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 化学部分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浙教版) (原卷版)_第1页
专题19 化学部分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浙教版) (原卷版)_第2页
专题19 化学部分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浙教版) (原卷版)_第3页
专题19 化学部分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浙教版) (原卷版)_第4页
专题19 化学部分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浙教版) (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9化学部分综合测试总分16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共20题;共60分)1.(2023八下·舟山期中)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或复杂的事物,下到不属于模型的是()A.原子结构B.接种疫苗标志C.新冠病毒D.二氧化碳分子2.(2023八下·舟山期中)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在此基础上,经过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不断完普和修正,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是小柯整理的物质微观构成知识网络图,则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A.甲 B.乙 C.丙 D.丁3.(2023八下·舟山期中)已知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6.有一种铕(Eu)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铕(Fu)原子的质量为()A.152m16g B.152m16 C.152m4.(2023八下·新昌期中)小明在学习了元素和物质的知识后,进行了梳理,其中正确的是()A.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FeO、Fe2O3、Fe3O4、FeSB.氮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HNO3、NO2、NH3、NOC.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Al2O3D.海水中元素含量从高到低:氯、钠、氧、氢5.(2023八下·浙江期末)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①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A中滴加的稀盐酸可用稀硫酸代替,使实验现象更明显B.装置B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③比①先变红C.装置B中①③变红,②不变红是因为生成的CO2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D.装置C中点燃的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说明CO2不支持燃烧6.()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完成以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纸花变为红色的有Ⅰ和ⅣB.Ⅰ的作用:证明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C.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Ⅳ中纸花变红,Ⅱ、Ⅲ中纸花不变红D.此实验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不是酸性物质7.(2023八下·义乌期中)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助燃剂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8.(2023八下·浙江期中)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诞生第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从表中不能直接获取的信息是()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B.原子的质子数C.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原子的中子数9.(2023八下·浙江期末)将一定量的乙醇(C2H5OH)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乙醇氧气二氧化碳水X反应前质量/g4.68000反应后质量/g004.45.4m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表中m的值无法确定B.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X的生成C.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10.()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物质XYZW反应前的质量/g223420反应后的质量/g40待测216A.表格中待测值为0B.参与反应的Y和X的质量比是9∶17C.Z在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D.W在该反应中是反应物11.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干燥CO2B.收集O2C.验证CO2性质D.监控气体流速12.(2023八下·浙江期末)镓酸锌是一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它的化学式为ZnGa2O4(或ZnO-Ga2O3)。镓酸锌在紫外线或低压电子的激发下能发出很纯的蓝光。镓酸锌也是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能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其化学反应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镓酸锌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3B.上述反应中镓酸锌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一种氧化物D.甲醇由碳、氢、氧原子构成13.要比较CuSO4、FeSO4、CaSO4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最简单的方法是()A.分别计算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B.计算所含SO4C.比较Cu、Fe、Ca三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D.计算所含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14.(2022八下·浙江期中)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铁丝在空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雾15.(2022八下·东阳期末)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从实验出发。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叙述,存在错误的是()选项实验操作与现象实验结论A将1g白磷、1g红磷分别放入两支带有橡皮塞的试管中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约80℃的热水里,只有白磷燃烧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B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有二氧化碳C在常温常压下,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氧气的浓度越大,硫燃烧得越剧烈D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后再光照4h,选取一张叶片进行脱色处理,滴上碘液,叶片变成蓝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A.A B.B C.C D.D16.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A装置制二氧化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C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C.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D.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17.(2021八下·秀洲月考)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过程示意图。分析该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该反应没有单质生成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D.该化学反应为2H2O2=H2O+O21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19.如图所示,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紫色小花(用石蕊溶液染成)变红;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紫色小花不变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①浓H2SO4,②浓NaOH溶液,③饱和NaCl溶液.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② D.①②③20.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正确的是()A.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B.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C.铁丝在氧气中能够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在空气中一定能够燃烧D.二氧化碳能使燃着木条熄灭,所以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二、填空题(共6题;共28分)21.(2022八下·舟山月考)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1)明矾[KAl(SO4(2)火星上存在针铁矿[FeO(OH)]和黄钾铁矾[KFe3(SO4)2(OH)n],证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水。