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沪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沪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沪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沪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C.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2、1929—1931年部分国家商品进口总额和税率变化情况。

(各国商品进口总额指数:1929年=100)。美国日本日本

商品进口总额指数平均进口。

税率。

(%)

商品进口总额指数平均进口。

税率。

(%)

商品进口总额指数平均进口。

税率。

(%)平均进口。

税率。

(%)1929年10013.710010.81006.641931年47.4917.986.215.255.739.04

对上表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缓和帝国主义间的矛盾B.破坏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C.各国贸易壁垒使国际贸易萎缩D.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3、下列交通成果源于德国的是A.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B.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C.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D.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4、宋代出现“医政”的概念,政府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设立医学机构,培养医学人才。政府还设立义冢来掩埋无主尸体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形成了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的系统化福利体系。这反映出宋代政府()A.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B.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C.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D.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5、一些研究机构估计,在未来十年,几乎所有的劳动性岗位都将面临人工智能的替代挑战。当然,人工智能在劳动环节对人类的替代并非坏事,相反是对人类的一种解放。这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A.导致大量失业者产生B.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C.加剧全球科技的竞争D.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6、中国人口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后迅速增加,一系列的上谕和省府告示劝谕北方农民大规模种植甘薯,以便渡过饥荒。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B.中国土地面积的扩增C.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D.欧洲人开辟的新航路7、元《王祯农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包孕着古今罕见的歌咏各种农器的系列诗作与插图,描摹了各种农田器物的样态,晕染出一代农学家身体力行于科技救民;科技助农的真切形象。下列诗句和下图相符的是。

A.牛磨人俱转,车旋水即流。争如霖雨足,所至息人牛。B.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C.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D.从来激浪转筒轮,却恨翻车智来仁。谁识人机盗天巧,因凭水力贷疲民8、下表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7.0%

38.0%

55.0%

1980

2.5%

33.4%

64.1%

2006

1.0%

20.0%

79.0%

下表反映出A.美国产业结构的不均衡B.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D.新科技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9、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32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食品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食品安全自古以来也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公共治理问题。

材料一《礼记王制第五》记载了周代有关食品安全保障的规范:“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这一规定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食品安全管理的规范。据《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盗而食者,不坐。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也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以故杀法”。为了加强管理和监督,宋代政府颁布法令让商人们组成“行会”,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同时在法律上继承唐律的规定,对腐败变质食品的销售者给予严惩。

——摘编自李建军、史玉丁《食品安全规范的历史及其伦理思考》材料二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食品法,起因是德国人弗雷德里克阿卡姆对伦敦出售的许多面包进行了化学分析,并在1820年出版《食品掺假以及监测方法》一书,指出在面包中使用明双漂白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任命化学家查尔斯M威斯利尔在新成立的农业部任职,开始分析食品;肥料、杀虫剂和其他农产品的化学成分。1906年,美国“社会丑事揭发派”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纪实小说《丛林》,向公众揭示了美国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黑幕。据说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读后深受触动,随后就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因此创立美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简称FDA),负责对美国境内所有人食用的食品和药品进行安全评估。

——摘编自李建军、史玉丁《食品安全规范的历史及其伦理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相比,近代西方食品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其历史作用。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二战后的世界谷物贸易材料一表:表:19501983—。年世界谷物贸易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地区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83年北美(美国)+23+39+56+131+122拉丁美洲+10+4-10-3西欧-22-25-30-16+2苏联东欧000-46—39非洲0-2-5-15-20亚洲-16-17-37—63-71注:+为出口,一为进口——[美]世界现察研究所《世界状况》材料二美国政府农业补贴情况(单位: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富裕为美国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机会我们必须最具积极性和建设性地利用这一机会,使粮食援助活动成为美国更有用、更有效的外交政策工具。——1961年1月2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工作备忘录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世界谷物贸易的变化进行解读。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豆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蔬菜,同时它也是人们喜爱的美食。2014年12月,农业部提出了马铃薯的主粮化战略,小土豆翻身进军主粮界,引发公众热议。在全球人口暴增的年代,使他们不致挨饿的那些美洲作物,最初其实是很低贱的食物,但天灾人祸的危机,为马铃薯创造了良机,马铃薯的特性正符合危机时人类的需求;如今,马铃薯是全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都能生长;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植物学家、改革人士、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开始想到用马铃薯解决危机。1641年英国入侵者在爱尔兰杀人放火捣毁庄稼,大多数农作物颗粒无收,惟有马铃薯在地下安然渡过了战火和严冬,使爱尔兰人得以渡荒抗灾。爱尔兰成为欧洲第一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方。正如上述在爱尔兰所见,战争、饥荒把马铃薯打入了中欧、东欧。对于准备战争的政治家而言,它是军队最理想的粮食。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今天波兰和德国东部,积极推广马铃薯。最终这种作物征服全欧洲。——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1)依据上述材料说明马铃薯在近代欧洲成为一种主要粮食的原因和影响。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4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口岸—腹地”空间秩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口岸—腹地”空间秩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12)口岸形成了现代式的功能性城市;(3)口岸城市的外部市场准入度高;(

