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二)(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二)(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二)(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二)(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二)(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34分)

1.(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反动派挑(ti匕o)拨离间(jian),卑鄙无耻……昆明的青年不会让他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B.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lid。)望》周刊授予(yti)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C.名人和凡人差(chd)别在“名人强(qidng)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

D.五年过去了,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beng)离析(xZ),所幸,奥林匹克主义挺了过来。

2.(3分)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面对需要用基本原则来整顿的世界,某些过去被视为乌托邦的原则,如今变得切实可行。

B.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C.壶口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D.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弛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

3.(3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习近平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只有一次,如何自己的青春华章,革命先辈作出了响

亮的回答。一百年来,他们挺身而出、艰苦奋斗的光辉形象,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反而被岁月

淬炼得熠熠生辉。重温他们的奋斗历程,当代青年了自己的使命,了奋斗的信心。

A.续写淡漠明确坚定

B.书写暗淡明确坚定

C.书写暗淡坚定明确

D.续写淡漠坚定明确

4.(3分)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主题教育青年学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B.大自然的宁静、禅院的清幽使他心情愉悦,感受到风景的美好,体味到远离尘世的快乐。

C.“直播销售员”这个职业称谓的正式启用,意味着直播销售行业已进入规范化阶段。

D.动漫专题片《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讲述党史故事。

5.(3分)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

B.《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0篇。《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第1页(共23页)

D.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6.(8分)按原文默写。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O(白居易《卖炭翁》)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o(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3),0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

(4)知困,0故曰:。(《虽有嘉肴》)

7.(11分)一百年前,我们党在一艘游船上诞生。从此,这艘游船成为永载史册的“红船”。学校准备举

办一场“弘扬红色精神,爱国爱党”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用楷体将这次活动的主题抄写在方格中。

(2)请为本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10个字)

(3)初三(1)班收集整理了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资料,如下图所示,请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整体变化情

况组织语言表述信息。

2015-2019年中国红色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年20152016201720182019

市场规模(亿26123061362245125848

元)

(4)本次活动中有一场关于“弘扬红色精神是继承传统更重要还是融入流行更重要”的辩论赛。请根

据流程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实施方案

环节主要任务辩手分工时长

立论正面陈述己方观点正方一辩反方一辩各约3分钟

攻辩一质疑对方观点,回答正方二辩反方二辩各约3分钟

对方提问

攻辩二质疑对方观点,回答正方三辩反方三辩各约3分钟

对方提问

自由辩论①________________正方反方各约4分钟

第2页(共23页)

总结陈词②________________正方四辩反方四辩各约4分钟

二、白话文阅读(共30分)

8.(10分)

窗,中国园林的眼睛

张玉梅

①春和景明,绿荫满窗,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

②诗有诗眼,画有醒画,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

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

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李渔推

窗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扩”而已。

③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

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一脉相通。而窗是园林的“眼睛”,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

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许多巧妙的用途,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

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

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④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

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

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

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

面背景。

⑤中国古代及近代的花窗,冰梅纹窗根,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根、花鸟纹窗根等,无不显示了古代工匠

的精巧技艺。从花窗的物理结构考察,虽然花窗的制作工艺是对几何原理的应用,但是其中依然能印证中

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六基”之美,尽在其中。在规矩中,尽含世间的千变万化。“六塞”是古代

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它以两个顶心相对的等边三角形形成的交叉线为基线,有规律地增

减损益,形成变化无穷的样式。常见的万字格、龟背绵、蜂窝式等图案都是六塞图案的衍生。

⑥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亭一桥一廊,

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在园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旨

趣。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

第3页(共23页)

性灵。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人由

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⑦园林是一个鲜活的系统,窗前的风景园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时光流转中,窗也成了每个人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⑧)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

(选文有改动)

(1)请说说选文第②段中哪句话最能总括“窗”的整体特征。

(2)第⑦段划线句引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句中加点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

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窗”在园林造景中的多种用途。

C.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而“窗”是二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D.第⑧段“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句中加点词语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由小见大”的哲学思

想,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9.(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风雪夜归人

(马亚伟)

①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②冬天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

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

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

③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

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

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④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

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

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

⑤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

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

第4页(共23页)

