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2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变化如右图所示.则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丁是单质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该反应生成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9:412、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可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4B.反应中没有单质生成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D.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3、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rm{(}rm{)}A.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淡蓝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放热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4、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右图所示关系的是()。rm{A}rm{B}rm{C}rm{D}rm{X}化合反应纯净物单质化学反应rm{Y}氧化反应混合物化合物分解反应A.rm{A}B.rm{B}C.rm{C}D.rm{D}5、在下列实验操作的图示中,正确的是()A.B.C.D.6、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①机智求助他人抓住歹徒。

②记住不法分子的特征和行为;及时拨打“110”报警。

③不畏强暴;以死相拼。

④巧妙周旋,趁机逃脱后及时报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错误信息是rm{(}rm{)}

A.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B.该图表示的是一个化合反应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保持不变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微粒个数比为rm{2}rm{2}rm{2}rm{1}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8、向AgNO3、Cu(NO3)2、Zn(NO3)2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体生成,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滤渣一定含有Ag.Fe.Cu

B.滤渣一定含有Ag和铁;可能含有Cu

C.滤液一定含有Zn(NO3)2.Fe(NO3)2,一定没有AgNO3、Cu(NO3)2

D.滤液一定含有Fe(NO3)2,可能Zn(NO3)2.一定没有AgNO3、Cu(NO3)2

9、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氦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微观变化过程如图,表示氮原子表示氢原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反应有化合物参加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C.符合上述反应过程的顺序是①③②D.对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2+3H22NH31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rm{(}rm{)}A.木炭燃烧生成灰色固体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1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布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时不包括该气体。

B.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

C.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

D.蔬菜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气体越多越好。

12、用某金属颗粒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如生成氢气质量与所用金属质量之间关系如图,该金属颗粒可能是()

A.纯净的锌。

B.镁锌合金。

C.纯净的铁。

D.锌铜合金。

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3、写出下列元素的化学符号或名称。

。氧钠磷铝氯铁氢CSCa14、猜化学谜语,可以增加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增强记忆.现有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请打一物质的名称____;谜语中反映该物质的物理性质是____;该物质的用途有____.15、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美丽的桂林.

(1)林业发展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植树造林,可以产生大量的____,它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含量约为____.

(2)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在全国率先创出的别具特色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恭城模式”,值得各地大力推广,写出沼气的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16、葡萄糖的化学式是______,它在人体内氧化释放能量的化学变化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17、(1)根据物质名称写化学式或者根据化学式写出物质名称:

氯化银______硝酸铜______硅______Mn______HgO______FeSO4______。

(2)用化学符号表示: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显+4价______;2个铝离子______;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氢氧根离子______硫酸铁______碳酸______。评卷人得分四、探究题(共3题,共21分)18、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相连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2)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3)如何检查气密性:实验前,______(填“打开”或“关闭”)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______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19、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rm{.}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rm{40隆忙}.

。步骤【实验rm{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rm{2}】研究氧气性质Ⅰ烧杯中盛有rm{80隆忙}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烧杯中盛有石灰水,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Ⅱ推入适量rm{H_{2}O_{2}}溶液推入适量rm{H_{2}O_{2}}溶液rm{(1)H_{2}O_{2}}稀溶液与rm{MnO_{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rm{(2)}实验rm{1}中,推入rm{H_{2}O_{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___;推入rm{H_{2}O_{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rm{(3)}实验rm{2}中,推入rm{H_{2}O_{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rm{.}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20、小亮发现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60%(空气占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浓度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对此展开探究:

第一组实验:取5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分别装入其容积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尽。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伸入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三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表。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集气瓶编号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收集的O2占容积的。

体积分数(%)1020304050313335373934带火星木条的状况微亮亮很亮复燃复燃很亮很亮复燃复燃复燃很亮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______(填“是”或“否”)。

③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瓶中空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______%。

