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19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礼记·王制》篇记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这反映出先秦儒家A.主张建立践礼的社会规范B.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C.旨在通过修礼教以明霸道D.以礼乐教化反对不义之战2、荷马史诗之《奥德赛》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希腊军队对特洛亚城堡久攻不下,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想出木马计特洛伊人视木马为祭神奇物,把它拖进城里。夜间希腊兵将从木马肚中杀出,与城外的军队里应外合,攻陷特洛亚。希腊军队得胜班师,但奥德修斯因遭海神波塞冬忌恨,途中受阻,阅尽人间不同风俗,引出种种动人故事。据此可知,荷马史诗A.展现了复杂的人性与心理B.侧重于对军事才能的讴歌C.旨在宣扬正义的道德品质D.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3、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B.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C.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D.印第安人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4、以下是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时间。
公元前6世纪—前1世纪。
公元前1世纪—公元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
所占比例。
50%
62%
71%
58%
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C.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5、拿破仑在他征服的国家和地区中,扶植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则,并推行《民法典》,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这一做法()A.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B.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C.打击了教会的神权统治D.使欧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这种大陆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仅使美国的“地理中心点”不断向西迁移,也使“人口中心点”开始不断由东部发达的大都市区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点迁移。20世纪头十年美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时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时期都要多的移民。在一战前,这种人口的增长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被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所吸引。1910年时的美国社会中白人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这必然决定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口主体倾斜,移民的被强制美国化就反映了这一正在得到加强的事实。1910年人口普查便是全面反映这个国家当时经济;社会状况和其所处时代特征的最为真实的画卷。
——摘编自宋健《美国1910年人口普查研究》材料二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户调查的项目有23项;按人调查的项目有26项,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21个项目增加了许多。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短表长表技术。短表内容包括有关人的自然属性等基本指标和简单的住房状况指标,由全国90%的家庭填报;长表内容包括有关人口素质;经济活动、婚姻、妇女生育状况、住房状况等指标,在全国抽取10%的户填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人们会因就业、就学、迁居等因素迁移、流动,人户分离现象大量增加。针对这种情况,这次人口普查增设了《暂住人口调查表》,作为人口普查的附表。鉴于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希望尽快地得到普查成果,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收到了节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响、精度高、录入速度快等好处。
——摘编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特点及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头十年美国移民的特点,简析美国进行19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8、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会中关于排华法案(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辩论起初集中于对中国人口的恐惧上。俄勒冈州参议员拉法叶格佛说:“她(中国)的人民会如蝗虫一样蜂拥而至。”就当时的在美华人人ロ而言;心理意义上的人ロ威胁要远大于实际上的。因为1876年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在美华人人ロ仅有10.5万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劳动力,并没有耗费美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调查报告中大多数证人都使用了“勤劳”“安静”“可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所接触过的华エ。国会辩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移民不愿同化的问题。俄亥俄州众议员伊兹拉泰勒认为:“中国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歧视,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
——摘编自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1)假如你是1882年美国国会中的一名议员;面对排华法案,你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认同问题的正确认识。9、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与拉丁美洲地区一样,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1849年9月,加利福尼亚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种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1850年,美国国会各代表经过激烈争论,终于达成了《1850年妥协案》,加利福尼亚作为自由州被接纳加入合众国。英国国会于1855年通过一项《乘客法案》,规定香港为由中国赴美国的唯一港口,而香港早在1841年已被宣布为自由港。基于以上原因,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赊单”系广东话,意为“赊欠船票制”。从香港到旧金山的船费最低每人约40美元,而归还时须偿还大约100美元。这笔钱规定每月在工资中加以扣除。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否则,轮船公司就不准售给他回国的船票。由于华工在国内一般都有妻室老小,都想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故里,所以一般都尽快还清这笔债务。——摘编自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1)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移民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概述其原因。
(2)材料所涉及的前后两种移民形式有何根本区别?有人认为,从华工的角度看后者显然优于前者,试分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3年;美国拉上英国,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出师的借口是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实则是趁机清除反美的萨达姆政权。这场战争致使16.2万伊拉克人丧生,数百万平民沦为难民。