⑥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

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

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

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

⑦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

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

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

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

⑧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

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

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

⑨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

“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

⑩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

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母亲

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

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

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

⑪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

真暖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风雪夜归人”为题,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

B.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主要起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这是环境描写,请从修辞角度,品析句

子表达效果)

②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这是动作描写,请分析动作

第5页(共23页)

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3)小说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这一形象仍很鲜明,结合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4)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极富感染力。试举例分析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10.(10分)名著阅读。

①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

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

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

军据守的阵地。

②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

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

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

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

个……

③四川的白军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一一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

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书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本书是一部向世界介绍、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

C.本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D.本书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作品,没有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2)以上文段是怎样表现红军战士英雄气概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文言诗文阅读(共26分)

II.(10分)课内文言文阅读。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第6页(共23页)

B.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C.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D.本文使用了对偶和排比的手法,形式上比较整齐,也能增强表意效果。

(2)翻译画线句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3)细读本文,归纳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12.(10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

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B.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翻译画横线句子: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文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与《河中石兽》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两句话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

13.(6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

政策消除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

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

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7页(共23页)

A.首联暗用汉代骡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

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

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文,任选一个(共60分)

14.(60分)写作。

题目:美景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

15.题目:一本书。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

第8页(共23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34分)

1.(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反动派挑(tiHo)拨离间(jian),卑鄙无耻……昆明的青年不会让他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B.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1遢。)望》周刊授予(yti)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C.名人和凡人差(cha)别在“名人强(qidng)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

D.五年过去了,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beng)离析(xi),所幸,奥林匹克主义挺了过来。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差别”的“差”应读“cha”,“强词夺理”的“强”应读“q词ng”。

故选:Co

2.(3分)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面对需要用基本原则来整顿的世界,某些过去被视为乌托邦的原则,如今变得切实可行。

B.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C.壶口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D.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弛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弛骋”的“弛”应为“驰”。

故选:D。

3.(3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习近平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只有一次,如何自己的青春华章,革命先辈作出了响

亮的回答。一百年来,他们挺身而出、艰苦奋斗的光辉形象,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反而被岁月

淬炼得熠熠生辉。重温他们的奋斗历程,当代青年了自己的使命,了奋斗的信心。

A.续写淡漠明确坚定

B.书写暗淡明确坚定

C.书写暗淡坚定明确

D.续写淡漠坚定明确

【解答】解答时,要先理解词语含义。淡漠:记忆不真切,印象淡薄。暗淡:昏暗,不明亮。结合语境

第9页(共23页)

“他们挺身而出、艰苦奋斗的光辉形象”“被岁月淬炼得熠熠生辉”可知,第二个空应填“暗淡”。因此,

可排除AD项。坚定:(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明确: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根据

词语搭配习惯,应是“明确使命”“坚定信心”,可排除C。

故选:Bo

4.(3分)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主题教育青年学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B.大自然的宁静、禅院的清幽使他心情愉悦,感受到风景的美好,体味到远离尘世的快乐。

C.“直播销售员”这个职业称谓的正式启用,意味着直播销售行业已进入规范化阶段。

D.动漫专题片《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讲述党史故事。

【解答】A.有误,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

BCD.正确。

故选:Ao

5.(3分)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

B.《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0篇。《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D.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故选:Co

6.(8分)按原文默写。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

【解答】答案: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注意“鬓”的书写)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注意“衾”“裂”的书写)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注意“幽咽”的书写)

第10页(共23页)

(4)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也

7.(11分)一百年前,我们党在一艘游船上诞生。从此,这艘游船成为永载史册的“红船”。学校准备举

办一场“弘扬红色精神,爱国爱党”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用楷体将这次活动的主题抄写在方格中。

(2)请为本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10个字)

(3)初三(1)班收集整理了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资料,如下图所示,请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整体变化情

况组织语言表述信息。

2015-2019年中国红色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年20152016201720182019

市场规模(亿26123061362245125848

元)