④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______%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⑤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例如:第一组实验若按③、④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30%~40%之间,从而省去编号为①、②、⑤的实验。同理,第二组实验可以省去的实验编号为______。评卷人得分五、推断题(共3题,共15分)21、工业制取氧气主要有下列步骤:

rm{(1)}从步骤rm{垄脷}可以得出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________rm{(}选填“高”或“低”rm{)}rm{(2)}空气中的氧与液态空气的氧化学性质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rm{(3)}储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________rm{(}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rm{)}rm{(4)}用________________可以区分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2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油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深受华人的喜爱,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油条亦是餐桌上常见的食品。由于“铝害”影响,消费者对油条是既爱又怕,作为食品,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色、香、味、型。铝是一种低毒、非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引起多种脑疾病的重要因素。长期过量摄入铝,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老年人出现痴呆,孕妇摄入则会影响胎儿发育,还可能出现贫血、骨质疏松等疾病。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于rm{1989}年正式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并要求加以控制。传统的油条制作工艺中,一直使用“矾碱盐法”炸制油条,其中“矾”便是指明矾rm{(KAl(SO_{4})_{2}隆陇12H_{2}O)}作为膨松剂。“碱”是指食用碱,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矾”“碱”作用产生气体,使炸出来的油条膨松酥脆,但同时也是“铝害”的根源,造成铝含量超标。一种为无铝油条而研发的现代工艺发酵食品添加剂rm{隆陋隆陋}新型无铝油条膨松剂诞生了,它采用碳酸氢钠、玉米淀粉、碳酸钙、酒石酸、磷酸二氢钠、柠檬酸、纤维素酶等食品添加剂为主要成分,其成分不含铝,又使面粉产生良好的发酵、膨松、品质改良。无铝油条膨松剂与水、面粉调和的过程中,酸性及碱性粉末起化学反应,有一部分会开始释出二氧化碳,同时在油炸加热的过程中,会释放出更多的气体,这些气体会使产品达到膨胀及松软的效果。新型无铝油条与传统油条比较。项目新型无铝油条传统油条蓬松度rm{(}比容rm{)}大于rm{5.0}大于rm{5.5}脆度比较酥脆酥脆口感和风味有油条特有的口感和风味有涩味、氨味水分rm{27-32%}rm{30-35%}吸油率rm{10-12%}rm{20-25%}安全性原料符合rm{GB-2760}标准铝严重超标工艺时间短,操作简单时间长,需不断揣面无论是传统油条,还是无铝油条,它们都是因为经过了高温油炸,其中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也受到了破坏,因此,尽管油条美味,但是不适合经常食用。如果要食用,也要与蔬菜进行搭配,以保证营养均衡。rm{(1)}人们对油条既爱又怕的原因是____。rm{(2)}铝元素摄入超标会引起()A.骨质疏松rm{B.}老年痴呆rm{C.}贫血rm{D.}发育迟缓rm{(3)}无铝油条膨松剂与水、面粉调和的过程中,发生了___。反应rm{(}填“物理”或“化学”rm{)}rm{(4)}对于传统油条与无铝油条说法正确的是____。A.二者蓬松的原因都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B.食用无铝油条对人没有任何害处C.二者的口感和风味没有什么区别D.传统油条比无铝油条更有油腻感rm{(5)}对食用油条的建议是____。23、某钢铁厂高炉炼铁的主要原料是焦炭、赤铁矿石rm{(}主要含rm{Fe_{2}O_{3})}空气等;主要反应过程如图:

请回答:

rm{垄脵A}的化学式______.

rm{垄脷}反应rm{垄脷}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rm{垄脹}反应rm{垄脹}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rm{垄脺}工业炼铁得到是生铁,请指出生铁与铁在组成上的差别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解答】解: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9%﹣17%=2%,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30%=18%,故丁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丙是生成物.

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丁;生成物是甲和丙,符合“一分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所以丁一定是化合物,故不正确;

B.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不正确;

C.由分析可知;该反应是丁→甲+丙,是分解反应,故正确;

D.该反应生成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9%﹣17%):(41%﹣25%)=1:8;故不正确.

故选:C.

