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从远古到秦汉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1页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从远古到秦汉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2页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从远古到秦汉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3页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从远古到秦汉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4页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从远古到秦汉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从远古到秦汉1通览主干知识2研学核心命题目录索引

3突破大题题型1通览主干知识知识建构阶段特征总特征先秦、秦汉时期(远古至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形成时期,在先秦早期文明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确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经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伴随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劳作方式。秦汉时期,政府将国家权力延伸至经济领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关系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古代朝鲜、日本等国家思想文化从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到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科技的繁荣,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周时期“敬天保民”思想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德治与法治之争、“百家争鸣”的现象;汉武帝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干知识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1)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①,源远流长,生生不息(2)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从渔猎采集到食物生产,原始农业产生;村落形成,人类生活渐趋稳定;原始手工业、商业产生(3)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分布广泛;三皇时代,神话色彩浓重;二里头文化遗址可能是夏文化遗存(4)禅让制: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荐首领的制度早期国家政治(1)发展①夏朝:禹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②商朝:实行内外服制③西周: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内容、以“家国同构”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成为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工具②(2)特点: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早期国家经济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井田制下集体耕作;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③;商周秉承“工商食官”经济政策;城市营建注重礼制文化(1)治国思想:夏商统治者以神权强化王权,西周统治者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体现了“民本”的政治伦理思想④(2)文字:商代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史料学考转换·回归教材1释概念

多元一体多元性是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一体性是指每个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2链高考

礼乐制度的目的(2021湖北,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3链高考

青铜铸造对南北联系的影响(2022全国乙,24)商、西周时期政治中心和主要诸侯国主要集中在北方,而重要铜矿集中在南方,青铜铸造的繁荣必然会促使南北方联系的加强。4深挖掘

周代“天命观”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周代的天命观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作出合理解释,与儒家民本思想有一定的渊源。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政治文明(1)列国纷争:分封宗法制逐渐瓦解①,为了扩张势力,诸侯国之间先后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2)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推动了华夏族的发展(3)变法运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②。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4)官员选拔:举荐和军功授爵制政治文明(5)社会治理①法治教化: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儒家主张利用道德礼义教化民众②户籍治理: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开始形成经济文明(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③,水利灌溉工程大量兴建(2)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思想文化(1)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中国政治伦理影响深远,老子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影响巨大(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④,影响十分深远(3)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⑤;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②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学考转换·回归教材1链高考

分封宗法制的瓦解(2023江苏,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武力兼并同姓方国”反映了分封制的破坏;“兼并同姓方国和好异姓民族”反映了宗法制的破坏。2巧联系

中央集权制形成以郡县制、官僚制为特点的中央集权制萌发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汉,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3链高考

铁犁牛耕的推广(2023全国乙,24)战国时期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源自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4链高考

百家争鸣各派主张(2023全国新课标,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三人在治国方略上的共同主张应体现在法治理念上,如“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5深解析

古代民本思想古代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民爱民、利民富民、忧民恤民。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政治文明(1)皇权至上①秦朝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②汉朝沿袭秦制,汉武帝设置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2)控制地方①秦朝“废分封,行郡县①”,设立乡里机构,中央直接控制地方②汉代分割王国的封地,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政治文明(3)官僚政治①秦朝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②秦朝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③汉武帝推行察举制④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制度,汉武帝时设刺史(4)民族关系①秦汉都加强了对匈奴的打击,稳定了北部边疆的安定②秦朝加强了对南方越族和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汉代设西域都护府,疆域进一步拓展经济文明(1)秦朝:延续了商鞅变法后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秦朝统一了车轨、货币和度量衡(2)汉朝①休养生息:西汉初年,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④,减轻赋税,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②汉武帝: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文化(1)秦朝“焚书坑儒”,产生了恶劣的影响(2)汉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⑤,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学考转换·回归教材1释误区

郡县制的推行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出现,同时,分封制仍在推行。秦朝的变化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链高考

秦汉的文书制度(2022河北,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3释概念

上计制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上计内容包括户籍财政、治狱惩盗、宗室名籍、边戍状况、地理行政、劝课农桑等。上计程序包括郡县上计、督邮巡计、丞相受计、御史核计、皇帝主计,又分为冬课、秋课两类。4释误区

“与民休息”政策体现的思想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是黄老无为思想在经济政策中的体现,不是儒家思想的指导。5链高考

