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滨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滨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滨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滨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滨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滨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5.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汉语中,“青春”这个概念在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中存在已久。“青春”一词在本质上是一个隐喻。它的字面意思是“青色的春天”。1916年,《新青年》九月号刊登了一篇题为《青春》的文章,作者李大钊在文章起首就给出了关于“青春”意义的迷人描述。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李大钊和其他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和写作的知识分子可以作为时代的代言人,代表那种旨在于未来几十年间改变中国的新文化。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成功地把自身关于时代精神的看法,以清晰而生动的方式,凝练成了一个简单而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符号——“青春”。李大钊的文章用醉人的诗意话语凸显了“青春”的生机与美妙,这个汉语隐喻具有一种焕发新生的巨大力量,它被用来表达希望与未来。在对万象更新的呼吁中,作者把青春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变革符号,它具有无穷的象征力量,影响无远弗届:从自我到家庭、国家、人类乃至整个宇宙。“青春”的另一个衍生的、隐喻性的用法,是对青少年时期的诗意命名,把年轻的时光视为“一生中的春日”,凸显其生机和活力。潘尼的一首诗,对比了陆机的年轻朝气和自己的年迈状况:“予涉素秋,子登青春。”在这里,青春总是代表着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人人都永远珍惜、赞美着它,这成为传统文人最喜欢的母题之一。但同时,它所代表的东西就像青少年时期本身一样,也是短暂而易逝的,比如,《牡丹亭》和《红楼梦》中都出现的年轻女子的伤春之情,象征着对自身青春将逝的伤感。“青春”的后一种隐喻性的用法慢慢地取代了它的字面意思。这个变化发生在民国初期。李大钊1916年的文章依旧包含着“青春”的这两种意味,虽然它的重点显然已经从春日转向了青春的活力。在1930年代与1940年代的新文学中,“青春”明显已经只具有隐喻性的含义,而失去了其指代春日的字面意义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巴金在其鸿篇巨制《激流》第二卷中的宣言“青春是美丽的”。与“青春”相关的另外两个词是“少年”和“青年”。“少年”一词源于单字“少”,它可以和其它许多字组合,来指代不同的年轻身份。在传统文学里,“少年”的使用频率要高于“青年”。它在古时的用法和“青春”一样,更具体地指代一个人年轻的特质,在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时,“少年”依旧是指代青春的标准用词。这篇文章暗指着清代诗人龚自珍的长诗《能令公少年行》,诗中为青春描绘了一幅光辉、崇高的文学形象。当梁启超决定将自己的笔名从“哀时客”改成“少年中国之少年”时,他同样召唤着“少年”的蓬勃力量,希望以此摆脱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带来的幻灭感。梁启超用这个充满朝气的新笔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少年中国说》。它在晚清进步知识分子中流传甚广,把“少年中国”变成了一个世所公认的,用于推广民族复兴之理念的新名词。“少年”一词也在晚清政治话语和文学写作中流行开来。梁启超的同辈们竞相自称“少年”,以彰显他们激进的政治觉悟,不论他们实际上分属何种政治立场。民国初年,“青年”渐渐取代“少年”,成为指代年轻人的标准语汇,“少年”则慢慢被窄化为特指青少年的符号。触发这一变化的,无疑包括《新青年》的崛起,以及这份杂志所吸引、塑造和询唤的特定青年群体(尤其是学生)的成型。据钱穆所言,“青年”一词的风靡,应当归结于“大学时期身受新教育具新知识者”的出现。桑兵曾把现代学生在中国的出现,与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联系起来,后者使得现代学堂成为接受教育的唯一选择。新一代的“青年”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追寻自身的理念,拥抱《新青年》所倡导的启蒙思想。在这一语境中,当“青年”被用作现代学生或“新青年”的专有代名词时,它就成了“民国以来之新名词,而尊重青年亦成为民国以来之新风气”。这意味着一种全新类型的青年的出现,他们与先前的世代截然不同,不像梁启超的晚清“少年”依旧先在中国的旧学传统中得到训练。自新文化运动起,“青年”代表了一种比“少年”更激进的现代身份。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青年中如火山爆发般的政治激进行动很快使新文化运动升级为全国性现象,“新青年”也逐渐成了一个集体名称,指向了抛弃儒学传统,追寻更富个人自由的生活方式的进步青年那不断增长的力量。作为一个集体身份,“新青年”的形象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话语实践和政治实践的产物,后者为前者抹上了激进的政治色彩。在这一时期的新文学中,“新青年”常常指的是启蒙知识分子,他们或是教育者,或是革命者,拥抱民主与自由的新思想,就像叶圣陶的《倪焕之》里的主人公一样,眼中灼烧着理想主义的火焰,执迷于对生活的新开端的渴求。自1920年代起,这种青年主人公在现代中国小说中出现,并主导了它的情节发展。(摘编自宋明炜《“青春”及其现代形式——〈少年中国〉导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李大钊的文章中,“青春”不仅对于个人成长意义非凡,同时也影响到国家乃至人类的未来发展。B.第五段“它可以和其它许多字”“它在古时的用法”“它在晚清进步知识分子中”的“它”指代各不相同。C.梁启超追步龚自珍,用少年中国寄托他的政治理想,这一民族复兴的理念成为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潮流。D.《新青年》的崛起以及在其影响下特定青年群体的成型,引发“青年”一词流行开来,渐渐取代“少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能把自身关于时代精神的看法凝练成简单而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符号,知识分子就无法成为时代的代言人。B.青春是美好的,同时又短暂而易逝,失去青春的无奈和伤感也是关于青春的传统文学话语中另外一个重要题材。

