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为人体新陈代谢局部模式图,A~D分别代表人体与新陈代谢相关的四大系统,①②③为体液的组成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①不属于组成人体内环境的液体B.①②③相比较,CO2含量最高的是③C.D是泌尿系统,肾小球参与原尿的形成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多个系统的参与【答案】B〖祥解〗分析题图:A表示消化系统,B表示循环系统,C表示呼吸系统,D表示泌尿系统;①表示细胞内液,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血浆。【详析】A、分析题图,①表示细胞内液,不属于组成人体内环境的液体,A正确;B、①②③相比较,CO2是组织细胞在线粒体内产生的,需要通过呼吸排出体外,CO2含量最高的是①,B错误;C、原尿形成的部位在肾小球,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最终浓缩成终尿;分析题图可知,D是泌尿系统,肾小球参与原尿的形成,C正确;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消耗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参与,D正确。故选B。2.有研究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研究者通过与现有常用治疗脑水肿药物地塞米松进行临床实验,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编号使用药物治疗时间治疗前水肿指数治疗后水肿指数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A组ACTH(79例)3个月4.1—9.61.1—2.91.1—2.9B组地塞米松(79例)3个月5.1—7.13.3—4.95.1—9.8注:水肿指数越高,水肿越严重A.脑水肿产生可能与脑中局部组织液的渗透压下降有关B.分析A组或B组的实验数据,治疗前、后可形成对照C.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比地塞米松更显著、更持久D.ACTH和地塞米松的不同用量也是该临床实验的自变量【答案】BC〖祥解〗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将其与现有常用治疗脑水肿药物地塞米松进行比较,地塞米松(B组)为已知条件对照,观察比较水肿指数,B组从5.1-7.1变为3.3-4.9再变为5.1-9.8,说明地塞米松对水肿治疗有效果,但不持久,而A组从4.1-9.6变为1.1-2.9再变为1.1-2.9,说明其作用效果优于地塞米松且作用效果持久。【详析】A、脑中局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水分进入组织液,形成脑水肿,A错误;B、A组或B组使用了不同的药物,研究治疗前后的数据,形成自身前后对照,可知两种药物的效果,B正确;C、比较治疗前后及停药两周后的水肿指数,可知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比地塞米松更显著、更持久,C正确;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ACTH和地塞米松的用量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D错误。故选BC。3.据报道,美国某法庭判决“酸碱体质理论”的提出者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该理论的主要意思是①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②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有些癌症患者受此理论影响,不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而寄希望于注射碱性物质以达到治愈目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通过皮肤、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途径排到体外B.参与维持pH的缓冲物质有HCO3ˉ、HPO42ˉ等离子C.生物体的体液pH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人体的稳态不会遭到破坏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这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答案】C〖祥解〗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析】A、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排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A正确;B、HCO3-、HPO42-是维持pH的缓冲物质,可使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稳态也会遭到破坏,C错误;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故选C。4.在胸外科就诊患者中,有一群特殊的“水手”患者被称为手汗症患者。为根治手掌多汗,医生借助胸腔镜,可点断某交感神经。下列关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叙述,错误的是()A.手掌多汗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B.与手汗相比,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C.手汗症患者可能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D.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答案】D〖祥解〗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详析】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根据题干信息:为根治手掌多汗,医生借助胸腔镜,可点断某交感神经,说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能支配汗腺,A正确;B、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是躯体运动行为,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为根治手掌多汗,医生借助胸腔镜,可点断某交感神经;由A项分析可知,手掌多汗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可见手汗症患者可能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C正确;D、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D错误。故选D。5.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使人产生头晕甚至晕厥的现象,即“衣领综合征”,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不能产生兴奋B.窦神经是传出神经,心血管中枢在大脑皮层C.“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D.产生“衣领综合征”的反射活动为非条件反射【答案】D〖祥解〗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部分:①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②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④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⑤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详析】A、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窦神经是传入神经,连接在感受器之后,故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A错误;B、由图可知,窦神经是传入神经,该过程不属于条件反射,心血管中枢不在大脑皮层,B错误;C、“衣领综合征”是血压升高启动反射,是动脉血压下降所致,C错误;D、产生“衣领综合征”的反射活动没有经过大脑皮层的调控,为非条件反射,D正确。故选D。6.某实验小组将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缩腿反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步骤一:分别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两次实验脊蛙的左右后肢均收缩;步骤二:破坏其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某部分结构后;步骤三:再次分别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两次实验均出现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现象。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A.①或② B.③ C.④ D.④或⑤【答案】D〖祥解〗破坏前,分别刺激左、右后肢,左、右后肢都能正常收缩,说明左右两则的反射弧均完整。破坏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均不收缩,说明刺激无法被神经中枢脊髓所接收,因而破坏的部位可能是左后肢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破坏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右后肢,右后肢正常收缩,而左后肢不收缩,说明刺激能够被神经中枢所接收,但左后肢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导致左后肢不收缩。【详析】根据题意可知,在破坏前刺激此脊蛙的左或右后肢,左、右后肢都收缩,说明左、右后肢都有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且左、右后肢的反射弧间能交叉连接。