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走向高考湘教版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_第1页
2021春走向高考湘教版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_第2页
2021春走向高考湘教版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_第3页
2021春走向高考湘教版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讲A.基础组(建议用时:20分钟,分值2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A.① B.②C.③ D.④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A.开垦沼泽 B.开发水能C.疼惜雨林 D.退耕还湖答案:1.A2.C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相互关系。风能的开发削减了矿物燃料的使用量,进而削减了CO2的排放。第2题,⑤环节表示大气圈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供应原料(或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吸取CO2),因此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疼惜雨林。(2022·豫南九校高三月考)下图为“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依据字母挨次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填入挨次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③②①C.②①③ D.②③①4.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①土壤腐殖质增多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薄,土壤肥力下降③河流含沙量削减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答案:3.D4.B解析:第3题,依据图中b与“冷湿性森林与草甸草原”的关系,可确定b为气候,而气候的形成与地形、位置(a)亲热相关;该区气候及其植被条件下发育了相应的土壤(c)。最终确定a、b、c与①、②、③的对应关系。第4题,植被破坏,土壤腐殖质削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增大。读下图,回答5~6题。5.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①到②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逐步减弱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渐渐减弱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用渐渐加强D.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渐渐减弱6.地表风化壳厚度最大的是()A.① B.②C.③ D.④答案:5.B6.B解析:第5题,依据图可以推断由①到②,生物数量增加,所以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不断加强;由②到③,湿度条件不变,而温度不断降低,所以其化学风化作用不断降低;由③到④,温度条件不变,而湿度不断减小,所以其化学风化作用在不断减弱;同理可推断由④到①的物理风化作用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第6题,地表风化壳厚度最大,应找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最强的地方,故B项正确。(2022·山东济南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下图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若甲、乙、丙分别表示大气、陆地和海洋,d与f相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传输的热量多水分少B.d传输的热量多水分多C.f传输的热量少水分多D.f传输的热量多水分多8.若甲、乙、丙分别表示气候、水文和地貌,下列箭头中表示外力作用的是()A.a B.bC.c D.d答案:7.D8.A解析:第7题,d为陆地指向大气,f为海洋指向大气,明显海洋比陆地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和热量多,D项正确。第8题,在该图中,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其对地貌产生影响,如水对地貌的影响a主要为流水作用等,气候对地貌的影响e如风力作用等,而地貌对水文的影响b主要是通过地势影响水的流速、流向等,地貌对气候的影响f主要是海拔对水热条件的影响等,A项正确。某地理爱好小组对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气候区的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进行争辩,绘制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9~10题。9.岩石风化最猛烈地区的气候特征是()A.高温少雨 B.高温多雨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10.岩石风化程度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是()A.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正相关B.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C.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D.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答案:9.B10.C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风化最猛烈地区年均温高、年降水量大。第10题,读图可知,岩石的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B.提升组(建议用时:25分钟,分值3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依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B.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C.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D.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2.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C.规律性 D.不均衡性答案:1.D2.A解析:第1题,“洋面封冻”会导致“气候变冷”“生物衰退,光合作用减弱”;“生物衰退,光合作用减弱”又会使大气吸取二氧化碳的力气减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加,温室作用加强,而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第2题,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化大事关系”。读图,完成3~5题。3.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大事分别是()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4.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为()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积累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5.青藏高原是否隆起与地理环境变化不吻合的是()A.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内部毁灭寒旱化B.青藏高原隆起加剧西北地区干旱化C.若青藏高原移走,东亚季风将增加D.青藏高原隆起,与黄土高原的黄土积累无关答案:3.B4.C5.D解析:第3题,寒冷期与温存期交替会导致海进与海退的发生,猛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起,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和现代季风形成造成了区域(西北)干旱化。第4题,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侵蚀,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积累,最暖时期海平面会显著上升,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南移。第5题,青藏高原的隆起,会加剧西北地区干旱化,有利于黄土高原的黄土积累。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6.(10分)依据材料,结合相关学问回答下列问题。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通过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值对茶叶从土壤中吸取锰元素的影响”的争辩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放争辩: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值的关系。得到以下数据: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12345678910111213老叶1626311230023322281115162392172829193488313825852191成叶134124222025202519969931246103116782253222421451837嫩叶6201278126717331323472749673886166599512501125土壤pH5.104.164.674.344.706.025.425.694.954.054.514.334.48(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2分)()A.成土母质 B.有机质C.水分 D.空气(2)茶叶中________叶的锰含量最高,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________作用。(4分)(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图(下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在________(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锰含量较高。(2分)(4)从表中可以分析出,茶叶最适合栽种在下列的______土壤中。(2分)A.黄土 B.红壤C.水稻土 D.黑土答案:(1)A(2)老对养分元素的富集(3)酸性(4)B7.(10分)结合下面两图,完成下列问题。(1)请依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图乙中山脉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