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域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域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域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域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域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域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大量远古人类的遗址,有关下列遗址对应说法正确的是()①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②该遗址位于黄河下游③该遗址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④该遗址属于龙山文化A.①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县,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①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符合姜寨聚落遗址的特点;牛梁河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县与建平县交界处,属于红山文化,②该遗址位于黄河下游不符合牛梁河遗址的史实;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余杭,属于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和陶器,它地处南方,所以粟不是它的主要栽培作物,③该遗址粟为主要栽培作物不符合良渚文化遗址的实际;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属于龙山文化,④该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是符合陶寺遗址的实际。①④符合题中材料的实际,B项正确;②③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2.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是黄帝的子孙;《史记.秦本纪》中说秦人是顺顼的后代:《史记·楚世家》中说楚人是顺顼的后代:《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司马迁的这种记史传统A.强化了华夏认同的思想观念 B.根植于先秦叙史文化传统C.冲击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D.标志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答案】A【解析】从“司马迁认为额项、帝喾唐尧、虞舜都是黄帝的子孙“秦人是颛顼的后代”“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等可知,司马迁认为秦人、楚人、匈奴都是黄帝的子孙,这强化了华夏认同的思想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司马迁撰史根植于先秦叙史文化传统,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的思想观念,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故D项错误。3.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由此看出商鞅的思想主张是A.是古非今 B.变法革新 C.隆礼重法 D.兼爱非攻【答案】B【解析】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其意思为是指治世的法则不是死板的,使国家安适不效法古人,据此可知,商鞅主张变法革新,与时俱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其“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排除A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其一方面要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并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材料未涉及“隆礼重法”的内容,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4.某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立木为信”的故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材料中的“国都”应该位于图中()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立木为信”可以看出是商鞅变法,变法时期,秦国的都城在雍城,今天的陕西省,A项正确;②绛在今天的山西,排除B项;③临淄在今天的山东,排除C项;④郢在今天的湖北,排除D项。故选A项。5.《荀子·儒效篇》记载某一制度时称“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关于该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贯穿于夏商周奴隶社会 B.它的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族C.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它建立起坚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根据“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B项正确;“姬姓”是西周时期的王姓,与夏商不符,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排除C项;分封制不利于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6.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写道:“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其中“宗室多怨鞅”主要是因为商鞅在变法中()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C.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秦朝中国。题干中“宗室”主要是指当时秦国的旧贵族阶级,商鞅在变法中用军功爵制取代了原来的世卿世禄制,限制贵族特权,从而触犯了旧贵族阶级的利益,导致了“宗室多怨鞅”的局面产生,B项正确;“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主要是为了建立和巩固小农经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没有对贵族利益直接造成重大损害,排除A项、D项;什伍连坐主要是加强对基层百姓的管理监督,排除C项。故选B项。7.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其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监室票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A.体现出皇权至上的特点 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中央政府官员相互制约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九卿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但其中又有一些部门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B项正确;体现皇权至上的是三公九卿制而非九卿中的部分官员的职责规定,排除A项;官员职责虽然明确,但不存在互相制约,排除C项;很多官员为皇室服务,而非为政府服务,因此无法反映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8.云梦秦简《效律》规定:“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黄金衡赢(累)不正,半朱(铢)以上,赀各一盾。”这反映了秦朝()A.严格推行度量衡统一 B.颁行的法律条文繁杂C.民众赋税负担沉重 D.将铸币权收归于中央【答案】A【解析】从云梦秦简《效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十六两到八两”、“黄金衡赢(累)不正”这些问题,要分别进行“一甲”、“一盾”、“一盾”的处罚,可见秦朝严格推行度量衡统一,A项正确;仅从度量衡的处罚规定上无法反映秦朝颁行的法律条文繁杂,排除B项;赋税负担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铸币权收归问题材料也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9.秦朝统一中国后,征用了大量劳动力建造了秦始皇陵、秦长城等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之所以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办大事,其主要原因是()A.秦始皇的暴政 B.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C.