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再次分别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两次实验均出现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现象。说明破坏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综合两个实验可知,破坏部位可能传出神经或效应器。ABC错误,D正确。故选D。7.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I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B.甲—④,乙—①,丙—②,丁—③C.甲—③,乙—①,丙—④,丁—②D.甲—④,乙—②,丙—③,丁—①【答案】B〖祥解〗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析】甲图,处理后,动作电位峰值变小,表明Na+内流量减少;处理方式应为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对应④;乙图,处理后,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处理方式应为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对应①;丙图,处理后,产生动作电位后不能恢复静息电位,处理方式应为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对应②;丁图,处理后,膜两侧电位差变大,静息电位变大,处理方式应为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对应③;故选B。8.河豚毒素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I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Ⅲ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或树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B.神经元A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神经递质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C.为减弱手术带来的疼痛,医学上可以考虑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研发麻醉类药物D.从图乙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一定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答案】C〖祥解〗图甲表示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兴奋在突触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图乙表示两个不同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神经元兴奋时,膜外负电位,膜内是正电位,膜内比膜外电位高70mV。【详析】A、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A错误;B、以胞吐方式运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如有些神经递质属于小分子物质,B错误;C、由图乙可知河豚毒素可以阻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即其能阻断兴奋传到大脑,避免痛觉的产生,故可以用于研发麻醉类药物,C正确;D、从图乙Ⅱ、Ⅲ组结果推断,神经元A的动作电位逐渐减弱,很可能是河豚毒素抑制了Na+内流,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减弱直至为零,也有可能是河豚毒素影响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受体)所致,D错误。故选C。9.科学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Na+和K+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神经细胞的B.由图中三条曲线a、b、c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无法判定C.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可以同时影响动作电位的峰值和静息电位的绝对值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答案】D〖祥解〗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详析】A、神经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K+
相反,Na+进入神经细胞内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运输)是协助扩散,K+
进入神经细胞内的方式(逆浓度梯度运输)是主动运输,A错误;B、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峰值与膜外Na+浓度有关,分析题图可知,a的膜电位变化最大,说明其细胞内外Na+浓度差最大;同理c的膜电位变化最小,说明其细胞内外Na+浓度差最小,所以细胞外液中N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B错误;C、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细胞内外K+
的浓度差有关,细胞外液中Na+浓度不影响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动作电位的形成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有关,所以细胞外液中Na+浓度影响动作电位的峰值,C错误;D、由于Na+进入神经细胞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所以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Na+内流减少),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故选D。10.当突触前膜兴奋时,释放兴奋性递质谷氨酸,一部分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另一部分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上的另一种受体,使其释放D-丝氨酸,与谷氨酸共同激活NMDA受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MDA受体的激活不一定需要与NMDA结合B.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受体②可被谷氨酸激活,使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动作电位D.星形胶质细胞能与神经元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答案】C【详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当兴奋传至轴突末梢时,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祥解〗A、结合题图可知,NMDA受体的激活需要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也可通过另一种受体,使其释放D-丝氨酸,与谷氨酸共同激活NMDA受体,即NMDA受体的激活不一定需要与NMDA结合,A正确;B、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的过程是通过胞吐过程实现的,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C、结合图示可知,受体②是谷氨酸的另一种受体,受体②可被谷氨酸激活,使星形胶质细胞释放D-丝氨酸,与谷氨酸共同激活NMDA受体,C错误;D、结合题意可知,星形胶质细胞能释放D-丝氨酸,参与该过程中神经系统的调节,即星形胶质细胞能与神经元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D正确。故选C。11.神经科医生常对患者做如下检查:手持钝物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成年人的正常表现是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宾斯基征阴性。如出现拇趾背屈,其余足趾呈扇形展开,称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婴儿以及成年人在深睡状态下,也都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下列有关推理分析错误的是()A.巴宾斯基征阴性有完整的反射弧,但巴宾斯基征阳性没有B.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常人巴宾斯基征阴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D.推测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答案】A〖祥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详析】A、不论是阴性还是阳性,都由完整的反射弧构成,A错误;BC、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在脊髓,但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BC正确;D、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区域受损,大脑皮层失去了对脊髓的控制导致的,D正确。故选A。12.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强于成人,这可能与视觉中枢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有关。