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宇)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是“立象以尽意”。尽的是什么“意”呢?是“圣人之意”,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宇宙之心”,是书法最高层次的“道”。“中庸”思想是“圣人之意”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是指导书法的重要理论原则。中庸哲学重视阴阳对立、变化和统一,贵和尚中,相济相成,和而不同。这种思想在书法理论里体现为形与神、力与韵、正与奇、藏与露、巧与拙等辩证关系。这些关系得到协调、统一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中和”境界。“中和”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体标准和书体关系。《书谱》云:“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每一种书体都确立了一种自洽得宜的根本规范和评判基准,而各种书体又组合成了一个互补互彰、浑然天成的圆融系统。因此,独立性与互济性是理解每种字体以及各种字体之间关系的必选维度。“中和”思想还可以让我们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继承与创新。“中”是对立因素或者对立面之间的正确点、最佳点。“中”因时而变,要“时中”,就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代、环境和各种关系中去研究并把握住彼时彼地的“中”,必须懂得“通权达变”。我们之所以会迷恋书法,是因为感受到了它的“中和”之美;但是面对多变的具体作品容易茫然无措、不得要领,这是因为不懂得“时中”之意。“中和”思想,能够让我们大家创作的书法作品更加丰富而和谐,使我们书法的理论与创作相互促进,更加和谐。书法家要有“道”的自我期许,要积极地读书阅世,这样就有可能达到艺术的“中和”境界。(摘编自何学森《中国书法的“中和”之道》)材料二: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美育历史,有着非常丰厚的美育传统,“中和”之美则是中国古代美育历史之统领性概念,渗进于五千年的美育传统之中。“中和”之美客观上包含着阴阳相生的观念,一阴一阳,交互作用,相依相合,生成生命,同时也生成美之力量。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说:“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间阴影,无处营心。空本唯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指出了绘画艺术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阴阳对应关系,水之静时即动时,在静水之中描绘出暗波汹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通过“实景”暗喻了无画处的妙境。这种虚实、动静、有无相生的审美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展现,如川剧《秋江》以老艄公的一支桨的挥动象征性地展示出渡船在波涛中的迭荡起伏,真正做到了“真境逼而神境生”。王国维有言:“‘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这一“闹”字,于无声处写出有声,在视觉处写出听觉,是一种“通感”,“神境”即由此而生。这里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关系,就是一种阴阳相生的关系,是生命力与神韵美的呈现。中国古代艺术讲求韵律结构的抑扬顿挫和情感表现,使艺术品整体涌动着一呼一吸的生命节奏,也是阴阳相生之艺术的体现。例如,杜甫的《春望》,诗中有感情的起伏节奏,以国破城陷,草木凄凄,烽火连天,家人遥隔的背景,和面对感时的花与恨别的鸟之情景,衬托了诗人情感的起伏节奏。在语言上,则以“国破”与“城春”、“感时”与“恨别”、“烽火”与“家书”等的工稳对仗,和“深”、“心”、“金”与“簪”等的韵律安排,洋溢着一呼一吸的生命力,这节奏,其实也是一阴一阳之道的生命律动。阴阳相生,成为中国古典艺术之境界与神韵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神妙之所在。审美与艺术的统一,是中国特有文化传统。中国美学与美育有着特珠的发展历史,西方的美学与美育基本上以理论形态出现,但中国的美学与美育却基本融解于艺术发展与艺术理论之中,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统一的道路。宗白华曾指出,“在西方,美学是大哲学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哲学史的内容。……在中国,美学思想却更是总结了艺术实践,回过来又影响艺术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国有着举世公认的优秀传统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更是绝无仅有。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龙飞凤舞、强劲有力的艺术风貌,深蕴着特珠的感人艺术魅力,为世人所惊叹,以至近来不断有外国艺术家从王羲之和米芾等大书法家的书法中获得艺术震撼与启发,中国传统艺术均有其特珠的艺术魅力,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和”之美的特色与韵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的重视还表现在,强调传统文人的培养必须通过艺术的途径。在中国,“诗书琴画”是传统文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这是中国古代的美育,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批判地继承这笔宝贵的遗产,是我们的历史重任。对于中国古代迥异于西方的“中和”之美、审美与艺术统一的基本特征等,我们需要有很好的研究总结与继承发扬,以便在继承与重铸中华美学与美育精神上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书法理论里“形与神、力与韵”等辩证关系是中庸哲学的“阴阳对立”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旦得到协调和统一,就会达到“中和”境界。