(4)本次活动中有一场关于“弘扬红色精神是继承传统更重要还是融入流行更重要”的辩论赛。请根

据流程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实施方案

环节主要任务辩手分工时长

立论正面陈述己方观点正方一辩反方一辩各约3分钟

攻辩一质疑对方观点,回答正方二辩反方二辩各约3分钟

对方提问

攻辩二质疑对方观点,回答正方三辩反方三辩各约3分钟

对方提问

自由辩论①开始时正方的正方反方各约4分钟

任何一位队员先起立

发言。在他结束发言

后,反方任何一位队

员立即发言双方依次

轮流发言直到时间用

完为止。

第11页(共23页)

总结陈词②梳理全场脉络,正方四辩反方四辩各约4分钟

找出交锋点,然后指

出对方在此犯下的错

误,提出正确的理解,

再从更高的角度阐述

己方观点。

【解答】答案:

(1)示例:弘扬红色精神,爱国爱党

(2)示例: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3)示例:2015-2019年中国红色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

(4)示例:①开始时正方的任何一位队员先起立发言。在他结束发言后,反方任何一位队员立即发言

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到时间用完为止。

②梳理全场脉络,找出交锋点,然后指出对方在此犯下的错误,提出正确的理解,再从更高的角度阐

述己方观点。

二、白话文阅读(共30分)

8.(10分)

窗,中国园林的眼睛

张玉梅

①春和景明,绿荫满窗,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

②诗有诗眼,画有醒画,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

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

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李渔推

窗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扩”而已。

③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

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一脉相通。而窗是园林的“眼睛”,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

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许多巧妙的用途,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

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

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第12页(共23页)

④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

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

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

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

面背景。

⑤中国古代及近代的花窗,冰梅纹窗根,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根、花鸟纹窗根等,无不显示了古代工匠

的精巧技艺。从花窗的物理结构考察,虽然花窗的制作工艺是对几何原理的应用,但是其中依然能印证中

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六幕”之美,尽在其中。在规矩中,尽含世间的千变万化。“六幕”是古代

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它以两个顶心相对的等边三角形形成的交叉线为基线,有规律地增

减损益,形成变化无穷的样式。常见的万字格、龟背绵、蜂窝式等图案都是六事图案的衍生。

⑥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亭一桥一廊,

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在园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旨

趣。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

性灵。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人由

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⑦园林是一个鲜活的系统,窗前的风景园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时光流转中,窗也成了每个人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⑧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

(选文有改动)

(1)请说说选文第②段中哪句话最能总括“窗”的整体特征。

(2)第⑦段划线句引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②段“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句中加点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

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窗”在园林造景中的多种用途。

C.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而“窗”是二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D.第⑧段“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句中加点词语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由小见大”的哲学思

想,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本文说明对象是“窗”,标题“窗,中国园林的眼睛”已

显示了窗的特点。根据题干所提供的答题范围第②段及段落的内容可知,最能总括“窗”的整体特征

第13页(共23页)

的句子是本段的首句。

(2)本题考查说明文中引用的作用。引用了诗句一方面说明了上文“窗也成了每个人的风景”的特点,

另一方面增添了文章的诗意,使文章更有韵味和哲思;这样也就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ABD.正确;

C.有误,文中只是表述“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并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故选:Co

答案:

(1)诗有诗眼,画有醒画,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

(2)引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一方面体现了本文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使文章更有韵味和

哲思,带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也更加突出了“窗成就了每个人的风景”

的特点。

(3)C

9.(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风雪夜归人

(马亚伟)

①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②冬天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

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

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

③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

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

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④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

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

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

⑤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

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

⑥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

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

第14页(共23页)

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

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

⑦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

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

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

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

⑧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

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

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

⑨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

“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

⑩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

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母亲

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

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

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

⑪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

真暖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小说以“风雪夜归人”为题,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

B.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主要起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这是环境描写,请从修辞角度,品析句

子表达效果)

②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这是动作描写,请分析动作

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3)小说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这一形象仍很鲜明,结合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第15页(共23页)

(4)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极富感染力。试举例分析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有误,“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有误。文章的主体第④〜⑩段,主要写了风雪夜我们母子

三人翘首期盼父亲回家的故事,“父亲冒雪回家”主要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而非主体内容。

C,有误,“‘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有误。小说里的父亲贯穿全文,父亲才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D.有误,在等待父亲回来一事上叙写的是妹妹的态度与母亲的态度的对比。而不是“妹妹形象与妈妈形

