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价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2、在印欧人的早期迁徙平息下来之后,按其迁徙的路线和大致时间判断,形成的帝国不包括A.亚述帝国B.赫梯帝国C.波斯帝国D.阿拉伯帝国3、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订立于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4、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现存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它属于A.埃及文明B.西亚文明C.东亚文明D.玛雅文明5、建国初期,重庆市户籍人口从1951年的1725.34万人增长到1957年的2005.18万人;1959~1961年,全市户籍人口降至1961年的1791.57万人;1962年至今,全市户籍人口持续稳定增长,2018年达到3403.64万人。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人口增加迟滞了社会经济发展B.改革开放改变了城乡人口结构C.人口变化与国家政策调整相关D.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持续增长6、1592年利玛窦来华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利玛窦在南昌被称为“利举人”,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这说明了()A.选官制度呈现开放特征B.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C.入乡随俗助力西学东渐D.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7、14世纪,小乘佛数传入柬埔寨,改变了柬埔寨众多宗教平分秋色的局面,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用于书写小乘佛教的巴利文也传入柬埔寨。这一局面形成反映了()A.佛教在东南亚逐渐本土化B.文化冲突导致佛教的分裂C.佛教传播重构了族群结构D.古印度文化影响力的扩展8、下图为亚欧民族大迁徙地图。据此可知。

A.亚欧民族迁徙推动区域文化发展B.西哥特人不断南迁灭亡东罗马帝国C.当时中国没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D.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形成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10、(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平遥古城遗产是由诸多文化要素构成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平遥古城文化遗产要素构成。

。自然景观。

要素。

人文景观要素。

非物质文化要素。

黄土地;河流和农田等。

商业建筑。

宗教建筑。

政治建筑。

生活建筑。

地方手艺;宗教信仰和社会传统等。

票号;店铺。

文庙;武庙、城隍庙、清虚观。

城墙;县衙。

民居。

民居。

——根据高祥冠《平遥古城的原真性保护探讨》一文中的相关图示改编。

材料二平遥票号在创立之后的长达100多年的历史中;以其雄厚的实力,一度执全国金融之牛耳。

——张桂泉《平遥古城》

材料三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自然景观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在平遥古城遗产构成中的各自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平遥古民居的主要建筑特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平遥金融业的历史地位。

(3)有人认为,平遥古城只是在票号方面独树一帜,其他要素在全国许多地方也有,因而这一文化遗产的特色有限。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角度,对这一看法进行评议。11、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材料二《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材料三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四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3)根据材料四,指出90年代“国学热”出现的经济背景。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12、材料一:奴隶贸易残酷罪恶的奴隶贸易是建立在奴隶痛苦和牺牲基础上的生命与金钱的交换。在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其中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参与了罗马城建设,更多的奴隶则在大农庄、手工作坊、商业和银行从事劳动。中世纪早期,欧洲奴隶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许多拜占廷人与斯拉夫人、诺曼人的奴隶结婚生子,巴尔干地区民族的复杂化由此开始。7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从中亚运来的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黑奴。——摘编自《古希腊罗马奴隶制》《阿拉伯通史》等

