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练)_第1页
3-1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练)_第2页
3-1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练)_第3页
3-1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练)_第4页
3-1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考点呈现】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关系。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3.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素养解读】1.综合思维:结合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分析其对整体及其他要素的影响。2.地理实践力:了解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加深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3.人地协调观:通过野外考察结果和对整体性原理的理解,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人地和谐发展的认识。【考点】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土壤坡陡,易水土流失;坡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地形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地壳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2.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2大功能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自然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概念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自然要素的功能自然环境拥有的,各个自然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典题精研】智利竹筴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图示意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影响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A.盛行风向 B.海水温度 C.距陆远近 D.种群规模2.推测智利竹筴鱼的生活习性是(

)A.冬季产卵 B.顺流洄游 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3.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B

2.C

3.B【解析】1.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南半球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竹筴鱼的洄游方向主要由东南向西北,与盛行风向恰好相反,A项错误;冬春季节西风漂流带来的南极冷水势力加强,导致海水表面温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区向北移动,鱼群向北洄游,夏秋季节冷水势力减弱,混合区向南移动,鱼群向南洄游,B项正确;读图中洄游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路线与距陆远近无明显关联,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测种群规模对洄游路线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B。2.由图可知,成鱼洄游路线偏高纬、偏西,幼鱼洄游路线偏东、偏低纬,高纬处受西风漂流带来的冷水影响较大,低纬处受寒流影响较弱,高纬海区温度较低纬海区温度偏低,因此推测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C项正确。故选C。3.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高,幼鱼活动范围应向高纬方向扩展,即向南偏移,①正确,②错误;拉尼娜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低,幼鱼活动范围应向低纬方向收缩,即向北偏移,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整体性原理(1)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进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3)某一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通过四大循环引起其他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1)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2)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3)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典题精研】一般情况下,气侯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相对温暖期沉积了黄土状沉积物。下图为沉积剖面及其所在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推断剖面A→B→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大致经历了(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5.砂质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末次冰期的(

)A.海岸沙 B.河流沙 C.洪积物 D.冰碛物【答案】4.C

5.B【解析】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A→B→C沉积物由黄土状沉积物变为砂质沉积物再变为黄土状沉积物,砂质沉积物为寒冷的冰期沉积物,黄土状沉积物为温暖的间冰期沉积物,冰期气温较低,海平面较低,间冰期气温较高,海平面较高,所以A→B→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5.据材料可知,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说明砂质沉积物来自陆地,不来自海洋,A错误;位于沿海,是河流将风力搬运的沉积物再次搬运到沿海,B正确;洪积物主要分布于山麓等洪水多发区,海岸地区一般洪水发生较少,C错误;冰碛物主要分布在冰川活动较多的地区,海岸地区冰川活动较少,D错误。所以选B。【拓展提升】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

)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 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 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

)A.风干海鱼 B.晾晒衣物 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3.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

)A.林海 B.冰川 C.雪原 D.极光【答案】1.B

2.A

3.D【解析】1.由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平地狭小,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目的主要扩展平整的用地空间,由材料知该区域为岛屿,四面环海,风力强劲,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目的为了抵御强风,防止强风掀翻屋顶。故B正确;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对防御海浪,便于出行关系不大,故A错误;减少屋顶积雪的承受,应将增加屋顶坡度,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C错误;保暖防寒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D错误。故选B。2.由材料可知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为捕鱼,搭建许多木架主要是用来晾晒鱼干,故A正确;晾晒衣物不会搭建许多木架,故B错误,由图中木架的形状,可知搭建的木架不是用来堆放薪柴、圈养牲畜的。故CD错误。故选A。3.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北极圈以内,有极光现象,是该地区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故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极光,故D正确;林海、冰川、雪原在较低纬度的区域也有,不是该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故不是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故ABC错误。故答案选D。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景观。下图为“绿江村‘水没地’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照片中河流对岸裸露带形成的原因是(

)A.岸坡崩塌 B.开山采石 C.水位涨落 D.崖壁贫瘠5.与图中L线高程接近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6.下列月份中,该村“水没地”淹没在水下面积最大的一般是(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答案】4.C