象的对比”。

故选:Bo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①句子把“雪片”比作“羽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乱舞”一词将雪花赋予人的动作,运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下的大而猛。联系这样的天气,父亲还执意要去上班的情节可知,

此处对于雪的描写,暗含了母亲对父亲风雪天去上班的挂念和担心。

②语句“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这个句子,主要运用

了动作描写,母亲眼泪“涌”出来,“吸吸”鼻子,表现了母亲见到父亲平安归来而难以自抑的激动和

喜悦,也为父亲顶风冒雪所受的苦和累而心疼;“拍打”父亲身上雪,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关切和疼爱

之情。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由第②段“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

耽搁不得'”,第③段“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第⑩段“我们面前的父

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

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可知,父亲是一个对

家庭、对工作都尽职尽责的人,对家、对亲人充满爱的人。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④段中的“‘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和第⑤段

中的“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第⑦段

“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

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可知,文章通过对语言、

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写出了“我们”担心父亲,突出了家庭与亲情的温暖。

第③段中的“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

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第④段“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第⑤段“黄昏时分,

第16页(共23页)

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可知,文章对风雪交加的环境描写进行描写,以此烘托了母亲对父亲

的担心与焦虑。

答案:

(1)B

(2)①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雪下得猛烈,表现母亲对父亲冒着风雪去上班的牵

挂和担忧。

②运用“涌、吸、拍”等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在风雪夜母亲见到父亲回来时的激动及对父亲的心疼。

(3)阴冷的冬日父亲依然去上班,并坚持冒雪步行了三十里地回家,可见父亲是一个爱家人、爱家庭

的人,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4)在叙述上总是调动着读者情绪,让读者始终牵挂着“父亲”的归来,比如:“母亲则一趟趟往外

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描写了母亲的动作、神态,表现母亲对父亲的担心,内心在焦虑。这

种叙述时对人物进行动作、神态、语言及细节描写,用真切的语言打动人心,质朴的叙述中彰显真情;

同时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10.(10分)名著阅读。

①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

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

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

军据守的阵地。

②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

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

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

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

个……

③四川的白军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一一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

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D

A.本书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本书是一部向世界介绍、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

C.本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第17页(共23页)

D.本书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作品,没有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2)以上文段是怎样表现红军战士英雄气概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本书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作品,但也体现作者的倾向性。作者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

析和评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他是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的,但采访结束后,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

故选:D。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依据②段“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

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

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可知,这属于正面描写,通过描写红军战士爬行冲锋的的动,表现

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

依据①段“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

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②段“沸腾的河流”可知,这是通过环境的恶劣侧面

描写红军的英勇;依据①段“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

的阵地”、②段“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

③段“‘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可知,这是通过守军的反应展

示红军的英勇。

答案:

(1)D

(2)①正面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展示红军的英勇;②侧面描写,通过环境的恶劣和守军的反应展示

红军的英勇。

三、文言诗文阅读(共26分)

11.(10分)课内文言文阅读。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第18页(共23页)

A.本文选自《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B.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C.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D.本文使用了对偶和排比的手法,形式上比较整齐,也能增强表意效果。

(2)翻译画线句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3)细读本文,归纳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想象“大道之行”后的社会现状;

故选:Co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有:是故,因此;谋,图谋之心;作,兴起;闭,闭塞。句意: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发

生(兴起);盗窃、造反、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所以门可以从外面带上,而不必从里面闩上。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可看出,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根据“男有分,女有归”可看出,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根据“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看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答案:

(1)C

(2)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发生(兴起);盗窃、造反、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所以门可以从

外面带上,而不必从里面闩上。

(3)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2.(10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

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第19页(共23页)

B.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翻译画横线句子: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文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与《河中石兽》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两句话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记”“叹”“笑”是三个动词,

表现了“余”的三个行为,应该分别断开;“盖”是句首词,“而”是虚词,一般在“盖”和“而”前

面断句。故断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故选:Bo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重点词:渔工,渔人。水师,船工。虽,虽然。而,连词,表转折,去葭言,说。句意:(而)渔人和

船夫,(他们)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

(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

有或没有,可以吗?这句话用疑问的语气表明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