材料二2015年9月2日;年仅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库尔迪在偷渡途中溺死,遗体俯卧在土耳其伯顿海滩上的照片顷刻间传遍世界,引发了山呼海啸般的反应和同情。一时间,“救救难民”成了席卷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正确”。然而仅仅10多天后,这种“一边倒”的“政治正确”却出现了迅速而微妙的变化:许多不久前才表示对难民“有条件接纳;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接纳”的欧洲国家,如今正迫不及待“关门大吉”。
——《欧洲难民问题的来龙去脉》(1)根据材料一;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按这则材料,哪一国家应该在这一问题上负责?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对待难民问题,材料二中前后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难民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文化在欧洲(英国)的传播与影响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后;他先在广州学习汉语,并编纂了《华英字典》,此书于1817年在澳门出版。1824年马礼逊返回了英国,“带回国内一万卷中国书籍”,其中不少是世所仅见的精刊善本,有的还是后来我国失传的典籍与未见的版本。马礼逊还通过出版《中国丛报》,向英国介绍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和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情况。继马礼逊之后,1835年,传教士麦都司和司梯文司一起来到中国,主要目的是收集情报,为英国政府出谋划策。1842年以后,英国侵略者虽然在武力上战胜了中国,但在思想文化上却遇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顽强抵制。一些在华的英国人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并将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成英文,向英国介绍中国文化。从1861年开始,雷祈历时二十一年,翻译了“四书”、“五经”。理雅各翻译了《十三经》中的十种经书。1876年,牛津大学正式设置了汉学讲座。1945年后,研究中国文化的英国学者增多,几所主要的大学,各有侧重,如牛津大学偏重于古典文献的讲授和研究,公共必修科目为《左传》、《孟子》中的篇章,诗词方面主要讲授《诗经》和唐诗。剑桥大学偏重于古典作品,讲授《孟子》、《荀子》《史记》《汉书》、《水浒传》《红楼梦》等专著。伦敦大学的课程则较侧重近现代中国文化。
——王怀兴《中国文化》修订版采用新的合理的时间尺度,分阶段说明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状况及其影响。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另外,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
(2)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13、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汉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形成一个以中华帝国为文化源的有序结构系统。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东亚国家移植与“接受”中华帝国文化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2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包容多样并存的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发展着的文化共同体。这种文化包容性的基础是不同文化成分不断地融入;对于生存的共同需求、世俗国家组织的强大和古典人文精神历史久远的传承。中国文化包容的内容从空间上表现为各民族文化和地区性文化体系的并存,从时间上表现为在融合和变异中保持了持续性特征的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从社会角度上看则表现为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差异与共生。这种包容的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与其他文化体系是可融通的。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史实,围绕着"文化包容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现代西方医学现代殖民主义开始寻求香料贸易;异国热带植物同样是欧洲人追逐的热点。1563年葡萄牙人创作的《药材和药品的对话》是欧洲第一本提供印度疾病和药物知识的著作。欧洲医学者整合来自美洲;非洲原住民的传统医学,将其纳入自己的医疗体系。17、18世纪欧洲战争频发,这些战争中大多数人死于疾病而不是作战。预防性卫生事业的推广,有利于降低欧洲军队的死亡率。
蒸汽轮船和火车的出现为疾病全球化创造了条件。19世纪的几次霍乱大流行使欧洲开始推动建立国际卫生标准和组织。这一时期;欧洲医学认为炎热气候是不健康的,产生了热带种族的懒惰散漫。疾病全球化以及惊人的死亡率,既催生了细菌学和疫苗学,又让种族歧视以一种貌似科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19世纪晚期;殖民主义扩张的动机发生重大变化,不再只关切热带地区欧洲军队和移民的健康,“医学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帝国力量“开始使用药物作为从新臣民中赢得支持的一种方式,以平衡殖民统治的强制性特征,并建立一种比单靠政府更广泛的帝国霸权”。现代工业制造的药品和疫苗之推广成为殖民扩张的重要部分。
——据(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著《医疗与帝国:从全球史看现代医学的诞生》整理以“现代西方医学与殖民主义的关系”为视角,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
。西周时期。
青钢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区,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有了民族名称即华夏族的含义;与“蛮夷戎狄”等相对,且华夏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原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华夏族,其分布区也因之成为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
汉代。
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常与西城的一些国家对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一词仍是华夏族和汉族;汉朝核心控制区的含义。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国”一词多指汉族;汉族政权及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拓跋魏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反而把汉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权和民族都作为一体,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国”。
宋元时期。
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国”;把辽;金、元等看成夷狄,但辽、金、元则常常自称“中国”。元朝的脱脱主持撰修前朝历史时把辽、金、西夏等国与宋朝一样,都看成“中国”的王朝。
明清时期。
明朝官私文献中涉及与海外国家和民族交往的语境之下;“中国”一词开始具有国家的含义。晚清时期,传统的国家观即“华夷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
民国时期。
“中国”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内的历史文化;政治主权实体的含义;成了具有近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国名。
——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运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组成文明的诸因素,如语言;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组织、风俗习惯等,在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接受,它们在形成文明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上也在相互运动,这是使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马克垚关于人类文明史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30分)18、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9、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0、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先秦儒者的社会秩序建构中,司徒作为掌管民政.教化的官员,其职责是通过冠、婚、丧等礼典来调节人们的性情,向人们灌输父子、夫妇、君臣、长幼等的相处,交往应有的道德观念,同时在整齐衣服、饮食、事为等方面来防止僭越,正是通过这种制度性的灌输,礼的践行才可能转化为主体的自觉,故选A项。先秦尚未建立君主专制.排除B项:霸道是指君主凭借武力、权势、法治进行统治,属于法家思想.排除C项;墨家反对不义之战.排除D项。2、A【分析】【详解】