在视觉训练过程中,儿童GABA含量显著增加,且持续到训练结束后的几分钟,而成人GABA含量始终无明显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B.GABA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Cl-内流C.抑制GABA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提升人的学习能力D.GABA可能通过抑制某些神经元兴奋而减少对后续学习的干扰【答案】C〖祥解〗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详析】A、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A正确;B、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Cl-内流,B正确;C、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强于成人,且视觉训练过程中儿童GABA含量显著增加,因此推测GABA含量增加有利于学习新知识,故C错误;D、儿童GABA含量显著增加,因此推测GABA含量增加有利于学习新知识,进一步推测GABA可能通过抑制某些神经元兴奋而减少对后续学习的干扰,D正确。故选C。13.对果蝇的研究发现,果蝇在接受训练后能记住并避开一种气味,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之前伴随着电击。果蝇的这种记忆由一种被称为蕈形体神经元的细胞管理,如图1和图2。电击能将多巴胺传递给蕈形体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存储了将电击与气味联系起来的记忆,但这段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研究表明,睡眠促进记忆的过程可能依赖于抑制主动遗忘的过程。至于多巴胺是启动记忆,还是清除记忆可能取决于环境,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下列说法错误是()(注:DAMB受体和dDA1受体均为多巴胺受体)A.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反射建立过程,是气味与无关刺激电击关联形成的B.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取决于覃形体神经元上识别多巴胺分子的受体种类C.睡眠促进记忆是因为睡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D.与语言和情绪相同,记忆和遗忘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答案】D〖祥解〗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析】A、根据题干信息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时伴随着电击,说明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属于条件反射,反射建立过程,是气味与无关刺激电击关联形成的,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取决于蕈形体神经元上识别多巴胺分子的受体种类,学习是识别多巴胺分子的受体有DAMB受体和dDA1受体,而遗忘时识别多巴胺分子的受体只有DAMB受体,B正确;C、比较图1和图2,发现在压力和睡眠基础上,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减少,说明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睡眠能促进记忆,C正确;D、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而情绪、记忆、遗忘不是,D错误。故选D。14.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B.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D.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答案】B〖祥解〗促胰液素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该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去除神经胰腺能分泌胰液不能说明神经调节没有作用,若想证明神经调节的作用,需要剥离神经单独研究。【详析】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去除神经,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因此对照实验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但是不能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B错误;C、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可调节胰液的分泌,C正确;D、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去除体液的作用,直接研究神经的作用继续探究,D正确。故选B。15.现有一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恢复正常。现将小鼠X随机均分成若干组,下表表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组别1234处理方法胰岛素+-+-阿司匹林-++-生理盐水---+实验结果(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高于正常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A.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B.第1、3组的实验结果(血糖浓度)应分别为:高于正常、正常C.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同时等量饲喂给小鼠D.该实验可以同时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答案】ACD【详析】A、第4组注射生理盐水,表明第4组为对照,该实验目的是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实验小鼠应该均为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A错误;B、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B正确;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果饲喂则胰岛素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被细胞吸收,故胰岛素不能通过饲喂添加,应该采用注射方法,C错误;D、该实验只能证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但不能证明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D错误。故选ACD。二、不定项选择: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组织液的量与有效滤过压有关,如果有效滤过压为正值,表示有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且滤出量与有效滤过压呈正相关;如果为负值,表示有液体被重吸收回毛细血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毛细血管动脉端和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分别为正值和负值C.从毛细血管渗出的液体全都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回血浆D.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其毛细血管动脉端处的有效滤过压会降低【答案】CD〖祥解〗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析】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正确;B、组织液由毛细血管的动脉端不断产生,同时一部分组织液又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吸收回毛细血管内,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毛细血管动脉端和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分别为正值和负值,B正确;C、从毛细血管渗出的液体形成了组织液,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吸收回血浆,C错误;D、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的量与有效滤过压呈正相关,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会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组织液吸水增多,即毛细血管的液体滤出量增加,动脉端处的有效滤过压增大,D错误。故选CD。17.一个神经元通常有两种突起:树突和轴突。一般每个神经元有多个树突,但轴突却只有一个。我国科学工作者们发现了一种名为GSK的蛋白激酶在神经元中的分布规律:在未分化的神经元突起中GSK蛋白激酶的活性比较均匀;而在轴突中的活性比树突中的要低。如果GSK蛋白激酶活性太高,神经元会没有轴突;如果GSK蛋白激酶活性太低,则会促进树突变成轴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信息的有序传导与GSK蛋白激酶的活性有关B.提高GSK蛋白激酶的活性,有利于信息的传递C.若能将某些功能重复的树突变为轴突,将有助于治疗神经损伤D.如果能改变GSK蛋白激酶的活性,可能使一个神经元形成多个轴突【答案】ACD【详析】A、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树突是用来接收信息并将其传导到胞体,轴突是将信息从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题干信息:GSK蛋白激酶的活性与轴突的形成有关,可见信息的有序传导与GSK蛋白激酶的活性有关,A正确;B、轴突是将信息从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如果GSK蛋白激酶活性太高,神经元会没有轴突,不利于信息的传递,B错误;C、已知“一般每个神经元有多个树突,但轴突却只有一个”,则将某些功能重复的树突变为轴突,有助于治疗因轴突缺少而引起的神经损伤,C正确;D、已知“如果GSK蛋白激酶活性太低,则会促进树突变成轴突”,则改变GSK蛋白激酶的活性,可能使一个神经元形成多个轴突,D正确。