B.书法具有的“中和”之美,会因时而变,所以要想得其要领,感受书法的这种美感,只需在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并把握其变化,就不会茫然无措。C.艺术具有了“神境”,因此包含阴阳相生观念的“中和”之美在五千年的美育传统中,作为统领性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展现。D.杜甫《春望》中表现出的情感节奏,是一种阴阳互补、交混融合、产生生命律动的情状,也是本诗艺术之境界与神韵产生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形成了一个互补互彰、浑然天成的圆融系统,我们只有从独立性与互济性两个维度才能理解其“中和”境界。B.外国艺术家从中国古代书法家书法中受到艺术震撼,是由于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特有的龙飞风舞、强劲有力的艺术风貌,以及深蕴其中的特殊的感人艺术魅力。C.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传承美育传统,重铸中华美学与美育精神,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需要让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D.材料一强调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材料二强调美育传统和美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但都围绕“中和”之美这一话题展开论述。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A.山东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民风淳厚中透着空灵,使山东民间美术形成了厚重内有灵秀、淳朴里有典雅、美观中有器用的特征。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中“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让人仿佛听见离人的叹息。C.紫禁城的外朝前三殿,太和殿在前,为阳中之阳(太阳),保和殿在后,谓阳中之阴(少阳),中和殿居中,谓中阳(阳明)D.古典舞《蝶》的演出中,演员富有张力的动作刚健挺拔,并兼有女性的阴柔之美,表现了蝴蝶的坚毅刚强和对于自然的美好向往。4.简析材料二第三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教育部近期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各学校积极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果你是“中国传统美学”校本课程的设计者,这两则材料对你的设计有何启示?【答案】1.D2.C3.B4.①引用宗白华的话进行论证,极具权威性;②以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为例进行论证,极具说服力;③从中西方美学与美育表现形式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中国传统美学的实践性。(答对2条即可)5.①选择能体现“中和”之美精神的艺术作品;②指导学生批判地继承传统美学;③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审美;④注重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认识和学习美学。【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就会达到‘中和’境界”错误,原文是“这些关系得到协调、统一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中和’境界”;B.“只需……就不会”过于绝对,原文是“‘中’因时而变,要‘时中’,就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代、环境和各种关系中去研究并把握住彼时彼地的‘中’,必须懂得‘通权达变’”,需在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并把握其变化,但不是把握了变化就一定不会茫然无措;C.因果倒置,原文是“这种虚实、动静、有无相生的审美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展现……‘神境’即由此而生”。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需要让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在中国,‘诗书琴画’是传统文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这是中国古代的美育,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重要途径”。并没有说需要让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中和’之美客观上包含着阴阳相生的观念,一阴一阳,交互作用,相依相合,生成生命,同时也生成美之力量”“这种虚实、动静、有无相生的审美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展现”“这里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关系,就是一种阴阳相生的关系,是生命力与神韵美的呈现”,可知B项只是说明“木叶”的特点,无对立因素或者对立面,所以没有体现出“中和”之美。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来增强阐明事例力度。如“中国美学与美育有着特殊的发展历史,西方的美学与美育基本上以理论形态出现,但中国的美学与美育却基本融解于艺术发展与艺术理论之中,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统一的道路”,通过中西方美学与美育表现形式方面的对比,突出强调中国传统美学的实践性。接着运用引用论证增强阐明事例力度的。如“宗白华曾指出,‘在西方,美学是大哲学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哲学史的内容。……在中国,美学思想却更是总结了艺术实践,回过来又影响艺术的发展。’”,通过引用宗白华的话进行论证,极具权威性。