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54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历史绘画可以反映和印证历史。该图《克洛维皈依基督教》集中反映了。
A.隶农制和日耳曼人氏族因素的结合B.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的结合C.法兰克征服者与教会的结合D.无条件赏赐与有条件分封的结合2、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海上民族的崛起B.印欧人的大迁徙C.赫梯王国的征讨D.阿拉伯人的西征3、费孝通先生指出“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在这里,费孝通先生强调()A.儒家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B.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的多元并存D.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4、2017年底,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称其“损害美国主权”。美国国务卿在声明中说:“美国不会支持会妨碍美国‘行使移民法律和确保边境安全’这些主权行为的进程。”这一现象说明A.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的国际关系B.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C.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D.美国在国际移民问题上采取单边主义5、唐朝人继承正月十五传统习俗在此夜燃灯、赏灯。同时增添了禁止宰杀渔猎,读道经的内容。唐朝政府还把四月八日定为佛诞节,与老子生辰一样,休假一日,以申庆贺。民间另有二月八日和腊月八日浴佛的习俗。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A.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儒佛道实现三教合流D.政府重视道德风尚建设6、明清射柳运动传承于辽金元,但在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上又与之不同,据史料记载,万历朝“今京师端午节尚有戏柳之戏令词臣进诗词对联,颁赐优渥”;“观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这折射出()A.儒家观念融入体育文化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全民健身得到政府推崇D.重文抑武的社会风气7、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8、由于新疆的吐鲁番等地的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才使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遗物得到很好的保存。在不少七世纪中叶的墓葬中,也发现了纬锦。这能够说明()A.中国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盛况B.中国的丝织品开始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C.吐鲁番等地的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D.商帮经营的丝绸已经远涉欧洲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热潮,将从全世界搜罗、掠夺的奇珍异宝带到了欧洲。大量私人收藏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藏品积累做了准备。17世纪开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之下,许多皇室和贵族的收藏品开始对部分公众开放参观.1683年,牛津大学通过接收英国贵族阿什莫林捐赠的各种器物和动、植矿物标本建立了阿什英林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间永久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博物馆,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摘编自池永梅《公共博物馆在欧洲的起源》材料二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困强御辱“有用”的东西,譬如京师同文馆下属的教学辅助设施——科学博物馆。甲午战后,日本明治维新的显著成果给中国知识阶层沉重警示,博物馆被赋予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1905年,张謇创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认为,文物收藏的目的是“留存往迹,启发未来”。民国建立后,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宗旨开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相继成立,藏品多来自清廷内府,以历史古物为主,参观人数众多。——摘编自李飞由“集新”到“集旧":中国近代博物馆的一一个演进趋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公共博物馆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博物馆的文化功能。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居于黑海草原北岸的印欧种游牧民陆续离开草原,向外迁徙。延续了1500年的迁徙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为印欧种人的第一次大迁徙,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为第二次大迁徙,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为第三次大迁徙。——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二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印欧人的大迁徙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战争与征服在带来战争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以及蒙古的西征,都曾突破地域的界线,导致不同区域间联系的加强,出现经济、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
材料二然而;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一点极为重要,是后来文艺复兴的社会基础。可以说,没有蒙古西征对欧洲教皇和封建的沉重打击,欧洲社会很难跨入文艺复兴。13世纪蒙古西征,14世纪就开始文艺复兴,两者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1)根据材料一;说出古代战争与征服的影响。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蒙古西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3、下表为19世纪以来与美国相关的人口迁徙信息表,据此可知()。时间迁徙事件名称出发地目的地涉及人口涉及人群15—19世纪奴隶贸易非洲西部美洲约1亿黑色人种1630—1640年清教徒移民欧洲(以英国为主)北美殖民地约8万白色人种18—19世纪西进运动美国东部美国西部约700万世界各地移民
A.美国是当今族群融合度最高的地区B.不同地区的移民自发到达美洲大陆C.人口的不断增长推动美国领土扩张D.美国文化多元与人口迁徙密不可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848世纪上半叶,英国中等教育主要被男子控制,女子教育被忽视。1869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187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19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到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选编自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1901材料二19031907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但距离全面放开女子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1949——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1954材料三19521956年《共同纲领》和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600年、年和70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使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英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欧洲殖民者“携带了一大堆关于荒野的成见”。在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欧洲殖民者“携带了一大堆关于荒野的成见”。1819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精英人士逐渐对美国壮美的荒野景观另眼相看,如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出,"(美国)独特的、幸运的地理环境”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阅读、欣赏、谈论与荒野相关的文学作品、画作、诗歌、艺术等,或是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到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美国知识精英对荒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从根本上确立了通过建立国家公园来保护荒野景观的内在精神理据。