材料二大西洋奴隶贸易统计表大西洋奴隶贸易统计表。时间1525年1550年1700年1800年1835年1846年1860年奴隶数量(个)053354529681944449142158228003资料来源-Trans-AtlanticSlaveTrade-Database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国际贸易受到抑制,全球海运航线被严重破坏。西方人关于经济的思考发生变化,非洲越来越被视为各种原材料的产地,也是工业制品的市场,而不再仅仅是奴隶的来源地。随着对奴隶贸易的道德谴责日益增强,1804年起,丹麦、英国、智利、墨西哥等国相继禁止了奴隶贸易。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了《巴黎和约》,其补充条款对缔约国废除奴隶贸易做出规定。——摘编自《非洲现代史》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奴隶贸易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16-19世纪中期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世界是多元的,因交流而更加丰富多彩。材料一丝绸之路始辟于秦,盛于汉唐。汉武帝时,中断近百年的中西交通重新得到恢复。当时向西方输出的丝织品享有盛誉,丝绸通过安息传到罗马帝国,成为时髦服饰。东汉时,胡商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内地运送毛皮、毛织品、香料、珠玑等商品,交换中国内地盛产的丝织品和铜铁器物。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使者经海路抵达中国南部,然后再到洛阳进谒桓帝。唐代前期,不少外籍商人通过大漠用路驼将地方特产运往内地,同时又把内地生产的丝绸、瓷器及其他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欧洲乃至非洲广大地区。——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材料二火鸡原产于美洲,15世纪末输入欧洲。现在,火鸡已经是许多欧美国家很普通的一种肉食,在感恩节和圣诞节,火鸡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1499年,西班牙人彼德罗在委内瑞拉的库马海岸见到印第安人饲养的火鸡,并于第二年把它带回欧洲,圈养在公园里供作观赏禽鸟,称为珍珠鸡。1511年10月24日,西班牙帕修甫主教指示从新大陆返航的每艘船只必须带回10只火鸡,其中雌雄鸡各半。1523年,西班牙人从墨西哥运回大量的火鸡。1600年前后,英国移民把欧洲人饲养的火鸡品种引进美国和加拿大。——佟屏亚、赵国磐编著:《畜禽史话》材料三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党和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当成首要任务来抓,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在温室技术、花卉种植等领域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好评。——摘编自赵磊《全球粮食安全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汉唐时期相关史实;对“丝绸之路是使节之路;商贸之路与文化交流之路并存”加以阐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当时与火鸡传播过程类似的某一物种名称。概括火鸡传入欧洲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为消除饥饿而成立的组织名称。概括“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2题,共4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明的冲击较少,即使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由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而快速被吸收同化。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已所用,大大强化了我国文化的优势,弥补了不足,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围绕材料的整体或局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舍卫城,有个姓名叫尼提的旃陀罗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惊,答道:“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佛陀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摘编自《佛陀传》结合世界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古代印度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30分)17、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8、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9、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详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公共文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从材料中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增加数量来看,表明经济发展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2、D【分析】【分析】

【详解】

阿拉伯帝国形成于7世纪,与印欧人迁徙的时间不符。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3、A【分析】【分析】

【详解】

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故选A,排除B;C、D。

【点睛】4、B【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中提到“亚述巴尼拔王”;结合所学可知,亚述帝国在西亚两河流域,属西亚文明,故B项政权;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点睛】5、C【分析】【详解】

题干所示为新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重庆市户籍人口变化的相关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策鼓励人口出生的政策,重庆人口增加;三年困难时期,重庆人口急剧下降,而经过国家调整经济政策,重庆市经济有所好转,人口稳定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带动了重庆的发展,人口增加到3403.64万,故人口变化和国家政策相关,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城乡人口结构的信息,排除B项;D项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如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政策的推行,城市人口出现下降;计划生育政策也会影响城市人口增长),排除D项。故选C项。6、C【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根据材料“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可知,利玛窦高度赞扬孔子,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体现了传教士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特征,这有助于减少西学东渐的思想阻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代选官制度的特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学借鉴中国文化的信息,体现不出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信息,体现不出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7、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4世纪(柬埔寨)。据题干信息可知印度的小乘佛教传入柬埔寨后,占据主导地位,巴利文也传入柬埔寨,由此可知古代印度文化的影响力得到扩展,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未提及佛教教义本土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是小乘佛教改变了柬埔寨各宗教平分秋色的局面,未出现佛教的分裂,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族群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8、A【分析】【详解】

据图示内容可看出,亚欧民族大迁徙跨越范围广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从而有利于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故选A;西哥特人灭亡的是西罗马帝国,而非东罗马帝国,排除B;公元5世纪中国的人口是从北向南迁移,也存在人口的迁移,排除C;阿拉伯帝国到公元7世纪才出现,排除D。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10、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以及文字史料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两个方面回答;从材料一表格中自然景观的角度从生态环境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要素从社会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院落结构;建筑形式以及装饰材料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2)中依据材料二中“平遥票号一度执全国金融之牛耳”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概括作答;售或出租土地”,“获得的资金用于商业或俄国的新兴产业”“把资金投在国家债券或者铁路;银行和其他私人企业的有价证券”等关键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俄国农业生产关系和贵族阶层的变化来分作答。

