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新版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浙教新版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浙教新版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浙教新版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浙教新版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新版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58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明清时期松江棉布品牌众多,远销海内外。乾隆元年,松江知府衙门曾立碑申令:“苏松两府字号布记,不许假冒雷同,著有成案。今因法久渐弛,苏郡又有布商窃冒字号招牌,呈请藩院饬禁。”这从侧面说明A.政府重视棉业专利保护B.优质产品得到社会认可C.统治者坚持抑商政策D.明清易代使法纪废弛2、“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鄙视贫穷B.认为财富即道德C.揶揄上帝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3、1950年1月,毛泽东指出,“中国之所以要把与苏联结盟的关系以国家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主要不是因为中国与苏联同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由于这对新中国有极大的利益在国际上我们可以有更大的政治资本去对付帝国主义国家”。毛泽东的这段话A.指出了中苏结盟关系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B.明确了美国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敌人C.阐明了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现实意义D.有利于迷惑西方国家对中苏关系的政治判断4、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下列史实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B.反“围剿”失败后战略转移C.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5、下面的两部法律书影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实施群体不同B.享受权利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主要作用不同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6、表现。

(1)国内矛盾激化。

①伴随经济繁荣、国土开发,清朝________迅速;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导致农民起义频发。大部分由民间秘密宗教________领导。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教天理教还攻入了________。

(2)对外:________

①背景: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措施:

清初,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_______一处,________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外商受到严格制约。严厉禁止________出海贸易。

③结果: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7、_____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_____,定都________,是为隋文帝。______年,隋灭____,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8、汉武帝坚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政治上:颁布________,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13个州,分设________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②经济上:________,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________,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________;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③思想上:接受________的建议,________。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________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④军事上。

。地点。

措施。

意义。

北击匈奴。

汉武帝任用_____________三次北击匈奴,夺取了________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西域。

丝绸之路:汉武帝派________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

西域都护府:________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西域都护府:________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南西南。

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9、十六国:北方先后形成主要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________,合称________10、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________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________: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

11、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________的进步。

①________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________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②自南宋起,________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12、兴起:从________起,一批学者掀起了________。儒学僵化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汉代的注释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释的解释疏通,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13、在中国轮廓图上标注下列图片描述的地理或史事发生地的大致位置(填写数字)

A_____B_____C_____D_____E__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4、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A.正确B.错误15、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A.正确B.错误16、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A.正确B.错误17、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由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私有制。A.正确B.错误18、新航路开辟后,西、葡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正确B.错误19、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A.正确B.错误2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6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淝水之战后谢安隐退,是东晋门阀政治由盛转弱趋势开始的象征性事件。而后出身次等士族的刘裕掌握了北府兵的控制权,刘裕成为东晋后期的实际领导人。他打破了门阀士族把控朝政的惯例,早在代晋建宋之前,刘裕就注意控制方镇势力,扬州、荆州、徐州等江东强藩皆由刘氏子弟镇守。宋立国之后,方镇冲要皆为刘门宗室,此为宗王政治回归之前声。刘裕死后,这一传统被刘宋政权继承。淝水之战后谢安隐退,是东晋门阀政治由盛转弱趋势开始的象征性事件。而后出身次等士族的刘裕掌握了北府兵的控制权,刘裕成为东晋后期的实际领导人。他打破了门阀士族把控朝政的惯例,早在代晋建宋之前,刘裕就注意控制方镇势力,扬州、荆州、徐州等江东强藩皆由刘氏子弟镇守。宋立国之后,方镇冲要皆为刘门宗室,此为宗王政治回归之前声。刘裕死后,这一传统被刘宋政权继承。——摘编自袁宝龙《晋宋之际的皇权回归与门阀余响》南北朝的历史就是文化士族与军功贵族的竞争史。南朝的皇权重振,得力于所谓“次等士族”,即军人势力;但南朝军人仍受文化士族的压抑,未能发展为一支新兴政治力量。骑马民族的天性就是强者为王、崇尚军功;在建立政权之后,“重军功”的精神就顺理成章转化为“重吏治、重事功”了。由此,鲜卑军功贵族不仅支持了一个强大皇权,而且以其发扬蹈厉的军功精神,为官僚体制注入了蓬勃活力。“五胡”不只带来了不同的语言、风俗和血统,也造成了与江左不同的政治结构,即以异族皇权、军事贵族和国人武装为主干的体制。“五胡”酋众间的主奴关系,同族间的“同胞”观念,在其“汉化”进程中,也都以特别的方式,强化了政权的集权性和向心力。材料二南北朝的历史就是文化士族与军功贵族的竞争史。南朝的皇权重振,得力于所谓“次等士族”,即军人势力;但南朝军人仍受文化士族的压抑,未能发展为一支新兴政治力量。骑马民族的天性就是强者为王、崇尚军功;在建立政权之后,“重军功”的精神就顺理成章转化为“重吏治、重事功”了。由此,鲜卑军功贵族不仅支持了一个强大皇权,而且以其发扬蹈厉的军功精神,为官僚体制注入了蓬勃活力。“五胡”不只带来了不同的语言、风俗和血统,也造成了与江左不同的政治结构,即以异族皇权、军事贵族和国人武装为主干的体制。“五胡”酋众间的主奴关系,同族间的“同胞”观念,在其“汉化”进程中,也都以特别的方式,强化了政权的集权性和向心力。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刘宋宗王政治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简评刘宋宗王政治。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政权衰落的原因,并指出北朝官僚体制的新特点。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瓦特的“恶魔”当瓦特试造这种发动机时,他遇到了一些可使大多数人气馁的困难。似乎没有一个铁匠熟练到足以把汽缸做得完全圆形,或是把活塞杆做得绝对光滑笔直,或是把阀门做得严密。正当他打算放弃试验的时候,一个有钱的朋友认为这个新机器或许会对他自己的煤矿有利,所以为瓦特偿还了债务,并劝他再试试。最后,在1769年,瓦特完成了他的第一台蒸汽机。它被很恰当地称为“恶魔”,因为它不但吞吐烟火,而且动作像个魔王。——摘编自海斯等著《世界史》(费孝通等译)根据材料中瓦特的经历,并结合十八世纪英国社会发展,分析推动工业革命发生的因素。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6年;晚清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忠君、尊孔”为第一类,“尚公、尚武、尚实”为第二类。“尚公”一方面要求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另一方面要求仿效西方的注重团体合作和社会公德的做法;“尚武”即要求仿效“东西各国,全国皆兵”之制;“尚实”强调的是躬行实践,同时学习西方的实证精神,旨在造就“可农、可工、可商之才”,以利国计民生。自此,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明令颁示的教育宗旨正式诞生,它一直沿用至清王朝覆亡止。

