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考点11文言文阅读

一、(2024•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修为尚书,傅为言天下

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脩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

过调天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方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司

苏轼奏贬薪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

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

•••

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

*

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

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

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激

••

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J金人来索太上、

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

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

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J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日: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而责之,庶或

万一可济J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

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J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

朝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日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

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新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

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新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斯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俾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新州安置/

【解析】选Ao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实力。由易到难:“宣和末”是时间状语,

并且前置,后面断开;“高丽”“使者”“傅”“宰相”做主语,前面断开;“而”是

转折连词,前面断开;“以”是连词表并列,“农功”后断开;然后找到动词“入”

“过”“调”“治”“谓”“贬”等,依据句意断开。断完后依据句子的含意、文章

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规律方法】断句方法指导:语法断句法。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在

它前面断开;有的词只是在语尾起一个帮助、表示语气的作用,就在它的后面新

开;名词、代词做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望见名词、代词做宾语了,就在它

的后面断开;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

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断开。对话性动词更是断句的标记性词语。另

外还可接受语感断句法、结构断句法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用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选Do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的实力。“太子”专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

帝位的帝王的儿子。

【学问拓展】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在省实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与,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

元。会试:在乡试后其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实行,参与者必需是举人,考中称贡

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与,考中称进士。第一名称

状元,其次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光绪三十年(1905)因各地推

行学校教化,科举制度被废止。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开hTo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主动向上建言。他担当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侪纵论天下大事,

劝蔡快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惋惜他的建议没有被接受。

B.孙傅上奏,恳求复原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

度却熙、丰年间的法度,指责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躲臧太子,

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瞒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包

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精准概括、提炼的实力。A

项,与原文“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脩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

更,不然必败。修不能用”相对应。B项与原文“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

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相符。C项,与

原文“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不符,是像宦官的人而不是宦官。D项与原文“遂

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

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谥曰

忠定”相对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实力。

(1)找寻句中的文言学问点,落实得分点,重点词语“帝”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苟”

表假设,“死”是为动用法,运用六字口诀中的“对”“换”“调

(2)找寻句中的文言学问点,落实得分点,重点词语“面”为名词作状语,固定结

构“庶或”,宾语前置句“金人虽不吾索"运用六字口诀中的“对”“换”“调

答案: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假如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

死C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当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

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评分标准】⑴“帝”“苟”“死”各1分,句意2分。

⑵“不吾索”“面责”“庶或”各1分,句意2分。

附【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修任尚书,孙傅向他

陈述天下政事,劝他快速做出更改,否则肯定失败。蔡修不听。(孙傅)升至中书舍

人C宣和末年,高丽人来进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准备船只,骚扰百姓,用度

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阻碍农事,而对于国家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

的言论与苏轼论调相同,上奏降贬他到新州任职。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争论虽然

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依据自己的职责争论政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

许翰也被罢贬。靖康元年,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章恳求

复原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法度有利

于国家,崇宁、大观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十一月,授任

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

卫。金兵分别从四面鼓噪而攻,宋军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

连忙关闭。当天,金兵攻进城里。其次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协

助太子留守京城,仍旧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多天没有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

乞请放回钦宗。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

中国称帝而已,假如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J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

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隐私谋划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

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死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瞒金人说:“宦官准

备把太子隐私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

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假如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J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担

当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

我却应当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J于是跟

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我们)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孙傅说:

“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傅,应当死从。”当晚,住在城门下,其次天,金人召

他前去。其次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

谥号为忠定。

二、(2024・全国卷H)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

*

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

而注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顺定淮南所住.自土村地居疆场数见

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

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

••••

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

••

步未康,卿为名将,今日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J大业六年,车驾幸

江都,谓护儿日:“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

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己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

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

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J帝闻

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

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

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

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

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

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解析】选D。本题重点考查文言文断句的实力。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理解

句意,留意标记性词语,抓住名词、动词分析。“淮南”“白土村”“疆场”“军旅”

“志”“开皇初”“广陵”“役”后应断开。应为平定淮南,而不是“定淮南所”,

解除A、B两项,应为“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而不是“数见军旅护儿”,解

除C项,可见D项正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出名有字,名是诞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实行冠礼后才起

的c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

帝c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

承C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对常见文言文文学常识的驾驭实力。C项错在“长

子继承”,应为“嫡长子继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训诲,立下为国杀

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护。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

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

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爱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留意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

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大意理解和归纳概括实力。C项错误在强加

因果,“炀帝也没有设法爱护”也错,炀帝也己被抓。A.从原文“未识而孤,养于

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苹,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

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此志气英

远”,可知该项正确。B.从原文“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

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可知该项正

确0D.从原文最终“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

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

力”,可见该项正确。

【易混易错提示】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

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混淆黑白、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

