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1: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练习)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1: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练习)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1: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练习)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1: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练习)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1: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1: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练习)题型1.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①,南北攻不能取,四方岂无顺时乘②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若城下③池浅守弱,则取之矣。由是观之,天官④时日,不若人事也。(选自《尉缭子·天官》)【注释】①取:战胜,夺取。②乘:凭借,利用。③下:低。④天官:天文。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夫环而攻之(fū) B.亲戚畔之(pàn)C.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shèng) D.则取之矣(yí)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1)环而攻之而不胜()A.转动

B.回旋

C.围,环绕(2)委而去之()A.顺从

B.放弃

C.托付,交付(3)兵器备具()A.详细

B.陈设

C.具备,完备(4)豪士一谋者也()A.谋划

B.咨询

C.会合,相接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由是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4.【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B2.CBCA3.①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②由此看来,相信天文时日,不如相信人的作用。4.甲文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乙文强调了人事的重要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读音。A.夫环而攻之(fū)——fú;C.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shèng)——chéng;D.则取之矣(yí)——yǐ;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字义。(1)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绕。故选C。(2)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故选B。(3)句意:武器装备完善。具:完善,完备。故选C。(4)句意:豪杰之士同心协力谋划的缘故。谋:谋划,商议。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1)得道: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失道: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寡:少;(2)由是:由此;若:如,比得上;人事:人的作用。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甲】文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君主要施行仁政,团结民心。根据【乙】文“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可知,【乙】文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即人的作用。【点睛】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乙】譬如现在有座城,从东西两方进攻,不能取胜;从南北两方进攻,也不能取胜,难道四方面都没有适应吉利时辰的方位吗?其所以攻不下来,是因防守者的城垣高,城壕深,武器装备完善,资财粮食充足,豪杰之士同心协力谋划的缘故。如果它的城垣低,战壕浅,守备弱,就能攻下来了。由此看来,相信天文时日,不如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题型2.选出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讲信修睦 B.徐公何能及君也/及鲁肃过寻阳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岂不诚大丈夫哉 D.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臣之客欲有求于臣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的两次窥镜以及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既突出了他自我欣赏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他的反省精神。B.妻、妾和客无不认为邹忌比徐公漂亮,但由于身份和心理的不同,虽然都是赞扬,语气上却有明显的差异。C.邹忌从自己的私事说起,以私事比国事,由己及君,由近到远,由小见大,说明他具有高超的劝谏艺术。D.文章既塑造了邹忌这样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刻画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答案】5.C6.臣之客/欲有求于臣7.第二天(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看他,自己觉得比不上徐公(美)。8.A【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身高,长/培养;

B.赶得上/等到;C.确实/确实;

