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浙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浙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浙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浙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10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B.目前,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C.微信和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与功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D.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日媒称超过六成的中国人因为钓鱼岛争端拒绝日货,该结果反映出中国人的感情和行动对钓鱼岛问题产生了巨大影响.B.交管部门开展“两整一治”专项行动,切实减少和预防道路安全事故,保障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C.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都源于作者平时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知识的积累.D.国庆大假期间,我国多地出现抢购商品房的现象.一些不法商人乘机哄抬价格,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坚决打击不法行为,稳定房价.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著作,也是一部散文著作。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如《崤之战》B.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C.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基石”,其中《归园田居》《饮酒》等最具代表性D.“赋”这种文体,讲究文采和韵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宋代的赋进一步趋向散文化,如欧阳修的《秋声赋》.现代散文的“赋”是“赞”、“颂”之意,如峻青的《秋色赋》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此余之所得也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当其欣于所遇D.而今安在哉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6、何乃太____

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古义:____7、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____,____。8、《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的句子:____,____。9、《夜雨寄北》一诗中虚写,表示想象团聚的诗句:____,____。10、在《雨巷》中,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里,他希望遇到的是“____/____”。(戴望舒《雨巷》)11、文天祥(1236~1283),____(朝代)大臣,杰出的____、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遗有____二十七卷。1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迁____________________惑____13、解词。

干瘪:____

胚芽:____

绯红:____

迷惘:____评卷人得分三、诗歌鉴赏(共8题,共16分)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祈求。

蔡其矫。

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

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

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

跌倒有人扶持;

我祈求同情心--

当人悲伤;

至少给予安慰;

而不是冷眼竖眉;

我祈求知识有如泉源;

每一天都涌流不息;

而不是这也禁止;那也禁止;

我祈求歌声发自各人胸中;

没有谁要制造模式;

为所有的音调规定高低;

我祈求;

总有一天;再没有人;

像我作这样的祈求!

(1)诗人在这首诗中祈求的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

(2)诗人以“祈求”开始,以“不再祈求”结束,是否矛盾?为什么?15、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赛。

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始返楼兰①国,还向朔方②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③集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宁知班定远④,犹是一书生。【注】①楼兰: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一带,后改名鄯善。②朔方,汉代所设的边郡,在今内蒙古。③白羽:指白旄,一作用白旄牛尾装饰竿顶的旗。④班定远,指投笔从戎的班超,因功封定远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诗人用“忽闻”两字写出了惊讶;又用“天上将”来写将军的不凡,为下文军民一致他再次出征边塞作铺垫。

B.“黄金装装战马”以下六句;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具体描写了将军再度出征边塞沙场征战的情景。

C.诗人巧用动词;如“集”;“开”、“列”等,来描写军阵场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D.第九;十句的景物描写;以嘹亮的号角声和军旗上闪耀的春色来渲染战斗的激烈悲壮,军队高昂的士气。

E.全诗运用了夸张;比喻以及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古别离。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马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注:毵毵:柳枝浓密下垂不那:无奈。

(1)下面对诗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______

A.诗歌首句;作者如实地写出春天的景色,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

B.“酒半酣”三字丝毫看不出离别;写出了诗人喝酒正酣的状态。

C.第三局用“更”“指”两字;写出作者信马挥鞭的动作,画面栩栩如生。

D.第四句进行想象;将要去的江南,春色怡人,尽是欢乐。

E.全诗色调鲜明;音节和谐,语言流畅华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从全诗看,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如何表现“别离”之情的?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概括“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2)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这一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18、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咏史(其五)

【晋】左思。

皓天舒白日;灵景①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②来游?

被褐出阊阖②;高步追许由④。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注】①灵景:日光。②欻(xū):忽然。③阖:宫门;④许由:传说尧时的隐士。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诗的第一;二句写晴朗的天空;耀眼的阳光普照神州大地。

B“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以仰视的角度写王侯宅第,场面宏大。

C.诗的前六句不是单纯的风光描写;它反映了当时王侯的奢华生活。

D“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的悔恨。

E“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虚实结合,写得豪迈高亢,雄健劲挺。

(2)“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19、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贺新凉•游西湖有感。

[宋]文及翁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①;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②未遇,傅岩未起③?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④;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注释】①椐宋人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载:“洛阳以园林著称;多名花奇石。”宋徽宗爱石,曾从浙中采集珍奇观赏石,号花石纲。②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相,后佐武王灭商。③相传傅说原是傅岩地方的一个筑墙的奴隶,后成了商王武丁重用的大臣,天下大治。④指才华横溢的林逋自命清高,只知“梅妻鹤子”,退居孤山,不问国事。

(1)现实中西湖的面积并不小;为何词人却说只是“一勺”呢?

