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C.对人类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D.当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等消除污染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图生态系统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B.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共有5条具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C.如果丁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乙的种群数量也可能减少D.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离子的污染,受害最大的是甲种群3、具有“生物黄金”之称的红豆杉,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西藏、湖南等地的集观赏和药用于一身的世界珍稀树种,被列为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随着人们对红豆杉的掠夺性采伐,红豆杉野生资源日趋枯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是造成红豆杉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B.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红豆杉的基因进行保护C.保护红豆杉最好的方法是建立红豆杉植物园D.保护红豆杉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不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B.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C.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诱捕害虫属于化学防治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比田鼠慢的重要原因是其繁殖能力弱C.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D.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6、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种群密度B.性别比例C.年龄结构D.形态特征7、下图表示从南极经过赤道到北极;在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小B.该现象表明某个地区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光照条件C.随纬度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变小D.如果环境严重受污染,生物多样性很可能升高8、以下事例与其所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搭配不正确的是()。选项事例体现的原理A将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改造成混合林自生原理B确定草原合理的载畜量,不过度放牧循环原理C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要号召农民种树,也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整体原理D引进物种要考虑适应环境问题协调原理

A.AB.BC.CD.D9、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影响b区域动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abc三个区域由于地形的起伏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10、研究者对大豆和禾草进行单种和混种实验。每个盆中种植的禾草个体数为0~4株;大豆为0~8株。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同一个盆中的大豆和禾草构成了生物群落B.接种根瘤菌能够显著提高单独种植的大豆产量C.接种根瘤菌显著减少混种的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D.推测向盆中施加氮肥对混种的两种植物均无促进作用11、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养猪场排出的污水轻度污染后可以随水流逐渐净化。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乙、丙、丁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CO2浓度增加C.样品2中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和藻类植物减少D.样品3的数据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不同营养级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13、某地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与λ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为一年后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的比值。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小于N2,两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增长率均增加B.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一年后两者数量仍相等C.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D.该环境中,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乙种群的小14、群落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系统,发展着的群落可演化为顶极群落。与发展着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通常具有()A.较复杂的群落结构B.较快的演替速度C.较高的物种丰富度D.较快的能量积累15、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kJ/(m2·a)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6%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6、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7、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18、动物的_______,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_______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雄鸟在求偶是会进行复杂的________。19、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20、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6分)21、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可造成本地植物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1)黄顶菊入侵地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黄顶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处理土壤全磷g/kg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A空白组0.850.23B本地植物0.750.32C轻度入侵0.730.39D重度入侵0.640.54①上述实验中A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研究者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___________中占据明显优势。

(3)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从图中找出支持此推测的证据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使其根系周围大量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耐寒短杆菌。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入侵植物导致本地植物减产的原因。

A.土壤磷酸酶等酶活性改变B.入侵植物分泌化学物质。

C.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D.土壤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外来植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侵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本地植物减产。22、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的环颈雉时发现;在非繁殖季节,环颈雉的雌雄个体往往分群活动,具有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有学者提出如下假说来解释这种性别隔离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_____特征。调查该种环颈雉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原因是_____。

(2)为验证学者提出的上述假说是否成立,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组别统计并记录统计并记录实验组1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圈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用的时间2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对照组__

①分析可知,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自然保护区内的_____。

②对照组中的实验处理为_____,若_____,则假说成立。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1题,共4分)23、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5×1097.50×1087.15×1082.44×1072.25×1072.18×107

(1).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_________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比实际值______________。(偏大/偏小/不变)

(2).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鼠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分析】

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维持稳态,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弱,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C正确;

D;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当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消除污染,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2、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甲为生产者;腐生菌为分解者,其余乙;丙、丁和戊属于消费者。

【详解】

A;该图只包含了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成分;A错误;

B;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只有1条具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即甲→乙→丙→丁→戊,B错误;

C;丁是丙的天敌;如果丁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丙数量增大,增加对乙的捕食,则乙的种群数量也可能减少,C正确;

D;根据生物富集原理;营养级越高,所含有害物质越多,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离子的污染,受害最大的是戊种群,D错误。

故选C。

【点睛】3、C【分析】【分析】

生物多样性锐减;也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物种的形成,也有物种的绝灭。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强度不断增大,致使物种绝灭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干扰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详解】

A;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A正确;

B;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红豆杉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子库、植物基因库,B正确;

C;建立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就地保护,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D正确。

故选C。

【点睛】

识记并理解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是解答本题关键。4、A【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能通过物理形式传递信息,A正确;

B;信息传递在食物链中是双向的;不仅可以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反馈,B错误;

C;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诱捕害虫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信息传递不仅对捕食者有利,也对被捕食者有利,D错误。

故选A。5、D【分析】【分析】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

【详解】

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比田鼠慢的重要原因是其繁殖能力弱;出生率低,B正确;

C;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变大,当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变小,C正确;

D;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D错误。

故选D。6、D【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性别比例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B正确;

C、年龄结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C正确;