西汉治国思想变化的原因(2019全国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现实统治需要。2研学核心命题高考风向标备考建议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考生必须掌握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关注不同类型的史料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尤其重视考古发现中实物史料的价值。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时期,考生必须掌握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变化的基本史实,理解其相互影响。3.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巩固秦汉开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维护统一王朝的统治,秦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识这些措施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及对以后历代王朝产生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西汉王朝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一直是高考的重点,考生要重点掌握。4.秦汉的治国思想与经济政策秦汉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其是西汉对儒学的尊崇。汉代的经济政策,如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一直是高考的重点,考生要重点把握并理解。微点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真题聚焦命题角度1

早期商业发展的表现1.(2024山东卷,1)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D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都是早期的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有了专门用于交换的媒介(货币),说明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和复杂,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和成熟,D项正确;陶釜、蚌器、骨角器等属于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无法体现商品交换,排除A项;指环、牙器、臂玉环等更多是装饰品,与商业发展关联不大,排除B项;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属于农业生产工具,无法体现商业发展,排除C项。命题角度2

新石器时代的特征2.(2024全国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D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遗址出现了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墓葬,有的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而且出现了礼器,这说明该墓葬所处时期出现了贫富分化,甚至阶级分化,可以得出当时已经处于原始社会的晚期,即新石器时代晚期,故选D项;旧石器时代尚未出现贫富与阶级分化,排除A、B两项;新石器时代早期尚未出现贫富分化,排除C项。命题角度3

西周时期的政治特征3.(2024湖南卷,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B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国人意见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这体现西周政治在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同时保留原始民主传统,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不等于决定军国大事,排除A项;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指国君利用神权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但材料仅强调国人舆论影响君主废立,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考向剖析1.考查重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考向解读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多样性、本土性,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基础,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必备知识点。【典例1】

(2024山东青岛城阳模拟)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出土了起源于山东地区的玉牙璋,源于长江中游肖家屋脊文化的玉蝉和柄形器,多见于山东龙山墓葬、陶寺文化墓葬和甘青地区的绿松石镶嵌器。这体现出二里头文化(

)A.私有制已经产生B.阶级分化较明显C.具有多元文化来源特征D.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形态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来自各地的物品,说明文明多元且存在着交流,多元文化汇聚于二里头遗址,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遗址或者墓葬有关于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信息,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早期国家形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2.核心概念——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考向解读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向传统国家演变在政治上的重要表现就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通过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对比,可以加强对实行官僚政治积极意义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贵族政治是指官职或爵位可以在家族内部世袭的政治制度,中国商周时期是较为典型的贵族政治,中古时期的西欧也存在典型的贵族政治。魏晋时期的士族制度也带有贵族政治的色彩,但是,从理论上它仍然属于官僚政治的范畴。

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选拔而产生,有一套严格的考察监督制度,官员都有一定的任期。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僚政治,形成了一整套官吏的选拔、考核制度。近代西方,随着封建制的瓦解,也建立了文官制度。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优化了国家治理,是历史的进步。【典例2】

(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西周时期,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且世袭权利仅作为贵族子弟可以进入政府的资格;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要想获得天子的册命则更看中个人的能力。这种做法(

)A.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B.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C.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D.导致了宗法观念的弱化A解析

世袭制是贵族政治的表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限制了贵族政治。“要想获得天子的册命则更看中个人的能力”有利于优化世官群体,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都是对贵族政治的改良,不是官僚政治,B项错误;扩大了统治基础的是官僚政治,C项错误;材料中的官吏任免仍然以宗法关系为基础,没有弱化宗法观念,D项错误。3.热点提示——“家国同构”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影响

考向解读

“家国同构”思想源自商周的宗法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家族观和国家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1)政治上:“家国同构”思想加强了家庭和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强化了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2)生活上:塑造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强调家庭成员和国家官员都要遵守“忠孝一体”“以孝为忠”等原则。(3)法律上:中国古代家族是法律最基础的执行单位,同时,家规也带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得到国家的认可。【典例3】

周人提出了“孝”和“德”的伦理思想。他们认为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德是处事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运用在政治上即是要求明察和宽厚。这说明(

)A.周人伦理观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B.天命观推动周人宗教理论形成C.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西周定型D.周人承认天意与人事相互制约A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周人的伦理思想明显受血缘关系的影响,这是西周推行宗法制的产物,故选A项;材料中的“孝”和“德”是伦理思想,而非宗教理论,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排除C项;材料中的“敬天、孝祖、保民”均为德治伦理思想的表现,它们没有相互制约,排除D项。模拟演练1.(2024山东临沂高三期末)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神树、人首鸟身像、纵目面具等文物,明显有着不符合中原文明的历史气息。而龙的崇拜、铜铃(青铜编钟的前身)、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等文物发现,则显露出许多中原文化基因的“蛛丝马迹”。这反映出(

