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史料解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史料解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史料解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史料解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史料解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1.弃医从政

医术救人所济①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行。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②

【解读】1883年爆发的中法斗争,清政府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激起了大张旗鼓的人民爱国运动,推动了当时日趋激烈的维新思潮。孙中山认为“中国人已经有相当的觉悟”,更加仔细考察和剖析日益腐败的清朝政府,认为只有推翻满清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曾向友人表示:“余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这也促使孙中山从“医人”转变为“医国”之路。材料显示:①孙中山已经从时局中抓住了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看出改革政治才是救国救人之根本途径。②他对清政府已特别悲观,有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趋向。③体现了他投身政治和报国救民之决心。【注释】①济:对困难的人赐予帮助。②陈少白:原名闻韶,后改名白,字少白,号夔石,广东新会人。1905年任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兴中会革命史要》是陈少白于1929年完成的,主要记述了兴中会的革命历程。2.《上李鸿章书》当今风气日开,四方毕集,正值国家励精图治之时,朝廷勤求政理之日,每欲以管见①所知,指陈时事,上诸当道,以备刍荛②之采……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是治国之大本。……只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事,保我藩邦。……伏维我中堂佐治③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犹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用敢不辞冒昧,夸夸其谈,为生民请命,伏祈择施行,天下幸甚。──《孙中山全集》④第一卷【解读】《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于1894年1月所写,先后经陈少白和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等作文字上润色。定稿后,6月偕陆皓东赴天津向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投书,未获接见。这是一篇赶超西方国家的建设宏图,它产生在一百多年以前,是特别难能珍贵的,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借鉴价值。它是孙中山热切希望变更中国社会思想和行动的最初反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孙中山看出当时清政府“中体西用”政策之弊端,呼吁政府能实行自上而下的中心政治变革。②孙中山希望得到李鸿章的提携,以便能帮助积弱的清政府获得新生。③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正是维新运动趋于高涨的年头,改良主义在那时还有其毋庸置疑的先进性,孙中山提出的一些建议大抵没有超出当时维新派的争论范围,还没有突破改良主义的束缚。④同时也应当看到,孙中山当时的确孕育着推翻清朝,革新政治的倾向。【注释】①管见:谦词,指自己的看法。②刍荛:旧时供应看法的人谦称自己。③佐治:协助,治理之意。④《孙中山全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大陆上首次编辑出版的孙中山全集,由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收录了孙中山执笔的各种著作、电函以及口述的书文等,均属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第一手资料。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兴中会上则因循①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②!夫以四百兆③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孙中山全集》第一卷【解读】这段材料为郑东梦所著《檀山华侨》中杨刚存所写《中国革命党在檀小史》(转录何宽藏原件)。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受到很大的刺激,深刻地相识到了李鸿章之流的贪鄙。加之中日甲午斗争的爆发,严峻的民族危机再次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严酷的现实消退了孙中山对清朝政府中某些人物的幻想,进一步激发了他的革命意识。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的火奴鲁鲁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第一个团体──兴中会。材料显示:①孙中山对清政府彻底无望,剧烈指责了清朝政府的罪行,指出了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②孙中山创建的兴中会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中国传统的会党形式所绽开的反对清政府的第一个革命组织;它是从改良中国社会的屡次失败中首先觉醒的民间的组织;它是反对腐败的清政府、志在推翻封建制度、创立合众政府力气的集聚地;它使中国革命史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中国革命再也不是散乱而无组织的了。③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第一次向中国人民表露了推翻清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志向。【注释】①因循:遵照旧制之意。②抚膺:义愤填膺。③四百兆:为四亿之数。4.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在一个大型集会上,同盟会正式宣告成立。以“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这个团体通过了黄兴①起草的章程,选出了三十个人来领导三个部,它们是仿效美国政府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的。东京被指定为总会所在地,在五个地区部门之下设立各省分会。湖南人把他们自己的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献出来作为新的组织的机关刊物。这样,同盟会就初步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政党的一切特征的党──一个等级制的结构,一个纲领,一个宣扬机构和一个行动安排。