材料反映了希腊军队依靠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亚城,但奥德修斯却遭到海神的忌恨,而阅尽人间不同风俗,这一故事既描写了军队作战时的计谋和勇敢,也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复杂的人性与心理,故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战争之下复杂的人性,对讴歌军事才能、宣扬正义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C;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而《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时期的文学作品,故排除D。3、C【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欧洲人称发现美洲两种文明相遇”表明不同的立场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欧洲人侵略的开端”“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是矛盾的;不可能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排除;B项“均缺乏史料实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反映了种族灭绝等苦难,不能以开阔的国际视野无视民族灾难,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4、B【分析】【详解】
有表格数据看出;公元前6世纪-1500年,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一直在50%以上,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故选B;A项错在“一直”,排除;表格数据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排除CD。
【点睛】5、A【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在占领区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推行《民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这些都对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对被征服国家的影响,而不是法国自身,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神学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对欧洲封建秩序的冲击,没有涉及到文化的多样性,排除D项。故选A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7、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可知,更加频繁;根据“美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时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时期都要多的移民”可知,城市人口的剧增和移民浪潮高涨;根据“‘人口中心点’开始不断由东部发达的大都市区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点迁移”可知,大都市区的发展与“人口中心点”西移;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口主体倾斜,移民的被强制美国化”可知,国家政策的“白人化”与移民被强制美国化。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被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所吸引”,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美国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美国中西部得到大规模开发,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旧大陆动荡不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户调查的项目有23项,按人调查的项目有26项,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21个项目增加了许多”可知,普查项目增多,内容更加充实;根据“采用了短表长表技术”“基本指标和简单的住房状况指标,由全国90%的家庭填报”“人口素质、经济活动、婚姻、妇女生育状况、住房状况等指标,在全国抽取10%的户填报”可知,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统计范围扩大,统计质量提高;根据“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收到了节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响、精度高、录入速度快等好处”可知,增加了高新技术在人口普查中的运用,普查速度快。意义: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国家管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制定并实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需要和重要依据,有利于完善政府职能、治理体系,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治理能力能力等。【解析】(1)特点:更加频繁;城市人口的剧增和移民浪潮高涨;大都市区的发展与“人口中心点”西移;国家政策的“白人化”与移民被强制美国化。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美国中西部得到大规模开发;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旧大陆动荡不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特点:普查项目增多,内容更加充实;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统计范围扩大,统计质量提高;增加了高新技术在人口普查中的运用,普查速度快。意义: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制定并实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需要和重要依据;完善政府职能、治理体系;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治理能力能力等。8、略
【分析】【详解】
(1)本小问相对开放;可赞成也可反对,理由符合当时的史实即可,如投赞成票理由:华人数量多,抢占了美国白人的工作机会;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无法融人美国社会;清政府国力衰弱,无力保护本国国民。示例2:投反对票理由:华人勤劳可靠,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美国,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没有耗费公共资源;排斥华工不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的宪法精神。
(2)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坚决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应秉持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文化互鉴超越文化冲突,文化共存超越文化优越。【解析】(1)示例1:投赞成票理由:华人数量多;抢占了美国白人的工作机会;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无法融人美国社会;清政府国力衰弱,无力保护本国国民。
示例2:投反对票理由:华人勤劳可靠;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美国,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没有耗费公共资源;排斥华工不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的宪法精神。
(2)坚决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应秉持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文化互鉴超越文化冲突,文化共存超越文化优越。9、略
【分析】【详解】
(1)“变化”,据材料中“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归纳即可;“原因”应从材料所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香港三者进行思考。