C.一个晚清进步知识分子,如果不再年轻,但仍然坚持自称“少年”,有可能是在彰显他激进的政治觉悟。D.“青春”“少年”“青年”在它们语义的现代演变中获得超越生理阶段的象征性意义,变成重要的文化符号。3.下列选项中“青春”的含义符合“青色的春天”的一项是(3分)A.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鲁迅《希望》)B.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李大钊《青春》)C.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D.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文章多处用文学作品举例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5.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中“同学少年”的内涵。(6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万里赶羊(节选)萧乾①“走天山!”这是个大胆的决定,豪迈的决定。在拿定主意以前,六个干部和二十七个临时找来的工人心里不是没有好嘀咕一阵。好家伙,从来没有人赶这么多细毛羊走过这一千四百里终年不化的雪山!人病了怎么办?羊要是拐了腿怎么办?许多疑难纠缠着他们。②天平总是有两端。一端是难以估计的困难;另外一端呢,是“吆运”(人赶着羊走)对国家、对羊的好处。这具天平就在他们每个人心里摆上摆下。新疆畜牧厅厅长达夏甫说:“干吧!羊是结结实实的羊,你们中间又有放羊的老手,场里给你们找个好向导。”羊场的哈萨克族同志不容分说就动手替他们画起了路线图。③好吧,走天山。④于是,他们先把一千零五十只母羊和三百五十只公羊分成三个赶运组。每组一个兽医干部,四个工人,负责大约五百只羊。公羊喜欢彼此顶撞,撞出伤来转天就会生蛆;一般人宁愿管三只母羊,不愿管一只公羊。可是,兽医辛仲直主动提出来要负责这一组。这以外,还有炊事组。队里有蒙古、汉、回和哈萨克四个民族,大家同意一路上全跟着回族同志吃,炊事也完全由他们管。炊事组不但管做饭,还管拣柴和拉病羊。另外有个驮运组。行李、帐篷和粮食都得想法运。最初他们想雇几个新疆老乡赶着牲口驮,可是一划算得花五千元,还得给他们回去的盘费。不行,还是花三千来块钱买了二十四匹马。估计到了乌鲁木齐可以原价卖出去,不是又给国家省了一笔钱吗?⑤为了保证病人不至于掉队,病羊不至于损失,他们还买了两辆大车。天山上赶马车,这是没听过的奇闻。许多当地老乡都拦他们,说山路窄得连两只羊都不能并着走,怎么能走车呀!可是他们决定还是带上。当然,他们一点也没料到这两辆大车会给他们造成多么大的困难。⑥六月十四日那天,他们就跟着羊场的老工人乌木耳浩浩荡荡地出发了。⑦头一关就是毒蛇。从六月十四日到二十七日,他们走的全是毒蛇区。哎唷,那真是个蛇的世界,没腰的草棵里,遍地都是几尺长的花蛇,曲曲弯弯地蠕动着,有时候还挺起长颈子来朝人险恶地吐着芯子。一个赶羊的工人热了,把大褂脱下来放一放,等会儿去拿的时候,已经沉甸甸地钻进好几条蛇了。一天晚上有匹马挨了一口,不大工夫它浑身发黄,接着就踹腿了。⑧过毒蛇区,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随便怎样也不能叫羊给蛇咬住。他们挺着胸脯儿走在羊群前头,眼睛向四下里怒视着,手里攥着把鞭子,一路上抽得山里发出尖峭的回响。⑨白天好办,晚上一宿营就困难了。他们总是很小心地侦察地势,看蛇窝多不多。二十日那天,他们挑了个非常漂亮的地方,叫伊士布拉克(“三个泉眼”),以为可以受不到毒蛇的威胁了。谁知道,刚搭好帐篷,一个哈萨克人气喘喘地跑了来,说:“啊呀,这儿山根儿底下全是蛇窝,可搭不得帐篷!”⑩那十几天的日子过得心里可紧得慌,毒蛇的影子日日夜夜一直也没离开过他们。⑪天山这个“天”字叫得可是真妙,高得人张嘴喘不上气来,腿沉得就像挂了个秤碗。往上看,石头跟石头、树跟树就好像接起来似的那么陡,上面还常掉几百斤重的大石头下来。往下看呢——谁敢往下看呀!万丈之下净是冰窟窿,窟窿里是滚滚的黑水,丢一块石头要好半天才能落地;喊一声,回音要比自己的声音太多了。他们头晕,心噗咚噗咚地蹦……⑫可是,有一天,就在这样陡的山上,他们遇见一群牛。放牛的是个哈萨克女人,她骑在马上,怀里抱着个刚满周岁的娃娃,另一只手还从容地理着头发。女人后边坐着个八九岁的女孩。另外有个十来岁的男孩,他骑着马,腋下夹着一只雪白的羊羔。大约是在换牧场,马背上还驮着帐幕。这下队上的人可觉得惭愧了,大家都说:只要自己不泄气,多么高也用不着怕。