D.间或,偶尔,有时候/参与;故选C。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臣之客”是主语,“欲有求于臣”是谓语,故分别断开;故断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明日:第二天。孰:仔细。视:看。以为:认为。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A.“既突出了他自我欣赏的性格特点”错误,结合第一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邹忌来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主要是表现他的反省精神,没有“突出了他自我欣赏的性格特点”;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题型3.解释加点的词阅读宋濂两篇赠序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删改》)【乙】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①,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②,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③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④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有删改)【注释】①照磨: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②以例自免归:依惯例自请免职。③没(mò):高过。④试归而求:试着归家之后去寻找。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生以乡人子谒余()(2)及年壮方可出()10.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B.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C.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流辈甚称其贤。(2)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12.【甲】【乙】两文都是赠序,这类文体,在赠人以言的同时,也往往抒发作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怀。【甲】文旨在勉励马君则①。【乙】文旨在勉励陈庭学②。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乙】文,你读出了宋濂先生的志趣:③。【答案】9.拜见待,等到10.A11.(1)同辈的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2)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12.再接再厉,不断进取要像古之贤士“坐守陋室”那样,甘居一室,深入思考,心纳天下,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专心治学【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谒:拜见。(2)句意:等到我壮年时,才可以四处游历。及:等到,待。1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他们)都坐在简陋的屋子里,被丛生的杂草掩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实饱满的。重点字词:皆:都,全部。坐守:坐着守护,坚守。陋室:简陋的屋子。蓬蒿:形容环境荒凉,杂草丛生。没:掩没,覆盖。户:门,门户。志意:志向和意趣。常:经常,常常。充然:充实饱满的样子。句子结构:“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是一个并列结构,描述了一类人所居住环境的共同特征;“而志意常充然”则是一个主谓结构,描述了这类人的精神面貌。这里的并列结构和主谓结构之间进行划分,以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故选A。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字词:流:同一流,同一类。辈:同辈的人。称:称赞。其:指马生。贤:贤能,有德行有才能。(2)重点字词:得无:莫非,岂不是。出于:来源于,产生于。之:的。乎:疑问语气词,吗、呢。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第一空,根据甲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宋濂希望马君则能够在学业上持续努力,不要因为现有的成就而满足,要再接再厉,追求更高的境界。因此,甲文旨在勉励马君则再接再厉,不断进取。第二空,根据乙文第三段“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可知,宋濂通过赞美古代贤士的修行方式,希望陈庭学能够学习他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的提升和修养。因此,乙文旨在勉励陈庭学要像古之贤士“坐守陋室”那样,甘居一室,深入思考,心纳天下,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第三空,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通过自身艰苦求学的经历,向马君则强调了学习的不易与珍贵,鼓励他“再接再厉,不断进取”。而在乙文中,他则通过赞美古代贤士的修行方式,勉励陈庭学要甘于寂寞,深入思考,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在两篇赠序中,宋濂都反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人们才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这种对学习的执着追求,正是他专心治学的体现。因此,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乙文,我们可以深入读出宋濂先生的志趣是专心治学。【点睛】参考译文(甲)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的年轻人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乙)天台陈庭学君,擅长作诗,多次以中书左司掾之职而随从大将北征,建有功劳,提拔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经过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曾经在此生活过,英雄豪杰曾在此攻伐征战、驻扎防守过,诗人文士也曾在此游历观览、饮酒射覆、赋诗吟咏。庭学无处不去游历观览,之后必定发而为诗,用来记录这些地方景物和时序的变化,由此他的诗艺更加精湛。三年之后,庭学依惯例自己辞职归来,在京师和我相聚。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语气更加豪壮,志趣理想更加高远,这大概是他得益于山水帮助的缘故吧。我内心很是惭愧,正当我年少时,曾经立志要出游天下,只是由于学业未成而不得空闲。等到可以出游的壮年时,四方战乱,我无处落脚容身。到现在圣主兴起,天下太平,四海成为一家,然而我却越来越老了。想要像庭学那样游历天下,还有可能吗?然而,我听说过古代的那些贤士,像颜回、原宪,他们都坐在简陋的屋子里,被丛生的杂草掩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实饱满的,仿佛有一种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怀。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有超出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大概就是尝试着回去探索这方面的东西吧。如果庭学有什么收获,就要告诉我,那样的话我将不只是惭愧而已。题型4.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班级开展“走近诗人刘禹锡”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材料一:诗人传记]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①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入为监察御史。