故选ACD。18.下图表示受刺激后,某时刻神经纤维上①~⑨连续9个位置的膜电位,已知静息电位为-70mV。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沿神经纤维由①向⑨传导B.③⑧处Na+的运输均需要消耗能量C.⑨处K+外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D.⑦⑥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的不同时刻【答案】CD〖祥解〗静息电位的成因: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动作电位的成因: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详析】A、根据图示可知,①②⑨电位均为-70mV,为静息电位,③膜电位绝对值变小,④膜电位为0,⑤⑥为动作电位,⑦正恢复静息电位,⑧为超极化,是钠钾泵工作的结果,故⑧处是已兴奋过的部位,可推知兴奋沿神经纤维由⑨向①传导,这样⑨已经恢复静息电位的时候⑧处于超级化状态,①②是兴奋还未传到的区域,A错误;B、⑧为超极化,是钠钾泵工作的结果,钠钾泵对离子的运输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③处是兴奋正在形成的过程,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钠离子内流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⑨处为静息电位,与K+的外流有关,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C正确;D、根据A项分析可知,兴奋沿神经纤维由⑨向①传导,⑧处是已兴奋过的部位,⑦⑥是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的不同时刻,D正确。故选CD。19.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I(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侧)、Ⅱ(电极分别在R、S点的细胞外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则电表I的指针右偏幅度增大B.刺激P点,电表1、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分别为图乙和图丙C.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D.若S点移至膜内,再刺激P点,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趋势与图乙相似【答案】D【详析】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K+外流减少,则电表Ⅰ的指针右偏幅度减小,A错误;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所以刺激P点,兴奋只能传到Q点、R点,不能传到S点,所以电表Ⅰ、Ⅱ的指针均只能发生1次偏转,电表Ⅰ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的④基本相同,不发生⑤,B错误;C、①→②电位变化是因为发生Na+内流导致产生动作电位,对应于Q点的兴奋,不是P→Q兴奋传导过程,C错误;D、若S点电极移至膜内,则电表Ⅰ、Ⅱ的电极所处位置相同,再刺激P点,根据B项分析,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电表Ⅰ的图乙相似,D正确。故选D。20.现有体重相近、发育正常的甲、乙、丙、丁四只雄性小狗,丁狗不作处理,甲、乙、丙狗分别进行不同的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查得各自血液中三种激素的相对含量如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甲3.80.15.8乙3.62.801丙0.535.5丁436A.甲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B.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生长停滞C.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性情变得温顺D.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甲、丁狗个体小,基本处于术前状态,丙、乙狗正常长大【答案】ABC〖祥解〗据表可知,与丁相比,甲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说明切除了甲状腺;乙的生长激素含量降低,说明切除了垂体;丙的雄激素减少,说明切除了睾丸。【详析】A、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的兴奋性等作用,甲狗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不足,故可能出现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个体小)等症状,A正确;B、生长激素可调节生长发育,乙狗的生长激素含量不足,故可能出现生长停滞的症状(个体小),B正确;C、雄激素可维持雄性动物的第二性征,丙狗雄激素含量不足,故性情可能变得温顺(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正常,其能长大),C正确;D、丁狗没有进行手术切除,应正常生长,甲、乙狗个体小,丙、丁狗正常长大,D错误。故选ABC。第II卷(非选择题)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酸碱体质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性体质”造成的,因迎合了部分人对待饮食和健康的某种心理,加上一些保健品商贩的推波助澜,该理论成为一条流行的“医学常识”,即认为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请根据内环境稳态的知识来评判该理论的科学性。(1)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____,主要由_____共同构成。(2)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_____,血浆pH的维持与其中含有__等物质有关。(3)某同学想通过“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对“酸性体质”理论进行评判,他以自来水、磷酸盐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并记录→分别滴加5滴0.1mol/L的NaOH溶液、摇匀→测pH并记录,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30滴为止→测pH并绘图(如下图所示)。①通过比较自来水、磷酸盐缓冲液和血浆在加入________后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血浆与______更类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②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__(实验设计思路)。【答案】(1)①.细胞外液##内环境②.血浆、组织液、淋巴液(2)①.7.35~7.45②.HCO3-、H2CO3(3)①.NaOH②.磷酸盐缓冲液③.设置添加HCl溶液组,分别在自来水、磷酸盐缓冲液、血浆中加入5滴0.1mol/L的HCl溶液,摇匀并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30滴为止,绘图观察pH变化〖祥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小问1详析】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也称细胞外液;其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共同构成。【小问2详析】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pH的维持与其中含有最重要的HCO3-、H2CO3等缓冲物质有关。【小问3详析】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自来水、磷酸缓冲液和血浆,因变量是pH的变化快慢,该实验以自来水和磷酸盐缓冲液组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自来水、磷酸盐缓冲液和血浆在加入NaOH后pH的变化;可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血浆与磷酸盐缓冲液更类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②实验中只进行了NaOH对pH的影响,还未进行HCl对pH的影响,所以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的实验操作是设置添加HCl溶液组,分别在自来水、磷酸盐缓冲液、血浆中加入5滴0.1mol/L的HCl溶液,摇匀并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30滴为止,绘图观察pH变化。22.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F为液体,①②为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液体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_(填字母)。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脑脊液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_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2)若①为淀粉,由①形成②进入脑细胞需要体内____系统的直接参与。(3)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引起脑脊液渗透压____,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4)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____(填字母)。