——摘编自杨天平《晚清教育宗旨史论》材料二1912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道德教育,全称公民道德教育,其要旨为自由、平等、亲爱。实利教育主要包括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态度、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国计民生等内容。军国民教育要求通过加强军事训练、兵法操演等途径,以增进学生体质体能、提高学生军事技能,实行“举国皆兵之制”。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强调通过诗歌、美术等艺术活动唤醒学生“浑然之美感”,进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人格的目标,即“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喻本伐《中国教育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制定1906年教育宗旨的思想来源,并对该宗旨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和晚清教育宗旨的异同,并说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的意义。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12分)2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材料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降,中华民族受到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占据绝对优势,乃至我们文化自信渐渐渍散,国人产生文化自卑心理,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思想的守旧、文化的过时。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在学习西方制度文明的路径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反传统的思潮,并被一部分知识分子所接受。文化不自信、文化自卑的论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全盘西化论,二是历史虚无主义。二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断寻找植根于中国国情与优秀文化的道路。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自信一点一滴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来。——摘编自袁宏禹《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6、欧洲的联合。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署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运作,直接管理各国的煤钢生产和销售。这种通过成员国将部分经济主权让渡给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的方法,为更深层次的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基础。1957年3月25日,上述六国在罗马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1967年7月1日,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合并为一,成为“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与丹麦和爱尔兰一起加入欧共体。从此欧共体被国际上认定为西欧的代言人,并成为实现西欧联合的主体。1983年,欧洲理事会通过一项《关于欧洲联盟的庄严宣言》,要为创建一个统一的欧洲而努力,并争取在外交政策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进一步增强其欧洲性。1991年12月,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市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共体今后的任务是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欧洲的联合。要求:将材料分为两段;概括每一阶段的特点,分析原因,解释意义;最后阐述总体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B【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郡布商窃冒字号招牌”从侧面说明优质产品得到社会认可,故B正确;政府重视棉业专利保护不是侧面反映的内容,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抑商政策,故C错误;明清易代使法纪废弛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D错误。2、D【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等信息说明人文主义者对财富的追求;故D符合题意;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与材料意思相反;C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公开怀疑上帝。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3、C【分析】【详解】