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被贬为播州刺史,后易连州。去京师又十余年,连次数郡,又徙夔州刺史。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唱和往来,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选自《新唐书》《旧唐书》,有删改)[材料二:诗人作品]◎贬谪期间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②人狂。◎晚年生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注释]①擢(zhuó):提拔,选拔。②嗾(sǒu):使。1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1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文言语句方法提示释义善五言诗成语推断法:多谋善断(1)执政不悦语境推断法: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2)又徙夔州刺史查阅字典法:①迁移;②调动(官职)(3)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课内迁移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4)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去京师又十余年。(2)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16.阅读材料二“贬谪期间”的两首诗,完成任务。(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秋词》(其二)前两句的画面。(2)两首《秋词》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别联系诗句分析。17.永贞革新失败后,与刘禹锡一同被贬的柳宗元写下了《小石潭记》,请联系材料二和链接材料,分析他们被贬后心境有何不同。[链接材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8.通过此次主题学习,你从刘禹锡身上获得哪些积极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作答。【答案】13.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14.善于、擅长高兴②曾经15.(1)离开京城又十多年。(2)虽然(刘禹锡)官位不显达,(但)公卿大官中有很多人与他交往。16.(1)霜降时节,山明水净,夜晚白露凝结为霜;远处的树木,叶大都变成深红,间或还有一两枝浅黄,耀眼夺目,绚烂缤纷。(2)第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运用对比手法,把人们对秋天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作对比,热情赞美秋天,表达对秋天的喜爱;第二首“岂如春色嗾人狂”将春季的轻浮与秋季的端庄素雅作对比,突出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17.材料二通过刘禹锡贬谪期间及晚年作的诗,表现了刘禹锡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的意志;而柳宗元通过对小石潭周围景象的描绘,写出他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18.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像刘禹锡一样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不屈的意志,要相信自己终能战胜困难。【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该句意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句中“土风僻陋”写的是当地的状况,“举目殊俗”与“无可与言者”是刘禹锡的感受。据此可断句为: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1)该句意为:善于作五言诗。联系成语“多谋善断”意为: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迁移到此处即知“善”意为:善于、擅长。(2)该句意为:执政的人很不高兴。联系前一句“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的意思“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可知,此处指看到刘禹锡写的含有讥讽之意的诗而不高兴,故此处“悦”意为:高兴。(3)该句意为:又迁任夔州刺史。“徙”后跟的是官职名称,联系字典含义可知,“徙”在此处应为“调动(官职)”之意;故选②。(4)该句意为:刘禹锡曾经写了《西塞山怀古》等诗。联系“尝趋百里外”中“尝”是“曾经”的意思,此处“尝”意为:曾经。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1)句重点词:去:离开;京师:指京城。(2)句重点词:虽:虽然;达:显达;交:交往。16.(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作答此类题目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发挥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意思是山明水净,夜晚下了霜;满树的叶子现在已有红有黄。然后抓住主要的意象“山”“水”“霜”“树”,分析出意象的主要特点,山的特点是“明”,“水”的特点是“净”,画面里还有“霜”;从“数树深红出浅黄”可看出叶的特点是“深红出浅黄”,树叶红黄相间,色彩绚丽、赏心悦目。由此展开描绘即可。示例:秋天到了,山色清明溪水清澈,一夜的清寒让遍地的白露凝结成霜,在清晨的光芒下尽是一片惨白。远山上的树叶也由绿色变得一片深黄,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对比分析。由《秋词》(其一)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知,“秋日胜春朝”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秋日”和“春朝”进行对比,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将自己与人们对秋天的看法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热爱与赞美。诗歌《秋词》(其二)中“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意为: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使人轻狂。这句话将“春色嗾人狂”和秋天的“山明水净”“清入骨”对比,突出了秋天的清冷、高洁,表现了诗人清高、闲淡的情韵和积极高昂的精神状态。据此总结作答即可。17.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根据材料二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知,作者通过将自己与他人心境的对比,言明对秋天不同于常人的感受,再联系诗人当时正值贬谪的人生处境,从这首诗中能够看出刘禹锡乐观的心态和不屈的人生态度。根据链接材料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本是寄情山水的柳宗元,幽微难明的心境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作者那种被贬的忧伤凄苦再次流露出来,“凄”“寒”两字表达作者内心的悲怆与凄苦。据此总结作答即可。18.本题考查人生启示。开放性试题,结合刘禹锡积极向上、高昂乐观的人生态度,谈对自己的人生启示,表达清晰,语言流畅即可。示例:人生中总要遇到各种挫折与困苦,这是我们无法预料的。与其沉溺于悲痛之中,不如鼓起勇气,乐观面对,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困难,收获精彩人生。【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刘禹锡,字梦得,家中世代是儒生。(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文)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国事),(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后来改调(刘禹锡)去连州。离开京城又十多年,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又迁任夔州刺史。