──[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解读】甲午斗争中清政府的惨败,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愈益尖锐的社会冲突,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无望于清朝政府,这时,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分子,革命主动性日趋高涨。从材料可以看出:①同盟会已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革命团体。在普遍性和广泛性方面,打破了以各省为界限组织革命团体的惯例,它是真正统一的全国性的革命组织。②同盟会实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隐私会社的封建宗法习气得到了彻底消退。这说明它已经具有了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形态。③同盟会有着全体成员认可的党章、党纲和其他各种规定。这使革命者目标明确,使革命组织在严明的纪律约束下呈现出整体的力气。④同盟会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注释】①黄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又字克强。他文武全才,既有彪炳一代的功勋,又有斐然成章的文采,著有《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5.辛亥革命〔材料一〕武昌起义成功后,组建新的革命政权的任务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依据原定的程序,革命成功之后,即建立军政府,由都督任军政府首脑。这样,10月11日上午,当武昌城的战斗基本结束之后,革命党人便聚集到谘议局①开会,协商建立军政府,但在确定军政府都督的人选时遇到了难题。黄兴、宋教仁②、孙中山等都不在武昌……就提议推黎元洪③为都督,汤化龙④为民政总长,大家一样表示赞成,都督人选就这样定了下来。──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材料二〕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孙中山制定了许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面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⑤有意制造事端,逼迫革命派让步。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公开出面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派进行恫吓。在帝国主义的威逼下,多数革命党人屈服了。随后,南北双方达成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府,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且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帝退位,其次天,袁世凯声明赞同“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宣布解除临时总统的职务。5日,临时参议院确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至此,国家政权全部被袁世凯夺去,成立仅三个月的南京临时政府结束。──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⑥【解读】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从维新与革命、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考察辛亥革命,对这一20世纪中国发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远历史变革作了深化细致的描述。武昌起义的成功,是在全国革命条件成熟时取得的,反过来,又推动了全国革命的高涨。革命推动了全国各地的起义和暴动,汇合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巨大洪流,最终推翻了反动的清王朝。材料显示:①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推动这次革命快速走向高潮中起了很大的作用。②民族资产阶级的懦弱性在革命中也表现得特别突出:面临着如此广泛和迅猛发展的革命高潮,资产阶级革命派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坚毅的领导核心。同盟会组织很不健全,缺乏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纲领和把革命推向前进的革命步骤。他们胆怯 帝国主义出面干涉,又恐惊农夫群众把反封建斗争深化下去对自己不利。他们希望赶快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尽量缩短革命的历程,取得廉价的成功。③资产阶级的立宪派在革命形势高涨的压力下,把自己乔装装扮成革命的拥护者,利用自己在各省咨议局中所取得的地位,想方设法地钻进革命政权中,窃取革命果实。他们和旧军阀官僚勾结在一起,施展种种阴谋阴谋,最终窃取了革命果实。④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社会前进了一步。【注释】①谘议局: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过程中于1909年起先在各省设立的地方询问机构,是各地方采集舆论的场所,事实上不能行使依法应享有的权力。②宋教仁:字遯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4年与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1913年3月20日,国会召开前夕,袁世凯指使赵秉钧派人将其暗杀,时年仅32岁。③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县夏店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黎元洪被革命党人强迫推举为湖北都督。北洋军阀时期曾任北洋政府总统。④汤化龙:字济武,湖北蕲水(今浠水)人,闻名立宪派人士。1918年出国考察,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遇刺身亡。⑤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实行帝制,改元洪宪。1916年6月6日,这位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最终在举国上下的唾骂声中死去。6.颁布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孙中山只能寄希望于用法律来约束袁世凯。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约法在颁布之前,具有与宪法同等的效力。