“家天下”出现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信息“秦始皇陵……秦长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组织动员国家力量完成这些工程提供制度保障,D项正确;“暴政”是负面因素,不是促进大规模工程修建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劳动人民的力量是分散的,没有中央集权无法调动广大的劳动人民,排除B项;“家天下”的出现朝代是夏朝,与秦朝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汉初几位皇帝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孝敬父母的平民出任官员,把尽孝与治国联系在一起;汉初的儒生也编了一部《孝经》,汉武帝时代《孝经》虽未在五经之列,但它是官方意识形态规定的必读教科书。这些现象说明汉代()A.吸取秦朝教训提倡平民政治 B.《孝经》是汉初国策的基础C.确立了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 D.儒家取代道家成为官方哲学【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选拔孝敬父母的平民出任官员,把尽孝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家国一体观念对汉朝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汉代是封建政府,不代表平民利益,排除A项;汉初国策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1.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抑制商业发展的强制性措施使很多经营借贷资本的商人开始将钱投向土地,致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封建地主庄园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庄园主又将经营高利贷作为其庄园经营的重要方式。这一状况A.协调了工农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B.导致了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C.一定程度动摇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D.促进中原地区经济重心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是小农经济,而汉武帝打击商业的政策使得商人大量购置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得大量小农破产,这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动摇了国家的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中国古代农业一直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排除B项;中原地区经济重心在西汉以前就已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2.东汉末年荀悦说:“诸侯不专封,富人名田逾限,富过公侯,是自封也;大夫不专地,(富)人卖买由己,是专地也。或曰,复井田欤?曰否。专地,非古也;井田,非今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荀悦主张恢复过去的土地制度 B.说明当时的土地买卖现象盛行C.反映了战国时生产关系的变化 D.说明东汉土地私有制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时期富人兼并土地、买卖土地的现象非常严重,荀悦主张限制土地兼并,而不是恢复井田制,因为他认为井田制“非今也”,即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了,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国时期的生产关系变革,排除C项;富人兼并土地说明当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3.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他们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欧亚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把我国东部农耕文明集中发达地区与“西域”及其以西各邦国联系起来。也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材料表明“丝绸之路”()A.为东西方丝绸交易的专用通道 B.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C.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唯一通道 D.拓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两端的交通大动脉,具有非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补的战略意义,成为古代中国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B项正确;早期丝绸之路上交易的物资种类广泛,并不仅仅是丝绸交易的通道,排除A项;“唯一”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与“统治区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畜牧产品的加工方法传入中原,乳制品花样繁多,出现了酪、酥、乾酪等,使汉族饮食中乳制品的摄入量大大增加。这说明()A.边疆与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同步进行 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C.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的改变 D.胡人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对中原汉族产生了一定影响,说明民族交融推动了汉人生活习惯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边疆地区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同步进行”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胡汉交融体现出双向吸收的特点,并不是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饮食文化方面的变化,无法得出胡人文化“广泛传播”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5.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官方语言体系,北方为洛阳雅音,南方则为金陵雅音。隋朝形成了长安官话,明朝以南京官话为通用语言。这表明,影响古代官话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中心所在地 B.经济发展水平C.城市的文化底蕴 D.国家统一安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官方语言体系,北方为洛阳雅音,南方则为金陵雅音。隋朝形成了长安官话,明朝以南京官话为通用语言”可知,官话的形成与当时王朝都城相关,影响古代官话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政治中心所在地,A项正确。古代官话不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官话标准,排除B项;古代官话也不是以城市文化底蕴为官话标准,排除C项;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排除D项。故选A项。16.唐后期,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这体现出当时()A.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藩镇一定程度维系了朝廷统治C.边疆紧张局势福到了缓解 D.江南的农业水平已经超过了北方【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在长安因为经济困难而导致出现兵变危险的时候,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提供粮食解决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说明藩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维系朝廷统治的,B项正确;唐朝后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排除A项;地方节度使解决了首都的燃眉之急,和边疆局势是否得到缓解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江南农业水平超过了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材料二多民族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国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其核心是华夷观,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华夷共祖”“华夷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是一部华夏文化与蛮夷戎狄的文化不断融合,华夏集团不断吸收消化蛮夷戎狄,使蛮夷戎狄不断进入华夏集团从而使中国和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史。“华夷”虽有二元的含义,但“华夷”本身即具有民族共同体的含义。先秦时期华夏族被简称为“华”,“华”之外的民族群体在很多情况下被泛称为“蛮夷戎狄”,两者共同生存发展于夏商周裂域之内。“蛮夷戎狄”仅仅是一种文化分类,并没有民族歧视含义。——摘编自王柯《文明论的华夷观——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材料三司马迁创造性地表达了“华夷共祖”的民族思想。