——摘编自高科《荒野观念的转变与美国国家公园的起源》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材料二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30年江苏农矿厅提出的"筹建太湖国立公园"计划。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公开发表。计划书指出"其面积在数万亩、数十万亩或数百万亩,其形成因子繁多,不仅限于森林,而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计划书还强调"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二者缺一,国立公园之本义遂失"。该计划书还率先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式。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中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荒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机动车道路与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摘编自周向频、王妍《中国近代"国家公园"思想研究》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北美)人对荒野认知的变化,并说明近代美国通过国家公园保护荒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美两国“国家公园”思想的共通之处,并简评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现代国家公园建设的历史启示。材料三中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荒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机动车道路与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示意图北京中轴线南北划定,对应的是子午线,子位是正北,午位是正南,意喻自然界天时万物的运行有着内在的规律,即“天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帝王作为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看作是“人道”,“人道”即“天道”,正所谓天不变,遵亦不变。中轴线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中轴线正是这三个“中”的集中体现。——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著《古都北京中轴线·上册》材料二都城中轴线的格局在中国的延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密不可分的。这表明了中轴线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也许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的内涵,虽然冲淡了中轴线最原始的意义。但也加强了这一形式的延续与传播。都城中轴线的格局在中国的延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密不可分的。这表明了中轴线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也许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的内涵,虽然冲淡了中轴线最原始的意义。但也加强了这一形式的延续与传播。
根据明清时期北京都城建设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摘编自周润山《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线布局》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社会变革是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在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往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成为男优女婢,成为青楼娼妓,成为夫佣仆。江南大家蓄奴之风盛行,以至被人称为“第二次农奴化”,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我们从地方文献与碑刻中看到,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有益于社会生产发展的,从质量竞争变为价格竞争的新消费经济没有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在明清江南,实在谈不上有所谓“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史丛稿》材料二对基本品或奢侈品的需求及价格层次的巨大差异引起人口和商品新的流通。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这又引发城市运动。在由商人组成的第一批经济活跃中心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便有条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同样,在城镇内部,完全依赖财富提高地位的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因此能够使现实生活条件变得对他们更为有利。另一方面,在大约1300年或更晚一些,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但其目的已不再是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而是要求社会对现存财富资源进行更公平地分配。
——摘编自M.Postan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第二次农奴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对比欧洲人口迁移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流动产生的不同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教育;前期集唐宋以来学校体制之大成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一方面,学校为天下士子的晋身之阶,承担王朝储才养士的职责,关系人才盛衰;另一方面,学校又是典礼教化的重要场所以及学政;学官整饬士习士风的机构,引导士林风习,端正世道人心,至关重要。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二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类科技和军事学堂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的商埠或各省省会,如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广东陆师学堂(1886年)、广东水师学堂(1887年)、南京水师学堂(1890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等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三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并经邓小平亲自修改,制定出《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过论了高等学校招生问题。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批转。明确了废除“群众推荐”,进行文化考试;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摘编自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期学校教育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开办洋务学堂和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教育发展演变的历史肩示。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3题,共2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运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组成文明的诸因素,如语言;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组织、风俗习惯等,在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接受,它们在形成文明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上也在相互运动,这是使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马克垚关于人类文明史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指政府为民众提供安定、繁荣的生活环境的能力。它受到国家历史、文化、殖民遗产与法律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指政府为民众提供安定、繁荣的生活环境的能力。它受到国家历史、文化、殖民遗产与法律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一)国家历史治理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官僚队伍的质量,无论是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基本公共品,还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都需要高素质的官僚体系。