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2、下列四项措施中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A.植树造林B.建立自然保护区C.建立种子库D.完全禁止砍伐树木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B.当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了地球能够容纳的数量C.人类活动已经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D.水质调查的测量项目包括细菌含量、溶解氧、不溶性颗粒物含量等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肉动物为次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细菌等5、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B.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D.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6、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C.④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7、生态修复之前,某自然保护区中分布着部分农田,退耕还湿前后,该区域中田鼠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修复后,田鼠的K值降低B.修复前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都是波动的C.将田鼠全部消灭有利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效益D.该自然保护区在防治田鼠时最可能采取了生物防治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8、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下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B.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对木材、薪柴的需求增加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9、下列对各种生态足迹的描述,错误的是()A.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B.林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C.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D.碳足迹表示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海洋和土地面积10、图示为生态学家对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的部分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循环流动、逐级递减的B.②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C.②到③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①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11、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过度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某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B.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C.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12、如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BC段细菌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溶解氧减少C.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D.AB段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13、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总量。一段时间内,某一个营养级生物量的变化与呼吸消耗、被更高营养级的生物取食、生物的死亡等有关。陆坡是大陆架到深海的过渡区域,图示是我国南海陆坡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分布(t/km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营养级生物量VI0.488V3.951IV17.890III38.000II50.810I218.000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18t/km2B.该生态系统生物量呈正金字塔形C.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与该生态系统不一定相同D.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量会一直保持不变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15、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16、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

(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_______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和_______;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_______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_______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17、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_______、寄生、_______、捕食等。18、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19、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0、荒漠分布在极度_________区,地区年降雨量_________且分布_________。荒漠里物种_________,群落结构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_________特性。21、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27分)22、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_______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________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A区;B区和C1~C5区;除A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C3~C5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4、8、16种。第3、7和13天测定B、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______。

a.A区和C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A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C区。

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

②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自入侵以来对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严重危害。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可以通过侵染美国白蛾幼虫,使其部分死亡。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_____,HcNPV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对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不用农药)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计划使用HcNPV和周氏啮小蜂共同防蛾。假设“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为验证该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f填入①~④处,选择g~i填入⑤处。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分别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_____

对照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a.“带毒”美国白蛾成虫b.“带毒”美国白蛾蛹c.“不带毒”美国白蛾成虫d.“不带毒”美国白蛾蛹e.HcNPV病毒f.周氏啮小蜂g.总出蜂量h.雌蜂量i.雌雄蜂寿命。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24、黄曲霉毒素B1(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起瘤变。某些微生物能合成AFB1解毒酶。

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AFB1;清除其毒性。下图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流程图。

请回答:

(1)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最常用的化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

(2)酵母细胞导入AFB1解毒酶基因后,采用_____________技术,检测到AFB1解毒酶基因存在酵母细胞内。实验发现酵母菌中没有检测到合成的AFB1解毒酶,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3)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酶的活性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工程需遵循其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强调各组分之间要有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地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14分)25、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蚜虫与共生菌。

蚜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昆虫;以吸食植物韧皮部汁液为食。蚜虫体内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蚜虫的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共生菌具有为蚜虫提供营养;消化植物组织等功能,从而影响蚜虫的寄主利用范围。

蚜虫体内共生菌分为原生和次级共生菌两大类;研究表明,原生共生菌布氏菌与蚜虫建立共生关系已有约1.5亿年历史,是蚜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布氏菌外,蚜虫体内还携带有多种次级共生菌,次级共生菌虽然不是蚜虫存活和繁殖所必需的,但是与宿主蚜虫的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原生和次级共生菌在宿主内长期共存,对宿主蚜虫的生物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

共生菌在蚜虫与植物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韧皮部汁液营养不平衡;其中许多必需氨基酸的浓度都很低,常常低于氨基酸总浓度的20%。布氏菌能合成蚜虫不能从植物汁液中获得但又是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从而扩大蚜虫可利用的寄主植物范围。并且布氏菌可以像线粒体一样,为其宿主昆虫提供能源(如ATP,NADPH等)。次级共生菌能改变宿主蚜虫的寄主范围,但是这种现象受共生菌和蚜虫基因型的影响。例如,次级共生菌R提高了豌豆蚜利用首蓿的能力,但没有提高其对野豌豆的利用能力;并且R只能提高蚜虫部分基因型对首蓿的利用能力。