第(3)问属于评述题;作答时围绕题干小问依据材料进行评价,材料一是从单一要素的角度进行评价,材料三是从完整性的角度进行评价,材料中“最为完整”;“所有特征”这样的说法过于夸大,过于绝对,有失真的一面。

考点: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构造及作用。【解析】(1)作用:自然景观要素:古城存在的生态环境。

非物质文化要素:古城存在的社会基础。

建筑特色:四合院;砖砌窑洞式的院宅(或拱券式砖结构窑洞);垂花门楼;雕饰窗棂等装饰(或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剪纸窗花等装饰)。

(2)历史地位:日升昌票号是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或是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两业务的金融机构);一度是近代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3)评议:从单一要素看,并不是所有要素都是特色明显的;但诸多要素的完整保存,非同寻常;因而上述看法是偏颇的。11、略

【分析】【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可归纳出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根据材料“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可归纳出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原因:根据材料“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及国家统一趋势增强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时代需求:根据材料“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层面来看,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遇;根据材料“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思想层面上来看,弥补了辛亥革命的不足。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3)背景:根据材料“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国情状况密切相关。【解析】(1)特征: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

原因: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

(2)时代需求:政治层面: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遇;

思想层面:弥补了辛亥革命的不足。思想启蒙。(每个层面各答一点)

评价: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3)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认识: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国情状况密切相关。12、略

【分析】【详解】

(1)根据“罗马人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其中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参与了罗马城建设”得出奴隶贸易为古代城市建设;经济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支持;根据“中世纪早期,欧洲奴隶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许多拜占廷人与斯拉夫人、诺曼人的奴隶结婚生子,巴尔干地区民族的复杂化由此开始。”得出奴隶贸易下的人口流动和迁徙,推动了欧、亚、非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人口结构的改变和民族融合;根据“7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从中亚运来的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黑奴。”得出奴隶贸易对奴隶造成巨大的伤害,体现了古代社会野蛮的一面。

(2)从表格中1525年-1800年奴隶数量可得出,16-19世纪初,大西洋奴隶贸易兴起并整体呈增长趋势。原因:根据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角度、三角贸易的影响角度分析。从材料中1800年-1846年奴隶的数量下降可得出,从19世纪前期,大西洋奴隶贸易整体呈下滑趋势。原因:根据所学,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角度概括,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奴隶的需求减少;根据“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国际贸易受到抑制,全球海运航线被严重破坏。”得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一度影响大西洋奴隶贸易的运输;根据所学,从思想角度概括可得出。自由、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奴隶制受到谴责;根据所学,从民族独立运动的角度概括,可得出欧洲及独立后的拉美各国相继废除奴隶贸易;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了《巴黎和约》,其补充条款对缔约国废除奴隶贸易做出规定。”可得出欧洲国家以国际法的形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奴隶贸易的废止。从1846年-1860年奴隶数量可得出,19世纪中期,大西洋奴隶贸易略有增长,仍保持一定规模。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美国南部及部分国家仍继续实行奴隶制。【解析】(1)奴隶贸易为古代城市建设;经济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支持;奴隶贸易下的人口流动和迁徙;推动了欧、亚、非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人口结构的改变和民族融合;奴隶贸易对奴隶造成巨大的伤害,体现了古代社会野蛮的一面。

(2)16-19世纪初;大西洋奴隶贸易兴起并整体呈增长趋势。原因: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经营种植园;矿山等,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欧洲商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在“三角贸易”持续过程中,大西洋奴隶贸易整体呈增长趋势。