唐太宗提出了“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观点,还打破“华夷”界限,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爱之如一”的思想就是“华夷一体”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摘编自王文光、马宜果《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举例说明“华夷共祖”和“华夷一体”。【答案】(1)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分封制的影响;非华夏族的内徙;儒家思想中的“华夷之辩”的影响(2)春秋时期秦国祖先原本是西方一个蛮夷部落,因拥立周王有功被封在秦,逐渐和中原华夏族融合,并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加速了民族融合,鲜卑族融入了汉族;唐朝作为大一统王朝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民族融合。【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材料“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得出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材料“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华夷之辩”得出非华夏族的内徙,儒家思想中的“华夷之辩”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华夏集团不断吸收消化蛮夷戎狄,使蛮夷戎狄不断进入华夏集团从而使中国和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华夏族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具体如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从边陲小国和周边的夷狄最终融入华夏族并统一中国,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唐太宗提出的“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推动了民族融合。18.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答案】(1)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总分)(2)表现: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监察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分设刺史,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推行察举制;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写出措施即可给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影响:据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实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表现:据材料“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设立由亲信近臣组成的中朝,负责决策,而丞相、御史大夫等组成的外朝,负责执行,加强了皇权;为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分设刺史;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推行察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并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如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等。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材料二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文化一统”措施及其目的。【答案】(1)表现: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影响: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对国家来说,增加了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正反两个方面)(2)措施: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实现政治的一统;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解析】【小问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可知,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者;根据材料一中“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可知,实行盐铁官营;根据材料一中“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推行均输平准。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小问2】措施:根据材料二中“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及所学知识可知,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根据材料二中“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可知,实现政治的一统;根据材料二中“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可知,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代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克商之后,直至康王时还在继续实施。周代分封制首封夏商帝王后裔和吕尚等周室功臣,后又扩及秦、楚、肃慎等许多臣服于周天子的异姓异族部落。分封对象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中华民族赖以发祥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部落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材料二从“江南瘴疠地,九州之隅角”到“苏湖熟,天下足”,乃至江南“富甲天下”“衣被天下”,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大体而言,以西晋永嘉南渡为起始,江南人口开始加速集聚,并以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生产;经唐安史之乱和宋靖康之变后,江南逐渐完成了这一历史形象转变。——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材料三“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政治理念。始于春秋时期儒家“合天下为一家”“六和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域一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即以疆域的统一为基础,强调“继前统,受新命”之“正统”,接续紫儒重道、纲常名教之思想文化“道统”。千百年来,“大一统”被历代王朝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无论是汉族所建立的王朝还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甚或是地方割据政权,无不以实现“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认为这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大一统”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邹建达《光明日报》2016年1月20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分封制的特点及作用。(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答案】(1)特点:长期推行;分封对象及内容广泛;分封以姬姓子弟为主体;推行的地域广阔;所封诸侯拥有较大自主权。(答出三点即可)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展了周朝的疆域;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人口南迁带来丰富劳动力;北方先进农业技术的传入;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江南农业发展。(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3)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阐释: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随后,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军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起万里长城。通过这些开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强化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统。