)A.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密切C.古蜀国发展深受外部影响D.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解析

据材料“三星堆遗址……不符合中原文明的历史气息”“龙的崇拜……显露出许多中原文化基因”可知,三星堆遗址的文物特征与中原文明既存在差异又具有共性,这符合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D项;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并不只有一处发源地,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三星堆遗址与中原文化具有相似之处,但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密切”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古蜀国发展深受外部影响”,排除C项。2.(2024山东淄博一模)下面为商代王位世系图(部分),“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祖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这些做法表明当时(

)A.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B.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C.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D.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C解析

“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这是不区分直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表现,但是祖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而将旁系的“三公二父”排除在外,这是强化了直系血缘纽带关系,故选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排除A项;图示未涉及继承关系的来源,所以据此无法得出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商王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亲疏关系问题,不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问题,排除D项。3.(2024浙江宁波九校高三期末)下图的“大克鼎”是西周时期大贵族克用于祭祀他的祖父师华父的重器。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前半部分颂扬师华父的功绩,能够辅佐王室,于是周天子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重要职务;后半部分是记载周天子对克的任命和赏赐土地、奴隶等。由此可知,该时期(

)A.中央集权得到高度巩固B.主要依据家世门第选官C.注重政权与族权的结合D.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克鼎”一方面记录了政绩,维护家族荣耀,另一方面记录了周天子对“克”的任命和分封,可见当时注重族权与政权的结合,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集权得到高度巩固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故D项错误。4.西周建立后,统治者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将商人的失国归咎于商人德行的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收纳逃亡。这一做法(

)A.否定了商朝的正统地位B.掩盖了商灭亡的真实原因C.蕴含着民贵君轻的思想D.意在彰显西周建立的合法性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统治者认为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商人德行败坏,而西周更重视“德”,这意在强调西周取商而代之的合法性,故选D项;西周并未否定商朝的正统地位,而是强调商朝因德行败坏而灭亡,重视“德”的周取商而代之的合法性,排除A项;西周统治者认为商灭亡的原因是商人德行败坏,并没有掩盖商灭亡的真实原因,排除B项;材料强调西周统治者注重“德”,未体现“君轻”的思想,排除C项。微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真题聚焦命题角度1

礼制变化对统治秩序的影响1.(2024山东卷,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A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注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目的在于打破旧的宗法制、分封制,重构统治秩序,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限制贵族特权、以德行教化民众,排除B、C两项;打破宗法血缘关系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命题角度2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的影响2.(2023海南卷,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B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个体劳动取代了集体劳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繁荣,促进了社会人口的增长,军队人数必然增加,故选B项;军事理论只能影响作战的方式,对战争规模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排除C项;地形地势属于客观自然条件,短时期内很难发生明显变化,对当时人口规模和社会冲突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命题角度3

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3.(2024全国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C解析

道家的老子在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可见道家并不主张延揽人才,故选C项;儒家强调教育,可见对人才的重视,而且儒家强调积极进取,希望能够选贤与能,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排除A项;墨家强调“尚贤”,重视人才,排除B项;法家强调社会变革,重视有才能的人,排除D项。考向剖析考向解读

“百家争鸣”在近五年中考查明显增多,主要通过文献史料、具体事例等素材设置新情境,考查先秦诸子的思想,其中儒学的思想内涵和影响,以及与其他学派主张的联系与区别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战国时期,各学派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因为当时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化,针对社会的大变革持不同见解的思想派别涌现。在这些派别中,最著名的有儒、墨、道、法、名、兵、阴阳等家,其中又以儒、墨两家最为突出。其中儒家讲仁,墨家讲兼爱、非攻,道家讲道,法家重法,名家论名,兵家谈兵,阴阳家讲阴阳变化。各家学说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指向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应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典例1】

(2024山东潍坊高三期中)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故“亲亲而仁民”;韩非认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他们思考的出发点是(