最后运用事例论证增强阐明事例力度的。如“历史证明,中国有着举世公认的优秀传统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更是绝无仅有。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龙飞凤舞、强劲有力的艺术风貌,深蕴着特殊的感人艺术魅力,为世人所惊叹,以至近来不断有外国艺术家从王羲之和米芾等大书法家的书法中获得艺术震撼与启发”,通过以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为例进行论证,极具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及个性化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一的出处和二三段开头的第一句“‘中和’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体标准和书体关系”“‘中和’思想还可以让我们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继承与创新”“‘中和’思想,能够让我们大家创作的书法作品更加丰富而和谐,使我们书法的理论与创作相互促进,更加和谐”可知,材料一谈论的是“中和”思想在书法中的作用。由此可受到启示,能体现“中和”之美精神的艺术作品能起到熏陶的作用,所以可选择能体现“中和”之美精神的艺术作品。根据材料二“中国传统艺术均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和’之美的特色与韵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的重视还表现在,强调传统文人的培养必须通过艺术的途径。在中国,‘诗书琴画’是传统文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这是中国古代的美育,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重要途径”,可知谈论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所以可从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审美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批判地继承这笔宝贵的遗产,是我们的历史重任。对于中国古代迥异于西方的‘中和’之美、审美与艺术统一的基本特征等,我们需要有很好的研究总结与继承发扬,以便在继承与重铸中华美学与美育精神上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可从指导学生批判地继承传统美学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二“但中国的美学与美育却基本融解于艺术发展与艺术理论之中,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统一的道路”“宗白华曾指出,‘在西方,美学是大哲学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哲学史的内容。……在中国,美学思想却更是总结了艺术实践,回过来又影响艺术的发展。’”,可从注重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认识和学习美学角度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文本一琥珀色的篝火乌热尔图猎人尼库和儿子秋卡,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尼库高个头,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儿子头发蓬乱,奉着驯鹿,跟在父亲身后。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包住额头。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鸟儿发出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睬它们。“爸爸!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太阳悄悄地溜走了,他们来到小河边的露营地。尼库砍来细软的树枝,铺在潮湿的地面上。秋卡把母亲扶下驯鹿,扯过一张犴皮铺在地上,让母亲躺在那里。篝火着了起来。吊锅里炖的肉粥咕咕地翻着气泡。从尼库背后传来塔列的咳嗽声和低沉的呻吟。“我……真挺不住了……咳……我胸口里有什么东西坏了。”“你累了,别瞎说。明天翻过前面的山脊,下午就能赶到公路。晚上就住上医院了。”“医院也……”她的声音很低。“上次你真不该从医院跑回来。”“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我真不想下山……真要死的话,我也得埋在山上。”妻子无力地说。“你别说了,好不好?”“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你也看见了?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你去吧!他们可是三个人呀!你去吧。我知道你在等我这句话。”尼库转过身来,凝视着妻子失去血色的脸。这张脸罩了一层橘黄色的火光。“秋卡,你明天送妈妈下山看病。”“那你去哪儿?”“去找那三个人。你没看见脚印?他们那是迷路了。”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穿过黑幽幽的密林。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辟辟叭叭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气针刺般穿透胸脯。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雨势渐渐弱下,他终于发现寻找的目标,是三个陌生的城里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僵了。他在林子里找来枯木,劈成细长的木柴,掏出火柴,嚓的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头上跳了一下,冒起一缕青烟。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他把冻僵的人拖到火堆边,奔来奔去搭起帐篷,鄂温克式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把三人湿透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杈上,拿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他想,这些很快就会暖和过来的人,会吃掉这些东西。