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当时没有在他们之上的人。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刘禹锡曾经写了《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这些诗为佳作。虽然(刘禹锡)官位不显达,(但)公卿大官中有很多人与他交往,会昌二年七月(刘禹锡)去世,被追赠为户部尚书。链接材料: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①高斗南,字拱极,陕西徽州人。貌魁梧,语音若钟。洪武中,授四川定远知县,才识精敏,多善政。二十九年,与郑敏、康彦民并坐事,先后被征。耆老①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太祖嘉之,赐袭衣、宝钞遣还,并赐耆老道路费。诸人既还任,政绩益著。寻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列其名于彰善榜。擢云南新兴知州,新兴人爱之不异定远。居数年,以衰老乞归。荐子恂自代,成祖许之。年七十而卒。②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赐钞百锭、衣三袭。居数年,以廉直入朝,部民复走京师,乞再任,帝从其请。③康彦民,泰和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先知青田,调仪真,后历巴陵、天台,并著名绩。永乐初,罢归。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台,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御史以闻,宣宗叹曰:“彦民去天台二十余年,民犹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为江宁。(选自《明史·循吏列传》,有删改)[注]①耆老:德高望重的老人。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举天下廉吏数人(寻找) B.成祖许之(答应)C.先知青田(掌管) D.民犹思之(仍然)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3.翻译下列句子。(1)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2)居数年,以衰老乞归。4.本文选自《明史·循吏列传》,请结合文章概括“循吏”这一类官员的共性特征。【答案】1.A2.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3.(1)德高望重的老人奔走于京城之中,详细列举高斗南在任时的善政报告朝廷。(2)经过多年后,因为衰老请求辞官还乡。4.循吏的共同特征有:才识精敏,多善政;廉洁奉公,不贪不腐;深受民众爱戴。【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A.错误。寻举天下廉吏数人:不久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了数位廉洁官吏。寻:不久。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根据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郑敏曾经因事被捕,所管辖的百姓中有数千人为他求情,皇帝知道后在宴会上慰劳他并恢复他的官职。根据句意可知此句分三层:一是郑敏被抓,二是百姓求情,三是皇帝宴请他并官复原职,因此断句为: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1)阙下:皇帝的宫殿。具:详细。闻:报告。(2)居:经过。乞归:请求还乡。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由第①段“才识精敏,多善政”“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第②段“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和第③段“其有善政可知”可知,这几位官员都把自己所管辖的地方治理的很好,故可知,循吏才识精敏,多善政;由第①段“寻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第②段“以廉直入朝”和第③段“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可知,他们廉洁奉公,不贪不腐,故可知,循吏廉洁奉公,不贪不腐;由第①段“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和第②段“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第③段“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可知,这几位官员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时,或者是离开时,百姓都想尽办法为他们伸冤、留下他们,可见他们深受民众爱戴,故可知,循吏都深受百姓爱戴。【点睛】参考译文:高斗南,字拱极,是陕西徽州人。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如钟。在洪武年间,他被任命为四川定远县的知县。高斗南才智过人,识见精敏,在任期间推行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政策。洪武二十九年,高斗南因与郑敏、康彦民等人一起牵涉到某件事情中,先后被朝廷征召回京。定远县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却纷纷奔走于皇城之中,他们详细列举了高斗南在任时的种种善政,并上书朝廷。太祖皇帝得知此事后,对高斗南的政绩表示嘉许,并赐予他袭衣(即礼服)和宝钞(即纸币),然后让他返回原职。同时,太祖还赐予了那些为高斗南求情的耆老们路费,以示表彰和感谢。高斗南等人回到任上后,更加努力地工作,政绩也愈发显著。不久之后,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廉洁奉公的官吏,高斗南位列其中。他的名字被列入了彰善榜(即表彰善政的榜单)。高斗南被提拔为云南新兴州的知州,在新兴州任职期间,他同样深受百姓爱戴,其程度不亚于在定远县时。经过数年他以年老为由向朝廷请求辞官归乡,并推荐自己的儿子高恂接替自己的职位,成祖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高斗南在七十岁的高龄时去世。郑敏曾经因为某事获罪被逮捕,但他所管辖的部民(即他治下的百姓)中有数千人纷纷为他求情,希望朝廷能够宽恕他。皇帝得知此事后,特地在宴会上慰劳了郑敏,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还赐予他百锭宝钞和三套衣物作为奖赏。过了几年,郑敏因为廉洁奉公、政绩显著而再次被召入朝。他治下的部民们又一次前往京师,恳请皇帝能再次任命郑敏为他们的长官。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康彦民,是泰和县人,他在洪武二十七年考中了进士。他先掌管青田,后来调任到仪真县,之后又历任巴陵县和天台县的官职,并且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了显著的政绩。到了永乐初年,他因故被罢免官职,回到了家中。到了洪熙元年,御史奉命巡察到天台县时,当地有二百多位百姓联名上书,称赞康彦民为官清廉公正,有作为,请求朝廷能让康彦民重新回到天台县任职,以安抚民心,满足百姓的期望。御史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朝廷。宣宗皇帝得知此事后,感叹地说:“康彦民离开天台县已经二十多年了,但百姓们仍然怀念他,由此可见他在任时必定有诸多善政。”于是,宣宗皇帝决定重新起用康彦民,任命他为江宁的官职。二、(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芙蕖李渔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早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①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②秋,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闲情偶寄》,有删改)【注释】①成说:通行的说法。②徂(cú):到。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①中通外直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C.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D.①请备述之