5.C

6.C【解析】4.根据材料信息“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景观”可知,该地位于河流沿岸,河流水位会发生季节性的涨落,所以位于河流沿岸的山体会因为河流季节性涨落而出现季节性出露的裸露岩层,C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河流对岸岩层完整,没有出现岸坡崩塌、开山采石的活动,AB错误;崖壁贫瘠不会只导致岩壁下部裸露,D错误。所以选C。5.根据上题分析可知,L线以下为季节性裸露岩壁,所以L线应为河流丰水期最高水位线,此时河流处于低水位,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此时位于河流沿岸,接近低水位,A错误;乙位于耕地远离河流的一侧,不会出现季节性“水没地”现象,B错误;丙位于住宅与耕地之间,丁海拔高度高于住宅,居民的房屋一般建在河流最高水位线之上,所以应为丙,D错误,C正确。所以选C。6.根据材料信息“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可知,该河流为鸭绿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汛期主要有雨水补给出现的夏汛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出现的春汛,其中夏汛的流量更大,河流水位更高,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下左图)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下图为“霸王岭的气候资料”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A.1月,海拔1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000米以上C.7月,海拔1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000米以上8.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9.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答案】7.C

8.D

9.D【解析】7.根据材料可知,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海南为热带季风气候,10月-次年3月为旱季,4-11月为雨季;1月降水少,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7月为雨季,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A错误,C正确;4月和10月为旱季和雨季的交换的季节,其活动轨迹不易追踪,BD错误。故选C。8.根据材料1980年建立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所以当前食物增多,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热带季雨林面积增大,B错误;无法明确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当地的病虫害是否增多,C错误;自然保护区中有山脊、道路等将其栖息地分割,使得猿群分布比较分散,影响其生存,D正确。故选D。9.基因技术应主要针对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根据材料,近些年海南长臂猿数量有所增加,不需要采用基因技术,A错误;道路建设,使栖息地更加破碎,不利于保护海南长臂猿,B错误;加强巡山会打扰其生存环境,人工驯化不利于野生习性的保护,C错误;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扩大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进而扩大其生存空间,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D正确。故选D。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③湖盆区构造沉降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A.湖岸线长度变短 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C.湖泊的面积稳定 D.沿岸区域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10.A

11.D【分析】10.读图分析,1973-2004年SD值呈上升趋势,说明湖岸线变曲折。水下地貌体出露会导致湖岸线更加曲折,SDI值会变大。①符合;湖岸土地沙化会导致湖岸线越来越曲折,②符合;湖盆区构造沉降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③不符合;人类活动强度减弱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④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读图分析,2010-2017年SD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读图分析,2010-2017年该湖泊水位上升,造成水域面积扩大,更多原来单一陆境生物环境区域变为水域和陆域交替环境,生境多样性增加。D正确;SD值上升说明湖岸线曲折,湖岸线长度变长,A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土地沙漠化减弱,B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C错误;故选D。玛纳斯河发源于天山北坡依连哈比尔尕山冰川地带,冰川融水对其有显著的补给调节作用,物质平衡变化是冰川消融和积累的综合体现,月均径流量与物质平衡具有协同变化规律。下图为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年物质平衡距平和累积距平及逐月物质平衡和径流变化”图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图表中(

)A.2002年冰川消融最弱 B.2008年冰川消融最强C.2009年冰川累积最多 D.2010年冰川累积最少13.导致4、5月份月均物质平衡达到最大正值的原因是该时期(

)A.气温最低 B.降水增加 C.植被增多 D.风力减少14.最大径流量出现在7月,而最大负物质平衡出现在8月的主要原因是(

)①7月降水量最大②7月降水对冰川消融有缓解作用,使得负物质平衡状态有所减弱③8月气温继续升高,冰川消融增多④8月降水在冰川表面大多为液态,导致负平衡有所加剧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12.C

13.B

14.D【解析】12.读图可知,距平值为正,表明期间冰川积累大于消融,距平值为负,则冰川消融大于积累。2009年累积距平最大,故累积最多,2006年消融最强,C正确,ABD错。故选C。13.4、5月份月均物质平衡达到最大正值,即玛纳斯河流域春季冰川积累更为显著。而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因素主要有气温及降水等。该地4、5月份气温回升,但冰雪消融相对较少,同时降水明显增多,仍存在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导致该时期月均物质平衡达到最大正值,A错,B正确;冰川地带植被一直较少,风力大小对冰川影响不大,CD错。故选B。14.最大径流量出现在7月,是因为该地7月气温高,冰川消融量大,且降水最多,使得该月径流量最大,①正确;最大负物质平衡却出现在8月,是因为7月虽降水最多,但气温没有8月高,降水(主要山地降雪)对冰川消融有缓解作用,使得7月负平衡状态有所减弱,②正确;而8月降水相对7月较少,气温相对偏高,冰川消融最强烈,同时8月份降水以雨水为主,在冰川表面大多为液态,导致负平衡有所加剧,③④正确;故最大负物质平衡出现在8月。综合上述分析,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植被不仅可以反映气候变化趋势,同时也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适应性。目前归一化植被指数(DVI)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数,干湿变化对植被生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目前常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来表征干湿状况,植被对干湿变化具有敏感性。下图为秦岭陕西段南北坡NDVI与SPEI相关系数随海拔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关于秦岭陕西段南北坡NDVI与SPEI相关系数随海拔变化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拔500m以下没统计数据,是因为人为活动干预强烈B.海拔500~800,随海拔上升秦岭南北坡相关系数快速上升,表明植被对干湿变化均越来越敏感C.海拔1200~1900m,北坡比南坡相关系数大,植被响应更加敏感D.海拔1900~2300秦岭南北坡差异较大,秦岭北坡相关系数上升,表明植被覆盖率更高16.导致海拔2500~3000m秦岭南北坡随海拔上升相关系数均快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植被覆盖率下降 C.降水减少 D.积雪增多【答案】15.D