依据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同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分;中华民国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关于政府组织形式,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①、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待国会成立后参议院解散,其职权由国会行使;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等;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样,政府组织形式就不是总统制,而是实行内阁制,这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以保障民国的实现,真可谓专心良苦。──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解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更,南北议和即将达成,清帝退位在即,临时大总统将由北洋军阀头子、专制野心毕露的袁世凯继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束缚袁世凯的手脚,防止他的专制,匆忙制定出《临时约法》,企图以此来保卫中华民国。从《临时约法》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①国家机构权力关系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这较之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于皇帝和各级行政长官个人,无疑是历史上的大进步。②资产阶级分权制度,在革命前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在革命后则有防止专制主义复辟和个人独裁的进步作用。它是保证资产阶级民主和政治稳定的有力工具,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③《临时约法》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成果,是中国立法史上仅有的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的国家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法地位。【注释】①参议院:北洋政府议会,最初为一院制,后改为两院制,前者名参议院,后者名国会。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7.宋教仁之死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对时局有些心灰意冷。而同盟会负责人之一的宋教仁,仍旧对通过政党的“合法”活动,在国会里争取多数就可以驾驭实权抱有幻想。1912年2月15日,他以同盟会为基础,与官僚政客组成的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四个小政党合并改组而为“国民党”。当北京第一次国会实行选举时,国民党在众议院和参议院所得的议席占了肯定的多数。这是袁世凯所不能允许的。3月20日,在袁世凯授意下,赵秉钧①派遣特务武士英在上海沪宁车站枪杀了刚要北返的宋教仁,发生了振动全国的“宋案”。──尚明轩《孙中山传》【解读】军阀统治下是无法实现民主共和制度的,宋教仁的一厢情愿的做法一方面导致了他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揭露了袁世凯的真实面目。这则材料说明:①袁世凯窃取政权后,革命分子大多对他抱有肯定的幻想。②“宋案”的发生也揭露了袁世凯所标榜的“赞同共和”完全是自欺欺人,真正目的是为了个人独裁。【注释】①赵秉钧:字智庵,河南汝州人。曾任北洋军巡警特务头子,中日甲午斗争后成为袁世凯的爪牙。8.孙中山与“二次革命”“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从血淋淋的教训中看出袁世凯的真实面目,决心武力讨袁。孙中山的主见,遇到了国民党反袁军事打算未完成的不利状况,因而,起先时并没有得到国民党上层领导人的支持。先是黄兴不同意,坚持要通过法律程序,查明真相;后来,胡汉民①又以“时机未至”拒绝首先在广东宣布独立,陈其美②等也以没有海军防守,反对先在上海举兵独立。他们的迟疑不决,忍辱退让,使袁世凯的气焰益发嚣张。1913年6月,袁世凯派兵南下进攻国民党人。在北洋军阀的进攻威逼面前,南方各省国民党人不得不仓促应战。7月12日,李烈钧③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举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了。斗争起先后,南方各省讨袁军却不是北洋军的敌手。这时涣散无力的国民党,已经失去号召力,不行能广泛地发动和组织群众了。就是在军事上,起兵讨袁的各省之间也缺乏统一指挥,而帝国主义又主动出来支持袁世凯,德国还派了军官,出动了军舰,帮助袁世凯军队作战。所以,在帝国主义和袁世凯军队的猖狂进攻下,形势越来越不利,独立各省一个个先后被北洋军攻陷。9月1日,国民党人据守的最终一个主要据点──南京陷落。这样,“二次革命”不到两个月就完全失败了。──尚明轩《孙中山传》【解读】“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为了从袁世凯手中夺回辛亥革命果实所进行的一次武装斗争。这段材料显示了:①孙中山从“宋案”中看出了袁世凯的真实面目,但是大多数革命党人却迟疑不决。②国民党内部组织涣散,凝合力不强,无法形成统一的战线。③国民党没有自己的武装力气是最大的弱点,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还要依靠自己的军队。④帝国主义与军阀相互勾结也给革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若要取得革命成功,必需同时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注释】①胡汉民: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1911年11月广东独立时被推为广东都督,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晚年标榜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见。②陈其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字英士,浙江吴兴人。1915年2月在上海策动武装反袁,遭袁世凯忌恨,1916年5月18日在上海寓所被袁派人刺杀。③李烈钧:原名烈训,又名协和,字侠如,号侠黄,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溪坪源村人。1915年12月,李烈钧为反对袁世凯称帝隐私回到昆明,25日与唐继尧、蔡锷揭起护国讨袁旗帜,任护国军其次军总司令。9.“二十一条”“二十一条”要求分为五号。第一号,关于山东省四款,要求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给他国,准许日本修建自烟台(或龙口)连接胶济路的铁路,增开山东省内各主要城市为商埠。其次号,关于“日本国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享有优越地位”,共七款,要求承认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日本人有居住往来、经营矿山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均延长至99年。第三号,关于汉冶萍公司①,共两款,要求把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不得自行处理,旁边矿山不准公司以外之人开采。第四号,关于“切实保全中国领土”一款,要求中国政府允准全部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第五号,共七款,要求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的建筑权让与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日本人在中国有传教之权,等等。