19世纪前期;大西洋奴隶贸易整体呈下滑趋势。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奴隶的需求减少;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一度影响大西洋奴隶贸易的运输;自由;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奴隶制受到谴责;欧洲及独立后的拉美各国相继废除奴隶贸易;欧洲国家以国际法的形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奴隶贸易的废止。

19世纪中期,大西洋奴隶贸易略有增长,仍保持一定规模。原因:美国南部及部分国家仍继续实行奴隶制。13、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第一问可以从材料来概括;主要从地域和时间以及规模三个角度来概括特点。新中国成立前,人数众多,迁移主要地区为东南亚,与祖国联系密切;新中国成立初期,迁移人数很少,改革开放后出现迁移潮,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2)第二问有三个大部分;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从材料来概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解析】(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14、略

【分析】【详解】

(1)使节之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根据材料“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使者经海路抵达中国南部,然后再到洛阳进谒桓帝。”,可归纳为166年,大秦使者进谒桓帝。商贸之路:根据材料“当时向西方输出的丝织品享有盛誉”;“胡商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内地运送毛皮、毛织品、香料、珠玑等商品,交换中国内地盛产的丝织品和铜铁器物。”、“不少外籍商人通过大漠用路驼将地方特产运往内地,同时又把内地生产的丝绸、瓷器及其他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欧洲乃至非洲广大地区。”,可以归纳为西方通过丝绸之路得到中国出口的丝绸、瓷器、纸张、茶叶、铜铁器物等;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国外优良的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琉璃、毛皮、毛织品、珠玑等。文化交流:可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入手分析,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欧洲。

(2)根据材料“火鸡原产于美洲”;结合所学可知,西红柿也是原产于美洲,后传播到欧洲;亚洲等地。影响:根据材料“火鸡已经是许多欧美国家很普通的一种肉食,在感恩节和圣诞节,火鸡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圈养在公园里供作观赏禽鸟,称为珍珠鸡。”、可以归纳为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移风易俗,丰富了饮食文化;改变欧洲人文地理格局;改变了自然环境状态。

(3)组织: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于1945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是联合国系统内最早的常设专门机构,是各成员国间讨论粮食和农业问题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提高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根据材料“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归纳为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制度创新;坚持总体国家粮食安全观;根据材料“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可以归纳为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根据材料“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可以归纳为将“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成全球粮食安全走廊。意义:可从国内实现自己;为国际粮食安全,世界和平等角度做答。具体可以阐述为。中国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解析】(1)使节之路:东汉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者进谒桓帝。

商贸之路:西方通过丝绸之路得到中国出口的丝绸;瓷器、纸张、茶叶、铜铁器物等;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国外优良的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琉璃、毛皮、毛织品、珠玑等。

文化交流: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欧洲。

(2)西红柿。

影响: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移风易俗;丰富了饮食文化;改变欧洲人文地理格局;改变了自然环境状态。(任意3点)

(3)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主要内容: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制度创新;坚持总体国家粮食安全观;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将“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成全球粮食安全走廊。(任意2点)

意义:中国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任意2点)四、论述题(共2题,共4分)15、略

【分析】【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得出中华文化由于其地域性,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由于大海;沙漠、高山共同维护之下的东亚大陆,与外界相对隔离,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受到外来冲击较少;且中国有人口优势,抗冲击能力强。

根据题干材料“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弥补了不足;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得出中华文化由于其强大的兼容力,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历史上即使像蒙古;鲜卑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造自身,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华夏文明的象征。但是中华文化不限于儒家思想,还有法、道、墨家等思想,还有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西方传来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思想传到后来也不是孔学的“原儒”,而是吸收了许多别的思想,如汉代董仲舒将儒学改造成新儒学。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化由于其地域性和兼容性而具有顽强生命力,使她能够海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解析】示例:中华文化由于其地域性和兼容性而具有顽强生命力。大海;沙漠、高山共同维护之下的东亚大陆;与外界相对隔离,受到外来冲击较少。历史.上即使像蒙古、鲜卑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造自身,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华夏文明的象征。但是中华文化不限于儒家思想,还有法、道、墨家等思想,还有从印度传来的佛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