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_第1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_第2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_第3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_第4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名篇品读一: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②。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燕策》)[注]①比:连续,接连。②莫之知:即“莫知之”(没有知道它的)。③顾:回头看。【微言大义】骏马因伯乐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是过于迷信权威,又是不可取的,我们还要注重实践,注重经验。【一试身手】文中有两个通假字,分别是:通;通。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欲卖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欲卖之欲穷其林C.人有卖骏马者齐之习辞者也D.愿子还而视之吾恂恂而起3.买马的人为什么会蜂拥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4.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文言方舟]“去”的释义①离开。如文中“去而顾之”,意为“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它一眼”;再如《岳阳楼记》中“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②距;距离。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③除去;去掉。如《捕蛇者说》中“去死肌,杀三虫”。[国学广角]伯乐其人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青少年。名篇品读二:朝三暮四宋有狙①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损③其家口④,充⑤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⑥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⑦,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选自《列子》)[注]①狙(jū):猕猴。②得:明白,知道。③损:减少。④家口:家中口粮⑤充:满足。⑥驯(xùn):顺服。⑦芧(xù):橡栗。【微言大义】这则故事并非批评狙公欺骗猕猴,而是讽刺像猕猴一样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蒙骗。【一试身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狙亦得公之心()(2)俄而匮焉()(3)先诳之曰()(4)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2.翻译下列句子(1)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2)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3.为什么猕猴“朝三暮四”即怒,“朝四暮三”即喜?4.从本文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文言方舟】“朝”的释义①读zhāo,作为名词,指早晨。如文中“朝三而暮四”,意为“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又如《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②读cháo,朝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③动词,朝见,朝拜。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国学广角]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逐渐演化,常用来指责反复无常、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相似的成语有“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小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名篇品读三:入海取沉水喻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心甚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世间愚人,亦复如是。(选自伽斯那《百喻经》)[注]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售:卖出去。④直:通“值”,价值。【微言大义】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要一步一步走才能成功。【一试身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方得一车()(2)诣市卖之()(3)卒无买者()(4)世间愚人,亦复如是()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文中“以其贵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B.策之不以其道C.以天下事为已任D.徒以有先生也3.翻译下列句子。(1)心甚疲厌,以为苦恼。(2)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文言方舟】“诣”的释义①前往;到……去。如文中“诣市卖之”,意为“前往集市售卖它”。②拜访,拜见。如《晏子使楚》中“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再如《桃花源记》中“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国学广角]说“沉香”沉香,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古时文人之间盛行焚香、烹茶、挂画、插花,当时这被称为“文人四艺”。苏轼就有诗形容沉香燃烧时的样子:“岂若炷微火,萦烟袅清歌。”名篇品读四:公冶长背诺世传公冶长①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②来报长③,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居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EQ\o\ac(○,4)。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言以对。(选自《青州府志》)[注]①公冶长:孔子的徒弟。②鸱(chi):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鹞腐。③长:公冶长。EQ\o\ac(○,4)邑宰:县官。【微言大义】本文讲述了公冶长违背承诺,独占死獐,并最终被逮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信守承诺。【一试身手】1.下面句子朗读节泰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鸱/又来报如前B.鸱又来/报如前C.鸱又/来报如前D.鸱又来报/如前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子食其肉()(2)鸱是以怨之()(3)长再三辩()(4)冶长无言以对()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我食其肠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B.其夫呓语不能指其一端C.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2)居几何,鸱又来报如前。5.读了本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示?并写出一句相关的孔子名言。【文言方舟】“遂”的释义①于是:就。如文中“众遂逮长见邑宰”,意为“众人就抓住公冶长,押送他去拜见县官”又如《桃花源记》中“遂与外人间隔”。②终于;竟然。如《郑人买履》中“及返,市罢,遂不得履”。[国学广角]一诺千金公冶长背弃诺言,遭到鸱的报复,体现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史记·季布列传》记载,以前有个叫季布的人,为人非常守信用,因此在当时就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后来人们便用“一诺千金”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非常守信用。