──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其次编【解读】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派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和日本代表日置益隐私谈判,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从“二十一条”的内容可以看出:①日本在向山东省进行经济扩张,同时,还意味着要把战略要冲的山东省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为瓜分中国作打算。②日本要一手操纵和限制中国当时最大的铁矿山和炼铁企业。③日本要把我国东北和内蒙变成它的殖民地。④日本意欲限制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及领土,从而达到最终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的目的。【注释】①汉冶萍公司:全称“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10.护国运动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原君主制度,自称“皇帝”。此举遭到全国上下一片声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揭露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并联络各方力气进行武装讨袁。西南地区的新军阀唐继尧①,在滇军广阔官兵坚决反袁的推动下,隐私进行着反袁的筹备工作,随后又受到梁启超②、蔡锷③等进步党人的怂恿,于1915年12月25日,首先宣布云南独立,爆发了反袁运动,也就是“护国运动”。他们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捍卫共和国国体为宗旨,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热情支持下,护国军和各地反袁军经过艰苦战斗,击败了北洋军。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四川、陕西等省相继响应,纷纷起义,参与护国讨袁。海外华侨也纷纷发表宣言、通电,进行声讨。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的心腹将领也起先分裂。被迫无奈下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在众叛亲离、楚歌四起的状况下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护国运动取得了成功。──尚明轩《孙中山传》【解读】材料显示:①“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化民心,复辟帝制已经没有市场。袁世凯如此做法,只是在作茧自缚。②讨袁的主力军队依旧是军阀,因此护国运动虽然成功,但是仍难以摆脱军阀统治的局面。③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不允许帝制的复辟,即使是袁世凯的嫡系力气也对复辟不满,袁世凯逆世界潮流的复辟是必定失败的。【注释】①唐继尧:云南省会泽人,1905年参与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参与发动云南起义。不久,堕落为封建的西南地方军阀,成为云南地方实力派的核心人物,滇系军阀的头子。②梁启超:近代思想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名饮冰室主子,广东新会人。因参与戊戌变法而成为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③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民国初年军事家,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后在讨袁护国运动中出任第一军总司令。11.第一次护法运动段祺瑞①重新上台后,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倒行逆施,在短短的一年中导致了多幕丑剧──督军团叛乱、张勋②复辟、临时约法和国会遭到遗弃。严酷的现实使得孙中山意识到“不良之因素一如既往,仍在从内部危害中国之命脉”。……孙中山确定在广州树起护法义帜。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军政府,召开了国会特别会议,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③为副元帅。孙中山苦心孤诣地培植这支部队,在财政上主动支持。但是1918年初,西南军阀和政客妄图架空和取代军政府,孙中山与之进行了斗争。由于军阀的勾结,孙中山于1918年5月向国会辞去大元帅一职,并发表通电,追述了护法运动的短促过程,痛切地指动身人深省的客观存在:“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下旬,孙中山离开广州,第一次护法运动,至此告终。──张磊《孙中山论》【解读】张磊所著《孙中山论》探讨探讨了孙中山一生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第一次护法运动虽然在广东失败,但孙中山亲创的援闽粤军却在闽西南打下一片江山,建立了闽南护法区,在一段时间内取代广东,成为民主革命的大本营和依据地。这使孙中山在艰苦卓绝之中,看到了新的希望,预见到光明的将来。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①民主法制是不行能在军阀统治下实现的。②军阀之间冲突重重,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是不能取得护法成功的,军阀的性质也确定了它不会全力支持孙中山。③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但在一系列的失败下,他彻底看清了军阀的本质,也使他明白了创建自己的军队的重要性。【注释】①段祺瑞:北洋军阀时期皖系军阀首领。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袁世凯下台,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并逐步接管了中心政府的全部军政大权。②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武昌起义后,在南京屠杀民众数千人,顽抗革命军,败后退至徐州一带。为表示效忠清王朝,所部禁剪辫子,时称“辫子兵”。1917年6月,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冲突,率3000辫子兵,借“调停”于6月14日进北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7月1日,张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③陆荣廷:旧桂系军阀首领,原名亚宋,字干卿,广西武鸣人。护法运动中,指使桂系军阀、广东督军莫荣新等阻挠、破坏护法运动,策动改组护法军政府,排挤孙中山,终使护法夭折。促成国共合作12.《孙文越飞联合宣言》1923年1月初,俄共与共产国际①确定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支持民族革命运动和弃吴联孙。1月26日,俄共代表越飞②在上海与孙中山发表了关于中俄关系的联合宣言,即《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该宣言中,孙、越在中俄关系上初步达成以下看法:1.