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CO2、O2扩散的模型___________(注: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CO2,用虚线箭头表示O2;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答案】(1)①.B、C、D、F②.属于③.双向(2)消化系统、循环(消化、循环)(3)升高(4)①.E②.〖祥解〗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小问1详析】图中A为肠液、BC为血浆、D为组织液、E为细胞内液、F为淋巴液,B、C、D、F属于内环境。脑脊液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属于细胞外液;脑脊液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所以与血浆之间是双向物质运输。【小问2详析】若①为淀粉,淀粉为多糖需要分解为葡萄糖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由①形成②需要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再由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经循环系统运输到脑。【小问3详析】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小问4详析】人体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作用会产生CO2,可见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细胞内,即图中的E。人体从外界环境吸收O2,O2经过肺部毛细血管进入红细胞内,当组织细胞需要氧气时,氧气从成熟红细胞内扩散出来,进入血浆,然后经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而CO2是组织细胞内产生的,经过组织液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将来运输到肺部通过气体交换而扩散到外界去;由此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CO2、O2扩散的模型,如下图所示:23.突触有多种类型,一般是依赖神经递质传递信号的化学突触(图1),但在甲壳类、鱼类以及哺乳类动物的某些部位还存在着电突触(图2),电突触以电流为信息载体,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紧密接触,以离子通道相通。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Ca2+的作用是_______。已知Ach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Ach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发电位变化,使得突触后膜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2)分析图2,推测电突触传递兴奋的速度比化学突触传递兴奋的速度___,原因是_________。(3)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的信号传递方向是___(填“单向”或“双向”)的。请利用电表等合适的器材,通过实验探究电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4)十九世纪时,有些学者认为,神经元是独立的单元(观点一);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神经元是由原生质桥相连形成的一个整体(观点二),你认为____(填“观点一”“观点二”或“观点一和观点二”)是合理的理由:_____。【答案】(1)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体现出释放神经递质)(2)①.快②.电突触不需要进行信号的转换(3)①.双向②.在电突触的突触前膜给予一适宜刺激,检测突触后膜是否产生兴奋;再在突触后膜给予一适宜刺激,检测突触前膜是否产生兴奋(4)①.观点一和观点二②.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化学突触,突触间隙将神经元分隔开;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电突触,由原生质桥相连,所以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祥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①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④兴奋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⑤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小问1详析】据图可知,图1中Ca2+通道打开后Ca2+内流,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小问2详析】根据图2可知,电突触直接通过离子流动传递信号,比化学突触传递兴奋的速度快。因此电突触直接传递电信号,不需要进行信号的转换。【小问3详析】电突触以电流为信息载体,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紧密接触,以离子通道相通,因此可以双向传递信号。要确定电突触是否双向传递信号,可以在电突触的突触前膜给予一适宜刺激,检测突触后膜是否产生兴奋,再在突触后膜给予一适宜刺激,检测突触前膜是否会产生兴奋。【小问4详析】根据题中两种突触的形式,可知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化学突触,突触间隙将神经元分隔开;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电突触,原生质相连通,所以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观点一和观点二都是合理的。24.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损伤人们的身体健康。失眠者白天出现精神不振、疲乏、易困倦和抑郁等表现。褪黑素作为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其分泌昼少夜多,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它能使人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下图为褪黑素的分泌调节图,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1)光周期可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这是一个反射过程,其结构基础为__________。请完成褪黑素分泌的反射路径:光周期信号刺激→视网膜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__________→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2)松果体细胞产生的褪黑素又可抑制SCN的兴奋,从而使褪黑素的分泌量维持稳定,此机制属于__________调节。褪黑素需经体液运输才能与SCN上相应__________结合发挥作用。控制松果体细胞分泌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实现调节松果体的活动,是因为__________。(3)研究发现,不同波长的光对褪黑素的分泌量也有影响。酶H是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小鼠,得到以下结果:实验处理酶H相对活性(对照)酶H相对活性(处理96h)紫外光373314蓝光319137绿光32376红光325326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4)长期熬夜的人褪黑素水平通常比正常人__________,一些辅助睡眠的药物中含有褪黑素,但是褪黑素增多有可能引起季节性抑郁症,请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利用褪黑素调节睡眠的两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答案】(1)①.反射弧②.兴奋(2)①.反馈##负反馈②.受体③.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可直接通过突触结构控制松果体(3)绿光严重抑制酶H的活性(蓝光其次,紫外光再次),从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红光对酶H活性几乎无影响,从而对褪黑素分泌无明显影响(或略微促进)(4)①.低②.远离手机,合理作息;闭灯睡觉;必要时可以服用含有褪黑色素的药物,但是切勿长时间服用,服用剂量一定要谨遵医嘱〖祥解〗分析题图: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即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反作用于下丘脑。【小问1详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光周期信号刺激会使视网膜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即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细胞构成的效应器。【小问2详析】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为神经中枢,把兴奋传递到松果体,松果体细胞产生的褪黑素又可抑制SCN的兴奋,从而使褪黑素的分泌量维持稳定,此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褪黑素是一种激素,需经体液运输才能与SCN上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可直接通过突触结构控制松果体,故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实现调节松果体的活动。