D、形态特征是个体特征,不是种群的特征,D错误。

故选D。7、C【分析】【分析】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从纬度高的南极地区到纬度低的赤道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丰富度增加,从赤道到北极,丰富度又降低,这主要是由于赤道地区温度高,水分大,故生物种类多,丰富度大。

【详解】

A;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物种丰富度变大,A错误;

B;由图示可知;纬度越低,温度越高,物种丰富度越大,则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条件,B错误;

C;由图可知;随纬度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变小,随纬度降低,物种丰富度逐渐变大,C正确;

D;如果环境严重受污染;生物多样性会降低,D错误。

故选C。8、B【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将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改造成混合林依据的是自生原理,A正确;

B、确定草原合理的载畜量,不过度放牧,依据的是协调原理,B错误;

C、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既要号召农民种树,也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依据的是整体原理,C正确;

D、引进物种要考虑适应环境问题,依据的是协调原理,D正确。

故选B。9、C【分析】【分析】

本题依托高山;森林、海洋的植物分布状况示意图;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群落结构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

该图不同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A错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的不同植物类群,不属于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b、c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说明b、c两个生物群落都有垂直结构,C正确;abc三个区域由于地形的起伏分布着不同的生物,所对应的群落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错误。故选C。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10、A:C:D【分析】【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变化。

【详解】

A;生物群落包括所有生物;大豆和禾草都是植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生物,A错误;

B;根据题中图示可知;可知接种根瘤菌能够显著提高单独种植的大豆产量;B正确;

C;接种根瘤菌不会影响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C错误;

D;向盆中施加氮肥对大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ACD。

【点睛】11、C:D【分析】【分析】

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

【详解】

A;污水进入河流后;近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减少,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被大量消耗;远离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的数量下降,因而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因此比较水中溶解氧可得出,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丙、乙、丁,A错误;

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和P浓度增加;B错误;

C;样品2中藻类减少;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然而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C正确;

D;样品3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物质种类和浓度与甲地水样中的相差不大;说明题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D。

【点睛】12、A: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而每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屎壳螂、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细菌中大多数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详解】

A;由于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所捕食,因此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

B;有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B错误;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硝化细菌等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AC。13、A:C:D【分析】【分析】

1;环境容纳量:该环境长时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2、题图分析:λ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λ=(Nt+1)/Nt,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根据λ=(Nt+1)/Nt,λ>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在N2之前;甲;乙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曲线横坐标为种群数量,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一年后(Nt+1)/Nt相等;因此甲;乙种群数量仍相等,B正确;

C、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两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种群数量大于N2后;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C错误;

D、由图可知,该环境中,甲种群和乙种群在种群数量处于N2时达到稳定状态;说明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相等,D错误。

故选ACD。14、A:C【分析】【分析】

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一般来说,当一个群落或一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详解】

A;顶极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稳定;群落的结构复杂,A正确;

B;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较慢,B错误;

C;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C正确;

D;顶极群落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达到平衡;发展着的群落的能量累积较快,D错误。

故选AC。15、A:D【分析】【分析】

同化量=呼吸消耗+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中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以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因此营养级的同化量有4个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人为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例如饲料、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的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详解】

A;营养级的同化量有4个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由图分析可知;图中生产者的同化量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其余的全部进入a,因此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A正确;

B;由图可知;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有机物输入该生态系统,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能量值的单位为103kJ/(m2•a),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0.05+0.25+2.1+5.1-5)×103=2.5×103kJ/(m2•a),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4+9+0.5+2.5)×103=16×103kJ/(m2•a),所以植食性动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为(16-2)×103=14×103kJ/(m2•a),即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70+14+3)×103=110×103kJ/(m2•a);C错误;

D、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0.05+0.25+2.1+5.1-5)×103=2.5×103kJ/(m2•a),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16×103kJ/(m2•a),所以由植物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03)÷(16×103)×100%=15.625%;约为15.6%,D正确。

故选A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6、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17、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8、略

【解析】①.特殊行为②.生物的行为特征③.求偶炫耀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网生态系统强食物链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四、实验题(共2题,共16分)21、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等。

【详解】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命成分共同组成群落;加上非生物部分就是生态系统。黄顶菊是植物,故属于生产者。

(2)①空白对照组不种植任何植物。②野外实地因地理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土壤内物质含量必然有差异。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外界环境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3)D组植物灭菌后植株高度明显高于未灭菌的;A组则相反,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不适合植物生长,D组与A组对比可见,未灭菌时D组植物高度低于A组,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结构发生改变。

(4)由题意可知;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B),在根周围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细菌(C),这些细菌分泌磷酸酶(A)使土壤全磷量降低(D),本地植物可利用的磷被黄顶菊侵占,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最终导致本地植物减产,即B→C→A→D。

【点睛】

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要做到相同且适宜。【解析】群落生产者不种植任何植物外界环境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竞争黄顶菊入侵后,未灭菌状态下旱稻株高明显低于未入侵时,说明黄顶菊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BCAD22、略

【分析】1;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