②前人之述备矣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①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②杂然而前陈者D.①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蔓”,名词作动词)B.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该句是判断句)C.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芬”,这里是使动用法)D.【乙】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芙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的特点。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9.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作者爱莲的主要原因。【答案】5.D6.A7.D8.(1)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2)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9.同样热爱莲花,甲文的作者爱莲洁身自好、质朴、正直、庄重的品质,而乙文作者喜欢莲有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实用价值。【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清澈、清净/凄清;B.指莲梗中空,直挺不弯,比喻人心胸开阔,行为端正/通达;C.认为/叫做;D.都解释为:详尽,完备;故选D。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都是助词,连接主谓,取独,不译;B.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疑问代词,哪里;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介词,对、向介词,表示处所,到;故选A。7.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式及内容。D.有误。《‌芙蕖》‌第二段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可目”的特点。‌第二段“自荷钱出水之日……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在“可目”方面,‌文章特别强调了芙蕖的美观和观赏价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述了芙蕖从荷叶出水到花朵绽放,‌再到果实成熟的整个过程。‌全文介绍芙蕖,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写出芙蕖的“可人”之处。最后从“适耳目之观”“备家常之用”两个方面总结。故选D。8.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1)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至:到。能事:擅长的本领。已:停止。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文,首先,‌作者被莲花的高洁品质所吸引。‌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描绘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能保持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性也受到了作者的赞赏。‌这句话形容了莲花内部空心且外表挺直,‌象征着一种质朴、正直的品质。此外,‌作者还提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强调了莲花的高贵和不可侵犯性,‌就像一位庄重、傲然不群的君子,‌凛然不可侵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将莲花比作君子,‌通过借物抒怀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君子品格的向往和追求。‌乙文,第二段“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重点写芙蕖的“可目”,文字较多;第三段“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署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第四段“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第五段“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几句介绍芙蕖的可鼻、可口、可用的特点。第六段总括莲花兼具“耳目之观(观赏价值)”与“家常之用(实用价值)”。综上,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写出芙蕖的“可人”之处。【点睛】参考译文【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乙】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三、(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甲孙兴公①为庾公②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③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④亦不近。”孙遂沐浴⑤此言。(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注释】①孙兴公:孙绰。②庾公:庾亮。③卫君长:卫永,字君长。④倾倒处:令人佩服的地方。⑤沐浴:沉浸其中并反复品味。乙苏峻既至石头①,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②邪?”钟曰:“国乱不能匡③,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④将执简而进矣!”(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注释】①苏峻既至石头:指苏峻起兵谋反。石头,南京城。②弊:通“毙”,死。③匡:保护。④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以记事于史籍时不加隐讳、秉笔直书著名。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表示尊敬)/投诸渤海之尾(众多)B.倾倒处亦不近(平凡,一般)/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C.或谓钟曰(有时)/或王命急宣(有人)D.执简而进矣(选拔)/简拔以遗陛下(选拔)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1)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2)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12.结合甲乙两文的中心意思分别写一句勉励自己的话。结合甲文:结合乙文:13.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沐浴”一词,表明孙兴公并不认可庾亮对卫君长的评价。B.甲文“孙兴公为/庾公参军”与乙文“苏峻既/至石头”两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是对的。C.乙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这里意在表明董狐是“方正”之人。D.甲乙两文都在叙述过程中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语言简练传神。【答案】10.B11.(1)这个人的神情完全不关注山水,却能够写文章。(2)看到可行就前进,知道困难就后退,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12.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且虚心接受他人的评价。在国家危难之际,要勇于担当,坚守正义,不做逃兵。13.D【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各位/“之于”的合音;B.有人/有时;D.“执简而进矣”中“简”是“竹简”;故选B。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此指卫君长。“都”:完全。“关”:关注。“作”:写作。“文”:文章。(2)“见”:看见,看到。“可”:适宜,可行。“知”:知晓,明白。“道”:道理,法则。1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甲文“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可知,在甲文中,孙绰认为卫君长不关注山水却能作文,而庾公则指出卫君长虽风韵不及他人,但也有令人佩服之处。这启示我们,在与人交往中,不能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和长处。由甲文“孙遂沐浴此言”可知,当他人对我们作出评价时,哪怕与自己的看法不同,也应保持虚心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就像孙绰沉浸并品味庾公的话一样。由乙文“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将执简而进矣”可知,苏峻谋反,百官奔散,而钟雅却独在帝侧。他认为在国家混乱、君主危险的时候,不能只想着逃避以求自保。这告诫我们,在面临重大困难和危险时,不能退缩逃避,要有担当精神。1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沐浴”指“沉浸其中并反复品味”,表明孙兴公非常认可并深受庾亮对卫君长的评价,在细细品味;B.句意:孙绰担任庾亮的参军时。甲文“孙兴公”是主语,应与后面内容断开,故应划分为:孙兴公为/庾公参军;乙文“苏峻”是主语,应与后面内容断开,故应划分为:苏峻/既至石头;C.乙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这里的“方正”是指钟雅的正直品格,而不是指董狐;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甲】孙绰担任庾亮的参军时,一起游览白石山,卫永也在座。孙绰说:“这个人的神情完全不关注山水,却能够写文章。”庾亮说:“卫永的风度韵味虽然比不上你们各位,但令人佩服的地方也不一般。”孙绰于是反复咀嚼这话,深深体味。【乙】苏峻已经到达石头城,百官都奔逃离散,只有侍中钟雅独自在皇帝身旁。有人对钟雅说:“看到可行就前进,知道困难就后退,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您性情正直坦率,必定不会被仇敌所容。为什么不根据当前的形势随机应变,却坐等被杀呢?”钟雅说:“国家混乱不能保护,君主危险不能救助,却各自退避以求免祸,我怕董狐将要拿着竹简(史书)前来记载了!”(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材料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材料二:徽宗立,以日食求言。涣之对曰:“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今国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①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而小人肆为诡谲可骇之论。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②,唯是之从;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帝欣然延纳。(节选自《宋史·王涣之传》有删改)【注释】①讪:讽刺,挖苦。②逊:谦逊,恭顺。14.✬根据两则材料,表演“进谏”故事,下列导演手记中不正确的是(

