排除。4、B【分析】【详解】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规定是殖民地问题,即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故B项正确。军备问题是关于军事发展规模等内容,与巴黎和会分赃性质不符,排除A。德国边界问题主要是削弱德国,不涉及分赃性质,排除C。成立国联的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与巴黎和会分赃性质不符,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限定信息“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结合《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5、C【分析】【详解】

根据“1968年,美国有200万人参加反战运动,许多剧作家、歌手积极参与,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逃避兵役,国防部长麦克拉马拉不满战事扩大而辞职,当年10月美军宣布停战。”可得出因为越南战争的影响,激化了美国社会的矛盾,大量美国民众反对战争,说明美国深陷越战加剧了社会分裂,C项正确;材料没有针对冷战,排除A项;材料与福利政策无关,排除B项;结束越战并不是为了缓和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6、略

【分析】本题考查一战期间德国要求与协约国和谈的历史背景和要求和谈的愿望最终破灭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一战期间德国要求与协约国和谈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16年7月起,德俄双方在瑞典首都频繁进行非官方的外交和谈”“德国试图与俄国单独媾和,以分化协约国集团,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1916年下半年,随着各交战国的政治;经济危机的加剧和阶级、民族矛盾的激化,人民和平呼声日高”等信息分析得出。

(2)一战期间德国要求和谈愿望最终破灭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协约国阵营中,主和派的力量尚不足以左右政府的政策”“法国的白里安政府视德国的和谈为‘陷阱’,英国刚上台的劳合·乔治则是带着一个争取全面胜利的方案执掌政权的,俄国不敢单独行动”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解析】(1)背景: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德俄进行了非官方的外交和谈;参战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2)原因:协约国中主和派力量的不足;三国协约的制约;协约国力量优势日益凸显;协约国提出的和谈条件超出了德国预设。7、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以色列将大屠杀记忆作为塑造国民身份认同和政治动员的强大武器”可得出以色列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积怨已久的民族仇恨;再结合所学可从圣城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犹太人定居点的问题、巴以双方右翼政权在中东问题上态度强硬、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对巴以人民的煽动、双方"以暴制暴"的尖锐对立、西方大国的干预等内容进行概括。

(2)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造成人员伤亡、增加军费、阻碍发展、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等方面概括。【解析】(1)原因∶以色列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积怨已久的民族仇恨;圣城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犹太人定居点建立在阿拉伯人领土上;与领土纠纷联系在一起;巴以双方右翼政权在中东问题上态度强硬;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对巴以人民的煽动;双方"以暴制暴"的尖锐对立;西方大国的干预。

(2)影响∶中东战争造成巴以双方数十万人的伤亡;沉重的军费负担,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威胁了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造成世界难民问题;中东战争促成新式武器的研发和战术战略思想的革新。8、略

【分析】(1)由材料“二战结束后”“两个寒冷的冬天”“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跌了70%”“占领区经济和社会失序状况”“战后德国贸易停滞”;可以归纳出原因,可以答为:世界大战的破坏;寒冷的天气;社会秩序混乱;德国贸易停滞。

(2)由材料“德国和欧洲的经济尽快得到恢复”,可见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由“还需要美国的帮助,战后大规模援助欧洲的计划正在逐步酝酿”,可见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道路。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1)原因:世界大战的破坏;寒冷的天气;社会秩序混乱;德国贸易停滞。

(2)影响:恢复了欧洲的社会秩序;有助于西欧经济复苏;巩固了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秩序;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道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9、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海湾地区因其地缘政治和石油资源的重要性而成为现代世界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可推出海湾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根据材料“美苏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都试图利用该地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推出冷战时期美苏对海湾地区的争夺;根据材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战争的爆发、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及阿拉伯的变化等国际事件引发了地区持续动荡。”可推出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2)意义:根据材料“为了应对复杂的区域和国际形势变化”“旨在推进经济一体化、加强地区防务和安全合作。”可推出有利于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在两伊战争中,支持国际组织开展调解,积极呼吁和平解决争端。”可推出推动了地区争端的和平解决;根据材料“在海湾战争中,敦促伊拉克军队无条件地撤出科威特。在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后,支持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行动,有力保护了科威特。”可推出维护了海湾地区国家的利益。【解析】(1)背景:海湾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冷战时期美苏对海湾地区的争夺;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2)意义:有利于地区安全与稳定;推动了地区争端的和平解决;维护了海湾地区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10、略