)A.知识分子的价值标准B.重构秩序的人性判断C.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D.治理国家的策略要求B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如同水往下方流,所以要亲爱亲人、仁爱百姓,韩非则认为喜欢得到好处,讨厌有害的事物,这是人的普遍情感和行为倾向,所以治理百姓没有固定的方法,只有实行法治才能有效地管理人民,他们对于人性的不同判断,体现了在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儒家、法家对于重建统治秩序的思索,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孟子、韩非对于人性的判断以及如何加以治理,他们不能代表当时所有知识分子的价值标准,排除A项;孟子和韩非的主张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动荡分裂的具体现实而进行的思考,并不是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排除C项;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是结果,而非“出发点”,孟子和韩非的出发点是基于人性判断从而重构统治秩序,排除D项。2.考查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考向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侧重考查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如在生产工具、土地制度和劳作方式等方面的表现和各学派的思想主张。

政治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经济形成文化从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民族“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活动中逐渐交融,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典例2】

(2024重庆高三期末)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下的公田共耕制度逐渐不能维持。于是,诸如“相地而衰征”“作爰田”“初税亩”等一系列新的赋税制度应运而生。新的赋税制度的推行(

)A.有利于分封制的维系B.推动了铁犁牛耕出现C.有利于自耕小农产生D.保证了国家财政来源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井田制逐渐瓦解,新的赋税制度产生,租税形式由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土地私有,这有利于自耕小农的产生,故选C项;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故井田制的瓦解不利于分封制的维系,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3.史学前沿——“春秋战国走向统一的文化渊源”考向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分裂,却孕育了统一的因素,其中走向统一的文化渊源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由西周宗法分封制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有血缘同根、民族认同等,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维系统一的精神纽带。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典例3】

(2024浙江宁波高三期末)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

)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A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家争鸣存在“诸家杂糅”的现象,这是由于文化基础相同,故选A项;统治者并不支持百家思想,排除B项;“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百家除了杂糅还有争鸣,并未实现中华文化大一统,排除D项。模拟演练1.(2024山东滨州高三期末)下图为某学生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描述。其意在说明这一时期(

)◎诸侯争霸与华夏认同——纷争中有统一◎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动荡中有秩序◎诸子百家思想争鸣——争鸣中有共性A.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B.在渐进中完成社会转型C.充满着动荡与混乱D.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变革A解析

根据材料“纷争中有统一”“动荡中有秩序”“争鸣中有共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认同趋势加强,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有了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思想上百家争鸣,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A项正确;这一时期,社会转型尚未完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这一时期孕育着新的生机,而不是动荡混乱,排除C项;D项强调的是生产力的作用,而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变革,排除。2.(2024江西景德镇期末)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D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战国时期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农牧业还未出现商品化趋势,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瓦解,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转变,排除C项。3.(2024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将“尧舜禅让”作为极力褒扬的美德,但却遭到法家的质疑和批判,韩非则认为权力的传递是“舜逼尧,禹逼舜”。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对禅让的质疑毫无历史依据B.韩非的观点更符合客观事实C.真相因时间久远而无法得知D.现实政治诉求影响历史解读D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韩非作为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主张的君主集权思想都需要一个历史典故来证明其思想的合理、合规性,因此韩非反对儒家传统对尧舜时期权力和平转让的禅让制的歌颂,转而提出尧舜的禅让是暴力相逼的结论,这是韩非出于现实政治诉求而解读历史的结果,D项正确。微点3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巩固真题聚焦命题角度1

秦代文书行政的标准化1.(2024甘肃卷,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C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代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并且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以法律为保障,这就实现了文书行政的标准化,C项正确;文书的制作和统一文字度量衡无关,A项错误;文书制作以法律为保障,这是正常的国家治理措施,并不能说明秦代依靠严刑峻法统治,B项错误;文书制度是秦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措施,涉及中央与地方,并不仅限于地方治理,D项错误。命题角度2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2.(2024湖南卷,2)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D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与楚地风俗不同,但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未能充分考虑到楚地等六国旧地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地方统治缺乏根基,容易引发反抗,尤其是楚地民众表现出更强烈的反抗情绪。汉初汲取秦亡教训,认识到像楚地这样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不同,通过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定程度上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才能更好地安抚民心,稳定统治,D项正确;虽然楚地反秦声势最大,但不能因此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A项错误;“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的说法过于绝对,秦统一六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项错误;秦朝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不能简单地说不适用于楚地,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的统治方式在楚地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C项错误。命题角度3