经济交通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便利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总之,秦朝攻灭六国之后,通过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周代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克商之后,直至康王时还在继续实施”,得出长期推行;根据材料一“周代分封制首封夏商帝王后裔和吕尚等周室功臣……而是覆盖了中华民族赖以发祥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得出分封对象及内容广泛;根据材料一“分封对象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得出分封以姬姓子弟为主体;根据材料一“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中华民族赖以发祥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得出推行的地域广阔;根据材料一“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部落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得出所封诸侯拥有较大自主权。作用:根据材料一“分封对象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中华民族赖以发祥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得出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展了周朝的疆域;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以西晋永嘉南渡为起始,江南人口开始加速集聚”,得出人口南迁带来丰富劳动力,北方先进农业技术的传入;根据所学,还可从江南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江南农业发展等角度进行总结。【小问3】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域一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并结合所学秦朝的相关知识,可自拟论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其次,展开阐释,结合所学秦朝的相关知识,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展开阐述。如秦的统一方面,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方面,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军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起万里长城。通过这些开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强化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统;经济交通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便利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最后总结:秦朝攻灭六国之后,通过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域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大量远古人类的遗址,有关下列遗址对应说法正确的是()①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②该遗址位于黄河下游③该遗址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④该遗址属于龙山文化A.①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县,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①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符合姜寨聚落遗址的特点;牛梁河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县与建平县交界处,属于红山文化,②该遗址位于黄河下游不符合牛梁河遗址的史实;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余杭,属于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和陶器,它地处南方,所以粟不是它的主要栽培作物,③该遗址粟为主要栽培作物不符合良渚文化遗址的实际;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属于龙山文化,④该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是符合陶寺遗址的实际。①④符合题中材料的实际,B项正确;②③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2.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是黄帝的子孙;《史记.秦本纪》中说秦人是顺顼的后代:《史记·楚世家》中说楚人是顺顼的后代:《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司马迁的这种记史传统A.强化了华夏认同的思想观念 B.根植于先秦叙史文化传统C.冲击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D.标志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答案】A【解析】从“司马迁认为额项、帝喾唐尧、虞舜都是黄帝的子孙“秦人是颛顼的后代”“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等可知,司马迁认为秦人、楚人、匈奴都是黄帝的子孙,这强化了华夏认同的思想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司马迁撰史根植于先秦叙史文化传统,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的思想观念,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故D项错误。3.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由此看出商鞅的思想主张是A.是古非今 B.变法革新 C.隆礼重法 D.兼爱非攻【答案】B【解析】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其意思为是指治世的法则不是死板的,使国家安适不效法古人,据此可知,商鞅主张变法革新,与时俱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其“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排除A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其一方面要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并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材料未涉及“隆礼重法”的内容,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4.某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立木为信”的故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材料中的“国都”应该位于图中()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立木为信”可以看出是商鞅变法,变法时期,秦国的都城在雍城,今天的陕西省,A项正确;②绛在今天的山西,排除B项;③临淄在今天的山东,排除C项;④郢在今天的湖北,排除D项。故选A项。5.《荀子·儒效篇》记载某一制度时称“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关于该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贯穿于夏商周奴隶社会 B.它的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族C.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它建立起坚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根据“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B项正确;“姬姓”是西周时期的王姓,与夏商不符,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排除C项;分封制不利于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6.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写道:“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其中“宗室多怨鞅”主要是因为商鞅在变法中()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C.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秦朝中国。题干中“宗室”主要是指当时秦国的旧贵族阶级,商鞅在变法中用军功爵制取代了原来的世卿世禄制,限制贵族特权,从而触犯了旧贵族阶级的利益,导致了“宗室多怨鞅”的局面产生,B项正确;“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主要是为了建立和巩固小农经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没有对贵族利益直接造成重大损害,排除A项、D项;什伍连坐主要是加强对基层百姓的管理监督,排除C项。