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吐、心慌。他还想干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瘫软在火堆边。他想起妻子和儿子,真想象不出他们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你们怎么样?塔——列!”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我要回去。这就回去!”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身子一歪,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全身各部位,针刺般疼。他醒了,天已大亮,眼前晃动着三个陌生人的面孔。“醒了,他醒了!”年轻人嚷了起来。“您救了我们的命!”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谢谢您!”他站起身,肩膀晃了晃,他觉得腰、腿一夜之间变得十分僵硬。“您饿了吧?”老汉问,“真对不起!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光了好——我去打猎。”他扛起枪,朝林子走去。这次很顺利,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找到小河——顺流水走——半天——半天就到了——就能回到家。”说罢,他操起猎枪,转过身去。“大叔——”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大叔——”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呼他。“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拉住了,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他终于放弃走的念头,缓缓放下猎枪。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一起。有什么响声?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破外衣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你来干什么?”他吼起来,“你妈妈怎么样?”“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秋卡用手捂住眼睛,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走!我们快点走!”尼库回头望了望,他知道那些迷路人很快就会找到出去的路。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大叔——”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森林沉默了……(选自《民族文学》1983年10月,有删改)文本二:“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尼库一家没有兴趣理睬鸟儿悦耳动听的音调,主要因为他们着急下山带塔列去医院看病,心情郁闷沉重。B.三个迷路的人是来自城市的外来者,写他们的遇险及获救,充分表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C.妻子塔列重病在身,依然眷恋故土:同时又善解人意,理解丈夫。“你去吧”,打消了丈夫的顾虑与纠结。D.本文既赞美了猎人尼库,又赞美了以尼库为代表的传统鄂温克人,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他们的浓浓深情。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明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暗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教助迷路人,情节紧凑,充满张力。B.小说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热情善良、舍己为人的鄂温克猎人形象,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C.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生动凝练,充分展现了人物个性;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腻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D.小说结尾对尼库的呼唤表达了这三个人对尼库深深的敬意和不舍,而“森林沉默了……”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的空间。8.“琥珀色的篝火”作为小说标题,有什么象征意义?9.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举两例,分析尼库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及作用。【答案】6.B7.A8.①“琥珀色的篝火”是猎人尼库在帮助迷路人时点燃的火堆,象征着温暖与生机。②“琥珀色的篝火”象征着以尼库为代表的鄂温克族人如火的热情和无私的品格。9.①人物自身的矛盾:一面是亟待救治的妻子,一面是随时可能出现危险的迷路人,选择救助对象的矛盾凸显了尼库淳朴善良、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②人物与外在环境的矛盾:搜寻迷路人刻不容缓,但在暴雨夜横穿密林却无比艰难,这一矛盾突显了尼库的勇敢坚持,同时引出后文在风雨中点篝火搭帐篷救人等情节。【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充分表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错,尼库抛下重病的妻子来救助三个迷路的陌生人,体现的是人性的善良。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明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暗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教助迷路人”错。