依次颠倒)、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其中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藏性和迷惑性,

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务不符的内

容、词语。做题时要细致推敲,细致比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实力。(1)句抓住关键词“军旅”“咨

怨”“游幸:“军旅”译为“战事”,“咨怨”可翻译为“叹息怨恨”,“游幸”

译为“巡游”。(2)句抓住关键词“凶逆”“王室”“泉壤”。“凶逆”可译为“凶

狠悖逆之人”,“王室”译为“朝廷”,“泉壤”可译为“九泉、泉下”,宾语前

置“何言”应为“言何”,译为“说什么二

答案:(1)陛下兴起战事,易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忧不

合适。

(2)不能清除凶狠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

能再说什么呢!

【评分标准】(1)译出大意给2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2)译出大意给2分;“凶逆”“王室”“泉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规律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⑴三字要领:“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精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

(2)一句耍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动身,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

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样;难以

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接受意译作为协助手段。

附【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对他关

怀教化,赐予他许多慈母般的训诲。来护儿年纪虽小,但聪慧出众,刚起先读《诗》,

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应当为国家歼灭贼兵,以取得功名!”众人为他

的话感到惊异,认为其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

远,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常

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

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帛一千段。

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因擅长治政而著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炀帝

即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拽住他的车恋恋不舍,以致多日不能出境,到朝中上

书恳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时国家没安定的

时候,卿是出名的将领。如今日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

而有了大业/'、年,炀帝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

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这样。”于是赏赐给来护儿缴二千段以及牛和酒,

令他去拜谒先人的坟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

宅院中,畅饮一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

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

担忧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依据季节养精蓄锐。陛下如今巡幸江都,

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准备炀帝听后,神色严厉

地站了起来,几天没让来护儿晋见。后来,炀帝怒气缓解,才令人领来护儿晋见,

说:“你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希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等到宇

文化及发动叛乱,特别忌恨来护儿。这一天早晨将要去上朝时,被抓了起来。来

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被抓了起来J来护儿叹息

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凶狠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

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

视许诺,交往诚厚,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殊多,每次观览

兵法,都说:“这莫非也是异人的想法?”擅长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所以士兵

都情愿为他效死尽力。

三、(202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

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

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今上至天者,将

军制之J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今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

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

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定。'

“将己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行从外治,军不行从中御;二心不行以

事君,疑志不行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

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鹫,兵不接

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季

节,五谷丰熟,社稷安静」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斗争先赴,为之奈何?”太

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

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

*

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日止

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

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卜;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

*

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居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专:独掌

B.敢问其目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次序

D.白刃始合合:交锋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实力。C项翻译为“士

兵都驻扎好了,将领才能就寝”。“次”应为“军队驻扎”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仞其虚则进B.1是故智者为之谋

<<

国杯焉则胶g君尝为晋君赐矣

•♦

C.仿以知士卒之寒暑D.做:者皆熟,将乃就食

<<

蚓无爪牙之利L页伯乃夜弛之沛公军

【解析】选Ao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实力。A项,

都是副词,“就、那么”。B项,介词,替,给;介词,被,表被动。C项,结构助词,的;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D助副词,才;副词,于是。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选Co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实力。这句话意思是“主将接受吩咐后,国君

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其

中“乃”一般用于句首,“之”此处应为动词,和后面的“钻”“卜”都是动词,

以动宾短语构成排比句,据此可以断句。

【规律方法】断句时遵循肯定的方法,抓住一些关键点,就会比较简单。总结口

诀如下:

古文断句莫畏难,细致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

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辨别。紧紧抓住"曰”“云”

“言”,对话最易被发觉。常用虚词是标记,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驾驭住,

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耍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供

应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依据要求细检

验C打牢基础看课本,培育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当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慎重地授给将军,赐予

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恳求君王赐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须要智者

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假如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

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白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

现了太公超群的军事才智。

【解析】选Bo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及精准概括、提炼的实力。

“并表明战胜敌人……英勇战斗”错,此内容为君王赐予将军充分信任之后的结

果,并非将军表明的内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方法】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解答翻译题时要留意

两点:一是字字落实,也就是说原句中的每个词都尽量翻译出来;二是留意关犍

点,即高考的采分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

【解析】(1)句中,“社稷”,国家;“一”,全部;“愿”,希望。“应之”,征伐它。

⑵句中,“好”“乐”意动用法,认为……好,认为……乐;"为'',因为;“审”“明”,

清晰,了解。

答案:(1)国家的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愿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征

