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内容

《李凭箜篌引》是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古诗词。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歌的作者简介:介绍唐代诗人李贺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诗歌的原文解读:逐句分析《李凭箜篌引》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诗歌的背景知识:讲解诗中涉及的箜篌乐器及古代音乐文化。

4.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李贺诗歌的奇幻色彩、新颖意象和深沉情感。

5.诗歌的诵读技巧:教授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和情感把握,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2.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通过诗歌的朗读、分析,提高语言感受力和鉴赏力,学会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歌的解读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李贺诗歌的奇幻色彩和独特审美,激发创造潜能,提升艺术创造力。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唐诗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此外,学生也学习过一些关于唐代文学背景的知识,对诗人的社会背景有基本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兴趣,喜欢通过诗歌来感受古代文化和情感。他们在语言理解、文学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朗读、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学习,对直观和体验式学习更感兴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李凭箜篌引》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首先,诗歌中的意象和典故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次,诗歌的语言风格独特,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其艺术特色;最后,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可能在诵读时遇到困难。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体验诗歌的情感。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使用PPT展示诗歌原文、作者简介和相关背景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播放《李凭箜篌引》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互动平台:利用教学软件,创建在线讨论区,让学生在课后继续交流学习心得,拓展学习空间。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李凭箜篌引》的预习资料,包括诗歌原文、背景资料和预习问题。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如“诗歌中的哪些意象最打动你?”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统计功能监控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诗歌原文和背景资料,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预习问题,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熟悉诗歌内容,为课堂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李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李凭箜篌引》的学习。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突出重点和难点。

-组织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以《李凭箜篌引》为主题的创作或分析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古诗词资料和学术文章,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创作或分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拓宽知识视野。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作用与目的:

-巩固和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拓展学习,激发学生的学术探究兴趣。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六、知识点梳理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以下是对本诗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

1.作者背景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他的诗歌以其奇诡幻想、深沉哀怨而闻名。李贺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认识。

2.诗歌原文

《李凭箜篌引》原文如下:

```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面披夜光,幽洞石扉閟金铺。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翠梧,露脚斜飞绮凤裙。

听曲不振悲欲绝,依弦而歌愁欲绝。

海神来过恶风断,湘水浅深号不歇。

云中君不见依虚,白日上升金乌飞。

重湖千顷水茫茫,百泉萦回山重重。

闻道昆明水bottom,轩辕黄帝曾游处。

万里归舟弄长笛,此心吾与君共长。

```

3.诗歌意象

-吴丝蜀桐:指制作箜篌的优质材料,象征着音乐的华美。

-空山凝云:形容音乐的感染力,使得空山中的云彩都凝滞不动。

-江娥啼竹:指传说中的江娥泣竹成斑的故事,表现了音乐的悲凉。

-昆山玉面:比喻音乐的纯净和美好。

-幽洞石扉:形容音乐的神秘和深邃。

-梦入神山:表现了音乐的梦幻效果。

4.修辞手法

-比喻:如“吴丝蜀桐张高秋”,用优质材料比喻箜篌的高雅。

-拟人:如“空山凝云颓不流”,将云彩拟人化,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对比:如“江娥啼竹素女愁”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对比,突出音乐的悲喜效果。

5.情感表达

-悲伤:诗中多次出现“愁”、“悲”等字眼,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梦幻:通过“梦入神山”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超脱现实的向往。

-怀古:诗中提到“轩辕黄帝曾游处”,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敬仰。

6.文化背景

-箜篌:古代一种弹拨乐器,起源于中国,音色优美,是唐代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娥:传说中的楚地女子,因思念丈夫而泣竹成斑,后成为悲伤的代名词。

-轩辕黄帝: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人物,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7.艺术特色

-奇幻色彩:诗中多次出现梦幻般的意象,如“梦入神山”、“金乌飞”等,展现了李贺诗歌的奇幻风格。

-深沉哀怨:诗中的情感表达深沉而哀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现实的失望。

-语言独特:李贺的诗歌语言独特,善于运用生僻字词,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8.鉴赏要点

-意象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如“吴丝蜀桐”、“空山凝云”等,体会其深层含义。

-情感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悲欲绝”到“愁欲绝”,感受诗人内心的挣扎。

-艺术特色欣赏:欣赏李贺诗歌的奇幻色彩和深沉哀怨的艺术风格。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完成《李凭箜篌引》这一课的教学后,我深感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过程的一些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了课前预习、课中讨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我发现学生能够在课前对诗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课堂学习打下了基础。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预习时缺乏深度思考,仅仅是浏览了资料,没有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细致地设计预习任务,并提供更多引导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意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些组的讨论比较活跃,而有些组则相对沉默。这可能是因为学生的性格差异或者对诗歌的理解程度不同。为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多地介入小组讨论,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教学总结: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们能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对李贺的诗歌风格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诗歌,并对诗中的修辞手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技能提升方面,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学生们能够独立分析诗歌,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其次,课堂讨论时,有些学生过于依赖小组其他成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预习指导,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提问和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

3.课后作业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巩固,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创作,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4.定期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