【小问3详析】分析表中信息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分别用紫外光、蓝光、绿光处理的实验组的酶H相对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用绿光处理的实验组的酶H相对活性下降的程度最大,用红光处理的实验组的酶H相对活性几乎不变,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绿光严重抑制酶H的活性(蓝光其次,紫外光再次),从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红光对酶H活性几乎无影响,从而对褪黑素分泌无明显影响(或略微促进)。【小问4详析】褪黑素的分泌昼少夜多,说明长期熬夜的人褪黑素水平通常比正常人低,故应避免熬夜,如:远离手机,合理作息;闭灯睡觉;必要时可以服用含有褪黑色素的药物,但是切勿长时间服用,服用剂量一定要谨遵医嘱。25.甲状腺激素在人体内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甲状腺疾病高发与人类生活中的甲状腺激素干扰物(一类通过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运输、分解等,从而改变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和稳态的化学物质)密切相关。I.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补充实验内容:(1)实验原理:________。应用甲状腺激素制剂的动物放入密闭容器时,对缺氧敏感性提高,容易因缺氧窒息而死亡。(2)材料和用具:小白鼠若干只,灌胃管,1000mL广口瓶,甲状腺激素制剂,生理盐水。(3)方法步骤:①将健康小白鼠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②实验组动物灌胃给甲状腺激素制剂,每天5mg,连续用药两周。对照组动物灌胃给________。③将每只小白鼠分别放在1000ml,的广口瓶中,把瓶口密封后,立即观察其活动,并记录其存活时间。最后汇总全组动物的实验结果,计算________,并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4)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II.在众多的甲状腺激素干扰物中,农药所占比例最大,噻枯唑是一种常用农药杀菌剂。试用下列实验材料探究噻枯唑对甲状腺功能的干扰作用,写出简要实验思路________。实验材料:小白鼠若干只,灌胃管,噻枯唑,色拉油(作为溶解噻枯唑的有机溶剂),其他实验仪器均满足。【答案】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需氧量增多②.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用药两周③.平均存活时间④.实验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小于对照组的,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⑤.将小白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用适量且等量的噻枯唑溶液和色拉油灌胃,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精神状态、活动等情况(或抽血检测甲状腺激素含量)〖祥解〗科学探究要控制变量唯一,并要设置对照实验,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要验证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影响,应以甲状腺激素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详析】I.(1)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的兴奋性等作用。根据实验目的和后续的实验操作,该实验原理应为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需氧量增多;(3)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甲状腺激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就在于是否给与甲状腺激素制剂,所以对照组动物的处理方法为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用药两周;本实验的因变量为小白鼠的活动情况及存活时间,最后要汇总全组动物的实验结果,计算平均存活时间,并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4)实验组小鼠灌胃甲状腺激素制剂后,新陈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在密闭的广口瓶中容易因缺氧窒息而死亡,因此实验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应小于对照组的;II.要探究噻枯唑对甲状腺功能的干扰作用,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组灌胃适量的噻枯唑溶液,对照组灌胃等量的色拉油,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精神状态、活动等情况。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为人体新陈代谢局部模式图,A~D分别代表人体与新陈代谢相关的四大系统,①②③为体液的组成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①不属于组成人体内环境的液体B.①②③相比较,CO2含量最高的是③C.D是泌尿系统,肾小球参与原尿的形成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多个系统的参与【答案】B〖祥解〗分析题图:A表示消化系统,B表示循环系统,C表示呼吸系统,D表示泌尿系统;①表示细胞内液,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血浆。【详析】A、分析题图,①表示细胞内液,不属于组成人体内环境的液体,A正确;B、①②③相比较,CO2是组织细胞在线粒体内产生的,需要通过呼吸排出体外,CO2含量最高的是①,B错误;C、原尿形成的部位在肾小球,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最终浓缩成终尿;分析题图可知,D是泌尿系统,肾小球参与原尿的形成,C正确;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消耗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参与,D正确。故选B。2.有研究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研究者通过与现有常用治疗脑水肿药物地塞米松进行临床实验,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编号使用药物治疗时间治疗前水肿指数治疗后水肿指数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A组ACTH(79例)3个月4.1—9.61.1—2.91.1—2.9B组地塞米松(79例)3个月5.1—7.13.3—4.95.1—9.8注:水肿指数越高,水肿越严重A.脑水肿产生可能与脑中局部组织液的渗透压下降有关B.分析A组或B组的实验数据,治疗前、后可形成对照C.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比地塞米松更显著、更持久D.ACTH和地塞米松的不同用量也是该临床实验的自变量【答案】BC〖祥解〗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将其与现有常用治疗脑水肿药物地塞米松进行比较,地塞米松(B组)为已知条件对照,观察比较水肿指数,B组从5.1-7.1变为3.3-4.9再变为5.1-9.8,说明地塞米松对水肿治疗有效果,但不持久,而A组从4.1-9.6变为1.1-2.9再变为1.1-2.9,说明其作用效果优于地塞米松且作用效果持久。【详析】A、脑中局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水分进入组织液,形成脑水肿,A错误;B、A组或B组使用了不同的药物,研究治疗前后的数据,形成自身前后对照,可知两种药物的效果,B正确;C、比较治疗前后及停药两周后的水肿指数,可知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比地塞米松更显著、更持久,C正确;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ACTH和地塞米松的用量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D错误。故选BC。3.据报道,美国某法庭判决“酸碱体质理论”的提出者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该理论的主要意思是①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②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有些癌症患者受此理论影响,不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而寄希望于注射碱性物质以达到治愈目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通过皮肤、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途径排到体外B.参与维持pH的缓冲物质有HCO3ˉ、HPO42ˉ等离子C.生物体的体液pH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人体的稳态不会遭到破坏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这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答案】C〖祥解〗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析】A、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排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A正确;B、HCO3-、HPO42-是维持pH的缓冲物质,可使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稳态也会遭到破坏,C错误;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故选C。4.