【分析】本题可分析甲~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2、A【分析】解: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因此:

A;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2:6=1:3;故说法错误;

B;通过上述变化可知;反应中没有单质生成,故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故说法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故说法正确.

故选:A.

观察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析】【答案】A3、A【分析】解:rm{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热,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而不是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rm{A}.

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解析】rm{A}4、A【分析】【分析】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知识,例如由图中可知,rm{X}和rm{Y}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解答】右图所示关系是交叉关系。

A.化合反应中有的属于氧化反应,有的不属于氧化反应rm{.}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rm{.}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A正确;

B.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所以纯净物和混合物是并列关系,故B错误;

C.纯净物中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所以属于并列关系,故C错误;

D.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所以属于包含关系,故D错误。

故选A。【解析】rm{A}5、A【分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常见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rm{dfrac{1}{3}}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解答】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故A正确;

B.取用液体时;为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瓶塞要倒放,故B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rm{dfrac{1}{3}}故C错误;

D.使用托盘平是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故D错误。

故选A。【解析】rm{A}6、B【分析】遭到不法分子侵害时;需要冷静,要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当然要勇敢地同其搏斗;没有能力将其制服,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并记住不法分子的特征和行为,及时报警;青少年身心还不够成熟,与犯罪分子搏斗易发生危险,应当避免,而不是以死相拼.因此,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故选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自我保护的认识与理解.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排除错误项和干扰项.【解析】B7、D【分析】解: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故A信息正确;

B;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故B信息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故C信息正确;

D、由上图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微粒个数比为rm{2}rm{1}rm{2}故D信息错误.

故选D.

根据图示进行分析;化合反应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图示进行.【解析】rm{D}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8、AC【分析】

由题意可知:由于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有铁粉,即所加的铁粉过量,那说明原混合溶液中的银和铜全部被置换出来,则滤渣一定含有Ag.Fe.Cu,滤液中肯定没有AgNO3、Cu(NO3)2;因为铁和AgNO3、Cu(NO3)2反应时生成的是Fe(NO3)2,所以滤液肯定中有Fe(NO3)2;又因为铁不能从Zn(NO3)2溶液中置换出锌,所以滤液中肯定含有Zn(NO3)2.由此可知:

A;滤渣一定含有Ag.Fe.Cu;故A正确;

B;由于铁有剩余;滤渣中一定有铜,故B错误;

C、滤液一定含有Zn(NO3)2.Fe(NO3)2,一定没有AgNO3、Cu(NO3)2;故C正确;

D、由于铁不能从Zn(NO3)2溶液中置换出锌,所以滤液中肯定含有Zn(NO3)2.故D错误.

故选AC.

【解析】【答案】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是:锌>铁>铜>银,向含有AgNO3、Cu(NO3)2、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粉会首先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与硝酸铜发生反应,而不能与硝酸锌发生反应;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金属中含有铁,即加入的铁粉过量.

9、BD【分析】解:A;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都属于单质.故A错误;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故B正确;

C;在一定条件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分子和氮分子在有序的排列在催化剂表面,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氮分子分成氮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成氨分子附着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结束后脱离催化剂表面.所以符合上述反应过程的顺序是③①②,故C错误;

D、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故D正确.

故选BD.

A;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B;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

C;根据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原理来分析反应过程的顺序;

D;根据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中,反应物先由无序排列到有序排列再到无序排列,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再结合成新的分子.【解析】【答案】BD10、BD【分析】解:rm{A}木炭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rm{BD}.

A;根据木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解析】rm{BD}11、AB【分析】

A;空气质量状况检测的项目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等;不包括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二氧化碳不能,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蔬菜大棚里使用二氧化碳能促进蔬菜生长,提高产量;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当大棚中的浓度过高时,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高会使人缺氧窒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B.

