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高一地理10分钟课前预习练(人教版2019必修1)_第1页
地质灾害-高一地理10分钟课前预习练(人教版2019必修1)_第2页
地质灾害-高一地理10分钟课前预习练(人教版2019必修1)_第3页
地质灾害-高一地理10分钟课前预习练(人教版2019必修1)_第4页
地质灾害-高一地理10分钟课前预习练(人教版2019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10分钟课前预习练(人教版2019必修1)6.2地质灾害一、单选题下图为某大学地理专业学生制作了一幅某区域地质灾害模拟图,读图完成下面1-2小题1.具备地质灾害模拟功能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互联网 D.地理信息系统2.为该地质灾害模拟过程,需采集的信息主要有()①植被覆盖率②坡度③岩石疏松度④植被种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下面3-4小题。3.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4.当泥石流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A.迅速爬上大树,躲避泥石流 B.躲避到土层较厚的陡坡处C.立刻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两边的山坡上跑 D.迅速向下游逃离5.下图是该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据中国地震网报道,我国某山区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4km。下图为地震发生后新闻记者到现场采访时,在路边沟谷拍摄到的防灾设施。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6.此次地震()A.震源位于地壳 B.震源处为熔融物质C.烈度为5.3级 D.震源处纵波传播速度最快7.推测图中设施用来防御的地质灾害是()A.滑坡 B.泥石流 C.洪涝 D.沙尘暴8.在野外遇到该设施防御的地质灾害,我们应该()A.顺着山谷向上游跑 B.原地不动C.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 D.抓住漂浮物漂浮二、综合题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小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干流沿断裂带发育,泥石流灾害频繁,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图一)。2018年某地质队在小江干流某处选取横向剖面(图二),沿剖面自西向东选择甲、乙、丙、丁四地垂直向下钻探,获得了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的有关数据(下表)。该地质队考察中发现,当地人利用人工阶梯改造河床微地貌形态,使河道纵向呈现一系列阶梯状,形成“人工阶梯一深潭系统”,该系统有效的减少了泥石流灾害,并改善了生态环境。同一沉积岩层在不同地区埋藏深度(米)地点甲乙丙丁海拔(米)2500150015002500沉积岩埋藏深度(米)150075001250(1)请在图二中标注甲、乙、丙、丁四个勘探点的具体位置,并绘制沉积岩层在地下的分布示意图。(2)分析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地形和地质原因。(3)说明“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减少泥石流灾害的作用原理。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冰湖又称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以及古冰川谷、古冰斗内。冰湖受形成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会发生溃决。目前冰湖溃决已经成为青藏高原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热杰错冰湖湖面海拔为5420m,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冰湖于1992年9~10月间发生溃决,溃决前冰湖与冰川相连;现场调查发现,冰川已退至冰湖后缘220m处的断裂面,且发现该区间有冰川滑(擦)痕。下图示意西藏局部地区冰湖溃决高发地带分布及热杰错溃决冰湖全貌。(1)分析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脉北段冰湖较多的原因。(2)指出此次热杰错冰湖发生溃决的原因。(3)该地区冰湖溃决易引发泥石流,试说明其形成条件。(4)预测气温升高在短期内对该地区冰湖的影响。答案与解析【答案】1.D2.A【解析】1.滑坡模拟功能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模型建立、直观表达等处理过程,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选项D符合题意。遥感、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不具备模拟功能,排除A、B、C。故选D。2.为实现滑坡模拟过程,需采集大量相关信息。滑坡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起伏、岩石疏松度、植被覆盖率等。综上所述,选项A为最佳答案。【答案】3.D4.C【解析】3.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主要是因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形复杂,山高坡陡谷深,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雨季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ABC表述合理;西南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不大,D表述不合理,故选D。4.野外如果突遇泥石流来袭,由于泥石流下行速度极快,越往下游携带物越多、破坏力加大,遇险的几率更高,故正确的做法是向与泥石流流动方向垂直的两边山上爬,并迅速登临高处等待救援,C正确,D错误;泥石流势力非常强大,具有很强的摧毁能力,遭遇泥石流时,大树也会被泥石流卷走,土层较厚的陡坡在泥石流作用下非常容易垮塌,AB错误;故选C。【答案】5.C【解析】易导致滑坡的条件是①坡陡;②岩性疏松;③岩层倾斜与坡向一致;④植被覆盖差.①图花岗岩岩性坚硬、②图山坡岩层完整、④图岩层倾斜与坡向相反,都不易导致滑坡发生,③图符合滑坡条件,故选C。【答案】6.A7.B8.C【解析】6.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km,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某山区,震源深度14km,位于地壳部分,组成物质为固体岩石,A正确,B错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5.3级,C错误;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位于古登堡面附近,D错误。故选A。7.读图可知,该设施横跨河谷,泥石流多发生在沟谷地带,推测预防的地质灾害应为泥石流,B正确;滑坡多发生在坡度较陡的山坡上,A错误;洪涝、沙尘暴不属于地质灾害,C、D错误。故选B。8.野外遇到泥石流,正确的逃生路线为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其他的逃生方式都不正确,非常危险。故选C.【答案】9.(1)绘图分值说明:甲、乙、丙、丁位置正确,对应沉积层位置正确,能够正确表明断层。(2)小江流域地处山区,多沟谷,地势起伏较大;断裂发育,地质不稳定,岩石破碎,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3)该系统可降低水流速度,减轻流水对沟谷的侵蚀;阻挡、沉积沙石,使水沙(石)分离,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解析】(1)该题绘制中需要注意四地的海拔以及四地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需要理解埋藏深度是该沉积岩层距离地表的深度),另外需要注意该河谷是“沿断裂带发育”,因此在河谷两侧该沉积岩层并不连续,绘图如下:(2)注意题干限定从“地形”和“地质”的角度回答。从地形的角度来看,小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地处山区,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流域多沟谷,地势起伏较大,易发生泥石流;从地质的角度来看,根据材料可知,小江流域干流沿断裂发育,所以地质不稳定,岩石较为破碎,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所以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3)读图可知,人工阶梯—深潭系统使得原先平顺的河床出现了跳跃,其中人工阶梯降低了水流速度,一方面,减轻了流水对沟谷的侵蚀;另一方面,水速的降低使得被搬运的部分沙石沉积,可以阻挡和沉积沙石,从而使流水和沙石产生分离,从而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注意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一是泥沙石块多,二是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而该系统能对水沙进行有效分离,从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答案】10.(1)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夏半年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降水,为冰湖提供水分条件;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山地海拔落差大,冰川运动频繁,冰川前缘易形成冰湖。(2)湖堤是由冰碛物杂乱堆积而成,稳定性差;夏秋季入湖水量大。冰湖水位高;气温高,冰川前端失稳断裂,潜入湖区,冰湖满溢。(3)冰川搬运了大量的碎屑冰碛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冰湖溃决造成洪水下泄),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地形落差大,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该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地表植被缺乏,阻力小。(4)冰湖数量增多(冰湖面积增大);冰湖溃决几率增加。【解析】(1)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脉北段,降水较多,夏半年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降水,为冰湖提供水分条件;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山地海拔落差大,冰川运动频繁,冰川前缘易形成冰湖。(2)“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因此湖堤是由冰碛物杂乱堆积而成,稳定性差;夏秋季冰川融化多,入湖水量大,冰湖水位高;“溃决前冰湖与冰川相连”,气温高,冰川前端失稳断裂,潜入湖区,冰湖满溢,导致冰湖发生溃决。(3)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冰川搬运了大量的碎屑冰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