在胸外科就诊患者中,有一群特殊的“水手”患者被称为手汗症患者。为根治手掌多汗,医生借助胸腔镜,可点断某交感神经。下列关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叙述,错误的是()A.手掌多汗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B.与手汗相比,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C.手汗症患者可能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D.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答案】D〖祥解〗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详析】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根据题干信息:为根治手掌多汗,医生借助胸腔镜,可点断某交感神经,说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能支配汗腺,A正确;B、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是躯体运动行为,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为根治手掌多汗,医生借助胸腔镜,可点断某交感神经;由A项分析可知,手掌多汗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可见手汗症患者可能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C正确;D、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D错误。故选D。5.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使人产生头晕甚至晕厥的现象,即“衣领综合征”,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不能产生兴奋B.窦神经是传出神经,心血管中枢在大脑皮层C.“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D.产生“衣领综合征”的反射活动为非条件反射【答案】D〖祥解〗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部分:①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②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④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⑤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详析】A、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窦神经是传入神经,连接在感受器之后,故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A错误;B、由图可知,窦神经是传入神经,该过程不属于条件反射,心血管中枢不在大脑皮层,B错误;C、“衣领综合征”是血压升高启动反射,是动脉血压下降所致,C错误;D、产生“衣领综合征”的反射活动没有经过大脑皮层的调控,为非条件反射,D正确。故选D。6.某实验小组将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缩腿反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步骤一:分别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两次实验脊蛙的左右后肢均收缩;步骤二:破坏其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某部分结构后;步骤三:再次分别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两次实验均出现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现象。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A.①或② B.③ C.④ D.④或⑤【答案】D〖祥解〗破坏前,分别刺激左、右后肢,左、右后肢都能正常收缩,说明左右两则的反射弧均完整。破坏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均不收缩,说明刺激无法被神经中枢脊髓所接收,因而破坏的部位可能是左后肢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破坏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右后肢,右后肢正常收缩,而左后肢不收缩,说明刺激能够被神经中枢所接收,但左后肢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导致左后肢不收缩。【详析】根据题意可知,在破坏前刺激此脊蛙的左或右后肢,左、右后肢都收缩,说明左、右后肢都有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且左、右后肢的反射弧间能交叉连接。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再次分别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两次实验均出现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现象。说明破坏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综合两个实验可知,破坏部位可能传出神经或效应器。ABC错误,D正确。故选D。7.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I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B.甲—④,乙—①,丙—②,丁—③C.甲—③,乙—①,丙—④,丁—②D.甲—④,乙—②,丙—③,丁—①【答案】B〖祥解〗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析】甲图,处理后,动作电位峰值变小,表明Na+内流量减少;处理方式应为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对应④;乙图,处理后,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处理方式应为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对应①;丙图,处理后,产生动作电位后不能恢复静息电位,处理方式应为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对应②;丁图,处理后,膜两侧电位差变大,静息电位变大,处理方式应为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对应③;故选B。8.河豚毒素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I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Ⅲ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或树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B.神经元A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神经递质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C.为减弱手术带来的疼痛,医学上可以考虑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研发麻醉类药物D.从图乙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一定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答案】C〖祥解〗图甲表示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兴奋在突触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图乙表示两个不同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神经元兴奋时,膜外负电位,膜内是正电位,膜内比膜外电位高70mV。【详析】A、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A错误;B、以胞吐方式运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如有些神经递质属于小分子物质,B错误;C、由图乙可知河豚毒素可以阻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即其能阻断兴奋传到大脑,避免痛觉的产生,故可以用于研发麻醉类药物,C正确;D、从图乙Ⅱ、Ⅲ组结果推断,神经元A的动作电位逐渐减弱,很可能是河豚毒素抑制了Na+内流,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减弱直至为零,也有可能是河豚毒素影响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受体)所致,D错误。故选C。9.科学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Na+和K+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神经细胞的B.由图中三条曲线a、b、c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无法判定C.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可以同时影响动作电位的峰值和静息电位的绝对值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答案】D〖祥解〗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详析】A、神经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K+
相反,Na+进入神经细胞内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运输)是协助扩散,K+