蚜虫种群中普遍携带有共生菌;蚜虫为共生菌提供生活场所和养分,共生菌为宿主合成必需的营养或共同抵抗外来压力。目前对单种共生菌的功能作用研究较多,因此阐明共生菌种间关系将是研究蚜虫与共生菌相互关系的发展方向。

(1)蚜虫的种群密度由___________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由于蚜虫的移动速率很小,所以可采用___________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2)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蚜虫与布氏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原因是___________。

(3)去除蚜虫体内的原生共生菌布氏菌后,次级共生菌S会弥补布氏菌大部分功能,说明布氏菌和S菌的___________是相似的。

(4)布氏菌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下列哪个选项可以作为证据______。A.去除布氏菌后,蚜虫仅能合成少量的苯丙氨酸和色氨酸,且无法正常发育B.布氏菌的氨基酸生物合成基因发生突变,蚜虫提高食物中氨基酸需求C.蚜虫体内布氏菌处于中等密度时,对宿主植物的适合度最高D.布氏菌具有功能性ATP合成酶,可转换ADP为ATPE.布氏菌全基因组测序几乎发现了全部合成必需氨基酸的基因(5)请提出一个课题,进一步研究蚜虫与共生菌的相互关系______。26、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地开展了退耕还湖工程,下表是某个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该系统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全部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³kJ)。营养级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同化量500YZ呼吸作用消耗13226.53.8未被利用29234.33.1其他部分X2.20.1(1)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在退耕还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居民的实际收入,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2)若研究某动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__。A.甲的栖息地B.甲的食物C.甲的天敌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3)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为______×10³kJ,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10³kJ,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4)金鱼藻是一种较大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一种蓝细菌)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两组实验,一组将铜绿微囊藻与金鱼藻共同培养,另一组向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加入适量养殖过金鱼藻的培养液,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组实验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都明显受到抑制,据此推测,金鱼藻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答出两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AB正确;玉米是一个种群,植株有高有矮,不是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C错误;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产量,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2、D【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需要明确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

【详解】

A;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正确;

C;建立种子库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

D;完全禁止砍伐树木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

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3、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详解】

A;生物圈是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A正确;

B;当前世界人口仍未超过地球能够容纳的数量;但应控制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破坏,B错误;

C;人类活动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C正确;

D;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八大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质物质和化学品、水体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水质调查的测量项目包括温度、细菌含量、溶解氧及细菌含量等,D正确。

故选B。4、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详解】

A;自养生物可以是光能自养;也可能的化能自养,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一定都含叶绿体,如蓝藻、硝化细菌,A错误;

B;动物大多数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如蜣螂、蚯蚓等是分解者,B错误;

C;腐生生物都是分解者;都属于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土壤等;细菌是生物成分,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睛】5、B【分析】【分析】

根据图示;该图表示的是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在纬度相同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而不同的生物其适合生存的温度也范围不同,因此不同的高度分布不同的生物。

【详解】

A;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

B;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B错误;

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导致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化明显,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C正确;

D;据图2可知;树线之上植被厚度越大,树线上升幅度越小,二者之间呈负相关,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对群落物种丰富度调查方法、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和能量流动的理解,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概念的掌握和原理的应用。6、C【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因此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详解】

A、根据丙和大气中的CO2之间存在双向箭头;可判断丙为生产者,根据围绕甲的箭头“多进一出”;围绕乙的箭头“一进多出”可判断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A正确;

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B正确;

C;④包括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

D;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有机物形式流动;D正确。

故选C。7、C【分析】【分析】

在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M和N都表示环境容纳量,M代表生态修复前(或2002年前)该区域田鼠的环境容纳量,环境条件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数值N较小的原因可能是生态修复后,田鼠的食物减少,天敌增多,栖息环境缩小等。

【详解】

A、生态修复前,田鼠的种群数量在M附近波动,即环境容纳量为M,生态修复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在N附近波动,即田鼠的K值降低;A正确;

B、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K值会随环境变化波动;因而修复前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都是波动的,B正确;

C;将田鼠全部消灭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C错误;

D;分析题图知;该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修复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降低,因而在防治田鼠时最可能采取了生物防治的方法,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8、A:D【分析】【分析】

1;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

2;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详解】

A;据图分析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A正确;

B;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B错误;

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对木材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错误;

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降低对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AD。9、B:D【分析】【分析】

1;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退耕还林还牧推广节灌技术;调整农业结构。

2;土地荒漠化: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3;湿地减少:充分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如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等。