故选B项。7.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其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监室票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A.体现出皇权至上的特点 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中央政府官员相互制约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九卿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但其中又有一些部门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B项正确;体现皇权至上的是三公九卿制而非九卿中的部分官员的职责规定,排除A项;官员职责虽然明确,但不存在互相制约,排除C项;很多官员为皇室服务,而非为政府服务,因此无法反映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8.云梦秦简《效律》规定:“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黄金衡赢(累)不正,半朱(铢)以上,赀各一盾。”这反映了秦朝()A.严格推行度量衡统一 B.颁行的法律条文繁杂C.民众赋税负担沉重 D.将铸币权收归于中央【答案】A【解析】从云梦秦简《效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十六两到八两”、“黄金衡赢(累)不正”这些问题,要分别进行“一甲”、“一盾”、“一盾”的处罚,可见秦朝严格推行度量衡统一,A项正确;仅从度量衡的处罚规定上无法反映秦朝颁行的法律条文繁杂,排除B项;赋税负担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铸币权收归问题材料也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9.秦朝统一中国后,征用了大量劳动力建造了秦始皇陵、秦长城等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之所以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办大事,其主要原因是()A.秦始皇的暴政 B.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C.“家天下”出现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信息“秦始皇陵……秦长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组织动员国家力量完成这些工程提供制度保障,D项正确;“暴政”是负面因素,不是促进大规模工程修建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劳动人民的力量是分散的,没有中央集权无法调动广大的劳动人民,排除B项;“家天下”的出现朝代是夏朝,与秦朝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汉初几位皇帝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孝敬父母的平民出任官员,把尽孝与治国联系在一起;汉初的儒生也编了一部《孝经》,汉武帝时代《孝经》虽未在五经之列,但它是官方意识形态规定的必读教科书。这些现象说明汉代()A.吸取秦朝教训提倡平民政治 B.《孝经》是汉初国策的基础C.确立了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 D.儒家取代道家成为官方哲学【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选拔孝敬父母的平民出任官员,把尽孝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家国一体观念对汉朝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汉代是封建政府,不代表平民利益,排除A项;汉初国策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1.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抑制商业发展的强制性措施使很多经营借贷资本的商人开始将钱投向土地,致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封建地主庄园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庄园主又将经营高利贷作为其庄园经营的重要方式。这一状况A.协调了工农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B.导致了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C.一定程度动摇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D.促进中原地区经济重心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是小农经济,而汉武帝打击商业的政策使得商人大量购置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得大量小农破产,这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动摇了国家的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中国古代农业一直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排除B项;中原地区经济重心在西汉以前就已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2.东汉末年荀悦说:“诸侯不专封,富人名田逾限,富过公侯,是自封也;大夫不专地,(富)人卖买由己,是专地也。或曰,复井田欤?曰否。专地,非古也;井田,非今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荀悦主张恢复过去的土地制度 B.说明当时的土地买卖现象盛行C.反映了战国时生产关系的变化 D.说明东汉土地私有制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时期富人兼并土地、买卖土地的现象非常严重,荀悦主张限制土地兼并,而不是恢复井田制,因为他认为井田制“非今也”,即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了,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国时期的生产关系变革,排除C项;富人兼并土地说明当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3.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他们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欧亚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把我国东部农耕文明集中发达地区与“西域”及其以西各邦国联系起来。也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材料表明“丝绸之路”()A.为东西方丝绸交易的专用通道 B.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C.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唯一通道 D.拓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两端的交通大动脉,具有非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补的战略意义,成为古代中国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B项正确;早期丝绸之路上交易的物资种类广泛,并不仅仅是丝绸交易的通道,排除A项;“唯一”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与“统治区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畜牧产品的加工方法传入中原,乳制品花样繁多,出现了酪、酥、乾酪等,使汉族饮食中乳制品的摄入量大大增加。这说明()A.边疆与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同步进行 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C.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的改变 D.胡人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对中原汉族产生了一定影响,说明民族交融推动了汉人生活习惯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边疆地区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同步进行”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胡汉交融体现出双向吸收的特点,并不是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饮食文化方面的变化,无法得出胡人文化“广泛传播”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5.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官方语言体系,北方为洛阳雅音,南方则为金陵雅音。隋朝形成了长安官话,明朝以南京官话为通用语言。这表明,影响古代官话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中心所在地 B.经济发展水平C.城市的文化底蕴 D.国家统一安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官方语言体系,北方为洛阳雅音,南方则为金陵雅音。