一诺千金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推崇的美德。名篇品读五:济阴贾人济阴①之贾人②,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③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④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选自《郁离子》)[注]①济阴:郡县名。②贾(gǔ)人:商人。③浮苴(jū);浮草或浮麻之类。④盍(hé):何不。【微言大义】“人无信则不立”这句话用在这篇文章中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与人交往,估计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许诺;而一旦许诺,就要兑现,哪怕困难重重,也要想方设法去克服,不能中途反悔。【一试身手】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向许百金()(2)舟薄于石又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2)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4.下列表述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一个商人不讲信用,许百金而酬十金,最终逃脱了灭顶之灾的故事。B.本文揭露了商人狡猾奸诈、许金不酬的嘴脸,同时也讽刺了渔夫的见利忘义,贪得无厌。C.本文借一个商人翻船落水的故事,主要批判了渔夫唯利是图,乘人之危。D.本人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许金能酬、说话算话的贾人;财迷心窍、见死不救的渔者。5.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富人:渔者:[文言方舟]“则”的释义①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反倒”。如文中“则予十金”,意为“然而(商人)却给了(渔人)十两银子”;再如《两小儿辩日》中“及日中,则如盘盂”。②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如《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国学广角]“阳”与“阴”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上文“济阴”,即济水南面;江苏省的“江阴”市,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在淮河的北面。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恰与水相反。“华阳”,当在华山之南;“华阴”,当在华山之北。名篇品读六:言默戒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选自杨时《龟山集》)[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微言大义】本文通过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该说不说和不该说却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一试身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或旦而不鸣()(2)皆足取祸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A.恶其不祥,烹之唐人尚未盛为之B.故书之以为言默戒温故而知新C.孰从而烹之乎吾与徐公孰美D.恶其不祥其夫呓语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4.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文言方舟】“恶”的释义①憎恶;讨厌;不喜欢。如文中“恶其不祥”,意为“厌恶它不吉祥”;再如《鱼我所欲也》中“死亦我所恶”。②罪恶;邪恶。与“善”相对。[国学广角]古代报时文中提到古人用鸡打鸣识别时间。古代还有打更报时,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带来时间上的概念。此外还有“晨钟暮鼓”,指古时城内的报时法。又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可以用来形容寺院僧人的生活。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如陆游的“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名篇品读七:象虎①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②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③下。狐入遇焉啼而踣④。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⑤。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臣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駮EQ\o\ac(○,6)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吼而前,攫而噬之,颅磔⑦而死。(选自刘基《郁离子》)[注]①象虎:装扮成的假老虎。②詟(zhé):恐惧,害怕。③牖:窗户。④踣(bó):扑倒。⑤掎诸衢:把守在大道上。掎,牵制,这里有“把守”的意思。诸,之于。衢,大路。EQ\o\ac(○,6)駮(bó):传说中的一种猛兽。⑦磔(zhé):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微言大义】《象虎》写了一个楚人,以“虎”吓“狐”“豕”获得成功,他以为所有事情皆可照办,结果身亡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不看客观形势的变化,而机械移植、盲目照搬,就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一试身手】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狐入遇焉啼而踣。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楚人有患狐者()(2)被象虎以趋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2)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4.“马雷吼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是什么致命的错误导致楚人这样的下场?【文言方舟】“乃”的释义①于是,就。如文中“乃使作象虎”,意为“于是(他)让人做了一个假老虎”;再如《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②才。如《狼》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③你,你的。如《示儿》中“家祭无忘告乃翁”。【国学广角】“戈”及其他兵器上文“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其中“戈”是一种盛行于商朝至战国时期的主要用于钩、啄的格斗兵器,有横劈的作用,后泛指所有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名篇品读八:罴①说鹿畏䝙②,躯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昔云持弓矢罂火③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躯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躯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④搏⑤挽⑥裂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注]①罴(pí):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䝙(chū):兽名,古书上说的一种虎属猛兽。③罂火:用瓶子装着火。婴,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④捽(zuó):揪住。⑤搏:搏击。⑥挽:拿来。【微言大义】这篇文章写一个猎人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结果反而招来其他猛兽,最终被罴所食。全文生动的故事情节与严肃的立论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试身手】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躯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黑虎亦亡去。