孙中山认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可以成功之状况也”。越飞完全同意孙中山的见解,并且以为中国最急最要的问题是实现民国的统一,获得国家的独立。俄国则可以赐予救济。2.为明确中俄外交的同等地位,孙中山要求越飞重申1920年9月27日俄国对中国通牒列举的原则,即俄国政府打算且情愿抛弃帝政时代中俄条约之基础,另行起先中俄交涉。3.中东铁路维持现状。4.越飞正式向孙中山宣称:“俄国现政府决无亦从无意思与目的,在外蒙古实施帝国主义之政策,或使其与中国分立,孙博士因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缘为中国实际利益与必要计。”──《孙中山全集》第六卷【解读】陈炯明的叛乱使孙中山看到依靠军阀是不行能取得革命成功的,同时,俄国革命的成功,使他看到了希望。《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是苏俄真正联孙的起先,并答应赐予孙中山两百万金卢布经济救济的要求,但苏俄对孙中山的西北安排不作明确表态。公开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是越飞的主见。这又与越飞此前在北京未能打破中俄会议僵局的两大课题(外蒙撤军、中东铁路)有关。材料显示:①在苏联的斡旋下,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共产党与国民党起先了第一次合作。②孙中山情愿接受苏联的建议,同时他也对苏联有肯定的防备之意。③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受苏联支配的地位,而苏联看重的也是当时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④苏联的救济也不是全无代价的。【注释】①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②越飞:阿道尔夫·阿卜兰莫维奇·越飞,俄国革命家,布尔什维克政治家,苏联外交家。1922年7月,越飞被任为驻华全权代表。到中国后在上海与孙中山会面,后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起先发展国民党与苏联及共产党的合作关系。13.第一次国共合作〔材料一〕1923年6月中旬,共产国际代表参与了在广州实行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探讨国共合作的问题。经过激烈的辩论以后,在马林①的压力下,第三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决议,这项决议变成了为进行党的活动的铁的组织的一部分。代表大会规定,中国共产党必需集中其全部活动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应当承认国民党是运动的领导和核心,国民革命运动正是围围着这个核心而组织发动起来的;应当允许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应当在工人中间,特殊是在农夫中间加强和扩大国民党的影响;应当实行主动措施把国民党改造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性的政党。──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材料二〕探讨中,包括胡汉民、汪精卫②、廖仲恺③等在内的大多数代表均不赞成在国民党章程里增加禁止“跨党”的条文。廖仲恺指出:“加入本党的人,是否诚意来革命的,此外即不必多问。”共产党员之加入,“是本党一个新生命”,“是与我们同做国民革命工夫的”。这样,大会通过对国民党章程的探讨,就正式确认了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同时保留共产党党籍。──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解读】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原先始终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并极力争取这些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但是这些国家对中国革命的看法,却使孙中山越来越悲观。孙中山从逆境中沉痛地感觉到过去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军阀势力是靠不住的。与帝国主义的看法相反,苏俄政府并不因为孙中山遭到失败而变更对他的支持。在陈炯明叛变时,苏俄政府的全权代表马林正在广州,同孙中山商谈国共合作问题。孙中山下决心实行联俄政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共产国际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②中国共产党当时还不太成熟,对权力的要求不大,但是已经有了防备国民党之心。③国民党内对国共合作看法不一,但是支持的力气还是占据多数。④也显示出为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国共两方最终求同存异,走向合作。【注释】①马林:原名斯内夫利特。1920年8月列宁任命他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在马林的推动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②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广东番禺人。1927年4月,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一度与叛变革命的蒋介石进行争权斗争。1938年12月离开重庆,经越南河内去南京,发表“艳电”,公开与日本合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出名的汉奸之一。③廖仲恺:原名恩煦,字仲恺,广东归善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他是一位宏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14.孙中山与黄埔军校黄埔建军的酝酿,可以上溯到1921年末。其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桂林会见了打算北伐的孙中山。在涉及广泛内容的会谈中,马林提出了“要有革命的武装核心,要办军官学校”的建议。这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陈炯明的叛变中,孙中山明白了建立军队的重要性。在1924年召开的标记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下令筹办军校。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一间新型的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①)建立起来。它的成立为革命武装培育了大批军事、政治骨干。同时在军校中一些黄埔师生在革命征程中跨进得更远,对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不行磨灭的贡献。──张磊《孙中山论》【解读】孙中山在一系列的失败后,相识到驾驭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的重要性,在苏俄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参与下,1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