伐它。

(2)士兵们并不是情愿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晰地知道他们的冷暧

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苦艰苦啊。

【评分标准】(1)“社稷”“一”“愿”“应之”翻译正确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好”“乐”是意动用法,翻译正确各1分;“为”“审”“明”翻译正确各1

分C

附【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问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

下达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愿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

去征伐它。

“主将接受吩咐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

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td,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对西站立;主将随之进

入太庙门,面对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今,

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

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

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拼死,不

耍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看法独到而违反众意,不耍由于能言

善辩而自以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行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

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

重重就不能意志坚决地去应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成功不敢生

还C请您允许我依据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国

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今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

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用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

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为直冲霄汉,行动快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

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

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静」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我想要吩咐三军将士攻城的时候争先恐后地攀登,野外作战

时争先恐后地冲锋,该怎样做呢?”太公说:“将领有三种制胜之道。”武王问:“请

说说详细内容好吗?”

太公说:“作为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扇扇子,下雨不搭帐篷,这叫作礼

将C将领不亲自遵守军队的礼,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在通过险阻要塞时.,要

走过泥泞道路,将领必须要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亲自出力,就无法了解

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好了,将领才能就寝;饭菜都做好了,将领才能吃饭;士

兵不点灯,将领也不行点灯,这叫作止欲将。将领不亲自抑制欲望,就无法了解士

兵的饥饱。将领和士兵共担冷暖、劳苦、饥饱,因此三军士兵,听到擂鼓声就兴

奋,听到鸣金声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乱箭和石头纷纷落下,但士兵依旧争先

恐后地攀登;进行野战时,锐利的兵器一交战,士兵就争先恐后地冲锋。士兵们并

不适情愿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晰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

确地了解他们的辛苦艰苦啊。

四、(2024•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

5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

*

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

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

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行犯J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

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

*

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

捐躯断腹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

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

庄C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

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

昇麾兵疾战,呼声动无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

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口死。一军尽

覆C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

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

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射,娴*将略熟习

B.逐贼危崖高峻

C.督*天下援兵督促

D.次顺义驻扎

【解析】选C。督:统率,指挥。

2.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口死

A.①因②且③乃B.①为②而③以

C.①因②而③以D.①为②且③乃

【解析】选Bo依据前文,嗣昌、起潜是主见议和的,而卢象昇“决策议战”,在

对清的问题上针锋相对,所以,“决策议战”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所以①处填

“为”。“为”意为“被”,与“挠”组合。杨陆凯担忧敌众之徒毁坏卢象昇的尸

体与趴在卢象昇的尸体上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因此②处填“而二③句紧承②句

而来,陈述事实结果,就是“死'身中二十四支箭是“死”的缘由,“以”和

都有表承接的用法,但是这句强调表因果,杨陆凯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

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

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

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

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解析】选A。通过句子中的实虚词、语法特点来断句。如“世”“才”为名词,

其后应断开。“矣”为句末虚词,“用矣”独立成句,其后应断开,解除C、D。“若

是考”指代上一句,“者”表停顿,应断句;“要之”一般总结上文,其前断句,解

除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见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国

家C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旧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解析】选D。“在驿站受到围攻”错误,原文为“以扰驿闻”;“卢象昇赶去救

援”错误,原文为“象昇上疏救,不得”,此项属于“曲解文意”。

5.依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译重点实词:麾,指挥带领;迄,到;未,指未时;穷,尽。

答案: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完,箭

也都用完了。

【评分标准】麾、迄、未、穷,各1分。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重点词语: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惜,为……缺憾;多,赞许。

答案: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赞扬卢象昇(的义举)O

【评分标准】由是、惜、多,各1分。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依据文本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木题考查文木信息筛选的实力。文章第2、3段介绍了木次斗争的始末,

可依此确定答题区域,然后再来归纳兵败缘由。第2段介绍清军兵临城下,皇上

让卢象昇统率天下援兵,但嗣昌、起潜主见议和,从中阻挠,卢实际统兵不足两万;

第3段介绍斗争过程,起潜不去接应,卢率残兵与敌作战,弹尽兵绝。分析缘由一

般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入手。

答案:外因:①清兵人数众多,而且兵分三路,难以集中兵力与之对抗(清兵南下,

三路出师)。②卢象昇实际统领的兵不足两万,而此时所带士兵已是残兵,实力式

微(提残卒)。③高起潜恶意不救援(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

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内因:卢象昇方作战武器罄尽[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评分标准】外因答对2点即得2分,内因1分。