【解析】【答案】A;根据空气质量状况检测的项目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12、BC【分析】

依据氢气的质量=所以同质量的金属生成氢气的大小顺序是:镁>铁>锌;

A;设生成0.2g氢气需要金属锌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H2↑

652

x0.2g

x=6.5g

故A错误;

B;设生成0.2g氢气需要金属镁的质量为z;

Mg+2HCl═MgCl2+H2↑

242

z0.2g

x=2.4g

结合A的计算可知5.6g镁锌的混合物可以制得0.2g氢气;

C;设生成0.2g氢气需要金属铁的质量为y;

Fe+2HCl═FeCl2+H2↑

562

y0.2g

x=5.6g

所以纯铁适合;

D;根据A计算可以看出;产生0.2g氢气需要纯锌的质量是6.5g,铜不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则5.6g含铜的锌不可能生成0.2g氢气,故D错误;

故选BC

【解析】【答案】据图象可知生成0.2g氢气需要金属的质量是5.6g;可以根据选项提供的物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结论.

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3、略

【分析】

氧元素的元素符号为:O;C是碳元素的元素符号;钠元素的元素符号为:Na;磷元素的元素符号为:P;S是硫元素的元素符号;铝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l;氯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l;铁元素的元素符号为:Fe;氢元素的元素符号为:H;Ca是钙元素的元素符号.

故答案为:。氧碳钠磷硫铝氯铁氢钙OCNaPSAlClFeHCa

【解析】【答案】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14、氧气无色供给呼吸【分析】【解答】氧气在常温下是气体;无色;无味所以看不见,摸不着,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越往高处越稀少,氧气供给动植物的呼吸,少了它都不能生存,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用途.

故答案为:氧气;无色;供给呼吸.

【分析】氧气能够供给动植物的呼吸,如果没有氧气则动植物都难以生存.15、氧气21%CH4+2O2CO2+2H2O【分析】【解答】解:(1)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产生大量的氧气;所以植树造林能够产生氧气,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反应式是:CH4+2O2CO2+2H2O.

故答案为:(1)氧气;21%(2)CH4+2O2CO2+2H2O.

【分析】(1)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空气的组成进行解答;

(2)甲烷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16、略

【分析】解:葡萄糖中只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且它们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答案为C6H12O6

缓慢氧化。

因为葡萄糖发生缓慢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C6H12O6+6O2═6CO2+6H2O

葡萄糖是人体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它的化学式是C6H12O6;它在人体内发生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同时放出热量.

该题主要考查了葡萄糖的化学式,且在人体内发生缓慢氧化的化学方程式.【解析】C6H12O6;C6H12O6+6O26C02+6H2O17、AgClCu(NO3)2Sl锰作氧化汞硫酸亚铁O22Al3+N2OH-Fe2(SO4)3H2CO3【分析】解:(1)氯化银中;银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故填:AgCl;

硝酸铜中,铜元素显+2价,硝酸根显-1价;故填:Cu(NO3)2;

硅是固态的非金属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其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故填:Si;

Mn是金属锰的化学式;故填:锰;

由氧化物的命名方法可知;HgO读作氧化汞;故填:作氧化汞;

FeSO4中铁元素显+2价,所以FeSO4读作硫酸亚铁;故填:硫酸亚铁;

(2)元素的化合价的正确标法是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正上方标明化合价的种类和价目,所以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显+4价表示为:O2;故填:O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离子在离子符号前面加数字,故2个铝离子表示为2Al3+;故填:2Al3+;

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氮分子,分子符号用化学式来表示;故填:N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所以氢氧根离子表示为OH-;故填:OH-;

硫酸铁中,铁元素显+3价,硫酸根显-2价;故填:Fe2(SO4)3;

碳酸中,氢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故填:H2CO3。

(1)单质(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和化合物(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读作“某化某”,有时还要把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读出来,如SO2、P2O5等;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解析】AgClCu(NO3)2Sl锰作氧化汞硫酸亚铁O22Al3+N2OH-Fe2(SO4)3H2CO3四、探究题(共3题,共21分)18、略

【分析】解:(1)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这时白磷燃烧消耗掉的只是试管内的氧气为40mL×=8mL;所以活塞应停在20mL-8mL=12mL的刻度处;

(2)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白磷实际消耗掉的是试管40mL和注射器内20mL的氧气为(40mL+20mL)×=12mL;所以活塞应停在20mL-12mL=8mL的刻度处;

(3)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整个装置都不漏气;

故答案为:

(1)针筒活塞向前移动到12;

(2)针筒活塞向前移动到8;

(3)打开;20.