国家历史是决定官僚能力的重要因素。长期生活在统一国家中,能够培育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丰富的社会资本会有效减少官民间的对立,使得政府人员深深地“嵌入”社会之中,从而提高官僚组织的效率。(二)文化文化是社会中观念、信仰和价值观的总和,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也决定着某个社会采用的治理模式。(三)殖民遗产与法律传统发展中国家大多曾是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殖民经历给这些国家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文化和制度遗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摘编自曾庆捷《围绕治理能力的政治发展:国家间差异的历史起源》21、材料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是一个把“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长处结合起来的国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巨大整合能力。文明型国家有以下理念:实事求是、民本主义、整体思维、政府是善、民心向背、选贤任能、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和而不同、良政善治。摘编自张维为《文明型国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自选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24分)22、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3、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4、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C【分析】【详解】
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即克洛维改宗,其既是受到其妻、笃信基督教的勃艮第公主克罗蒂尔达的影响,更是源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当时大多数日耳曼人尚信奉与罗马教会对立的阿里乌斯派,克洛维的这一举动,自然获得了罗马教会的赞许,也得到了高卢—罗马人的拥护。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是法兰克王权与教权开始结合的标志。由此可以推出是法兰克征服者与教会的结合,选择C。2、A【分析】【详解】
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移民导致了以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A项正确;综上所述排除BCD。3、C【分析】【详解】
材料强调了传统文化存在差异文化相互吸收融合,中华文化具有多元性,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华文化内容博大精深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排除D项。故选C项。4、D【分析】【详解】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以维护主权为借口,拒绝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说明美国在国际移民问题上采取单边主义,D项正确;“冷战思维”决定国际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美国政府的态度不能说明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排除B项;美国政府的移民政策不能说明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排除C项。故选D项。5、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既保留中国传统习俗活动,也支持道教、佛教。反映了唐朝是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朝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没有提到唐朝经济活动,排除B项;佛道儒合流是指三种思想融合为一体,但材料反映的是传统习俗与道教、佛教思想的并存,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传统习俗、佛诞节、浴佛习俗都不属于道德风尚,排除D项。故选A项。6、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清时期的射柳运动有“令词臣进诗词对联”和邀请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的内容,而诗词对联与儒家观念有关,说明明代儒家观念融入了体育文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儒家观念融入体育文化的现象,并不能够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的射柳运动与社会上层有关,没有体现出全民健身,排除C项;射柳运动是一项体育运动,据此并不能体现出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故选A项。7、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材料“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可知,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8、A【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输往地中海地区;排除B;纬锦属于丝织品,不是棉纺织品,排除C;商帮最早是在明清时期才出现的额,题干所示时期(七世纪中叶)是唐朝,排除D;题干描述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品经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情况,途径新疆地区,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10、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以开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热潮,将从全世界搜罗;掠夺的奇珍异宝带到了欧洲”可得出文艺复兴推动欧洲探索海外世界;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根据材料一“大量私人收藏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藏品积累做了准备”可得出,私人收藏的发展;根据材料一“17世纪开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之下,许多皇室和贵族的收藏品开始对部分公众开放参观”可得出,启蒙运动传播了平等思想;根据材料一“这是世界上第一间永久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博物馆,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可得出,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需要。
(2)趋向:根据材料二“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困强御辱‘有用’的东西甲午战后,日本明治维新的显著成果给中国知识阶层沉重警示,博物馆被赋子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民国建立后,‘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宗旨开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相继成立历史古物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趋势是:从展示工业文明成果走向展示历史文物;走向独立和专业发展;公共性不断增强;民族性不断增强。原因:根据材料二“甲午战后,日本明治维新的显著成果给中国知识阶层沉重警示”“张謇创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民国建立后,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宗旨开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相继成立”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爱国意识进一步觉醒,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知识分子的推动,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行分析回答。
(3)根据材料一“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材料二“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以历史古物为主”并结合所学从推动科学文化研究;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传承和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进行分析。【解析】(1)原因:文艺复兴推动欧洲探索海外世界;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私人收藏的发展;启蒙运动传播了平等思想;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需要。
(2)趋向:从展示工业文明成果走向展示历史文物;走向独立和专业发展;公共性不断增强;民族性不断增强。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爱国意识进一步觉醒;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知识分子的推动;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3)功能:推动科学文化研究;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传承。