16.A【解析】15.海拔500m以下人为活动干预强烈,不好统计自然植被生长状况;海拔500-800m,随海拔上升秦岭南北坡相关系数快速上升,表明植被对干湿变化均越来越敏感;海拔1200-1900m,北坡比南坡相关系数大,植被响应更加敏感;A、B、C说法正确。海拔1900~2500m秦岭南北坡差异较大,秦岭北坡相关系数上升,只能表明植被对干湿变化更敏感,不能说明植被覆盖率更高,D不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16.海拔2500-3000m秦岭南北坡主要植被由针阔叶混交林向针叶林过渡,针叶林相对于阔叶林对水分需求较低,导致随海拔上升NDVI与SPEI相关系数下降,A正确。植被覆盖率不能反映两者相关系数的高低,降水与积雪的多少不是此海拔区域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故B、C、D错。故选A。日光温室指三面厚墙,脊高2米以上,具有单斜坡面(透明材料覆盖)结构,其热量来源主要依靠太阳辐射的一类保护地设施。近年来,酒泉市出台奖补和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地在戈壁滩、砂石地、盐碱地、沙化地、滩涂地等不适宜耕作的闲置土地上建起了日光温室,生产特色农产品,并打造成了国家级戈壁农业示范基地。下图为酒泉农业示范基地日光温室实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图中照片拍摄于(

)A.早晨 B.上午 C.中午 D.下午18.三面厚墙的主要目的是(

)①保温蓄热②遮阴隔热③阻拦风沙④防火防盗⑤安全耐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19.为提升新冠疫情期间日光温室农产品的销售水平,酒泉市特别需要(

)A.建立“互联网+”物流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B.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打造特色高端农产品C.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政府采购水平D.大规模建设日光温室,提高农产品产量【答案】17.D