附【译文】

卢象昇,宜兴人。卢象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他擅长射箭,熟习用兵谋略。

(崇祯)六年,贼子侵扰到京城旁边的地区,占据着西山,卢象昇攻打他们,使他们

退出占据区。贼子逃回西山,包围了冷水村,卢象昇策划埋伏狠狠地重创了贼人。

卢象昇每次上阵地(参与战斗),作战时都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和贼人搏斗,

贼人的刀砍到马鞍都不在意,没有了马就徒步作战。把贼人追逼到高峻的悬崖边

(的时候),一个贼子从山顶射箭射中了卢象昇的额头,卢象昇却提着战刀作战更

加迅猛。贼人惊骇逃走,相互警告说:“卢廉使(官职名,指象昇)这个人谁遇到谁

就会被杀死,不行以进攻他J

(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这个地方。皇帝召见宣、大、山西三位总兵杨

国柱、王朴、虎大威进入营地护卫。皇帝赏赐卢象昇尚方宝剑,监督指挥天下增

援的部队。卢象昇穿着麻布衣服和草鞋,出征前在城郊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

明决心。在那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见和清兵停战、讲和。卢象昇听说这件

事之后,用脚跺地感叹说:“我蒙受国恩,(不知如何报答,)缺憾不能死得其所,假

如万一发生不幸,我宁愿断头死去,以身殉国」卢象昇定出计策探讨作战方案,

然而事情一再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卢象昇上书恳求安排兵力,于是议定宣、

大、山西三位总兵归卢象昇指挥,关、宁诸路则归属高起潜。卢象昇表面上监督

指挥天下军队,但事实上可以指挥的不到两万人。卢象昇的军队驻扎在顺义。

清兵南下,从三路进军……卢象昇率领着战败剩余的军队,住在三宫野外。

十二月十一日,进军到贾庄。高起潜驾驭关、宁的军队在鸡泽这个地方,鸡泽距

离贾庄有五十里路程,卢象昇派遣杨廷麟前往高起潜处恳求支援,高起潜没有答

应恳求。卢象昇的军队到达蒿水桥,遭遇清军。卢象昇带领中军,虎大威带领左

军,杨国柱带领右军,于是(与清兵)进行战斗。其次天,清军数万骑兵包围了卢象

昇军队三圈。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

完,箭也都用完了。卢象昇奋力投身作战,后面随从的骑兵都和他一起上前作战,

卢象昇用手搏杀了几十个敌人,身中四箭三刀,才倒地(死去)。杨陆凯担忧敌人

毁坏卢象昇的尸体而趴在上面(掩护),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卢象昇整个

军队全都覆灭了。

侯弘文,是一个德行和才智出众的人,将自己的家产分发,招募滇军追随卢

象昇讨伐贼人。侯弘文率领着招募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将侯弘文以侵扰驿站

的罪名上报给皇帝。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但没有成功,侯弘文最终被放逐成

守C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赞扬卢象昇(的义举)O

(笔者)评价说:危急动乱的时代,不是没有贤能人士,只是常常无法让他们

发挥才能。他们被任用了,有的人就起先阻碍他们做事,甚至肯定要逼死他们。

如此,人假如实在要做这样的事(也是无法阻挡的),总之,这都是天意。

五、(202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

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欺学太学,号大儒,以法

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谖,恂恂惟谨,又尽

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

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

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

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愿轻试其全部,而人亦罕

*

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

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

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探讨古占书是否同异,折

*

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

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

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

簿c女七人。元•-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

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欺:欺瞒

B.不治*科举文词治:探讨

C.要必中其意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问:询问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重点考查对语境中实词的精确理解。C项“申”

的说明望文生义,“申其意”是说明他的意图,应说明为“(反复)申述,(反复)说

明”。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谖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

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恳,淡泊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争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

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举荐,欢

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哀痛,让张耒写

下了这篇墓志铭。

【解析】选D。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精准概括、提炼的实力。D

项,张冠李戴,“苏轼感到很哀痛,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与原文不符,原文

是“宪来求铭”,就是说,是他儿子而不是苏轼来求作者写这篇墓志铭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谖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实力,要留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留意

”号,,“以”“从之”,“治”“苟”“后人”等的含义,

答案:(1)胡谖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

从他。

(2)欧阳发担当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评分标准】⑴“号”,人称;“以”,用;“从之”,跟从他;翻译正确各1分,

满分4分。⑵“治”,担当;“苟”,苟且,草率;“后人”,后来的人;翻译正确

各1分,满分4分。

【学问拓展】

翻译六字诀

高考•中,翻译句子是丢分严峻的区域,这就须要驾驭一些翻译技巧,概括地

说,可以简称为“留、换、补、册k调、贯"六字诀,

一是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出名词。凡朝代、年号、人名、

地名、官职名、政区名、国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等专出名词或古今意义相司

的词,皆保留不动。

二是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语,词类活用词换成

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木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三是补,即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隐含的内容。

四是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五是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六是贯,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