进入神经细胞内的方式(逆浓度梯度运输)是主动运输,A错误;B、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峰值与膜外Na+浓度有关,分析题图可知,a的膜电位变化最大,说明其细胞内外Na+浓度差最大;同理c的膜电位变化最小,说明其细胞内外Na+浓度差最小,所以细胞外液中N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B错误;C、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细胞内外K+
的浓度差有关,细胞外液中Na+浓度不影响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动作电位的形成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有关,所以细胞外液中Na+浓度影响动作电位的峰值,C错误;D、由于Na+进入神经细胞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所以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Na+内流减少),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故选D。10.当突触前膜兴奋时,释放兴奋性递质谷氨酸,一部分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另一部分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上的另一种受体,使其释放D-丝氨酸,与谷氨酸共同激活NMDA受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MDA受体的激活不一定需要与NMDA结合B.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受体②可被谷氨酸激活,使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动作电位D.星形胶质细胞能与神经元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答案】C【详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当兴奋传至轴突末梢时,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祥解〗A、结合题图可知,NMDA受体的激活需要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也可通过另一种受体,使其释放D-丝氨酸,与谷氨酸共同激活NMDA受体,即NMDA受体的激活不一定需要与NMDA结合,A正确;B、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的过程是通过胞吐过程实现的,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C、结合图示可知,受体②是谷氨酸的另一种受体,受体②可被谷氨酸激活,使星形胶质细胞释放D-丝氨酸,与谷氨酸共同激活NMDA受体,C错误;D、结合题意可知,星形胶质细胞能释放D-丝氨酸,参与该过程中神经系统的调节,即星形胶质细胞能与神经元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D正确。故选C。11.神经科医生常对患者做如下检查:手持钝物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成年人的正常表现是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宾斯基征阴性。如出现拇趾背屈,其余足趾呈扇形展开,称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婴儿以及成年人在深睡状态下,也都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下列有关推理分析错误的是()A.巴宾斯基征阴性有完整的反射弧,但巴宾斯基征阳性没有B.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常人巴宾斯基征阴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D.推测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答案】A〖祥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详析】A、不论是阴性还是阳性,都由完整的反射弧构成,A错误;BC、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在脊髓,但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BC正确;D、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区域受损,大脑皮层失去了对脊髓的控制导致的,D正确。故选A。12.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强于成人,这可能与视觉中枢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有关。在视觉训练过程中,儿童GABA含量显著增加,且持续到训练结束后的几分钟,而成人GABA含量始终无明显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B.GABA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Cl-内流C.抑制GABA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提升人的学习能力D.GABA可能通过抑制某些神经元兴奋而减少对后续学习的干扰【答案】C〖祥解〗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详析】A、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A正确;B、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Cl-内流,B正确;C、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强于成人,且视觉训练过程中儿童GABA含量显著增加,因此推测GABA含量增加有利于学习新知识,故C错误;D、儿童GABA含量显著增加,因此推测GABA含量增加有利于学习新知识,进一步推测GABA可能通过抑制某些神经元兴奋而减少对后续学习的干扰,D正确。故选C。13.对果蝇的研究发现,果蝇在接受训练后能记住并避开一种气味,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之前伴随着电击。果蝇的这种记忆由一种被称为蕈形体神经元的细胞管理,如图1和图2。电击能将多巴胺传递给蕈形体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存储了将电击与气味联系起来的记忆,但这段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研究表明,睡眠促进记忆的过程可能依赖于抑制主动遗忘的过程。至于多巴胺是启动记忆,还是清除记忆可能取决于环境,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下列说法错误是()(注:DAMB受体和dDA1受体均为多巴胺受体)A.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反射建立过程,是气味与无关刺激电击关联形成的B.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取决于覃形体神经元上识别多巴胺分子的受体种类C.睡眠促进记忆是因为睡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D.与语言和情绪相同,记忆和遗忘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答案】D〖祥解〗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析】A、根据题干信息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时伴随着电击,说明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属于条件反射,反射建立过程,是气味与无关刺激电击关联形成的,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取决于蕈形体神经元上识别多巴胺分子的受体种类,学习是识别多巴胺分子的受体有DAMB受体和dDA1受体,而遗忘时识别多巴胺分子的受体只有DAMB受体,B正确;C、比较图1和图2,发现在压力和睡眠基础上,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减少,说明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睡眠能促进记忆,C正确;D、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而情绪、记忆、遗忘不是,D错误。故选D。14.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建筑工程装饰材料买卖协议版B版
- 2024标准企业劳务输出协议样本一
- 大创老年人健康护理中心
- 团队管理与领导力的提升
- 2024年生石灰大宗买卖协议样式版
- 垃圾吊培训课件
- 《婆罗素与肝脏》课件
- 2024版廉政建设协议
- 决策职能教学课件
- 2024版服务合同:某航空公司客户服务外包合同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X2-10-07-17 陶瓷产品设计师(试行)劳社厅发200633号
- 瑜伽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含答案)
-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五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风能发电对养殖场废弃物处理的影响
- 初中英语听课记录全集
- 2024年海南省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10MWP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电站项目电站的技术设计方案
- 孤残儿童护理员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新冀教版英语初一上单词默写表
- ISO∕TR 56004-2019创新管理评估-指南(雷泽佳译-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