本题是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探究;要把空气中的氧气消耗掉,在本实验中用的是过量的白磷,燃烧后的生成物是固体,不需要占很大的空间.本实验中用的是40mL的试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并且活塞在20mL处,有助于反应结束后计算体积.要使本实验成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白磷足量;③必须冷却到室温再读数.还要注意防止试管受热不均或气体体积受热膨胀过大,从而造成试管炸裂.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及可能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的分析,解此类问题时关键是分析清楚实验原理,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解析】针筒活塞向前移动到12;针筒活塞向前移动到8;打开;2019、(1)(2)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3)助燃先增大后减小【分析】【分析】此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压强的变化等知识,有一定的难度。rm{(1)H}rm{(1)H}rm{2}rm{2}rm{O}rm{O}rm{2}

rm{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稀溶液与rm{MnO}根据信息:推入rm{MnO}rm{2}rm{2}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rm{(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解答】rm{(2)}稀溶液与rm{(3)}根据信息:推入rm{H}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是:rm{2{H}_{2}{O}_{2}overset{Mn{O}_{2}}{=}2{H}_{2}O+{O}_{2}隆眉}

rm{(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rm{H}接触;推入rm{2}溶液后;生成氧气,氧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rm{2}实验rm{O}中,推入rm{O}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助燃;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先增大后减小,因为生产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

故答案为:rm{(1)2{H}_{2}{O}_{2}overset{Mn{O}_{2}}{=}2{H}_{2}O+{O}_{2}隆眉}

rm{2}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rm{2}接触;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分析解答。助燃性;先增大后减小。

rm{(1)H_{2}O_{2}}【解析】rm{(1)2{H}_{2}{O}_{2}overset{Mn{O}_{2}}{=}2{H}_{2}O+{O}_{2}隆眉}rm{(1)2{H}_{2}{O}_{2}

overset{Mn{O}_{2}}{=}2{H}_{2}O+{O}_{2}隆眉}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rm{(2)}接触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rm{O_{2}}助燃先增大后减小rm{(3)}20、2KClO3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或2H2O22H2O+O2↑否2135①④⑤【分析】解:①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还可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水,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KClO3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或2H2O22H2O+O2↑;

②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氧气含量达到35%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所以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不可靠,故答案为:否;

③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瓶中空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答案为:21;

④由图中可知;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35%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35;

⑤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实际上就是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减少不必要的实验,第二组实验若按②;③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33%~35%之间,从而省去编号①、④、⑤的实验,故答案为:①④⑤。

①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②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60%(空气占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这种验满方法不可靠;

③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有关的计算要正确;

④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⑤“半值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实验的次数;节约时间,确定时采用的一般是中间值。

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注意控制一些变量,本题还采用了“半值法”,从而可减少实验的次数,减少实验的过程。【解析】2KClO3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或2H2O22H2O+O2↑否2135①④⑤五、推断题(共3题,共15分)21、(1)低。

(2)分子相同。

(3)混合物。

(4)燃着的木条【分析】【分析】根据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分析;根据“工业液氧”中含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分析;根据液态氮气沸点低,先蒸发出来,并且氮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分析解答即可。【解答】rm{(1)}从步骤rm{垄脷}先蒸发出氮气,说明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故答案:低;rm{(2)}空气中的氧气与液态空气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的原因是分子相同,故答案:分子相同;rm{(3)}根据工业制取氧气步骤分析可知,储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中含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属于混合物,故答案:混合物;rm{(4)}用燃着的木条可以区分空气、“工业液氧”和二氧化碳,不变的是空气,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故答案:燃着的木条。【解析】rm{(1)}低。

rm{(2)}分子相同。

rm{(3)}混合物。

rm{(4)}燃着的木条22、(1)油条是传统美食;但有“铝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