(2)请简要赏析下阕的表现手法。2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余:______

②须晴日:______

③妖娆:______

④竞:______

⑤略输:______

⑥风流人物:______

(2)上阕“望”字;依格律当领起四句,据文义,则领起哪几句?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6)概括全词内容,上阕大笔挥洒,______,下阕纵横议论,______。(均不超过8个字)21、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喜雪二首(其一)

曾巩。

欲休还舞任风吹;断续繁云作阵随。

已塞茅蹊人起晚;更迷沙渚鸟飞迟。

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

太守不辞留客醉;丰年佳兆可前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喜”是这首时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却处处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展现出天空阴云密布;大雪漫天飞舞的景象。

C.诗的三;四两句写雪后清晨的景色;以“人起晚”“鸟飞迟”写出了雪后的静美。

D.颈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大雪融化,化作雨水,润色山川的景象。

E.全诗先从视觉上刻画;后从听觉上描绘雪景,融情于景,充满诗情画意。

(2)这首诗赋予了雪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卷人得分四、其他(共1题,共9分)22、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评卷人得分五、写作题(共2题,共12分)23、别了______;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别了”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它既可以写与“别了”相关的人,也可以写与之相关的事或物。既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回顾过去,畅想未来,抒发感受。一间老屋、一个教室、会引起你多少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要求:自己把题目补充完整,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少于800字。24、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试题分析:A知——智,厌——餍。B说——悦,蚤——早。D反——返,倍——背。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析】【答案】C2、C【分析】A项;句式杂糅,“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句式杂糅,”把“发射了”改为“发射的”;

B项;成分残缺,介词“在下”滥用导致主语残缺,可去掉“在下”;

C项;没有语病。

D项;语序不当,“尽管但”的主语不一致,故关联词应用在主语前,故“七月与安生”应放在关联词“尽管”之后.

故选:C.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解析】C3、C【分析】A.主客颠倒;“中国人的感情和行动对钓鱼岛问题”主客颠倒,应是“钓鱼岛问题对中国人的感情和行动”。

B.语序不当;“减少和预防”语序不当,先“预防”后“减少”。

C.表述正确;

D.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为“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故选:C。

此题考查了辨析并修改病句.句子一般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成分残缺一般主要表现在主、谓、宾和修饰成分的残缺.句子成分赘余,指句子中出现了表达相同意思,起相同作用的成分或不必要的成分.

主语残缺:

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例如: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

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例如: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去掉“通过”或“使”.【解析】C4、A【分析】A;“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著作”错;《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故选A

考查文学常识;要利用零碎时间勤于记忆。

对古代文学常识,可以以时间为轴线按照先后顺序记忆不同时期典型的作家作品,抓住作品特点强化记忆。【解析】A5、C【分析】解析:

例句;状语后置句,“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应是“于其址舍”,句子翻译为: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A项;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句子翻译为:这就是我(王安石)(这次游山)的收获;

B项;省略句,在“随”后省略了“之”,代指别人,句子翻译为:(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C项;状语后置句,“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应是“于所遇欣”,句子翻译为:当他们对于所接触的事物感到欣喜时;

D项;宾语前置句,“安在”宾语前置,应是“在安”,句子翻译为:而如今又在哪里呢?

故选:C

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解析】C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6、愚笨愚拙【分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平时要积累常见的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法。“何乃太区区”是“你怎么(竟然)这样没见识”的意思,“区区”就是愚笨愚拙的意思。

【点评】古今异义词由于其语言流变的情况相当复杂,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有词义的强化和弱化,有词义的转移和词情的改变,掌握起来有时也就更加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把握命题人重课本,重迁移的命题意图,绷紧不以今义释古词的这根弦。解决这些并不困难。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分析】【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本题要留心“莺”“啄”字的写法。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分析】本句要注意“亦”“残”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分析】本句要注意“剪”“烛”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10、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分析】要注意“愁怨”的写法,“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11、南宋民族英雄《文山先生全集》【分析】【分析】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12、xǐqiáocuìhuáng【分析】【分析】此题主要检查对文中字音的掌握情况,要分清形近字、形声字。13、干而收缩,不丰满植物胚的组成部分之一,能发育成植物幼苗的茎和叶鲜红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因分辨不清而不知所措。【分析】【分析】本题是对词语的解释;如果有语言环境就要在语言环境下解释。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胚芽:植物胚的组成部分之一,能发育成植物幼苗的茎和叶。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迷惘:因分辨不清而不知所措。