⑬光不怕还不成,那三群羊呢?羊最喜欢爬高。它们不知道这山高得多可怕,不懂得体贴放牧的人,照样爬上爬下。只要羊群里有一只爬上去了,管羊的就得跟上去,把它叫回来,不然的话它越爬越高,就更不好找回来了。高处的羊还会用蹄子往下蹬石头。可是,刚把这只叫回来,那只又上去了。一天要是走六十里路,实际上就等于走一百二。⑭羊就怕把蹄子磨烂了,一烂自然就拐。可是走那样的山路,蹄子怎么能不烂呢?想办法呗。过山的时候就给羊“穿鞋”,用一种皮套子裹在羊蹄子上。这种套子用不上一两天就磨通了。后来没皮子做套子了,大家把自己的衣服割下来。⑮车呢?那两辆车一点儿也不比羊省心。本来嘛,天山上从来没走过大车。山太陡了,能走的路不到二尺宽,下面就是悬崖和冰窟窿。不能用马拉,怎么办好呢?先是用人抬,抬的人头发晕,脸吓得惨白惨白的。这时候有人说出一路上惟一的一句泄气话:“运得过去吗?运不过去临完再把命送在这儿!”旁边有人听见,赶快说:“山再怎么陡,旁边总没有敌人的炮火吧!可是咱们志愿军怎么把大炮运到上甘岭上去的,还不是就靠股干劲儿!”

⑯这么一说,大家的情绪扭转过来了,于是,办法也就想出来了。⑰他们把五六十米长的绳子拴在车辕上,从上面拽着它;车往前移动,上面慢慢倒绳子。为了怕马往后一退,车翻了,领队的哈迪自告奋勇来驾辕,让马在前头拉,这样就不怕它退了。遇到特别窄的山路,就把车拆开,抬过去。⑱车在天山深谷里可出风头啦,当地人谁看见了都觉得新奇。车走过去了,牧民还弯下腰去细细察看大车留下的印迹。(有删改)1956年10月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②段以“天平总有两端”设喻,生动地表现了出发天山前他们内心的矛盾。B.第④段作者详细地叙述出发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他们能够成功翻越天山的重要保障。C.第⑪段综合运用视听结合、心理描写、夸张等多种手法,突出天山的高峻艰险。D.第⑬段写羊爬上爬下,管羊的要走很多冤枉路,这主要突出了他们的管理能力不足。7.对文中四处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家伙”,写出了听说要赶羊过天山后他们内心的惊讶、疑虑。B.“好吧”,写出了他们权衡之后最终不得不走天山的无奈之情。C.“紧得慌”,写出了经过毒蛇区的那段日子里他们内心的恐惧。D.“出风头啦”,写出了他们对带车过天山这一壮举的自豪之情。8.文中多处使用数字,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概括。(4分)