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11、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形成了新的族群、传播了铁器、推动了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等角度概括。【解析】①形成了新的族群:如雅利安人;赫梯人、希腊人等;
②铁器得到推广;
③战车和马匹使用推广,发明了骑兵,军队数量和机动性大为增强;
④交通发展;
⑤推动了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12、略
【分析】【详解】
(1)由材料“战争与征服在带来战争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可直接得出答案;由材料“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以及蒙古的西征,都曾突破地域的界线”可知,其例子为亚历山大东征、蒙古的西征等。
(2)由材料“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一点极为重要,是后来文艺复兴的社会基础”可知,其影响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解析】(1)战争与征服在带来战争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如亚历山大东征;蒙古的西征。
(2)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13、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迁入美国的人口在人种上和文化上呈现出多元的特征,说明美国文化多元与人口迁徙密不可分,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是当今族群融合度最高的地区而不是美国,排除A项;根据表格中“奴隶贸易”可知移民并非都是自发,排除B项;美国人口的增长与领土扩张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14、略
【分析】【详解】
(1)共同点:根据材料一“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材料二“1907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可知,两者都由国家主导;都有法律保障;根据材料一“19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得出女子教育体系化与制度化;根据材料一“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和材料二“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可知,两者都偏重师范教育。英国:根据材料一“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一“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及所学可知,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或者启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及所学可知,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中国:根据材料二“1901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及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二“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可知,癸卯学制改革的推动或者清末新政的推动。
(2)新发展:根据材料三“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知;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根据材料三“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可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三“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可知,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三“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可知,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逐渐破除。影响:根据材料三“使1600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及所学可知,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三“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及所学可知,推动城乡妇女掌握工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她们对新政权的认同;鼓舞了她们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知,国家的重视是促进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女子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现;促进女子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等。【解析】(1)共同点:国家主导;法律保障、女子教育体系化与制度化、偏重师范教育。
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或者启蒙思想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癸卯学制改革的推动或者清末新政的推动。
(2)新发展: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多种形式促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逐渐破除。
影响: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推动城乡妇女掌握工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妇女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她们对新政权的认同;鼓舞了她们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3)历史经验:国家的重视是促进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女子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现;促进女子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等。15、略
【分析】【详解】
(1)变化:由材料“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可分析得出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由材料“壮美的荒野景观”“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可分析得出从将荒野视为文明的对立面之一,到将荒野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原因:由材料“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结合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由材料“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可得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完善;由材料“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可得出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由材料“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可得出欧洲学术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
(2)共同之处:由材料“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可得出都注重“国家公园”保护和教化的双重功能;由材料“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可得出都认为“国家公园”应向公众开放;由材料“美国知识精英对荒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可得出都由国内知识精英倡导和发起。简评:由材料“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可得出拉开了中国独立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由材料“1930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公开发表”,可得出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由材料“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式”,可得出提出了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经营模式;对后世而言,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必然为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由材料“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可得出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且历经波折,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国家公园功能、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和民族文化因素等角度作答。【解析】(1)变化: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从将荒野视为文明的对立面之一,到将荒野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历史背景:工业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完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欧洲学术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