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罴之状,被发人立(通“披”)C.伺其至,发火而射之(点燃)B.为鹿鸣以感其类(感动)D.躯闻其鹿也,趋而至(快步行走)3.翻译句子。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言方舟】“食”的释义①吃。如文中“裂而食之”,意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再如《马说》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物。如文中“未有不为罴之食也”,意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又如成语“丰衣足食”③喂养。如《马说》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再如《捕蛇者说》中“谨食之”。名词作状语文中“被发人立”中的“人”意思是“好像人一样”,名词作状语。相类似的有《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意思是“像狗一样”;《小石潭记》中“斗折蛇行”中的“蛇”意思是“像蛇一样”。【国学广角】外强中干的典故选文和《黔之驴》表达的意思有相同之处,可以概括为:外强中千,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外国的马不好驾驭。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后用“外强中干”比喻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

参考答案一、马价十倍1.还旋贾价2.[解析]AA项中,第一个“之”为代词,代骏马;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的“欲”都译为“想要”。C项中的“者”都译为“……的人”。D项中的“而”都表修饰。3.因为伯乐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迷信权威,认为伯乐相中的马就是好马,所以会立即蜂拥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4.不要迷信权威,要有自主精神[参考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他)去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细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细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日不到这匹马的价钱成了原来的十倍。二、朝三暮四1.(1)心思,心意(2)缺乏(3)欺骗(4)你们2.[解析]翻译句(1)要注意“恐”译为“担心”,“之”无实义,“于”译为“对”。翻译句(2)时注意疑问语气,还要注意“若”译为“你们”,“足”译为“满足,足够”。[答案](1)担心猴子不听自己的话。(2)给你们吃橡栗,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吗?3.猕猴被表面现象迷惑,以为“朝四暮三”比“朝三暮四”吃得多。4.示例:①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②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参考译文]宋国有位饲养猴子的老翁,很喜爱猴子,养的猴子成群结队。(他)能了解猴子的性情,猴子也知道他的心意。(狙公)减少家里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粮食)不够了,(狙公)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担心猴子不听自己的话,先骗它们说:“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了吗?”猴子们都跳了起来,十分生气。过了一会儿(他)说:“给你们吃橡柔,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吗?”猴子们都高兴地拜倒在地上。三、入海取沉水喻1.(1)才(2)集市(3)最终(4)这样2.[解析]D例句中的“以”译为“因为”;A项中,“以”译为“来”;B项中,“以”译为“凭借”;C项中,“以”译为“把”;D项中,“以”译为“因为”。3.【解析]翻译时注意“意动用法”,以……为苦恼。[答案](1)(他)感到很疲劳厌烦,认为这样十分苦恼。(2)于是(他)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拉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4.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应有耐心和恒心。[参考译文]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他)把它运回家,前往集市售卖它。由于价格昂贵,最终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这车沉香木)都没能卖出去,他)感到很疲劳厌烦,认为这样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就将木炭卖出去了,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他)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拉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四、公冶长背诺1.A2.(1)你(2)这(3)辩护(4)回答3.[解析]DA项,代词,它的/代词,他,指公冶长;B项,代词,她的/代词,指各种声音;C项,难道/恐怕:D项,均为代词,指千里马。4.[解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1)句“然”解释为“然而”。(2)句状语后置,翻译时把“如前”放在“报”前面。[答案](1)然而他并不打算把肠给鹞鹰吃。没多久,鹞鹰又像往常一样来向公冶长报告。5.做人应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参考译文]世上流传公冶长这个人懂得天上百禽的语言。一天,有一只鹞鹰来报告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只死獐!你去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答应后就前往了,果然找到一只死獐,然而他并不打算把肠给鹞鹰吃。鹞鹰因此抱怨他。没多久,鹞鹰又像往常一样来向公冶长报告。公冶长又前往,远远看去,有很多人都围着一个东西在喧哗。公冶长以为它是一只死獐,怕别人夺走它,远远地呼喊道:“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了之后,才知道是一个死人众人就抓住公冶长,押送他去拜见县官。县令审问(他)公冶长再三辩解,县令说:“你刚才自己说'我打死的’,难道是欺骗(我的话)吗!”公冶长没有话可以应答。五、济阴贾人1.[解析]AA项中的“而”表转折。2.(1)刚才(2)靠近,引申为“撞击”3.(1)我是济水南面一带的大富翁,如果你能救我的命我给你一百两银子!(2)刚才你许诺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这未免不合适吧!4.B5.(示例)富人:言而无信,死有余辜。渔者:见死不救,贪得无厌。[参考译文]济水南面一带有个商人,渡河的时候他的船沉没了,(他)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大声呼救。有个渔人用船去救他,还没等到到那儿,商人就迫不及待地喊:“我是济水南面一带的大富翁,如果你能救我的命,我给你一百两银子!”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然而(商人)却给了(渔人)十两银子。渔人说:“刚才你许诺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这未免不合适吧!”商人勃然大怒,气冲冲地说:“你,一个打渔的,一天能赚多少钱?现在却突然得到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只好不高兴地离开了又一天,那个富人乘船从吕梁顺流而下,船撞到石头上,又翻了,而那个渔人就在那里看着。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啊?”渔人说:“这就是那个许诺给人酬金而不履行的人!(渔人)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富人,于是(富人)就被水淹没了六、言默戒1.(1)有的(2)招致2.[解析]BA项中的“之”都为代词;B项中的“故”意思分别为“所以”“旧的知识”;C项中的“孰”意思都为“谁”;D项中的“其”都为指示代词。3.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4.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