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3+近现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导学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1页
主题3+近现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导学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2页
主题3+近现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导学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3页
主题3+近现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导学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4页
主题3+近现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导学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主题3近现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近代中国的法治1.清政府时期(1)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主张依法治国。(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3.北洋政府时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法制化的进程。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46年召开伪国民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实质上维护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②]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人民宪法性质的文件。二、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法治建设(1)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完善时期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②20世纪90年代,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③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③],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社会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2)改革开放后深度思考[①]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有何实质意义。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肯定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据此阐释影响两法律内容的主要原因。提示:两部法律内容的不同说明社会矛盾的变化影响法律内容。具体而言,前者颁布于土地革命时期,当时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后者颁布于全国抗战时期,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其规定反映了该条例的目的是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战。[③]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2020年中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我国正式进入“民法典时代”。试说明民法典颁布的目的。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长期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从而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视角1通过《商会法》行文用词规定考查时代特征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答案:D解析:据材料“呈”“禀”“令”“批”“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可知,民国初年,“呈”“禀”与“令”“批”的对比,体现了商会与地方官厅的行文方式存在等级差异,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实际上是在反抗专制主义,即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故选D项;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爆发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A项;“呈”“禀”“令”“批”是专制思想,而非愚昧观念,排除B项;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发生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在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辩论,排除C项。视角2借助时代楷模的事迹考查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时代楷模事迹的宣传,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A项正确;未涉及社会主义革命,排除C项;材料没材料没有涉及法治建设,排除B项;材料有反映“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排除D项。eq\a\vs4\al()《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四大原则(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演练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些规定旨在()A.实行三权分立B.推行责任内阁C.维护民主共和D.保障自由平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可知,总统公布法律政令需要内阁总理签字副署,限制了总统权力,旨在维护民主共和,C项正确;实行三权分立和推行责任内阁制只是维护共和的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的是限制总统权力,与自由平等无关,排除D项。eq\a\vs4\al()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特点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历经多次修改。如1988年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等内容,1993年把“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这表明()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B.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C.立法工作坚持循序渐进原则D.现代化建设推动宪法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宪法与时俱进,做出适应时代和经济基础变化的修改,可见现代化建设推动宪法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宪法的修改,不能得出法律体系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法治观念的内容,排除B项;循序渐进是指遵循步骤或程序,不违背规律,材料体现的是根据时代发展及时修改宪法内容,排除C项。依法治国(1)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2)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3)必要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演练3.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这一变化()A.表现了党对法律认知的深化B.反映了社会治理开始法制化C.突出了新时代法治的多元化D.体现了“依法治国”的体系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法治体系的完善,即“依法治国”的体系化,D项正确;《宪法修正案》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映了立法机关对法律认知的深化,“表现了党对法律认知的深化”的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社会治理的法制化体现在行政法方面,而不是宪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法治的多元化特点,排除C项。不能客观看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人立法”“因人立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缺陷之一,具体表现在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与严格限制大总统权力两方面。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出发点虽然是预防袁世凯专制,但结果却是袁世凯逐渐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空文,不仅没有限制住袁世凯,反而使得民国初期的政治运作机制困难重重,使中国人尝试共和的政治实践蒙上了阴影。演练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孙中山认为临时政府要集中权力,总统要有实权,主张总统制。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前夕,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才同意把责任内阁这一条写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宪政原则,这种做法()A.导致政体变动频繁,社会政局动荡B.使权力过度分散,影响行政效能的提升C.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D.属于“因人设法”,明显违背法律精神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但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种“因人设法”的做法违背了法律精神,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体变动频繁和权力过度分散,排除A、B两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起到防止专制、维护共和的作用,排除C项。不能准确辨识“法制”与“法治”(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2)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3)中国目前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演练5.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有学者认为,“有法制才能有法治,有法制为了要法治”。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该举措()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恢复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的法制C.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D.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C项正确。借助新中国主要法律制定表考查法治建设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产物,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每一步成就奠定了法治的基石。演练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主要法律制定表时间主要法律文件20世纪50年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改革开放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中共十八大以后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根据材料,选取两个或多个时段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具有时代性阐述: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初创时期,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各项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治被肆意践踏。改革开放后,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82年我国重新修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