(2)共通之处:都注重“国家公园”保护和教化的双重功能;都认为“国家公园”应向公众开放;都由国内知识精英倡导和发起。简评:拉开了中国独立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提出了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经营模式;为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且历经波折,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3)启示:国家公园建设应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国家公园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注重发挥国家公园的科学和教育功能;统筹经济发展和人居生活环境改善的关系;充分挖掘并彰显国家公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因素。16、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都城中轴线格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先秦时期即已形成中央集权观念,秦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政治理念被历代王朝贯彻并逐渐强化。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明清北京城建筑呈中轴线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整个皇城大体对称,所有建筑依附在紫禁城周围,体现皇权独尊、皇权中心的理念。唐都长安、北宋都城开封以及元明清都城北京,都采用中轴线布局。因此,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性也体现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中轴线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北京城中轴线建筑可以看出,其建筑中多有“天”“地”“安”“定”“文”“武”等名称,体现“天人合一”“安定和谐”“文武兼备”等传统文化思想。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位于中心,则体现地方服从中央,民众服从政府,以皇权为中心、尊卑有序的民族文化观念。这也吻合了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体现出中轴线蕴含民族文化特色。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古关注天人关系,提出很多相关理论主张,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等。人的身体基本上左右对称,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也采取基本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建筑名称东西相对、文武对称、左右并存等,都体现这一理念。受心脏处于身体中心位置的启示,故宫(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位置。故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都城中轴线布局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内涵。”。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历代王朝对都城的建设,中轴线布局被赋予许多文化内涵。传统中华文化中,“中”讲居中、正中、向心、凝聚,“和”讲亲和、仁和、和谐、和平,“中和”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待人处事方法或生活方式。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体现了皇权至尊、文武并重、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适中的哲学理念、国家安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解析】观点1:都城中轴线格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说明:我国先秦时期即已形成中央集权观念;秦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政治理念被历代王朝贯彻并逐渐强化。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明清北京城建筑呈中轴线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整个皇城大体对称,所有建筑依附在紫禁城周围,体现皇权独尊;皇权中心的理念。唐都长安、北宋都城开封以及元明清都城北京,都采用中轴线布局。因此,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性也体现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
观点2:中轴线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说明:从北京城中轴线建筑可以看出;其建筑中多有“天”“地”“安”“定”“文”“武”等名称,体现“天人合一”“安定和谐”“文武兼备”等传统文化思想。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位于中心,则体现地方服从中央,民众服从政府,以皇权为中心;尊卑有序的民族文化观念。这也吻合了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体现出中轴线蕴含民族文化特色。
观点3: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
说明:中国自古关注天人关系;提出很多相关理论主张,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等。人的身体基本上左右对称,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也采取基本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建筑名称东西相对、文武对称、左右并存等,都体现这一理念。受心脏处于身体中心位置的启示,故宫(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位置。故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
观点4:都城中轴线布局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内涵。
说明:随着历代王朝对都城的建设,中轴线布局被赋予许多文化内涵。传统中华文化中,“中”讲居中、正中、向心、凝聚,“和”讲亲和、仁和、和谐、和平,“中和”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待人处事方法或生活方式。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体现了皇权至尊、文武并重、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适中的哲学理念、国家安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17、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急剧膨胀,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流向城市;根据材料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可知,实力强大的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一“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可知,城镇手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流动人口;根据材料一“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可知,明清时期奢侈消费风气盛行。
(2)特点:根据材料二“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流动,商人在人口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材料二“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在城镇内部,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可知,人口流动充实了市民阶级,增加了城市的财富积累;根据材料二“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可知,低等阶级要求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即人口流动冲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人口迁移为资本主义发展还来劳动力等条件,而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没有推动中国向近代转型。即欧洲: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冲击贵族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回答。中国:从商品经济难以得到突破、阻碍技术进步、阻碍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等方面回答。【解析】(1)原因: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尖锐;封建剥削沉重,人民难以维持生计;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流向城市;君主专制体制下,实力强大的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城镇手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流动人口;奢侈消费风气的侵染腐蚀。