隋朝形成了长安官话,明朝以南京官话为通用语言”可知,官话的形成与当时王朝都城相关,影响古代官话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政治中心所在地,A项正确。古代官话不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官话标准,排除B项;古代官话也不是以城市文化底蕴为官话标准,排除C项;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排除D项。故选A项。16.唐后期,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这体现出当时()A.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藩镇一定程度维系了朝廷统治C.边疆紧张局势福到了缓解 D.江南的农业水平已经超过了北方【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在长安因为经济困难而导致出现兵变危险的时候,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提供粮食解决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说明藩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维系朝廷统治的,B项正确;唐朝后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排除A项;地方节度使解决了首都的燃眉之急,和边疆局势是否得到缓解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江南农业水平超过了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材料二多民族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国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其核心是华夷观,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华夷共祖”“华夷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是一部华夏文化与蛮夷戎狄的文化不断融合,华夏集团不断吸收消化蛮夷戎狄,使蛮夷戎狄不断进入华夏集团从而使中国和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史。“华夷”虽有二元的含义,但“华夷”本身即具有民族共同体的含义。先秦时期华夏族被简称为“华”,“华”之外的民族群体在很多情况下被泛称为“蛮夷戎狄”,两者共同生存发展于夏商周裂域之内。“蛮夷戎狄”仅仅是一种文化分类,并没有民族歧视含义。——摘编自王柯《文明论的华夷观——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材料三司马迁创造性地表达了“华夷共祖”的民族思想。唐太宗提出了“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观点,还打破“华夷”界限,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爱之如一”的思想就是“华夷一体”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摘编自王文光、马宜果《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举例说明“华夷共祖”和“华夷一体”。【答案】(1)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分封制的影响;非华夏族的内徙;儒家思想中的“华夷之辩”的影响(2)春秋时期秦国祖先原本是西方一个蛮夷部落,因拥立周王有功被封在秦,逐渐和中原华夏族融合,并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加速了民族融合,鲜卑族融入了汉族;唐朝作为大一统王朝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民族融合。【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材料“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得出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材料“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华夷之辩”得出非华夏族的内徙,儒家思想中的“华夷之辩”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华夏集团不断吸收消化蛮夷戎狄,使蛮夷戎狄不断进入华夏集团从而使中国和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华夏族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具体如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从边陲小国和周边的夷狄最终融入华夏族并统一中国,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唐太宗提出的“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推动了民族融合。18.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答案】(1)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总分)(2)表现: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监察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分设刺史,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推行察举制;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写出措施即可给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影响:据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实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表现:据材料“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设立由亲信近臣组成的中朝,负责决策,而丞相、御史大夫等组成的外朝,负责执行,加强了皇权;为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分设刺史;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推行察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并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如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等。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材料二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文化一统”措施及其目的。【答案】(1)表现: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影响: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对国家来说,增加了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正反两个方面)(2)措施: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实现政治的一统;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解析】【小问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可知,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者;根据材料一中“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可知,实行盐铁官营;根据材料一中“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推行均输平准。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小问2】措施:根据材料二中“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及所学知识可知,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根据材料二中“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可知,实现政治的一统;根据材料二中“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可知,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代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克商之后,直至康王时还在继续实施。周代分封制首封夏商帝王后裔和吕尚等周室功臣,后又扩及秦、楚、肃慎等许多臣服于周天子的异姓异族部落。分封对象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中华民族赖以发祥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部落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材料二从“江南瘴疠地,九州之隅角”到“苏湖熟,天下足”,乃至江南“富甲天下”“衣被天下”,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大体而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