4;森林减少: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详解】

A;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A正确;

B;林地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草地面积,B错误;

C;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C正确;

D;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森林面积,D错误。

故选BD。10、C:D【分析】【分析】

据图可知;该图是能量流动定量分析,①②③分别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详解】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错误;

B;①是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②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②到③是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C正确;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①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正确。

故选CD。11、B:C:D【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的现象;其类型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通过统计样方内所有生物种数可获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A错误;

B;研究植物群落演替的方法是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过程;即以现有群落组成及结构为基础,通过同时研究当前植被空间上的组合,揭示植物群落先后变化的时间过程。故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CD。

【点睛】12、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度的。据图分析:图中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藻类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盐离子,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

【详解】

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正确;

B;BC段细菌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减少;B错误;

C;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大量的无机物;为藻类提供了大量的无机营养,故藻类大量繁殖,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AB段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微生物大量分解转变成了无机物,故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D正确。

故选ACD。13、B:C【分析】【分析】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详解】

A、218t/km2是第一营养级储存的有机物的含量;不是同化的总能量,A错误;

B;生物量随着营养级增加而减少;呈现正金字塔形,B正确;

C;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可能因为生产者生活周期短被大量捕食而呈倒金字塔形;比如湖泊,C正确;

D;生物量会因呼吸消耗或被捕食等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C。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4、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15、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光照强度栖息空间食物条件土壤湿度人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互利共生竞争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网生态系统强食物链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19、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20、略

【分析】【分析】

荒漠是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气候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详解】

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解题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明确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解析】①.干旱②.少③.不均匀④.少⑤.简单⑥.耐旱21、略

【分析】【详解】

(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地理隔离群中6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解析】①.杂交②.基因③.竞争④.捕食⑤.标志重捕法四、实验题(共3题,共27分)22、略

【分析】【分析】

本是以“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生物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物群落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性性越强。

【详解】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繁殖是因为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再加上环境条件的适宜而造成的。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限制,这样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由于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而发生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自变量是植物功能群的多少;因变量是空心莲子草在一段时间内的入侵状况。因此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应为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这样才能看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也即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从结果来看,B区不种植任何植物,对于空心莲子草来说,没有任何竞争者,因此在该区域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最快,而随着区域中功能群数量的增加(C区),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在降低,因此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点睛】

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实验目的,找到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从实验结果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并把相关的结果加以归纳即是实验的结论。【解析】天敌竞争抵抗力c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23、略

【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分析,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属于寄生关系,所以周氏啮小蜂属于消费者;这种寄生关系导致有害生物死亡而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见效慢。

【详解】

(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HcNPV是病毒,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是因为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3)实验目的为验证“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故实验组处理应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带毒”美国白蛾蛹;对照组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不带毒”美国白蛾蛹,观察并统计总出蜂量;雌蜂量和雌雄蜂寿命。若“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则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防治和种群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时需理清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结合题意答题。【解析】消费者寄生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fbfdghi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24、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流程;Ⅰ表示提取总RNA的过程,并以此为模板逆转录为cDNA;Ⅱ表示采用PCR技术体外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

【详解】

(1)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等微生物细胞常常需要先用CaCl2处理;使得酵母细胞成为感受态,便于目的基因导入。

(2)检测AFB1解毒酶基因应该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若没有检测到AFB1解毒酶;可能是因为酵母细胞中AFB1解毒酶基因没有表达(或没有转录和翻译)。

(3)蛋白质工程的过程: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4)生态工程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强调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只有这样地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并能够根据流程图分析两个数字代表的过程名称,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题。【解析】CaCl2处理DNA分子杂交技术酵母细胞中AFB1解毒酶基因没有表达(或没有转录和翻译)脱氧核苷酸序列适当的比例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或“1+1>2”)五、综合题(共2题,共14分)25、略

【分析】【分析】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群落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群落具有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详解】

(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蚜虫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蚜虫个体较小,运动能力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2)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布氏菌能合成蚜虫不能从植物汁液中获得但又是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从而扩大蚜虫可利用的寄主植物范围。并且布氏菌可以像线粒体一样,为其宿主昆虫提供能源(如ATP,NADPH等),而蚜虫为布氏菌提供生活场所和养分,故蚜虫与布氏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3)去除蚜虫体内的原生共生菌布氏菌后;次级共生菌S会弥补布氏菌大部分功能,说明S菌也可以为蚜虫合成必需的营养或共同抵抗外来压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