明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救助迷路人,暗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关于标题“琥珀色的篝火”的含义,应该注意表层和深层象征意义。尼库找到三个冻僵的城里人后,他找来木柴,点起了篝火,“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由此可知,“琥珀色的篝火”是猎人尼库在帮助迷路人时点燃的火堆,象征着温暖与生机。面对冻僵的三个城里人,此时尼库的妻子病情很严重,尼库却抛下妻子来救助三个陌生人,并为他们点燃篝火取暖,还“把三人湿透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杈上,拿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这熊熊燃烧的火堆象征的是鄂温克族人如火的热情和无私的品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及分析其作用的能力。材料二中有:“‘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结合文本分析,尼库在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自身的矛盾:一边是急等着救治的妻子,“明天翻过前面的山脊,下午就能赶到公路。晚上就住上医院了”;一边是随时可能出现危险的迷路人,“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最后他选择救助陌生人,“秋卡,你明天送妈妈下山看病”“去找那三个人。你没看见脚印?他们那是迷路了”。尼库最后的选择体现他舍己为人、淳朴善良的高尚品质。二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矛盾:“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穿过黑幽幽的密林。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辟辟叭叭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气针刺般穿透胸脯。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由此可知,搜寻迷路人刻不容缓,但在暴雨夜横穿密林却无比艰难,但尼库依然奋不顾身地去寻找这三个陌生人,人与环境的矛盾突显了尼库的勇敢坚持;从结构上来看,下大雨的环境描写也引出后文在风雨中点篝火搭帐篷救人等情节。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懋,字德夫,慈溪人。武宗正德六年进士。授浦城知县,擢南京吏科给事中。御史张经、宁波知府翟唐忤奄人被逮,懋偕同官论救。织造太监史宣诬主事王銮、知县胡守约,下之诏狱。懋言:“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未几,复偕诸给事言:“臣等屡建白,不择可否,一概留中。万一奸人阴结党类,公行阻遏,朝有大事,陛下不闻,大臣不知,祸可胜言!”皆不报。已,又劾罢盐法侍郎薛章,请黜太仆少卿马陟,留御史徐文华,召还谢迁、韩文、孙交、张原、周广、高公韶、王思等,罢游畋射猎,复御朝常仪,还久留边兵,汰锦衣冗官。诸疏皆侃侃。江彬导帝巡幸。懋言:“彬枭桀儉邪,挟至尊出居庸,无大臣保护,独处沙漠将半载。两宫违养,郊庙不亲,四方灾异迭见,盗贼蜂起。留彬一日,为宗社一日忧,乞立置重典。”时中外章奏,帝率不省视。规主阙者,往往得无罪。一触权幸,祸立至,人皆为懋危。而彬方日侍帝娱乐,亦不之见也。请回銮,谏南幸,懋皆与。宸濠反,帝在南都,懋从行。请急定平贼功赏,既又数请还京,率同官伏阙,皆不省。世宗即位,疏荐建言贬谪诸臣周广、范辂等二十人,皆召用。劾南京祭酒陈霁、太常卿张道荣,皆罢。未几,言:“谢迁、韩文起用,乞仿宋起文彦博故事,不烦职务,大礼大政,时令参预,必有裨新政。”帝虽善之不能用。出为广东参议,迁副使。嘉靖四年,有锦衣官校侦事广东。懋与按察使张祐疑其伪,执之。事闻,逮下诏狱,谪藤县典史。屡迁至广西布政使。十六年入为应天府尹。坐所进乡试录忤旨,致仕,卒。(出自《明史∙孙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B.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C.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D.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狱:关押钦犯的牢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B.给事:官名,给事中的省称。明代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C.祭酒:官名,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隋唐后,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长。D.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又称“春闱”。12.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懋为人正直,屡施援手。孙懋曾上疏营救因忤逆太监而被关入诏狱的王銮、胡守约,请求惩治史宣等人。B.孙懋关心国事,心系朝廷。孙懋曾进言说一旦奸臣私结党羽,公然阻挠朝政,将造成严重的后果。C.孙懋敢于直言,不惧权幸。江彬诱导皇帝出巡,孙懋认为其置皇帝于险地,乞请将其重法处置。D.孙懋爱憎分明,力荐贤良。孙懋向世宗力荐因进谏而遭贬斥的大臣十二人。又弹劾南京祭酒陈霁、太常卿张道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回銮,谏南幸,懋皆与。(2)请急定平贼功赏,既又数请还京,率同官伏阙,皆不省。14.孙懋向皇帝进言,两朝皇帝的做法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0.C11.D12.A13.(1)请求皇上回京,劝阻皇上南巡的劝谏,孙懋都参与其中。(2)(孙懋)奏请皇上赶快对平叛大臣行功定赏,不久又屡次请求皇上返回北京,并率同僚跪伏宫前(恳请),皇上都不加理睬。14.不同。武宗将奏章一概留置宫中,不予审阅答复;世宗虽然同意他的意见,却不采用。