22.(2022八下·武义期末)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资料一:公元三世纪,张华在《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即如图反应①,其中“白石”即石灰石,“白灰”即氧化钙。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的物质转化研究。资料三:1769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就可以制作出碳酸水。资料四:182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加压得到液态二氧化碳。(1)反应①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2)从微观角度分析,“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的构成(选填“相同”或“不同”)。23.(2022八下·普陀期中)近期,我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高密度原子级金属铂和碳化钼组成的界面催化结构,使利用水煤气(成分为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制取氢气变得更高效。其反应模型如下:(1)反应过程中,金属铂选择性吸附的分子是水煤气中的。(2)根据模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4.(2022八下·仙居期末)近几年,某县多次发生火灾安全事故,火灾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同时又造成很严重的环境污染,分析起火原因,其中市民随意燃放烟花和孔明灯的占比很大,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某烟花的配方中含有硫、木炭粉、硝酸钠(NaNO3)等成分,其硝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价。(2)相关部门得知市民在广场燃放孔明灯,马上到现场制止。因为孔明灯燃烧时外焰温度高于300℃,一旦飘落到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等场所,会引发火灾。其原因是(填字母)A.孔明灯提供了可燃物B.孔明灯提供了氧气C.孔明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3)点燃烟花所用的火柴头中含有可燃物、摩擦剂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氨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MnO2的混合物可提供助燃剂)。写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5.(2023八下·龙湾期中)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写“Vc”)就会患坏血病。如图为某种“维生素C”的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中碳原子的个数被隐去,用x表示)根据提供的信息试问答下列问题:(1)“Vc”化学式中x为。(2)若正常成年人每天最低需要补充“Vc”60mg。当“Vc”完全由图中“维生素C”来补充时,则每次至少服用片。26.(2021八下·柯桥期末)某化学研究小组利用CO2催化氢化制甲烷的办法,实现了将CO2转化为有机物,实验过程如图。对反应后的物质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在气体中检测到甲烷(CH4)、氢气;在液体中检测到甲酸(HCOOH);在固体中检测到镍粉、四氧化三铁。请分析以上变化关系和检测结果,回答以下问题:(1)以上反应过程中,有一种物质起到了催化作用,你认为该物质很可能是(填名称)。(2)在高温条件下,铁粉能够与水蒸气发生反应3X+4H2O(气)高温__Fe3O4+4H2,则X的化学式为三、实验探究题(共6题;共42分)27.(2023八下·舟山期中)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⑴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⑵金箔-作为靶子,厚度lum(1um=10-6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⑶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⑷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收集证据】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米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a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多选)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C.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D.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28.(2021八下·义乌期中)今年春天,小胡和小周两位同学到野外游玩:发现了一个山洞。他两人拿着火把去探究山洞的情况。当他们走到山洞里的某一位置时,感到气闷,头痛。但火把燃烧正常。小胡用随身带的有刻度的注射器(带橡皮帽,橡皮帽用来封住注射器的前端)装了100mL的山洞空气,他俩就马上离开山洞。回家查资料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那么,山洞中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体积分数)是多少呢?他俩利用图示装置,粗略测定山洞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提示: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1)请你写出小胡用随身带的注射器装了100mL山洞空气的方法:。(2)连接实验装置: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f。(3)用于实验的山洞里的空气气体为100mL,最终量筒中共收集到水为95mL,该山洞里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为。(用百分数表示)29.(2023八下·浙江期末)小金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取足量铁粉、活性炭混合均匀制得脱氧剂,平铺在锥形瓶内拱形有孔塑料板上,迅速塞紧瓶塞,用记号笔标记瓶塞下端位置;②在量筒中加入体积为V1的红墨水,导管插入液面以下;③一段时间后,待量筒液面不再下降时,此时量筒内红墨水的体积为V2;④实验结束后,将锥形瓶内注水至记号笔标记处,测得整瓶水的体积为V3,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回答下列问题:(1)检查图中装置气密性的基本操作:。(2)该实验测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为(用V1、V2、V3表示)。(3)与课本中燃烧红磷进行实验相比,本实验的主要优点是(写1点)。(4)小金通过该实验测得的数据比实际数据大,请推测可能的原因:。30.(2023八下·舟山月考)某兴趣小组在做“寻找新的催化剂”课题时,上网搜索到平菇(一种可食用菇)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便动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步骤2:在B塑料瓶中加入两片形状、大小相同的平菇,在A塑料瓶中加入17mL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依次打开弹簧夹K2和K1,过氧化氢溶液进入步骤3:使用气体收集装置进行氧气收集,每隔5s记录一次,根据数据绘制如图曲线。(1)写出步骤1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2)从图发现,约15秒后产生的气体量不再增加,其原因是;(3)若将步骤2中B瓶中的平菇数量改成三片,其余条件与操作均相同,请在图中用虚线描出此时产生的气体量随时间的变化图。31.()材料一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的假设。(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填字母)。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C.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32.(2022八下·东阳期末)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CO2制备与性质探究的一体化实验装置,实验中所用药品及装置连接方案如图所示。(已知:H2SO4+Na2CO3=Na2SO4+H2O+CO2↑)(1)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装置,装入药品前,关闭K1、K3,打开K2,,则气密性良好。(2)实验一:试管B中加入2g碳酸钠,用注射器缓慢注入30mL稀硫酸,打开K1,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说明CO2具有的性质。(3)实验二:试管中仍有较多气泡产生时,接着关闭K1,打开K2、K3,可观察到的现象有(4)实验三:待试管中不产生气泡,关闭K2,点燃C中的酒精灯微微加热,对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四、解答题(共5题;共30分)33.(2023八下·舟山期中)一项刊登在《自然·医学》上的研究显示,一种被广泛用在食品和饮料中的糖替代品——赤藓糖醇,可能与引发血栓、中风、心脏病发作或死亡有关。在该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赤薛糖醇会刺激血栓形成,血液中这种代糖浓度更高的人可能更容易中风或心脏病发作。据了解,赤碎糖醇像山梨醇和木糖醇一样,是一种糖醇、代糖,它的甜度只有糖的70%,目被认为是零卡路里,所以常被用在低卡或零卡的食品中。赤薛糖醇的化学式为C4H10O4(1)赤薛糖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赤藓糖醇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3)61克赤藓糖醇与多少克水(H2O)所含氢元素质量相等?34.(2023八下·浙江期中)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一种名为利托那韦(C37H48N6O5S2)的新药是目前抗新冠药物的首选。请计算(利托那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1)利托那韦分子中,碳和氢的原子个数比为。(2)请计算多少克利托那韦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7g。(请写出计算过程)(3)对1岁以上的儿童推荐按照下列“体重—剂量表”眼用“利托那韦”:体重小于等于15kg5-23kg23-40kg大于40kg每次用量30mg45mg60mg75mg假如患病儿童的体重是20kg,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服用“利托那韦”药片2次,一个疗程5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