东汉晚期的政治特点3.(2023山东卷,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A解析

根据题干“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可知,在东汉后期,从统治者到士大夫阶层都竞相追求享受,体现出此时期政治的衰颓现象,故选A项;根据题干“任意坐卧”可知从统治者到士大夫阶层都追求个人享受,与“戒奢尚俭”无关,排除B项;虽然牛是当时农业耕种的主要动力,但是题干述及的却是“牛车慢、稳”,而不是强调耕牛的作用,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在东汉后期,社会确实出现了地主豪强政治,如地主庄园经济、豪强拥兵自重等,但是题干所述现象与地主豪强政治无关,排除D项。考向剖析1.核心概念——刺史制度

考向解读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设置刺史,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典例1】

(2024山东临沂一模)汉武帝设置的刺史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的秩品,他的权力却很重,监察二千石守相而无所顾忌。但是他对于郡国守相的举劾必须通过年终回京师向中央汇报,并经三公审核以后才能作出处理。由此可知,刺史的设立(

)A.限制了郡国守相的行政权力B.保障了地方长治久安C.提高了对地方监察的有效性D.导致了三公权力膨胀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设置刺史,虽然其品级较低,但是权力却很重,可以监察二千石守相,但是为了防止行为不受控,规定其举劾行为必须向中央汇报,经过三公审核后才能处理,这既保证了刺史对地方的监察权,同时也规范了监察权的行使,即提高了对地方监察的有效性,故选C项;刺史行使监察权,不会限制郡国守相的行政权力,排除A项;“保障了地方长治久安”夸大了刺史的作用,排除B项;“三公审核以后才能作出处理”说明审核是三公的职责,不会导致三公权力膨胀,排除D项。2.考查重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及影响

考向解读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高频考查内容,高考多以历史概念的分析、新情境和新材料设计进行考查,突出时代特色,如汉代的推恩令和刺史制度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必须重点掌握与此相关的知识点。(1)削弱诸侯势力:颁布推恩令,推恩王国诸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2)打击地方豪强:汉武帝一方面采取强制迁徙的措施,同时任用“酷吏”镇压豪强、游侠,加强了中央集权。(3)监察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和豪强势力进行监察,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加强中央军力:汉武帝先设置八校尉,皆为常备兵。后增设期门军、羽林军,建立了中央常备部队,加强了中央集权。【典例2】

(2024河南三门峡高三期末)汉初,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能由其嫡长子继承,汉武帝时改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同时,推私恩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A.解决了诸侯国内部的矛盾B.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C.扩大了汉帝国的统治基础D.促进了汉朝统治疆域的扩大B解析

根据材料“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列侯”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解决了”说法错误,推恩令会加剧诸侯内部的矛盾,排除A项;察举制的推行为汉政府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排除C项;推恩令是将诸侯王的封地分为几部分,由其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并没有扩大汉朝统治疆域,排除D项。3.命题热点——汉武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

考向解读

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交往和民族交融。友好交往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交融。这部分知识点高考涉及较多,多以新情境的创设、具体史实的呈现等形式考查。(1)坚持以武力为基础:汉武帝继位后,逐渐改变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坚持武力征服。(2)优抚归顺部落首领:为分化匈奴,汉武帝对归顺汉朝的匈奴首领给予优抚,重用提拔。同时,极力拉拢西域各国,东西夹击匈奴。(3)发展生产,实行屯田:为了解决军粮运输问题,汉武帝在边疆地区屯田,就近解决军粮问题,同时,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4)继续和亲,增进互信:汉武帝对东夷、南越也实行和亲政策,但是,这种和亲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之上。【典例3】

(2024江苏扬州模拟)西汉王朝册封西南各族内部头领为王、为侯,通过他们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据此可知西汉地方治理(

)A.改土归流,巩固统治B.因地制宜,政策灵活C.强化举措,民族自治D.重视边疆,注重公平B解析

西汉通过册封当地各族头领的方式管理少数民族,实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故选B项;改土归流属于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管理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非“民族自治”,排除C项;题干显示西汉采用因地制宜的措施来灵活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从而加强自身的统治,并不能体现注重公平,排除D项。模拟演练1.(2024山东济宁一中高三检测)下表为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采取的部分措施。其措施旨在(

)序号举措(1)灭赵后,迁赵王迁于房陵(今湖北房县)(2)灭魏后,徙魏大梁都于丰(今江苏丰县)(3)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加强各地经济交流C.加快六国文化融合D.削弱地方割据因素D解析