【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挞死”的宾语为“官吏”,所以在“吏”后断开,排除AD;“今又诬守职臣”“诬”的宾语为“守职臣”,所以在“臣”后断开,排除B。整句话的翻译为:史宣伪称皇上赐下黄棍,听任将官吏责打致死,逼死主簿孙锦,现在又诬告尽职的大臣。乞请皇上将史宣治罪,并让王銮、胡守约恢复原职。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乡试……又称‘春闱’”错。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忤逆太监而被关入诏狱”错。原文说“织造太监史宣诬主事王銮、知县胡守约,下之诏狱”由此可知,其二人并未忤逆太监,只是被诬告。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回銮,回京;谏,劝阻;南幸,南巡;与,参与。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请急定平贼功赏”,省略主语“孙懋”;数,屡次,多次;不省,不理会,不理睬。【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两朝皇帝的做法态度不同。由“复偕诸给事言:‘臣等屡建白,不择可否,一概留中。万一奸人阴结党类,公行阻遏,朝有大事,陛下不闻,大臣不知,祸可胜言!’皆不报”分析可知,武宗将奏章一概留置宫中,不予审阅答复;由“言:‘谢迁、韩文起用,乞仿宋起文彦博故事,不烦职务,大礼大政,时令参预,必有裨新政。’帝虽善之不能用”分析可知,世宗虽然同意他的意见,却不采用。【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参考译文:孙懋,字德夫,是慈溪人。武宗正德六年进士。受官浦城知县,提升为南京吏科给事中。御史张经、宁波知府翟唐因得罪太监被逮捕,孙懋与同僚一同上疏救援。织造太监史宣诬告主事王銮、知县胡守约,并矫旨将他们关入监狱。孙懋上奏说:“史宣伪称皇上赐下黄棍,听任将官吏责打致死,逼死主簿孙锦,现在又诬告尽职的大臣。乞请皇上将史宣治罪,并让王銮、胡守约恢复原职。”不久,又与各给事中进言:“臣下等人屡次上奏,陛下都不问可行与否,一概留置宫中不批示。如果奸臣私结党羽,公然阻挠朝政,一旦朝廷有重大事情发生,陛下不能及时获悉,大臣也不能及时知晓,将造成多大的祸患!”皇上一概不答复。不久,又弹劾罢免盐法侍郎薛章,并请贬黜太仆少卿马陟,留用御史徐文华,召回谢迁、韩文、孙交、张原、周广、高公韶、王思等人,并请皇上不再出游射猎,恢复临朝听政的仪节,召回久守边境的士兵,削减锦衣卫多余的官员。所上奏章都侃侃而谈。江彬诱导皇上出巡。孙懋上奏说:“江彬凶恶奸险,挟持皇上出居庸关,身边没有大臣保护,单独在沙漠停留将近半年,致使太后不得奉养,宗朝天地不得祭祀,各地灾异征兆不断出现,盗贼纷起。江彬留在朝廷一日,臣下即为国家担忧一日,乞请立即将江彬重法处置。”当时朝廷内外大臣的奏疏,皇上一概不予审阅。规劝皇上回宫主政的人,往往还不致获罪,而一触动宠幸的权臣,立即就要遭祸,朝中大臣都担心孙懋会有危险。然而江彬正每日侍奉皇上寻欢作乐,也未见到孙懋的奏章。请求皇上回京,劝阻皇上南巡的劝谏,孙懋都参与其中。宸濠反叛之时,皇上正在南京,孙懋也随行。曾奏请皇上早日对平叛大臣行功定赏,又屡次请求皇上返回北京,并帅同僚跪伏宫前恳请,皇上都不加理睬。世宗即位,孙懋向皇上推荐因进谏而遭贬斥的大臣周广、范辂等十二人,使他们皆获召用。又弹劾南京祭酒陈霁、太常卿张道荣,二人皆被罢免。不久,又上疏说:“谢迁、韩文获起用,乞请按照宋朝启用文彦博的做法,不以职事麻烦他们,朝中遇有大礼和要事,才请他们商议,这样定会有益于革新朝政。”皇上虽然同意,却不能采用。后出任广东参议,升副使。嘉靖四年,一位锦衣卫的官校到广东侦查办事。孙懋与按察使张祐怀疑他的身份,将他逮捕。事情报知朝中,皇上下令将孙懋关入监狱,降任藤县典史。后经屡次提升官至广西布政使。十六年召入任应天府尹。因进呈的乡试名录违背皇上旨意而辞官,不久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四松杜甫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写过去之事,诗人回忆四棵松树栽种时,虽然只有三尺高,但很强壮。B.颔联写眼前之景,诗人离别松树三年了,今日归来,看到它们棵棵长得茁壮。C.颈联写景兼写心理,写松树的根壮,不可摇动,用不着担心雪冻风霜的摧残。D.这首诗歌写景虚实结合;如“离立如人长”是实写;“莫计枝凋伤”是虚写。16.请联系全诗,对尾联做简要赏析。【答案】15.A16.尾联用比拟手法,寓情于景。写四棵松树生长茂盛,疏疏落落的树枝昂头向上,气宇不凡。用一个“幸”字,情景交融,表达诗人为松树蓬勃生长感到无比的欣喜。【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虽然只有三尺高,但很强壮”错误。“三尺强”指的是“三尺多高”。“强”不是“强壮”。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炼句题重点要对句子所用的手法、句中的关键字、句子的意蕴等方面加以赏析。在这两句诗歌中“昂藏”是气宇轩昂的意思,用来描写树,应该是拟人手法;这两句为写景,作者把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寄寓其中;同时前一句中的“幸”,有“有幸、幸亏”之意,出乎意外的,小松不但未凋伤,且长得颇好,所以说“幸”,由此可知,这是借景抒情,松树蓬勃生长,诗人感到欣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由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千乘之国,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摄乎大国之间⑥.因之以饥馑【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繁、锱铢、摄、饥馑”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第Ⅱ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根本点在于红色。()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红色代表着勤劳、勇敢、创造,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也代表着希望和胜利,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与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备受欺凌、迷茫委顿的状态中挣脱出来,逐步实现了由落后虚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我们一定要将红色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红色对中国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B.