18.C

19.A【解析】17.图中单斜坡面向阳(朝南),地物的影子朝向东北,太阳位于西南方,结合太阳视运动规律,故选下午,D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D。18.西北地区冬春季节气候干冷,风沙大,三面墙体厚实牢固,可以保温、阻风沙,①③⑤正确,②错误;防火防盗不是主要目的,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⑤正确,故选C。19.新冠疫情对农产品线下销售影响大,所以特别需要利用网上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A正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打造特色高端农产品,是针对生产质量而言,非销售环节,B错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政府采购水平,影响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非良性发展,C错误;日光温室成本高,不宜大规模建设,D错误。故选A。二、综合题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答案】(1)海平面上升,消融区陆面上升。冰盖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冰盖消融后,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2)甲地位于基岩海岸,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导致陆面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岩层形变缓慢恢复,使得陆面上升;甲站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导致甲站陆面抬升。(3)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水拦沙,导致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4)甲站区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向南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分析】本题以海岸线的变化为背景,涉及海岸线位置变化方向、幅度及原因、陆面变化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1)先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盖消融,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随着海面和陆面的变化而变化,当冰盖消融快,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则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当冰盖消融完毕,冰川融水减少,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2)从海陆位置看,甲站位于基岩海岸,结合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从板块位置看,甲站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运动导致地壳抬升,使得甲站陆面抬升。(3)由图可知,乙站所在区域海平面上升,从人类活动角度入手分析,如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流域内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河口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4)由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由图可知,甲地海平面下降,可推测甲地海岸线向南移动,基岩海岸较陡峭,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由图可知,乙地海平面上升,故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河口三角洲地势平缓,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莱州湾(如下图)海域面积约为6967km2,每年海冰分布面积约为3600km2,海冰厚度约为15cm,封冻期近4个月。(1)分析冬季莱州湾海面易封冻的主要原因。(2)说明海面封冻对莱州湾海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答案】(1)纬度高,冬季受寒潮影响大,气温低;海水较浅;海域较封闭,海水流动性差;有众多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易结冰。(2)封冻后冰面的反射率增大,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下降;冰面阻隔海水蒸发,降低空气湿度;海水结冰,盐度增大;海面封冻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分析】本题考查海水的性质、海-气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莱州湾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纬度高,冬季西北风在半岛北部受到陆地地形阻挡,冷空气在莱州湾堆积,带来的降温幅度大,冬季受寒潮影响大,气温低,寒冷时间较长;由等深线分布可知,莱州附近海水水深不超过5米,海水较浅,受沿岸陆地和海底沙滩的影响,降温速度快,海水温度低;海域较封闭,海水流动性差,与外洋的暖水流交换少;由图可知,有众多河流注入,河水的稀释作用下,海水盐度低,易结冰。(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面封冻后,冰面的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较弱,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气温下降;海面封冻后,冰面阻隔海水蒸发,会降低空气湿度;海水结冰过程中,海水中含有的水分固化,而盐分大部分还是保留在海水里面,海水盐度会增大;海面封冻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阻碍空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使海水溶氧量降低,不利于海生动物的生长。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沙丘编号测量时间长度/m宽度/m高度/m①3月52.218.21.66月53.818.51.89月53.215.91.4②3月80.014.72.36月80.015.62.89月53.213.41.5③3月52.113.23.16月54.314.03.59月49.315.62.8(1)说出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2)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答案】(1)长度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原因是夏秋降水多,沙潮湿,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2)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树木减弱风力,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风速,风力搬运作用减弱。【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考查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1)长度先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3-6月,多西北风,风力作用强,使沙丘变长、变宽,变高。6-9月,多降水,沙丘潮湿,风力小,沙丘移动速度慢,长度和宽度及高度变小。(2)在河流两岸种树,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树木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风速,风力减弱,风力搬运作用减弱。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福建宁德被称为“中国大黄鱼之乡”。近年来,该地区养殖户数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扩大,养殖模式粗放,网箱密度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不断降低,给大黄鱼的生长带来了巨大威胁,对海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1)分析该海域养殖区水体中溶解氧含量降低的原因。(2)试对该海域养殖区的生态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因养殖规模扩大、养殖模式粗放、养殖密度升高,导致大黄鱼等水生动物大幅度增加,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同时大黄鱼等水生动物大幅度增加,消耗大量藻类等水生植物,致使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大大减少,使水体中溶解氧含量降低。(2)建议:科学规划养殖规模、严格控制养殖总量,在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水产养殖;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科学养殖;恢复海洋生态环境,在发展大黄鱼水产养殖的同时注重藻类等水生植物的养殖;加强监管,设立禁养区,对违规养殖进行综合整治。【分析】本题以福建宁德的海水养殖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生态保护与治理措施等知识点,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1)由材料信息可知,近年来,该地区养殖户数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扩大,养殖模式粗放,网箱密度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不断降低。该区域养殖规模扩大,养殖网箱数量增多,养殖密度增大,影响水体交换;高密度和粗放式的养殖方式导致大量鱼饵、鱼类的粪便堆积,其分解需大量消耗水体中氧气,所以该海域养殖区溶解氧含量含量降低。同时水生动物以水生植物为食,使水生植物减少,光合作用减弱,使水体中溶解氧减少。(2)可以从养殖区整治、养殖模式优化、养殖技术研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展开回答。在养殖区整治方面,需要进行科学规划、控制养殖总量,防止过高密度养殖,使水产养殖规模保持在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同时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科学养殖,加强养殖技术研发投入,形成科学的养殖技术;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藻类等水生植物的养殖,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等。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属构造断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布哈河、沙柳河、倒淌河等40多条河流注入该湖。13万年前青海湖还是个淡水湖,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湖东部的日月山及南部的青海南山等山峰上升隆起,使原与黄河相通的倒淌河倒流入青海湖。青海湖的湖水逐渐由淡水变为咸水。材料二

青海湖很美,不过是咸水湖,湖水不能饮用,很多人觉得太可惜了。考虑到青海湖东部距离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只有40公里,地势最低的地方比青海湖的湖面只高了70米左右,就有人突发奇想,是否可以挖通青海湖和黄河,把它们连起来,这样青海湖慢慢地就可以变成淡水湖了。材料三

青海湖周边地形图(1)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简述青海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的演变过程。(2)分析青海湖近二十年来水量增加的原因。(3)你是否支持人工方式挖通青海湖和龙羊峡水库,把青海湖变成淡水湖,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最初青海湖为外流湖,湖水为淡水,由于新构造运动,湖东部的日月山及南部的青海南山等山脉上升隆起,使倒淌河被堵塞,从而改变流向,湖水不再流入黄河;青海湖失去了外泄通道,变成了封闭的内陆湖,盐分不能排出;青海湖区是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强,风大,湖水蒸发快,经过漫长的岁月,盐分不断在湖内累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