由材料“1950年1月”,可知这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前夕,这一条约使中苏形成了长达30年的结盟关系,毛泽东这段话是针对这一条约。分析材料可知,毛泽东指出中苏结盟是出于国家利益,使中国得到恢复经济的必要资金和援助,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得到必要的政治支持和外交支持,故选C;材料中中苏结盟主要不是因为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美国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敌人的信息,排除B;鉴于当时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而中苏结盟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所以没必要迷惑西方国家对中苏关系的政治判断,排除D。4、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主要和工农武装割据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主要体现的是政权建设,A选项排除;反“围剿”失败后战略转移指的是长征,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体现的是武装斗争,C选项排除。5、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其与大陆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制度上的差异,大陆实行社会主义,而香港仍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故选C。两种制度实施的群体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存在不同的说法,排除A;B是区别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区别,只是其中一项享有更高的自治权而已,故排除;材料中所设计的两种政治制度的主要作用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不存在不同的说法,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这种类型的题目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且常出现于大题,故学生在平时需要刻意地去训练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6、略

【分析】【详解】

(1)①伴随经济繁荣;国土开发;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积累,乱象逐渐萌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康乾盛世后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解析】人口膨胀白莲教北京皇宫闭关锁国广州广州十三行民间7、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解析】581年隋长安589年陈8、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通过察举制选拔官吏,通过设立刺史制度监察控制地方。所以①是推恩令,②是察举制,③是刺史。在经济上,通过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通过盐铁官营实现了政府对盐铁经营的垄断,通过均输平准插手商业贸易。所以④是改革币制,⑤是盐铁官营,⑥是均输平准。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所以⑦是董仲舒,⑧是尊崇儒术,⑨是独尊地位。在军事上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区域,所以⑩是卫青,⑪是霍去病,⑫是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同时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所以⑬是张骞,⑭是丝绸之路。汉朝在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所以⑮是公元前60年,⑯是西域都护府。【解析】推恩令察举制刺史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董仲舒尊崇儒术独尊地位卫青霍去病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张骞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9、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北方先后形成主要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得出:①成汉②十六国【解析】成汉十六国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回族是由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解析】铁木真回族11、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解析】文化北宋南北分卷江浙12、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儒学僵化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汉代的注释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释的解释疏通,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因此,①处为北宋中期,②处为儒学复兴运动。【解析】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13、略

【分析】【详解】

解决本题主要是熟悉序号对应的大概方位地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是记载康熙帝御门听政的起居注,康熙是清朝皇帝,统治中心在北京,故对应地点应是③;B是西夏王陵,西夏是元昊建立的政权,主要位于甘肃一带,故对应④;C是宋朝的《清明上河图》,主要是反映北宋东京的风貌,位于今天河南,与①对应;D是秦始皇陵,位于陕西咸阳,与②对应;E是唐蕃会盟,蕃是吐蕃少数民族政权,位于西藏地区,故对应⑤。【解析】③④①②⑤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4、A【分析】【详解】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及其自身的局限性,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所以本题正确。15、A【分析】【详解】

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1916年他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质量和物质运动之间的联系;广义相对论则建立了空间、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相对论是物理学理论的一场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故该说法是正确的。16、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故题干说法正确。17、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故题干表述错误。18、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并未将掠夺来的财富转化为资本,反而用于统治阶级挥霍,因此被称为“黄金漏斗”,故题干表述错误。19、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题干表述错误。20、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总统行使行政权,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间接选举产生,故材料中说法错误。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6分)21、略

【分析】【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淝水之战后谢安隐退,是东晋门阀政治由盛转弱趋势开始的象征性事件。而后出身次等士族的刘裕掌握了北府兵的控制权”等信息可得出“门阀政治的衰落”和“寒族势力的崛起”,根据“早在代晋建宋之前,刘裕就注意控制方镇势力”可推出“方镇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根据宗王政治信息可得出当时“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第二小问关于刘宋宗王政治的影响,学生可从这一制度设置的目的分析其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学生要从这一政治导致宗王势力膨胀方面分析其消极影响。如:刘宋宗王政治是刘宋加强皇权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有利于抑制门阀势力和巩固刘朱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另一方面宗王势力的膨胀,也会威胁中央集权,加深君主与宗王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

(2)第一小问,根据“但南朝军人仍受文化士族的压抑,未能发展为一支新兴政治力量”可归纳出门阀政治的长期影响;军人势力不振;根据“宋立国之后,方镇冲要皆为刘门宗室,此为宗王政治回归之前声。刘裕死后,这一传统被刘宋政权继承。”可归纳出宗王政治的存在。第二小问。根据根据“皇权重振”可归纳出专制体制的重建;根据“重吏治、重事功”等可归纳出对官僚政治的重视;根据“强化了政权的集权性和向心力”可归纳出强化政权的集权性和向心力。【解析】(1)历史背景:门阀政治的衰落;寒族势力的崛起;方镇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宗法血缘观念的影响。