)口岸城市与内部市场联系密切。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具体的城市或地区为例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所列城市或地区符合图示秩序,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摘编自方书生《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与内容》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城市化水平简表。朝代。

年代。

城市化率(%)

战国。

公元前300

15.9

西汉。

2

17.5

唐。

745

20.8

南宋。

1200年左右。

22.0

清。

1820

6.9

1893

7.7

7.7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10.6

1957

15.4

15.4

1978

17.9

17.9

1983

21.6

21.6

1984

23.0

23.0

1990

26.4

26.4

2010

47.5

47.5

——资料来源:赵冈著《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和《中国统计年鉴》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趋势,任选某一时段指出其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2分)17、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8、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分析】

【详解】

自行车出行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锻炼身体,因此自行车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说明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故答案为D项。中国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排除A项;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2、C【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和相关数据可知;在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壁垒,企图转嫁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但是也导致国际贸易萎缩,进而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形势,C项正确;西方国家提高关税的行为恶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于1947年10月30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并未爆发世界大战,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3、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德国1932年修建的,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是日本新干线,排除A项;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是美国T型车,排除C项;日本青函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排除D项。故选B项。4、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政府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设立医学机构,培养医学人才。政府还设立义冢来掩埋无主尸体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形成了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的系统化福利体系”可知,宋朝政府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巩固了封建统治和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政府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宋代政府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人民至上”不符合封建社会,排除C项;材料中的“医政”没有监管职能,排除D项。故选A项。5、B【分析】【详解】

从材料“人工智能在劳动环节对人类的替代并非坏事,相反是对人类的一种解放”可知,作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将人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导致大量失业者产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工智能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与“加剧全球科技竞争”无关,排除C项;人工智能并不能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6、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一系列的上谕和省府告示劝谕北方农民大规模种植甘薯,以便渡过饥荒”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高产作物番薯引进中国,缓解了中国的饥荒问题,D项正确;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存在,并不是只有康熙年间的土地政策,排除A项;中国土地面积并未得到扩增,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化与种植甘薯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7、C【分析】【详解】

由图可知是高转筒车,C用的是自然力,根据“居高还复倾”可见是高转筒车,符合题意;A是牛转翻车,排除;B用的是人力也是翻车,排除;B错误。D是水转翻车,“人机盗天巧”一句看出劳动人民凭借智慧让翻车凭借水力省了人力,排除。故选C。8、D【分析】【详解】

从材料可知,美国的第一、二产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比例上升,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生产力提高的结果,D正确。表中美国各产业的结构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A错误。材料中没有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对比,B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比例,而不是数值下降,C错误。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9、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32分)11、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礼记王制第五》记载了周代有关食品安全保障的规范”可归纳出起源早;根据材料“这一规定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食品安全管理的规范”可归纳出立法保障;根据材料“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也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以故杀法”可归纳出处罚细致;严格;根据材料“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可归纳出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2)不同:根据材料“起因是德国人弗雷德里克阿卡姆对伦敦出售的许多面包进行了化学分析”可归纳出重视科学检测手段的应用;根据材料“1906年,美国‘社会丑事揭发派’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纪实小说《丛林》”可归纳出公民和媒体的直接参与。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提升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及为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有益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解析】(1)起源早;政府重视立法保障;处罚细致;严格;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2)不同之处:重视科学检测手段的应用;公民和媒体的直接参与。

