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原卷版)_第1页
第09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原卷版)_第2页
第09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原卷版)_第3页
第09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原卷版)_第4页
第09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09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学习目标】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3.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基础知识】知识点一两次鸦片战争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世界(1)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2)英国的崛起: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3)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2.中国(1)政治: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3)科技:科技落后。(4)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5)社会状况: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二、两次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借口:虎门销烟(1)原因: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2)经过: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3)影响: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对华发动战争。2.概况(1)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2)结果:①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②一批不平等条约: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夏条约》、《黄埔条约》。③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3.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等侵略者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2.过程:(1)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2)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3)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3.结果:(1)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得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2)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开眼看世界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2.表现(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2)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响:这些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知识点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历程1.准备: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他的同乡冯云山到广西紫金山号召民众加人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2.经过(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3)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的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4)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5)后期防御战: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6)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二)太平天国的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1)主张: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2)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实施。(3)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2.《资政新篇》(1)主张: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2)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实施。(三)太平天国的影响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2.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二、洋务运动(一)背景: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1)目标:“求强”、“求富”。(2)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3)主张:他们认为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二)内容1.创办近代工业: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为了求富,洋务派又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2.创办近代教育:开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3.筹划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三)结果:失败。(四)评价:1.进步性: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局限性:(1)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2)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3)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一)边疆危机1.概况(1)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2)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2.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①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②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③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2)概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3)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3.中法战争(1)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2)经过①1884年8月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当地军民在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的领导下,严密布防,多次击退法军。②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3)结果: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4)台湾设省: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二)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2)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趁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2.过程(1)丰岛战役: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2)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3)黄海战役: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北洋舰队也在作战中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4)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2亿两白银。(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4.影响(1)《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概况:1895年5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2)意义:台湾人民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四、瓜分中国的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2.瓜分中国的狂潮(1)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2)抢占租借地: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强租旅顺、大连,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香港新界,法国租广州湾。(3)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路权和工矿利权。知识点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政治形势: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2)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2)概况: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3)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4.变法失败(1)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2)结果: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均被废止。5.历史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6.失败原因(1)封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3)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4)变法措施头绪繁多,操之过急。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3.中外势力的态度(1)八国联军: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2)晚清政府: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4.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义和团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三、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3.罪行(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掠地,扩大征伐,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4.结果:(1)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2)义和团运动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四、民族危机的加深1.时间: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追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内容(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界,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3.影响(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考点剖析】考点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例1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世界大势”是指A.工业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B.英国对世界殖民帝国的追求C.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延伸D.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考点二:两次鸦片战争例2有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由此可知,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A.开始于清政府开展的禁烟运动B.西方侵略者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C.推进到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D.清政府都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考点三:开眼看世界例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考点四:太平天国运动例4《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A.实施男女平等的政治原则B.提倡平均主义的分配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致力于建立理想社会考点五:洋务运动例5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考点六: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例6近代某条约内容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这一条约应该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考点七:瓜分中国的狂潮例7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考点八:戊戌维新运动例8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考点九:义和团运动例9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两位教授评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A.三元里抗英B.反割台斗争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考点十:八国联军侵华例101900年,慈禧太后出逃西安,侵略者们占领北京后实行分区管制,如内城北边归日本管辖,西北归英美管辖,东边归沙俄管辖。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思路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十一:民族危机的加深例11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从1909年起,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退回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25年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这一变化说明A.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高C.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一定成效D.列强企图通过文化加强对华控制【过关检测】1.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张馨保《林则徐与钦差大臣》: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指鸦片战争)。上述两种观点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2.鸦片战争期间,众多老百姓只是以一种局外人身份来“欣赏”这场热闹。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令人震骇的是,更有数量庞大的良民加入到援英反清的队伍中,有的甚至成为侵略者冲锋陷阵的排头兵。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B.英军熟悉中国基本国情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D.满清政府统治腐朽不堪3.有学者认为,“经过这场战争,北京的官员就这样创立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新秩序,而滞留在长城以外热河的朝廷则怀恨在心。随着新条约的履行,热河和北京之间的观点分歧不断扩大。”这场战争导致A.中国与西方列强矛盾加剧B.晚清政治局势日趋动荡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晚清中央权力基本下移4.1844年4月,咸丰帝谕令对两广总督耆英“颁给钦差大臣关防”以“专办夷务”。这个钦差大臣“不同于过去的市舶司,也不同于已有的理藩院,乃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质的职位”。这一“谕令”表明清政府A.从传统外交理念中萌生新变化B.对外关系体制开始全面改革C.正式设立专办夷务的外交机构D.与列强初步建立平等关系5.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材料表明近代中国A.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B.在反制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C.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D.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6.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撅,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频繁B.社会治安混乱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7.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运动发生的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由此可推知,马克思认为A.欧洲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B.太平天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正义性C.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进步性质8.(2022淄博二模)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李鸿章建议的主要意图是A.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实现富国与强兵C.改变洋务企业经营方式 D.与洋人商战争利9.“中法战争爆发后,地处抗法前线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等省民众焚教堂、驱教士,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很大声势。”该材料反映了A.民众反侵略自觉意识大大增强B.中法战争中民众踊跃参加战斗C.反洋教是反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D.洋教侵略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10.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陷人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下列关于列强及其“势力范围”,对应不正确的是A.俄国——新疆、长城以北B.英国——主要在长江流域C.英法共同——云南、两广D.日本——福建11.对“公车上书”的描述,过去人们利用的基本史料是康有为的《我史》,即事件当事人的说法,康有为对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与结局的描述,栩栩如生,后人往往信之为确论,对此,也不乏研究者提出质疑,但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采用。下列关于康有为对“公车上书”的描述理解正确的是A.主观色彩浓厚,可信度较低B.孤证不立,应用多类型史料进行互证C.质疑未被广泛采用,说明康有为的描述真实可靠D.作为第一手史料,应为事件的真实再现12.关于康有为密谋捕杀西太后,光绪帝是否知情的问题,有多种记载。袁世凯在他的《戊戌日记》中称光绪帝完全不知情;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记载,9月20日袁世凯“请训”时,光绪帝曾赐以“硃笔密谕”。这表明A.文献史料往往带有主观性B.阶级属性决定史料价值大小C.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的理解D.日记比二手史料更具真实性13.义和团揭帖中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