【分析】【详解】

(1)海湾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企图利用战胜伊拉克的余威,把军事上的胜利转变为政治上的主动,建立“中东新秩序”,服务美国全球战略。首先是重组了中共东地区的安全机制,削弱反美势力,加强对中东事务的干预,扶植亲美势力,建立势力范围。1991年,苏联衰落最终走向解体,两极格局将被美国一家独大所代替。美国的“世界新秩序”就是要抓住苏联衰落的契机,进一步打击;排斥苏联的国际影响力;扩大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图谋建立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格局。

(2)海湾战争对世界政治形势的影响,对美国而言,扩大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从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从国际格局而言,两极格局结束后的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格局构想的冲突;从国际局势而言,原先掩藏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必然会加剧世界动荡;就战争态势而言,海湾战争属于高科技战争,它引发未来战争的担忧。【解析】(1)内涵:“中东新秩序”:削弱中东地区的反美势力;使阿拉伯国家进一步分化对立;实现美国主导中东战略格局,增强对中东国际事务干预的影响力;扶植亲美势力,建立势力范围。

“世界新秩序”:进一步打击;排斥苏联的国际影响力;扩大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图谋建立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格局。

(2)影响:海湾战争使美国控制或操纵的联盟体系进一步扩大,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海湾战争加速了美国在全球范围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得多极化与美国谋求建立单极格局的斗争日趋激烈。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苏联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名存实亡;激化了在两极格局下被掩盖和抑制的诸多矛盾,增加世界的局部冲突。海湾战争促使分裂势力、恐怖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加剧了世界动荡局面;海湾战争促使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未来战争的热潮,引发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战争转变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新军事革命。11、略

【分析】(1)根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及其祖先,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得出中华民族来源于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众多古代民族;根据“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得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雏形早已奠定,并不断扩展范围,加强力度;根据“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得出统一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格局和趋势,大多数时间处于统一王朝的统治之下;根据“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得出汉族为主体,各民族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贡献力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从背景;措施和影响分析解读近代现代历史上中国边疆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即可。

(3)根据“大多数西方学者把‘非殖民化’看成是殖民帝国所采取的、让予殖民地取得独立的主动行为”得出观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的原因是西方列强给予殖民地独立。根据“在我国学术界,在谈到殖民帝国瓦解的时候,大都强调的是‘民族解放运动’”得出观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的原因是亚非拉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可任选一观点,应该反对观点一,赞同观点二。说明的理由:可从殖民地国家长期进行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西方列强撤出殖民地是被迫的角度分析说明。【解析】(1)中华民族来源于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众多古代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雏形早已奠定;并不断扩展范围,加强力度;统一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格局和趋势,大多数时间处于统一王朝的统治之下;汉族为主体,各民族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贡献力量。

背景。

措施。

影响。

近代。

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边疆危机加深。

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通过在边疆设省;统一边疆与内地的灌下机构,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控制。

孙中山提倡民族统一;中华民国时期重视边疆地区自治。

对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有一定作用;但无法根本改变遭受列强侵略的局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华民族取得独立。

贯彻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

(3)观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的原因是西方列强给予殖民地独立。

观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的原因是亚非拉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

示例1:

反对观点一。理由:殖民地国家长期进行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本国的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建立不结盟运动等组织。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列强的剥削,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西方列强撤出殖民地是被迫的,不是殖民体系最终解体的主要原因。

示例2:

同意观点二。

理由与上文近似。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英国在政治方面为世界提供的范例主要在于它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上;具体来说就是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实行议会制(代议制),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此外,责任内阁制与政党政治的确立也是其重要贡献。

(2)从“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得出建立了近代化法律体系;从“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得出了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从“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得出指明法律发展方向。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史实主要指的就是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围绕着这三个制度来谈即可。【解析】(1)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制;责任内阁制;确立政党政治。

(2)特点:效仿西方;建立了近代化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指明法律发展方向;影响深远。

(3)史实: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论述题(共2题,共4分)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中“经济全球化历程的三次浪潮和挫折”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两种发展状况分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三次高潮和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挫折。首先,提出观点是经济全球化的三次高潮。然后论证,根据材料中“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6世纪”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是推动第一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中“第二波浪潮发生在1815—1913年期间”,而这一时间段刚好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因而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全球化出现第二次高潮。材料中提到“第三波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初期”,而这一时间段则正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最后得出结论: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冷战”对峙等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之出现波动。【解析】观点: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三次挫折。

论证:17—18世纪;殖民战争频繁,从三次英荷战争到英法战争,国际贸易受挫,全球化一度陷入停顿。1914—1945年,爆发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对峙,全球化受阻。

结论:近代以来,世界战争、经济危机和冷战对峙使全球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