题干提供的材料表明,秦在统一过程中,将诸侯国的原统治者迁到其他地方,这是防止他们联合本国原有的贵族等势力反抗秦的统治,这是秦削弱地方割据因素,服务于巩固统一的重要举措,故选D项;社会阶层流动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发生的变化,经济交流属于经济方面,文化融合是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以其传统文化为基础,根据需要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都与秦统一六国的主题不符合,排除A、B、C三项。2.汉武帝初置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汉成帝时刺史不遵循诏条,超越权限的行为时有发生,他们按照自身的意愿参与地方政事;西汉后期,刺史越权行为更加普遍。这种转变反映出(

)A.吏治腐败问题日益严重B.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已经解除C.地方行政效能得到提高D.刺史由监察官向政务官转化D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在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能是监察,到汉成帝时期,刺史不时地超越其权限,“按照自身的意愿参与地方政事”,到西汉后期,其越权行为“更加普遍”,据此可知,该变化反映出刺史职能的转变,即由监察官逐渐发展为政务官,故选D项;题干所述史实反映的是刺史职能的变化,与吏治腐败无关,排除A项;题干所述史实是刺史职能的变化,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无关,排除B项;题干虽然述及了刺史参与地方政务,但是并没有述及其结果或影响,排除C项。3.(2024山东新高考联合测评高三12月联考)自秦至西汉前期,官吏的来源主要有军功、郎官等多种,但未形成常态化、稳定的选官制度。西汉中期以后,官吏的选拔注重孝廉、茂才、贤良文学之士,逐渐形成了完备的选官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B.国家集权体制的强化C.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D.农耕经济的繁荣发展B解析

自秦至西汉前期,未形成常态化、稳定的选官制度,西汉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完备的选官制度,这反映了西汉以来国家政权稳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方面的统治逐步制度化,选官也是其表现之一,所以上述变化体现出国家集权体制的强化,故选B项;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是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决定选官制度化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只是汉代统治逐步制度化的前提条件,不能作为选官制度化的本质反映,排除C项;农耕经济在汉代有较大发展,这是政治上选官制度化的一个物质基础,也不是其本质反映,排除D项。微点4秦汉的治国思想与经济政策真题聚焦命题角度1

秦朝的经济政策1.(2024湖北卷,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员不能实行苛刻的徭役抢夺百姓春夏农时,这说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视农业生产,延续了秦国的耕战国策,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统治措施比较合理的一方面,不能表明秦朝统治残暴严苛,C项错误;秦朝崇尚法家,并非儒家,D项错误。A命题角度2

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2.(2023广东卷,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

根据材料“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可知,陆贾借助舜治理国家的经验表达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迎合了汉初社会凋敝、亟须恢复生产的社会需要,故选A项;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黄老无为思想的体现,排除B项;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与尊崇儒术所强调的积极有为的思想相违背,排除C项;汉初统治者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干预,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D命题角度3

汉代经济政策的利与弊3.(2022天津卷,2)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解析

“以均输调盐铁助赋”的意思是用均输令所征收的商业运输税以及调盐铁专营收入补贴赋的不足,这属于汉武帝时期在财政方面的开源行为,“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则说明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开支巨大,所以国家的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其原因由材料看是当时只注重了开源,而未做到节流,故选D项。考向剖析1.核心概念——盐铁官营

考向解读

西汉时期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也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

“盐铁官营”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盐铁专卖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C【典例1】

(2024江西赣州模拟)汉武帝时期,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兴办地方手工业,先后在郡国设置盐官、铁官、工官、服官、铜官等,控制了地方的经济命脉。这些措施(

)A.引发了地方诸侯王的离心反叛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为汉反击匈奴袭扰创造了条件D.推动了私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反击匈奴袭扰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强化,排除B项;盐铁官营等措施打压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2.考查重点——汉代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

考向解读

汉代的经济政策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多采用列举表格数据的形式加以呈现,尤其侧重对币制改革、专卖政策、重农抑商等的考查,是考生重点掌握的必备知识。

(1)休养生息: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汉初,政府适当限制大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为使重农政策落到实处,对于勤劳耕作的农民减免赋税,实行以农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2)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3)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有利于国家统一,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平抑物价,达到平稳物价、增加朝廷收入的双重效果。(5)“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阻碍了商业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6)清查户口: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推动了东汉初期“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典例2】

(2024云南玉溪一模)汉武帝时期,废除秦半两钱,而铸三铢钱,后来又完全禁止地方郡、国铸钱,专令上林苑三官铸钱,同时下令诸侯国之前所铸钱币皆“废销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