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56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研究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在等氮养分投入的情况下,用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土壤,可增加稻田的土壤肥力、提高水稻年产量,降低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稻田土壤中的有机肥不是生态系统的成分B.有机肥为稻田生态系统提供了物质和能量C.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有关D.本研究为稻田的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2、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输入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即同化量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C.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3、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不会有任何区别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4、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0~t2阶段,甲种群的增长率逐渐下降B.在t3之后,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因乙种群的迁入而下降C.在t4之后,乙种群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D.甲、乙种群之间的竞争,是影响甲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5、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种间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藻之间为竞争关系B.混合培养的过程中,种间竞争程度持续加强C.混合培养对两种藻的影响不同D.培养均需在光照条件下进行6、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鲮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下图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相对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湖泊中的鲮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B.湖泊中最长的2条食物链是绿藻→沼虾→鲮鱼和蓝细菌→沼虾→鲮鱼C.若除去沼虾,则体长较大鲮鱼的数量是先增后减,最后稳定D.体长为2.8cm的鲮鱼增重2kg,理论上至少需要绿藻、蓝细菌共60kg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不同营养级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B.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引入其天敌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C.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及温室效应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其中P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代表未被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P大于A1、A2、A3之和B.若该生态系统一年内干物质总量基本不变,则其抵抗力稳定性也不变C.上图中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2+C2+D2)/D1×100%10、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表示种群数量,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图中④⑤均可以影响①C.春运期间,辽宁省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11、下图是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字母表示同化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B.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越多,甲种鱼和乙种鱼的数量就越多D.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能量去向都有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营养级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2、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13、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4、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就叫演替。15、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16、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7、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18、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19、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20、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15分)21、结合下列材料;对以下问题分析并作答:

(1)如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若图2所示的种群为某鼠种群。在C点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个。22、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的环颈雉时发现;在非繁殖季节,环颈雉的雌雄个体往往分群活动,具有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有学者提出如下假说来解释这种性别隔离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_____特征。调查该种环颈雉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原因是_____。

(2)为验证学者提出的上述假说是否成立,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组别统计并记录统计并记录实验组1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圈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用的时间2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对照组__

①分析可知,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自然保护区内的_____。

②对照组中的实验处理为_____,若_____,则假说成立。23、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生态瓶编号光照含微生物的泥沙浮游藻类水草浮游动物A+++++B-++++

注:“+”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模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网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1题,共3分)24、“稻一鱼一鸭”立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田里不仅种植水稻;还养鱼;鸭等。水稻的叶、碎稻谷是鱼和鸭的饵料,鱼和鸭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肥料,种养过程实现了绿色无污染。回答下列问题。

(1)鱼和鸭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它们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

(2)在设计该立体生态农业系统时,需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___________。

(3)“稻一鱼一鸭”立体生态农业是“无废弃物农业”,能提高能量的___________,能通过___________调节机制,使该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___________相对稳定的能力,还能增加农田产出,达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A【分析】【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组成。

生产者为自养生物;主要为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能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消费者主要为动物,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者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详解】

A;稻田土壤中的有机肥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有机肥能为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提供能量;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给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利用,显然,有机肥为稻田生态系统提供了物质和能量,B正确;

C;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直接相关;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其他的无机物,C正确;

D;本研究表明在等氮养分投入的情况下;用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土壤,可增加稻田的土壤肥力,据此可为稻田合理施肥,D正确。

故选A。

【点睛】2、C【分析】【分析】

1;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活活动);(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利用;(4)未被利用。

【详解】

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A错误;

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上一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错误;

C.某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是指上一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C正确;

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3、A【分析】【分析】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环境适宜,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

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故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C正确;

D;演替的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故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D正确。

故选A。

【点睛】4、D【分析】【分析】

图中甲种群单独时表现出S型增长;乙种群迁入后两个种群的关系为捕食,其中乙是捕食者,甲是被捕食者,据此答题。

【详解】

A、在0~t2阶段;甲种群表现出S型增长,而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A正确;

B、在t3之后;乙种群迁入后两个种群的关系为捕食,其中乙是捕食者,甲是被捕食者,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因乙种群的迁入而下降,B正确;

C、在t4之后;甲;乙种群的种群数量都呈周期性波动,C正确;

D;由分析可知;甲、乙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D。5、B【分析】【分析】

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时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