9.有人评论,这篇文章洋溢着豪迈大气、积极昂扬的精神,这一精神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盂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材料二: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始皇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至汉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节选自苏轼《论养士》)材料三: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岂惩A秦之祸B以谓爵禄C不能尽縻D天下士E故少F宽之G使得H或出于此也邪?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相同。B.盖,连词,解说原由,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盖”用法相同。C.烛,意为明察、洞察,与《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的“烛”意思不同。D.以,连词,表目的,与《屈原列传》中“以刺世事”的“以”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原君的侍妾嘲笑打水的瘸子,瘸子以“贵士而贱妾”为由,请平原君杀掉那个侍妾。B.平原君的门客们为了支持那个瘸腿的人,纷纷离去,最终迫使平原君杀了那名侍妾。C.战国前后,养士之风盛行,诸侯卿相门下那些能言善辩甚至鸡鸣狗盗之徒,都受到礼遇。D.真正的贤士应该德才兼备,能够整顿纲纪,高瞻远瞩,团结仁人志士,利国利天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4分)

(2)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4分)

14.对于“养士”,苏轼和司马光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调歌头·饯吴漕①赵善括浩叹对青史,循吏久无闻。二年江右,赖公华节布阳春。才自搴帷问俗,无复埋轮②当道,一路尽澄清。多少攀辕意,不待及瓜③人。驻膏车,迟祖帐,倒离尊。满庭桃李绿阴,何处不深恩。此去玉音④应问,底事金围⑤微减,忧国更忧民。造膝一言语,四海入洪钧。注①漕:宋代官名。②埋轮:东汉张纲作为朝廷命官为除去朝廷奸恶而使人埋住车轮,以示不战胜坏人绝不离开。③及瓜:到瓜熟时节,指任职期满,由他人接替。④玉音:皇帝的话。⑤金围:古代贵宦腰上所系的金带。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开篇写词人面对史册浩然喟叹,因循守旧的官吏很久不被人们听闻了。B.吴漕在江右任上时,细察民情,词人以典故入词写出这一好作风带来的治理效果。C.词的下片紧扣题目,“驻”“迟”“倒”三个词语生动地表现出了送行人的情意。D.这首词内容虽然写送别,但风格酣畅豪放,没有一般送别词悲愁哀怨的格调。16.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项脊轩志》所写不过是一间小屋,所记无非是身边琐事,但传达出的情感深挚感人。如写祖母拿象笏来轩中说“________,________”,日常话语中饱含深切的勉励之情。(2)《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思妇断肠,征人回首,上下两句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离情更浓。(3)在古代诗词中,某些形象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特定的意蕴,比如一提到“雁”,往往会让人联想到远方的书信,例如“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立冬之后,寒意渐深,我们迎来了小雪、大雪两个节气。小雪和大雪的命名反映了气温和降水的特征,按照现在的公历,小雪在每年11月22日或23日,大雪在每年12月7日前后。在这段时间里,冷空气愈发活跃,寒潮频频来袭,气温显著下降,(甲),这两个节气因此得名。汉字中的“雪”是一个以“雨”为义符的形声字,说明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雪是和雨类似的自然气象。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雪”的身影,金文、小篆中的“雪”字形体与甲骨文一脉相承,上半部分是义符“雨”,下半部分是声符“彗”。隶书与楷书中的“雪”字形体发生了变化,(乙),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雪”字。今人常将雪视为唯美浪漫的象征,在古人心目中雪是怎样的事物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雪,凝雨,说物者。”“凝雨”就是雨水凝结的冰晶,刘熙在《释名》中也说“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也”,“绥绥”就是繁密的样子,形象地展现了(丙)。至于许慎说的“说物”,清代学者段玉裁解释道:“说,今之‘悦’字,物无不喜雪者。”“说”是“悦”的通假字,“物无不喜雪者”,雪花如同冬日的精灵,能够给万物带来喜悦与欢欣。所谓“瑞雪兆丰年”,小雪与大雪时节的降雪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预示着来年的丰收。①首先,降雪时的低温可以冻死某些病菌和部分害虫,②减轻次年病虫害的发生。③同时,覆盖在地表的积雪对于深层土壤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④此外,不仅融化的雪水能够为春耕的作物提供水分,⑤还能够为土壤提供营养含量远高于雨水的氮肥。在天地肃杀、万物凋敝的冬日,厚厚的积雪之下却蕴藏了无限生机。天地间的茫茫白雪也会引发文人们的无限雅兴。雪花究竟是什么样子呢?《韩诗外传》言,“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将雪片视为六出之花,这是多么_A_的观察!嘉祐八年,苏轼在凤翔府签判任上,适逢一场微雪,这在自幼生长于蜀地的苏轼眼中无比珍贵,第二天清晨趁着雪还未化,他赶忙骑马前往南溪饮酒赏雪,写下了《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在文人笔下,雪是_B_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北国边塞的雪;“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是南国西湖的雪。寒江独钓,是雪营造的旷远幽寂;邀饮新醅,是雪激发的热切温馨。时逢小雪与大雪节气,让我们期待每一次与雪的相遇,在一片澄澈中,欣赏和享受_C_的世界。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雪”是形声字,由义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请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是形声字的一项(3分)A.刃