)原文加点字理解表演指导臣诚知不如徐公美A.真正,确实邹忌眉头紧锁,双手后背,略有思索王曰:“善。”好的B.齐威王面露喜色,掷地有声涣之对曰回答C.涣之真诚直言,态度诚恳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D.利益涣之神情严肃,言辞恳切1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

以日食求言B.王之蔽甚矣

听之非难C.斯是陋室

唯是之从D.令初下

而下之报上16.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B.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C.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D.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18.“谏”字从言,目的是让对方听。完善的言谏机制,不仅凸显了谏臣谏言的重要性,更能维持稳定、促进兴盛。在纳谏方面,结合材料一分析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并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的齐威王还有哪些建议?【答案】14.D15.A16.B17.(1)几个月之后,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想要说的,也没有可以进谏的(言论)了。(2)那么人们内心愉悦,治理国家的方法就会有成效,就能符合天意。18.①齐威王广开言路,他下令当面指出过错或上书进谏等均能获得赏赐。②建议:察纳雅言或唯是之从、择善而从或唯正是用。【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与分析。D.句意:有志之士仁人知道进言没有好处。益:好处、益处。不是“利益”的意思。故选D。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相同,都是“因为”的意思;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代指进言;C.表判断,是/正确的;D.下达/下级,下面;故选A。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却有时不是这样,把指出缺失说成是讽刺皇上,把阿谀谄媚说成是尊敬君主。“乃或不然”句子独立完整,“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与“以阿谀佞谄为尊君”都是“以……为……”的固定句式,句式结构一致。故断句为: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故选B。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时时”:常常,不时。“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期年”:满一年。“虽”:即使。(2)“说”:同“悦”,高兴。“治道”:治国的道理、方法。“得”:顺应,符合。1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材料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齐威王下令,广开言路,无论是当面指责他的过错、上书进谏,还是在公共场合议论并让他听到,都能够获得赏赐。这一广开言路的举措极大地鼓励了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由材料二“今国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而小人肆为诡谲可骇之论。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可知,王涣之对宋徽宗进谏,希望陛下能够虚心公正地听取意见,只要是正确的就听从,只要是正直的就任用。据此可建议材料一中的齐威王要“察纳雅言”“唯是之从”“唯正是用”。【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材料二:宋徽宗即位,因为出现日食而征求进言。王涣之回答说:“征求进言不是难事,倾听进言不是难事,考察并采用进言才是难事。如今国家每次下达征求进言的诏令,但下面上报给上面的,却有时不是这样,把指出缺失说成是讽刺皇上,把阿谀谄媚说成是尊敬君主。有志之士仁人知道进言没有益处,就不再进言了,而小人肆意发表荒诞可怕的言论。希望陛下虚心公正地倾听,进言无论是否恭顺,只要正确就听从;人无论是否与自己意见相同,只要正直就任用。那么人们内心愉悦,治理国家的方法就会有成效,就能符合天意。”皇帝高兴地接纳了他的意见。五、(2024·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乙】又南五里,诸峰森丛江右,石崖回亘①,亦犹山门之列于江左者,而其上复有石森列,若立而伛偻,若坐而箕踞者。舟人谓此处有“八仙对奕”,岂即此耶?至此江稍转西南,其东岸有聚落②日鸡腊,乃柳州东南陆路大道也。道侧有溪自西来入,于是舟转东行。五里,转而南,有崖悬突江左,层累叠嵌,光采离奇。眺其东,有尖峰弯竖,形若牛角。既而东转五里,江北聚落出焉,名曰犁冲。江流环其三面,中成盘涯,若犁之尖,故名。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北山松桧③森然。遥闻滩声如雷,久之始至,则悬流回瀑,一泻数里,是曰横旋滩。(节选自《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有删减)【注释】①亘:连绵不断。②聚落:村落,③桧:树名。又名松柏、刺柏。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时朝发白帝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春冬之时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C.乃柳州东南陆路大道也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D.是曰横旋滩