【详解】

A;单独培养时;甲.乙两种藻类的数量都呈“S”型曲线增长,混合培养时,甲依然呈“S"型曲线增长,乙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后消失,说明两者是竞争关系,A正确;

B;混合培养过程中;乙藻的数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伴随着乙藻的数量持续减少,种间竞争程度持续减弱,B错误;

C;混合培养时;甲藻种群数量上升,乙藻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甲藻的竞争力明显大于乙藻,混合培养对两种藻的影响不同,C正确;

D;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无论是单独培养还是混合培养,均须在光照条件下进行,D正确。

故选B。6、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绿藻;蓝细菌是鲮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由此写下相应的食物链:绿藻→鲮鱼;蓝细菌→鲮鱼;绿藻→沼虾→鲮鱼;蓝细菌→沼虾→鲮鱼。

【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绿藻、蓝细菌是鲮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由此可知该湖泊中的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该湖泊中最长的2条食物链是绿藻→沼虾→鲮鱼;蓝细菌→沼虾→鲮鱼;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体长较大鲮鱼主要以植食性为主;即主要以绿藻和蓝细菌为食,若除去沼虾,体长较大鲮鱼会因食物上无种间竞争而增多,后因为体长较小的鲮鱼没有食物,而无法发育成体长较大的鲮鱼,从而减少,最后趋于稳定,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体长为2.8cm的鲮鱼是食物来源为植食性和肉食性为1:1;若增重2kg,至少需要藻类(传递效率按照20%)为:1÷20%+(1÷20%)÷20%=30kg,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A: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而每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屎壳螂、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细菌中大多数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详解】

A;由于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所捕食,因此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

B;有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B错误;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硝化细菌等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AC。8、C:D【分析】【分析】

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会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二孩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调节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

【详解】

A;大量开垦森林、草地;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态环境,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A错误;

B;控制外来物种入侵不能盲目引入其天敌;引种不当会造成新的生态灾难,B错误;

C、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故C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C正确;

D;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提高了人口出生率;使幼年个体增多,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调节年龄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D正确。

故选CD。9、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据图可知:P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为未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

A、P体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来自于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P大于A1、A2、A3之和;A正确;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干物质总量不变,无法体现出上述情况的变化,B错误;

C、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根据题目信息及图中所示能量分配关系,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等于它们同化量的比值,因此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或);D错误。

故选B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及特点,能根据表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10、B: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①为种群密度、②为出生率,③为死亡率,④为年龄结构,⑤为性别比例。

【详解】

A;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

B;图中④是年龄结构;⑤是性别比例均可以影响①种群密度,B正确;

C;辽宁省春节期间;人口种群密度变动很大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⑤性别比例,D正确。

故选BD。

【点睛】11、A:C:D【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详解】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

B、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乙种鱼从甲种鱼处同化的能量为d,而甲种鱼同化的能量为b+c+e,则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B正确;

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过多;可能导致水质变差,鱼类减少,C错误;

D;最高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错误。

故选ACD。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2、略

【分析】【详解】

演替即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解析】演替13、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14、略

【解析】代替15、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盲目地、掠夺式地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同种生物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O2四、实验题(共3题,共15分)21、略

【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图2所示为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在A~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密度为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种群密度在C~D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减小,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为E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的计算公式为: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400÷(0.1mm3×10-3)×稀释的倍数。并且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相关注意点;如:取样时要先振荡摇匀;酵母菌浓度过高时要加水稀释、计数时只数上边线和左边线的菌体数等。

【详解】

(1)据图分析;①表示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②表示两个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两个种群,③表示互利共生的两个种群,④表示两个寄生关系的种群,所以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分别是③,②,①,④。

(2)在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所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N×(1+150%)×(1+150%)=6.25N。

(3)根据题意可知,5个中方格共80个小室内有酵母菌44个,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44÷80×400=220个,并且酵母菌样品稀释了100倍,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20÷(0.1mm3×10-3)×100=2.2×108个。

【点睛】

第一小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曲线的识别与判断,意在强化学生对四种曲线的识记、理解与掌握。第二小题结合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析】③②①④增长型6.25N2.210822、略

【分析】1;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结构,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

(1)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集群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①分析题干和实验方案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的假说是否成立,故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可代表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即自然保护区内的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