B.山

C.慈

D.休

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重复是有力量的,人的技能会在不断重复中达到熟练的程度,正所谓“熟能生巧”。但也有人担心,重复是否会让我们的思维越来越僵化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解析:偷换概念。2.A解析:表达过于绝对。3.D4.①阐释相应概念的内涵及变化,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②对相关形象的特点进行诗意生动的呈现,增加文学色彩,使论证具有感染力.如潘尼的诗句。(本题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①是在现代学堂教育下追求自身成长的青年学生。如“同学”“书生”指当时诗人求学期间的同学。②是拥抱民主与自由的新思想、心怀理想的进步青年。如“指点江山”,表现“同学少年”有远大的理想。③是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感召下,更具激进政治色彩的启蒙知识分子(革命者)。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指他们在时代潮流中激流勇进,以掀起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本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D解析:“这主要突出了他们的管理能力不足”错。7.B解析:“不得不走天山的无奈之情”错。8.①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②突出了运输工作的艰难。③凸显了人物不怕艰难,积极完成任务、心系国家的精神。④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本题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9.①使用多处对比,如“几十个”人运送“千余头”羊.突出他们不畏艰难的精神;和从容放牛的哈萨克妇女对比,激发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斗志。②通过环境描写,如运输途中一系列的艰险恶劣的环境描写.突出了他们勇于战胜天险的精神。③通过典型的语言描写,如“还不是就靠股干劲儿”,突出了他们勇于解决问题的精神。④通过动作描写,如“挺着胸脯儿走在羊群前头”,体现了他们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本题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10.BEG11.B解析:“克终者盖寡”的“盖”,副词,表推断。12.B解析:“为了支持那个瘸腿的人”错。13.(1)(平原君)亲自登门拜访并把人头进献给那个瘸子,趁机向他表达歉意,之后平原君的门客才又逐渐回来。(本题共4分,“造门”“谢”“稍稍”各1分,整体大意1分)(2)将优秀而又有特殊才干的百姓遣散还乡,从前就食于战国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本题共4分,定语后置、“向”、宾语前置各1分,整体大意1分)14.①苏轼主要谈“士”的危害及如何养士。②司马光主要谈养士的作用。(本题共3分。第1点2分,第2点1分。意思对即可)15.A解析:“因循守旧的官吏”错。16.①实写:吴漕的政绩和送别的场景,他任职两年,治所人民生活美好,社会安定清明,他离任时百姓依依不舍。②虚写:作者的想象和祝愿,想象吴漕回到都城,皇帝对他的关心和赞许。③虚实结合,拓展了词作境界,使吴漕形象更鲜明,作品蕴含的情感更丰富。(本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7.(1)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2)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3)示例一: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示例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示例三: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示例四: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本题共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18.A:细致入微B:千姿百态C:冰清玉洁(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本题共3分。每处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19.甲:漫天飞雪由微而盛(或“降雪逐渐增多”)乙:声符“彗”简化(或“笔画减少”)丙:雪花自空中纷扬飘落的情形(本题共6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0.C解析:A.“刃”是指事字B.“山”是象形字D.“休”是会意字21.②修改为“减轻次年病虫害”(或“减少次年病虫害的发生”“降低次年病虫害的发生”)④修改为“融化的雨水不仅能够为春耕的作物提供水分”。(本题共4分。每处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22.①运用整句,富有节奏,韵律和谐,营造了不同的意境。②运用短句,表意简洁,活泼灵动。(本题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3.参考立意①重复是技能的熟练,也是思维的渐进过程,厚积薄发。②机械重复而不去主动思考,可能会阻碍成长,影响创新。③重复是把双刃剑。④善用重复的力量,但要避免陷入思维“舒适区”。【参考译文】材料一:平原君赵胜这个人,是赵国王室的一位公子。他喜欢延揽宾客,前来投奔他的宾客大约有几千人。平原君家里的楼房正对着平民的家。有户平民家里有个瘸腿的人,走路一瘸一拐地去井边打水。侍奉平原君的一个美人站在楼上,在高处看到这一幕,就大声嘲笑那个人。第二天,那个瘸腿的人走到平原君家门前,向他请求说:“我听别人说您喜爱士人,有的士人不远千里来到您这里,就是由于您能够重视士人,而看轻自己的侍妾。我不幸得了驼背腿瘸的残疾,可是您后宫里的一个美人在楼上看到后嘲笑我,我想得到嘲笑我的那个人的人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