(2)“区别”,从“契约”的含义和材料中“赊欠船票制”和“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等关键信息上归纳思考。原因主要是因为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解析】(1)变化:由契约华工制到“赊单工”。
原因: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加利福尼亚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的通过;香港被宣布为自由港;等。
(2)区别:“赊单工”与“契约华工”的根本区别在于将“劳务”契约改为“债务”契约。
原因: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这一关键信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美国拉上英国,绕开联合国安理会”这一信息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政治正确”“关门大吉”等信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地区冲突、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解析】(1)原因: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国家:美国。
(2)变化:由最初的愿意接纳难民到后来关闭国境不愿提供援助。原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问题要求分阶段说明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状况及其影响;可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进行划分,英国人研究中国文化,从时间上大体课分为三个阶段,即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之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关于鸦片战争前;根据材料“1824年马礼逊返回了英国通过出版《中国丛报》,向英国介绍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和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情况”“1835年,传教士麦都司和司梯文司一起来到中国,主要目的是收集情报,为英国政府出谋划策”等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前,英国为了适应其殖民活动与商业发展的需要,开始派传教士来中国,说明传教士的来华的影响(使英国加深认识中国,便于侵略;保护中国文化)。
关于鸦片战争以后;根据材料“但在思想文化上却遇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顽强抵制。一些在华的英国人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并将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成英文,向英国介绍中国文化1876年,牛津大学正式设置了汉学讲座”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传统文化顽强抵制;传教士学习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角度思考作答。
关于二战后;根据材料“1945年后,研究中国文化的英国学者增多,几所主要的大学,各有侧重,如牛津大学偏重于古典文献的讲授和研究剑桥大学偏重于古典作品伦敦大学的课程则较侧重近现代中国文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研究中国文化学者增加;三所大学增设中国文化科目、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等角度思考作答。
【点睛】【解析】英国人研究中国文化;从时间上大体课分为三个阶段,即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之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鸦片战争前;英国为了适应其殖民活动与商业发展的需要,开始派传教士来中国。英国人加深了对中国各方面的了解,为其鸦片的输入和发动战争提供了便利,客观上对中国文化的典籍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传教士遇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顽强抵制,迫不得已开始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英国的影响力。
二战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英国牛津、剑桥、伦敦三所大学分别开设了中国文化科目。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越来越广泛。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另外,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武力征服不能持久,和平交往才是主流等方面认识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解析】(1)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13、略
【分析】【详解】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一“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汉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结合所学看得出“汉字传入朝鲜和日本;儒家思想影响整个东亚;东亚国家学习中国先进的律令制度;历法、建筑、绘画、音乐、习俗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二“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结合所学看得出,促使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为资产阶级革命发挥重要作用;指南针:对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据材料二“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结合所学可得出,造纸术、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文化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等。【解析】(1)具体表现:汉字传入朝鲜和日本;儒家思想影响整个东亚;东亚国家学习中国先进的律令制度;历法;建筑、绘画、音乐、习俗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2)火药:促使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为资产阶级革命发挥重要作用;指南针:对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造纸术、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文化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总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四、论述题(共4题,共20分)14、略
【分析】【详解】
论述:按照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根据“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封闭的”“是不同文化成分不断地融入”“各民族文化和地区性文化体系的并存”“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与其他文化体系是可融通的”等信息,围绕“文化包容性”这一主题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中国文化包容性的产生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密不可分的;确定论题后,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知识,从中国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民族关系、政治体制、主流思想等方面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升华,指出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使得多种文化能够和谐共生,彼此借鉴,从而形成了文化包容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地位得到巩固等;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解析】示例一∶论述中国文化包容性产生的原因中国文化包容性是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密不可分的。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中国东面;南面环海,北面为草原和戈壁,西面为高原和沙漠,内部平原广阔、河流众多。这种特殊的环境使中国既能抵御外敌入侵从而保持本民族文化又能与其他文明保持接触从而吸收营养来丰富自己。第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第三,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保留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第四,自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后,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思想丰富和发展自己。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使得多种文化能够和谐共生,彼此借鉴,从而形成了文化包容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地位得到巩固。