历史作用: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推动了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提升了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为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12、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新世界”“旧世界”和帆船图片等信息可知其表达的是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一中新旧世界交流的主要事物从新航开辟的相关内容和历史意义这两个角度来解读作答。

(2)结合美洲农作物的特点,从对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人口变化,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对自然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解析】(1)解读: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2)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13、略

【分析】【详解】

谷物贸易变化:根据材料一“1950—1983年世界谷物贸易变化情况”可知,从1950—1983年,北美(美国)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远超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逐渐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谷物贸易体系;而西欧在1950—1983年由粮食进口区转变为出口区;其他地区的谷物贸易变化数值为负,说明其他地区主要以粮食进口为主。解读:根据1950—1983年各个地区谷物贸易变化,结合国际国内局势予以解读。美国方面:可从第三次科技革命、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农业补贴政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国实施粮食援助战略等方面分析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原因;西欧方面:可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西欧经济一体化等角度分析西欧粮食进口区转变为出口区的原因;苏东方面:可从斯大林模式僵化等角度分析粮食大量进口的原因;亚非拉方面:可从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分析粮食大量进口的原因。最后,对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谷物贸易体系进行辩证评价,可知这一体系在战后一段时间内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短缺;但它是建立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上的,加剧了亚非拉国家对美国的经济、政治依赖,威胁世界粮食安全等等。【解析】谷物贸易变化: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逐渐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谷物贸易体系:西欧逐渐由粮食进口区转变为出口区;其他地区主要以粮食进口为主。

解读:从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角度分析。20世纪中叶;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美国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实行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助推农业经济的发展;冷战时期,为稳定西方阵营;争夺第三世界国家、遏止和削弱苏联,美国实施了粮食援助战略。(任答2点)

从西欧;苏东、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情况的角度分析。苏联和东欧地区因为僵化的苏联模式;导致农业经济的衰退;西欧国家在二战中遭受巨大破坏,战后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伴随着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西欧逐渐由粮食进口区转变为出口区;(正反两方面任选其一即可)二战后实现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人口大量增长,发展工业化的愿望迫切。

从对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谷物贸易体系认识或评价的角度作答。这一体系在战后一段时间内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短缺;但它是建立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上的,加剧了亚非拉国家对美国的经济、政治依赖,威胁世界粮食安全。14、略

【分析】【详解】

(1)“原因”,依据材料信息“马铃薯在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都能生长;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得出:马铃薯易于种植,产量高;由材料信息“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得出: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由材料信息“正如上述在爱尔兰所见,战争、饥荒把马铃薯打入了中欧、东欧”得出:战乱的影响和战争的需要。“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有助于维持人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解析】(1)原因:马铃薯易于种植;产量高;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战乱的影响和战争的需要。

影响:有助于维持人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五、论述题(共2题,共14分)15、略

【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口岸形成了现代式的功能性城市”;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得出论题:近代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阐述:从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得出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经济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城市功能逐渐增强,成为引领对外开放和经济转型的中心口岸。从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得出上海经济的发展吸引长三角地区民众进入上海,也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上海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西方经济侵略分析,得出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也加速了长三角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江南地区民族工业发展起来,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

最后总结,得出“口岸—腹地”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转型。【解析】示例:论题:近代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阐述: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经济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城市功能逐渐增强,成为引领对外开放和经济转型的中心口岸。上海经济的发展吸引长三角地区民众进入上海,也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上海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也加速了长三角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江南地区民族工业发展起来,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

综上所述,“口岸-腹地”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转型。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纵观整个材料来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是同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关于论题选择可选择任意时间段,提取相关信息,结合上述分析的因素进行论述即可,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解析】示例一:战国到南宋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达到最高。

从战国到唐朝;商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城市率提高。比如战国的“市井”为代表的商业区;汉代商运发达和以“市”为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的形成、唐朝定时而聚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草市也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都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南宋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同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了街市、夜市、晓市、草市等,吸纳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直接监管,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苏州、湖州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发达的农耕经济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示例二:清朝城市化率下降到最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