影响:刘宋宗王政治是刘宋加强皇权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有利于抑制门阀势力和巩固刘朱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另一方面宗王势力的膨胀;也会威胁中央集权,加深君主与宗王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

(2)原因:门阀政治的长期影响;宗王政治的存在;军人势力不振。特点:专制体制的重建;对官僚政治的重视;强化政权的集权性和向心力。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当似乎没有一个铁匠熟练到足以把汽缸做得完全圆形,或是把活塞杆做得绝对光滑笔直,或是把阀门做得严密”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瓦特碰到的困难是制造完全圆形的汽缸、光滑笔直的活塞杆、严密的阀门,说明技术条件会影响到工业革命;英国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由材料信息“正当他打算放弃试验的时候,一个有钱的朋友认为这个新机器或许会对他自己的煤矿有利,所以为瓦特偿还了债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个有钱的朋友替瓦特偿还了债务,并支持他继续实验,说明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资本支持;英国长期进行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集聚了丰厚的资本。由材料信息“它被很恰当地称为‘恶魔’,因为它不但吞吐烟火,而且动作像个魔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瓦特的蒸汽机被恰当的称为“恶魔”,说明社会观念会影响到工业革命;十八世纪英国,民众思想开放,重视技术与科学,重商趋利,注重保护私人财产,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瓦特的发明创造以及朋友的支持,受到社会的默许,说明工业革命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十八世纪的英国具有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法制环境相对健全,有利于工业革命。由瓦特的不懈努力说明发明家个人的因素会影响到工业革命的发生。【解析】①瓦特碰到的困难是制造完全圆形的汽缸;光滑笔直的活塞杆、严密的阀门;说明技术条件会影响到工业革命。英国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②一个有钱的朋友替瓦特偿还了债务;并支持他继续实验,说明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资本支持。英国长期进行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集聚了丰厚的资本。

③瓦特的蒸汽机被恰当的称为“恶魔”;说明社会观念会影响到工业革命。十八世纪英国,民众思想开放,重视技术与科学,重商趋利,注重保护私人财产,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

④瓦特的发明创造以及朋友的支持;受到社会的默许,说明工业革命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十八世纪的英国具有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法制环境相对健全,有利于工业革命。

⑤瓦特的不懈努力,说明发明家个人的因素会影响到工业革命的发生。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从材料“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仿效西方的注重团体合作和社会公德的做法”“东西各国;全国皆兵”“学习西方的实证精神”中可以分析出晚清政府制定1906年教育宗旨的思想来源。根据材料“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利国计民生”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1906年教育宗旨进行评价,从而得出答案。

(2)从材料“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以分析出两者的尚实与实利教育、尚武与军国民教育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根据材料“公民道德教育,其要旨为自由、平等、亲爱”“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内容、目的等方面来分析出两者的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的影响、维护共和体制、教育的近代化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解析】(1)思想来源:传统儒家思想的内核;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进步派别如维新派的主张;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主张。

评价:本质是将教育作为政治的附庸;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仍以“中体西用”为主要框架,保留了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具有保守性和一定的落后性;为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针和可供操作的要则;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有助于君民一体抵抗内忧外患,挽救民族危亡;进一步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

(2)同:尚实与实利教育;尚武与军国民教育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并无二致。

异:晚清政府的尚公与民初政府的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有所差别;民初的教育宗旨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增加了美感教育;两者的目的不同,前者在维护清朝统治,后者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

意义: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宗旨的制定提供了范例;否定了儒家纲常的统治地位,有助于开启民智,为国育才,维护共和;保持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侧重于教育内容的重构,促进教育的近代化。五、论述题(共3题,共12分)24、略

【分析】【详解】

结合题目“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可知论题的拟定要贴合材料和题目问法,可将论题设置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变迁推动选官制度的变化”。

在进行论述时;要结合材料考虑,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主要有德才;门第之分),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举制度应运而生。但由于两汉时期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很不完备的。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隋唐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才,并为以后历朝所沿袭。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各种弊端日益显露。

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写总结上,要使用唯物史观来来看待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选官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时代需要而变化。【解析】论题:中国古代的社会变迁推动选官制度的变化。

论述:西周到春秋时期为奴隶社会;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采用世官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争霸战争的需要,形成了举荐;军功爵制的选官制度;汉朝大一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