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20.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舟人谓此处有“八仙对弈”,岂即此耶?2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22.甲乙两文皆描绘山水。乙文描写了峰、石崖、石和水的特征,其中石的特征是、。甲文夏天的江水与乙文横旋滩的水相同之处是、。【答案】19.D20.(1)从三峡开始算起,绵延七百里,两岸都是紧密相连的山峰,几乎没有任何缺口。(2)船夫说这里就是“八仙对弈”的地方,难道就是这里吗?21.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22.森列离奇盛大湍急【解析】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出发/动词,被任用;B.名词,季节/副词,按时;C.动词,表判断,是/副词,才;D.都是代词,这;故选D。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缺口、中断。

(2)谓:说。岂:难道。即:就是。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忽然转向北,直接抵达牛角山下,又转向东去。“忽转而北”表示方向的转变,是一个完整的表述;“直抵牛角山下”是说抵达的地点,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复转东去”又是新的方向变化。故断句: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前两空,结合【乙】“而其上复有石森列,若立而伛偻,若坐而箕踞者”“有崖悬突江左,层累叠嵌,光采离奇”可知,乙文描写了峰、石崖、石和水的特征,山上石头森然排列,有的像站立着弯腰,有的像坐着叉开腿的样子;悬崖突立在江左,层层叠叠地镶嵌着,光彩奇异。据此可知,其中石的特征是森列、离奇。后两空,结合【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三峡夏季水势浩大,漫上两岸的丘陵。水流湍急,行驶在江流上的小船速度极快。结合【乙】“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北山松桧森然。遥闻滩声如雷,久之始至,则悬流回瀑,一泻数里,是曰横旋滩”可知,奔腾的旋滩水流发出的声音好像雷鸣。据此可知,甲文夏天的江水与乙文横旋滩的水相同之处是:水势浩大、水流湍急。【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乙】又向南五里,众多山峰在江右密集丛生,石崖回绕绵亘,也像山门排列在江左那样,而山上又有石头森然排列,有的像站立着弯腰,有的像坐着叉开腿的样子。船夫说这里有“八仙对弈”,难道就是这里吗?

到这里江水渐渐转向西南方,它的东岸有个村落叫鸡腊,是柳州东南方向的陆路大道。道路旁边有条溪流从西边流来,于是船转向东行。五里,又转向南,有悬崖突立在江左,层层叠叠地镶嵌着,光彩奇异。眺望它的东边,有尖峰弯弯地竖起,形状像牛角。接着向东转五里,江北的村落出现了,名叫犁冲。江流环绕着它的三面,中间形成盘状的水边陆地,像犁的尖,所以得名。