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红色对中国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C.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D.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情结,在民族的血脉里流动,在民族的基因中遗传。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D.乱石穿空,惊涛拍伴,卷起千堆雪。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8.C19.D20.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是对马克甩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A.主客颠倒,不能是“红色”对“中国人”有情结;B.三个分句语序不当;D.“在民族的血脉里流动,在民族的基因中遗传”缺少主语。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红色的种子”是比喻。A.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因此是拟人手法;

B.运用了庄周梦䗋的典故,因此是用典;此外从结构上来看,还是对偶;

C.这两句讲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运用的是夸张;

D.“卷起千堆雪”中把“浪花”比作“雪”,运用的是比喻。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有两种语病,一是“发展、继承与创新”语序不当,应该是“继承、发展与创新”;二是残缺介词,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前加“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中共中央将隆重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并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中国正处于两个100年奋斗日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我们党只要始终站在时代湖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请分别用一以“中国共产党”为陈述对象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8个字。【答案】①中国共产党将迎来100周年庆典②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了伟大成就。③中国共产党前行不忘初心,必将不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文本各段的主要意思,需要以“中国共产党”为陈述对象,要注意字数限制。第一段说“中共中央将隆重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并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由此整合答案为:中国共产党将迎来100周年庆典。第二段关键语句为“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由此整合答案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了伟大成就。第三段主要写“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我们党只要始终站在时代湖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由此整合答案为:中国共产党前行不忘初心,必将不败。22.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请简介传说的内容。【答案】“木石前盟”。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神瑛侍者曾浇灌绛珠仙草,使之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神瑛侍者偕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投胎人间,即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随之而去,投胎为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相报答,故有木石前盟之说。(第一回)【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木石前盟,《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顽石成为了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故事由两个神话开头,渲染出了佛道的因果关系,以及人生如梦的主旨。所以在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考生作答时注意要将故事讲述完整。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透露考生姓名及所在学校校名等信息【答案】例文:身具羽翼,何惧危枝身具羽翼的鸟儿不会害怕树枝的断裂,羽翼是它最值得信服的保证。正如虞世南《蝉》之所述:“居高身自远,何用藉秋风。”身怀绝技者,是为淡然观世之波澜而无畏于危枝风涛之人。莫言在《酒国》里展示了诡异化的荒杂世象:无能的主人公丁钩儿在意外中攀上高枝——身居酒国犯罪案件的稽查组长,而自身能力与刚正品质的缺失使其消除暴行的努力变为对暴行的参与,当“猪八戒”式的身无羽翼者身处“孙悟空”的高枝之位时,颇为荒谬的惨败前奏已然奏响。树枝易断,而翅膀永随,树枝难达霄汉之高,而翅膀方为助己观云天之力。朱大可在《文化虫洞》里这样描述为圣朝所弃的诗人,“他们是从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