(2)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流动;伴随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迁;商人在人口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口流动充实市民阶级;带来城市财富的积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冲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影响:欧洲: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冲击了封建专制王权和贵族政治;壮大了市民阶级,推动了城市自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城市商品经济难以得到突破;阻碍技术进步;固化了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阻碍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18、略
【分析】【详解】
第(1)问抓住“前期集唐宋以来学校体制之大成以科举取十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学校为天下士子的晋身之阶,承担王朝储才养士的职责,关系人才盛衰”“学校又是典礼教化的重要场所以及学政;学官整饬士习土风的机构,引导士林风习,端正世道人心”概括作答。
第(2)问分别抓住“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这类科技和军事学堂大多集中干沿海沿江的商埠或各省省会”“明确了废除“群众推荐”,进行文化考试;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等,分析作答。
第(3)问考查开放性思维,围绕三段材料中教育发展的主旨,结合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教育发展演变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目的:为科举取土服务;培养人才:传承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教化民众。
(2)开办洋务学堂的意义:话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近代化人才;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保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发展。
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取得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人才洗拔公平;公正和科学的原则:激了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源;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和社会稳定。
(3)启示:发展教育应坚持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教育方向:发展教育应与时俱进、借鉴先进教育模式;发展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教育改革应以话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四、论述题(共3题,共24分)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可提出观点:各文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评述:结合所学,可从古代中国文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汉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明朝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著作,开阔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同时儒家思想传入欧洲,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等角度分析论证。
根据“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也可提出观点:文明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挫折、冲突使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会延缓。评述:根据所学,可从中国古代由于战乱造成“丝绸之路”时断时续,影响了中西方的文明交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形式和文化心理,对其他文明有排斥不利于中国近代自然科技发展等角度分析论证。其他观点,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解析】示例:观点一:各文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评述:古代中国文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汉代的“东亚文化圈”;唐朝的“中华文化圈”:汉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先后有佛教传入中原和高僧玄奘缘佛印度求取佛经等,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明朝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开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眼界,同时儒家思想在18世纪大量传入欧洲,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观点二:文明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挫折、冲突使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会延缓。
评述:中国古代由于战乱,汉代时期形成的“丝绸之路”时断时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的文明交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因为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形式和文化心理,对其他文明有排斥,如清朝统治者曾把西方的先进技术斥为“奇技淫巧”而拒绝采用,不利于中国近代自然科技发展。(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20、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它受到国家历史、文化、殖民遗产与法律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可拟定论点为国家治理深受国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关于阐释可从中国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设计】2022年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基础课时案26-内环境组成与稳态-课后训练
-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2025年高考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
- 【优化方案】2021高考数学(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19-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双基限时练12-群落的结构
- 【全程复习方略】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课时提升作业(2)-必修1-第1单元-第2课(江苏专供)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一中雨花新华都学校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集锦
- 【2022届走向高考】高三数学一轮(人教B版)基础巩固:第7章-第2节-基本不等式
- 【创新设计】2021年高考数学(四川专用-理)一轮复习考点突破:第9篇-第2讲-用样本估计总体
- 晚唐诗歌创作成就资料讲解
- GB/T 13940-1992聚丙烯酰胺
- 75t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说明书
- 认知神经科学课件
-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件
- JT∕T 1443-2022 冷链运输监控管理平台技术要求
- 世界各国电源标准插头插座一览表
- 空调冷量计算与配置方法
- GF-2000-0203 建设工程勘察合同
- 企业技术中心成立文件
- 四年级家长会(完美版)
- 苯酚及酚类37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