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31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2、下列现象中,信息传递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A.谈虎色变B.杯弓蛇影C.红杏出墙D.抓耳挠腮3、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也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产地B.不同群落中,各物种既能适应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也能相互适应C.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D.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相同4、不同群落类型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苔原植物非常矮小,常匍匐生长或长成垫状B.湿地生物群落中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都比较多C.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藻类以及微小的浮游植物D.沼泽里的植物茂盛,一般是灌木偏多5、如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一种是北冰洋的特有种?哪一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一种分布最为广泛?()

A.2、1、5B.5、3、4C.3、4、2D.1、2、36、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有规律,又复杂多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可能会出现“J”形增长B.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D.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7、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中的个体数量B.用黑光灯诱捕害虫估计其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C.种群的增长率达到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可能接近K值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改变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出生率8、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从因果关系看,图中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原因,猎物数量的变化是结果B.捕食者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有多种捕食者,都有可能导致两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C.随着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提高,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D.种内竞争会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该模型中曲线的波动情况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9、下图表示在光照强度为660lx(未达到光饱和点)时(其他条件均适宜),小球藻和鱼腥藻单独培养的生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估算小球藻的种群密度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出的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及变化趋势B.混合培养有利于小球藻的繁殖,但不利于鱼腥藻的繁殖C.适当增大光照强度,鱼腥藻和小球藻单独培养时的K值可能增大D.单独培养时鱼腥藻由于不存在生存斗争,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10、下列关于落叶阔叶林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无关B.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C.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D.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11、生物有两种繁殖策略模式:速度策略(r-策略)和环境容纳量策略(K-策略)。采取r-策略的生物通常是一些小型生物如果蝇、鼠等,适应食物或温度这些波动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B.r-策略的种群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其种群数量通常不能维持在K值附近C.只要将沙漠蝗虫的数量控制在K/2之内,就能有效地控制近期危害非洲的蝗灾D.虎属于K-策略的生物,其有效保护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K值12、蝗虫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繁殖能力强,卵一般产在土壤中,不易灭杀,幼虫(又称跳蝻)个体较小,成虫个体较大,翅较为发达可进行远距离迁移,下图为某地爆发蝗灾以后调查到的幼虫和成虫数量变化曲线,期间当地分别采取了药物防治(喷洒农药)和生物防治(引入鸭;蛙等天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蝗虫卵的数量,用样方法调查幼虫数量,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成虫数量B.t2~t3,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成虫的大量迁出,而t4~t5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进行了药物防治C.防治之前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为X,防治之后蝗虫的环境容纳为YD.当地应该是在t7,时刻引入了蝗虫的天敌13、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叫作群落季相。下列关于群落季相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群落季相更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B.季节性变化不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C.群落季相的形成与植物和动物的协同进化有关D.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14、下列关于种群及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内的个体可能有多种不同生物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15、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种内斗争的加剧不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1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1),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甲的数值是1050J·cm-2·a-1B.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15%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D.甲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营养级的个体数量17、“鱼菜共生”模式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将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两种不同的技术相结合。在该模式中,水产养殖系统的水被输送到无土栽培系统,经由植物吸收过滤后再输送回水产养殖系统(如图),进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从整体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可直接被蔬菜利用D.该模式所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8、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和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两大类。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_______对濒危物种的_______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19、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20、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_____越多,对_____和_____的影响就越大。21、荒漠分布在极度_________区,地区年降雨量_________且分布_________。荒漠里物种_________,群落结构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_________特性。22、草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植物的种类_________,群落结构相对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植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这些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抵抗干旱;动物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0分)23、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

(3)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_________。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4、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至少说出两种原因)。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填“>”“<”或“=”)t2时的数量。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1题,共9分)25、“青山依依年锦绣;绿水绵绵岁温柔,青山绿水盼丰收”央视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曲《绿水青山》清新唯美,唱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让人们再次意识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如图中“置位点”为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P;A、B、C、D、E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

(1)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碳元素在B、E间以______形式传递。

(2)若B中的能量不变,将D的食物比例由B:C=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D的能量是原来______倍。

(3)请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______

(4)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需要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符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______原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C【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有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B错误;

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正确;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也能形成森林,D错误。

故选C。

【点睛】2、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谈虎色变是通过声音传递的物理信息;A错误;

B;杯弓蛇影是通过光传递的物理信息;B错误;

C;红杏出墙是物理信息;C错误;

D;抓耳挠腮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是行为信息,D正确。

故选D。

【点睛】3、D【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详解】

A;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植物种类有红松、云杉和冷杉,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产地,A正确;

B;组成群落的物种不是一种随意组合;而是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实际上,群落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B正确;

C;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环境条件都能影响生物的水平分布格局;使植被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C正确;

D;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4、D【分析】【分析】

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土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可以充分利用短暂的营养期,而不必费时生长新叶和完成整个生命周期,但短暂的营养期使苔原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永久冻土组挡了植物向土壤深处扎根,浅的根系也使植物不可能在狂风下向高处生长。苔原植物非常矮小,常匍匐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详解】

A;苔原植物非常矮小;常匍匐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A正确;

B;湿地水域丰富;因此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都比较多,B正确;

C;海洋中适合一些藻类和浮游植物生存;C正确;

D;沼泽里的植物茂盛;一般是挺水植物偏多,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不同群落类型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5、A【分析】【分析】