忽然转向北,直接抵达牛角山下,又转向东去。北山松树桧树森然。远远听到滩声如雷,过了很久才到达,原来是高悬的急流和回旋的瀑布,一泻数里,这里叫做横旋滩。一、(2024·黑龙江绥化·模拟预测)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③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⑤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选自《梁书·范缜传》)【注释】①缜:范缜,字子真。南朝著名无神论思想家。②刘瓛(huá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屩(juē):草鞋。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南朝人。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亲为之冠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B.卓越不群而勤学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C.徒行于路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D.缜在其门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琳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答案】1.C2.因为范缜表现非常优秀,与别人不一样,而且学习非常勤奋,刘瓛感到很惊奇【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代词,代指范缜/结构助词,的;B.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与”/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C.都是介词,“在”的意思;D.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故选C。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原文中“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可知,因为范缜自身天分比别人高出许多,而且勤奋刻苦学习,所以刘瓛对此感到很惊奇亲自为他行了加冠礼。据此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范缜年轻时死了父亲,家中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谨。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学者刘瓛聚集众人讲学,就开始跟随他,范缜天分比别人高出许多而且勤奋学习,刘瓛对此感到很惊奇,亲自为他行加冠礼。范缜在刘门下好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着草鞋布衣,出门步行。刘门下大多是乘车骑马的王公贵族子弟,范缜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感到羞愧。范缜成年后,博通经学,尤其精通三礼(《仪礼》《礼记》《周礼》)。他生性质朴坦率,喜欢发表标新立异的宏论,不被士流朋们友接受。他只跟表弟萧琛最合得来,萧琛的口才是很有名的,可也每每钦佩范缜的言简意深。二、(2024·江苏连云港·二模)九年级(1)班开展“走进文豪范仲淹”古诗文主题阅读活动,请你参与。[材料一]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七、其八)①宋·范仲淹万钟②谁不慕,意气满堂金。必若枉此道,伤哉非素心。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③处,沧浪④无限清。(选自《范文正公集》,商务印书馆)[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为谏止仁宗废郫皇后一事被贬任睦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太守、作者在离开京师赴轴州经桐庐(属睦州)道上时,写下《出守桐庐道中十绝》,②万钟:丰厚的体禄、钟、古代一种量器、③尘缨:指沾满征尘的帽带。④沧浪:指澄碧的江水。[材料二]范仲淹传①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郓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①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急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②后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②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③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③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节选《宋史·范仲淹传》,中华书局、有删改)[注]①适,改嫁。②贼,这里指金人,③除:任命,授职。3.阅读材料一,加上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所呈现的画面。4.用“/”为下面这句话断句。(断三处。)后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5.✬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1)徙家江南(2)迎其母归养(3)妻子衣食(4)人不能堪。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2)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7.材料一中范仲淹所说的“素心”,在材料一、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的?8.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你听到了以下两位同学的讨论。你认同他们的观点吗?请结合你读过的名著,阐述你的观点。小清:我认为,一位成功的小说人物诞生之后,他就不再受作者控制,无论作者给他设定多少偶然际遇,他也终将走向自己的必然结局。小石: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例如《西游记》中写到,天庭想以负责养马、看管蟠桃园等神仙职位收服孙悟空,即使作者设定这样的特定情节,也无法改变孙悟空桀骜不驯的个性,他无法忍受天条的约束,注定会与天庭反目,大闹天宫。而孙悟空又知恩图报、有诺必行,即使作者设定了九九八十一难,他也必然会保驾唐僧,最终完成自身的修炼。【答案】3.看到清澈透明的富春江水,作者不由心生喜悦,笑盈盈地着把帽带解下来,轻轻地放在水里清洗一下。(意对即可)4.后/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辛5.迁移率养:赡养妻子和儿女能忍受6.(1)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很艰苦。(2)正赶上王伦在淮南造反,州县官吏不能防守住城池的,朝廷就要处死他们。7.范仲淹的素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即使被贬也不改初心,保持高洁情操。从诗中“必若枉此道,伤哉非素心。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可以看出,②刻苦学习。“夜以继日,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不以为苦”可以看出:③赏罚分明,“爱部属、乙文中拒绝为相,为下属说话”可以看出:④孝顺。从文中“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可以看出:⑤节俭。从文中“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中”中可以看出;⑥助人为乐,泛爱乐善,从文中“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可以看出。8.示例一:我赞成他们的观点。再如《水浒传》里的林冲,他武艺高强,仗义疏财,但在官场上又谨小慎微、忍辱负重,即使妻子遭遇高衙内调戏,依然不敢反抗位高权重的高俅。而他被陷害、发配沧州之后,意外得知自己被陷害的真相,而且差点被好友陆谦害死,于是性格中崇尚武力,以牙还牙的一面爆发,手刃仇人,最终上梁山。示例二:我不赞成他们的观点。我认为小说人物都是作者设计好的,他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作者为了表现他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先是故意设计他与冬妮娅的分开,又安排他们重逢后两人思想观念的差异,作者是刻意用保尔的思想境界高于冬妮娅的思想境界来表现保尔的真正成熟。【解析】3.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这句诗描绘的画面是:诗人面带微笑,在这清澈澄碧的江水边,轻松地解开沾满征尘的帽带。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释然和愉悦,动作舒缓而自在。那帽带在清澈的江水中轻轻摆动,仿佛所有的疲惫与尘埃都被这江水洗净。周围是宁静的景色,江水悠悠流淌,泛起微微的涟漪,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诗人洒脱的身影。在这一瞬间,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内心的烦忧也随之消散,只留下对这纯净美好的陶醉和享受。据此回答即可。4.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后来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后”表示时间,在其后断开;“仲淹为将”主谓结构完整,断开;“号令明白”“爱抚士卒”分别是对范仲淹作为将领时不同方面的描述,中间断开。结合句意断句为:后/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辛。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1)句意:后来迁居到江南。徙:迁移。(2)句意: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养:率养,赡养。(3)句意:妻儿的衣服和饭食。妻子:妻子和儿女。(4)句意:一般人不能忍受。堪:能忍受。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堪:忍受。苦:认为……苦;(2)会:正赶上。诛:处死。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在材料一中,“必若枉此道,伤哉非素心”,“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这句诗表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