示例二∶论述中国文化包容性的表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
具体表现如下∶从政治上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民族之间以友好往来相互交流为主,形成持续不断的民族融合潮流。从经济上说,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商业、畜牧业共存。各族各地人民通过朝贡贸易、商业往来、人口迁徙等方式进行产品和技术交流,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从文化上说,儒家思想吸收借鉴其他学派思想形成了汉代儒学,继而又借鉴和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学艺术上形成了高雅的贵族士大夫文化和世俗的市民文化并存的局面,适应了不同人群的需要。
综上所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正是在包容的特性下不断发展壮大的。15、略
【分析】【详解】
以“现代西方医学与殖民主义的关系”为视角,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过程中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也带来带来全球物种交换和疾病传播,加之17、18世纪欧洲战争频发,从而催生出了预防性的卫生事业。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条件的改善,也带来了疾病的全球化,从而推动了相关医疗体系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但医学研究也为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由此可知,现代西方医学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殖民战争和进行殖民统治的产物,所以由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种族歧视色彩,但客观上现代西方医学也推动了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带来全球物种交换和疾病传播,欧洲整合各地传统医学纳入西方医疗体系;17.18世纪欧洲战争频发,催生出预防性卫生事业。
工业革命促进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疾病的全球化,推动了国际医疗合作的开展;技术进步促进了细菌学;疫苗学和现代制药工业的兴起。工业革命增强了列强殖民扩张的实力,医学研究也为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药品;疫苗的推广有助于缓和列强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成为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维系殖民统治、建立殖民霸权的重要手段。
现代西方医学在殖民扩张、殖民战争以及殖民统治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种族歧视色彩,与医学精神背道而驰,但客观上现代西方医学也推动了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这些含义说明“中国”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结合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魏晋南朝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国”的含义进行概括和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变化即可。【解析】示例:“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趋势。
“中国”一词含义的演变与古代民族关系有内在联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服从于周天子,故此时的“中国”指周天子所在的国都。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中国”逐渐指代拥有礼乐文化的华夏族。在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的背景下,中原及周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多,推动了周边民族对华夏的认同;“中国”所指的地域范围和人群也在扩大,但华夷之别的色彩还较为浓厚。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各民族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中国”已用以指代整个王朝统治区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族民族入主中原;人口大迁徙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等,大大加强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中国”一词被少数民族所接受并用以自称,加上隋唐时期的再度统一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加强,华夷之别也受到冲击。
宋元时期;两宋与辽金对峙;元代版图空前辽阔,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拓展,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北方民族交融加快,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自称中国”并写入官方正史,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多,以及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成为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具有了国家的含义,与外国相对,体现了转是之汕的进一步削弱、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中国”一词的演变,反映了古代境内各族交融日益密切,华夷之别逐渐消除,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趋势。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可提出观点:各文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评述:结合所学,可从古代中国文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汉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明朝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Unit1SchoollifeSectionⅦGuidedWriting教师用书教案牛津译林版必修1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一1.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 2025年度虚拟现实VR教育内容开发与运营合同3篇
- 旅游地产尾盘销售代理合同(2025版)9篇
- 2025年土地租赁合同终止及合同解除条件协议
- 2025临时土地出租及设施建设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预算合同3篇
- 2024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合作协议3篇
- 2024石油化工公司化工产品供应承包合同
- 2025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委托维权服务协议3篇
-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风力发电场运行导则(马晋辉20231.1.13)
-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篇专项练习及答案
- 2022-2023学年度六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每日一练】
- 法人不承担责任协议书(3篇)
- 电工工具报价单
- 反歧视程序文件
- 油气藏类型、典型的相图特征和识别实例
- 流体静力学课件
- 顾客忠诚度论文
- 实验室安全检查自查表
- 证券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