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盐度。根据图示可知,1生活在温度最高,盐分最低的水域,2生活在盐度最高,温度最低的水域,3生活在盐度最高,温度适中的水域,4生活在温度较低,盐分较低的水域,5生活在盐度和温度都适中的水域。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1生活在温度较高、盐度较低的水域,2生活在盐度较高、温度较低的水域,3生活在盐度较高、温度适中的水域,4生活在温度较低、盐度较低的水域,5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较大。所以2是北冰洋的特有种,1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5分布最为广泛,A正确。

故选A。6、A【分析】【分析】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

A;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初期;如果适应环境,而且没有天敌和资源较丰富等原因,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A正确;

B;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B错误;

C;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C错误;

D;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增长速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错误。

故选A。7、D【分析】【分析】

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

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A错误;

B;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需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B错误;

C;种群的增长率达到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可能接近K/2值,C错误;

D;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来诱杀雄性害虫来防治害虫;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希望能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D。8、A【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有周期性波动,且无论猎物还是捕食者,种群体内部的数量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减。

【详解】

A;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相互制约;种群数量彼此影响,可为循环因果关系,A错误;

B;捕食者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有多种捕食者时;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可能导致两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B正确;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随着猎物逃避捕食的能力提高,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C正确;

D;种内竞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因此会影响该模型中曲线的波动,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9、A:B:D【分析】【分析】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说→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二;种群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模型(1)种群的“J”型增长(2)种群的“S”型增长。

2.种群数量的波动在自然界中;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但是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3.种群数量的下降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如遭遇人类乱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下降或急剧的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对于那些已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进行保护。

【详解】

A;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小球藻种群密度;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

B;共同培养时小球藻的藻细胞数低于单独培养时;混合培养不利于小球藻的繁殖,B错误;

C;适当增大光照强度;可以为鱼腥藻和小球藻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单独培养时的K值可能增大,C正确;

D;单独培养时鱼腥藻个体之间存在生存斗争;D错误。

故选ABD。10、B:C:D【分析】【分析】

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地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因此群落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有关。

【详解】

A;群落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有关;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A错误;

B;由于不同季节的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差异;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B正确;

C;群落中的植物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

D;群落中的动物受食物和栖息场所等的影响;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D正确。

故选BCD。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1、A:B:D【分析】【分析】

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A、r-策略的生物体型小;繁殖能力强,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A正确;

B、r-策略种群通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多变且难以预测,种群密度常低于K值,B正确;

C、对于有害生物低于K/2时控制最有效,蝗虫属于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种群数量控制在K/2之下不一定就能有效控制蝗虫,C错误;

D;对于K-策略的生物;应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提高他们的K值,D正确。

故选ABD。12、A:B: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蝗虫的种群数量初期呈“S”型增长,后期种群数量受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出现上升;下降和波动。

【详解】

A、蝗虫的卵产在土壤中,所以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幼虫运动能力较弱,所以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成虫体积大、运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A正确;

B、t2时刻,蝗虫成虫数量减少,但幼虫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成虫发生了迁出,t4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都显著减少,且在t6时刻又基本恢复原来数量,说明t4时刻应该是进行了药物防治,B正确;

C、X和Y是防治前后蝗虫幼虫数量能维持的最大值,而不是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t7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数量都显著减少,且在较低的水平重新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说明在t7时刻引入了天敌,D正确。

故选ABD。13、A:C:D【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属于多个物种。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详解】

A、群落季相是指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而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周期性的,群落季相的更替也具有周期性,A正确;

B、群落中的各种植物生长期、繁殖期等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某些动物的繁殖、迁徙等习性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B错误;

C、群落季相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植物与传粉动物等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C正确;

D、阳光、温度、水分等都会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D正确。

故选ACD。14、A:D【分析】【分析】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详解】

A;种群内的个体只有一种生物;A错误;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种群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

D;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大小的;D错误。

故选AD。

【点睛】15、B: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的生态位出现。

【详解】

A;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错误;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D正确。

故选BC。16、A:D【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175+200+875=1250(J·cm-2•a-1);乙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200(J·cm-2•a-1);丙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30(J·cm-2•a-1);丁是分解者。

【详解】

A、甲的同化量为175+200+875=1250(J·cm-2·a-1);A错误;

B、图中第二营养级(乙)同化的能量为200(J·cm-2·a-1),第三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30(J·cm-2·a-1);因此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正确;

C;从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看;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C正确;

D;并不是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就越多,如在食物链松树→松毛虫→鸟中,松树的数量远少于松毛虫的数量,D错误。

故选AD。17、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详解】

A;“鱼菜共生”模式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

B;从协调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因为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B错误;

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变成无机物供蔬菜吸收利用;C错误;

D;重金属残留会随着生物富集作用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而图示的该模式中通过无土栽培实现了对重金属残留的吸收,进而使用于蔬菜栽培的水体中含有的重金属残留下降,因而该模式中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D正确。

故选ABC。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易地保护植物园、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生物技术基因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20、略

【分析】【详解】

一般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解析】资源生态环境21、略

【分析】【分析】

荒漠是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气候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详解】

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解题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明确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解析】①.干旱②.少③.不均匀④.少⑤.简单⑥.耐旱22、略

【分析】【详解】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或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因此,草原上的植物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者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能抵抗干旱;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解析】①.半干旱②.较少③.简单④.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⑤.狭窄⑥.茸毛或者蜡质层⑦.挖洞或者快速奔跑四、实验题(共2题,共10分)23、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的速度和方向;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乏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对植物(互花米草)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样方法;该实验的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①图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含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