【点评】对实词要依语境解释。三、诗歌鉴赏(共8题,共16分)14、略

【分析】

(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此题考查分析和鉴赏诗歌主旨的能力。

现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1.领会意境;综合分析,整体阅读防片面。

现代诗歌鉴赏中;有些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答题时,应整体阅读;把握原诗、看清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分析,领会意境,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2.把握意象;咀嚼重点,深刻体味辨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该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咀嚼重点,感受情感内容,辨出真伪来。

3.分析技巧;品味表达,以小见大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是运用象征或其它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的技巧,抓住这些技巧和关键性的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加以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一类考题。【解析】解析:

(1)本体解答时可通读全诗;将诗人祈求的内容分层归纳,即可得出答案。前三句“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说明诗人时祈求自然环境和谐;“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祈求的时爱情的自由不被讥笑;“跌倒有人扶持”到“而不是冷眼竖眉”这五句祈求的是人间温情;“我祈求知识如泉源”到“那也禁止”四句祈求的是知识传播不被禁止;“我祈求歌声发自各人胸中”三句,祈求的是言论自由;结尾两句则表达了对自由民主的正常生活的渴望。

(2)本题解答时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答出开头和结尾是否矛盾,然后阐明理由。从全诗来看,诗人在开篇提到的“祈求”,祈求的是正常的民主自由的生活,也就是说这样的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结尾诗人又说“我祈求,总有一天,再没有人,像我作这样的祈求!“,也就意味着诗人所期盼的生活实现了,所以说诗人的”祈求“是前后一致的。

答案:

(1)作者祈求的是自然环境和谐;爱情自由、人间温暖、知识传播不被禁止、言论自由等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正常的生活需求。

(2)不矛盾。结尾“我祈求/总有一天;再没有人/像我作这样的祈求”,正是对前面一连串祈求的否定,祈求是为了不再祈求,深化了主旨。

赏析:全诗共用了7组“我祈求”;用强烈的气势与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于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七组“我祈求”中,第一;二组分占一行,第三组占了两行,第四组占了四行,第五、六、七组占了三行,这样一个一、一、二、四、三、三、三的结构,错落有致,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同时,两组一行与三组三行在诗歌的首位也形成一种整齐美。具体到每一组内部,诗人也注意构成一种节奏感,比如,第一行、第二行,“炎夏有风”与“冬日少雨”,“红”与“紫”之间,第三组“爱情不受讥笑”和“跌倒有人扶持”之间也构成了一种对仗关系,使得本首诗整体呈现出“散落”情致的同时,也在细节上有了“对仗”的美妙。

同时;诗的结尾:“我祈求/总有一天,再没有人/像我做这样的祈求”,不仅是对全诗诗意的一种转折,同时一是一种总结,似乎在提醒人们,诗人所祈求的事物都是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事物,诗人所祈求的是一种社会和人生的常态。于是,讽刺效果出来了,既然社会和人生的常态都在祈求之列,可知社会和人生处在如何荒谬的境遇里。

全诗以议论为主;并不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意象见长,这似乎是那个时代诗人们创作的普遍倾向,这使得该诗在理解上不会受到较大的阻力,那些喜欢在诗歌中寻求繁乱深奥的意象群的读者在读者首诗歌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诗味较淡。但是,诗贵乎真诚,作者用一颗赤诚的心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这份精神实在正是诗人的精神。同时,本诗的意象诸如“风雨”;“花朵”、“爱情”、“同情”、“泉源”、“歌声”等,在今天看来可能过于简单,但是在那个只有黑白两色的年代里,还是能够给人纯美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归宿。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的“我祈求歌声发自各人胸中/没有谁要制造模式/为所有的音调规定高低”,道出了诗歌的某种真意。一般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分为三种思潮,分别是现实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和现代主义思潮,相应地,诗歌也可以大致分为现实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这首诗歌兼具现实主义诗歌的醇厚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激越,可能缺少现代主义诗歌的那种玄奥与深刻,但是正如诗人所说的那样,歌声应该发自个人胸中,没有人应该为诗歌制造模式,规定高低,现代主义诗歌在发生史上虽然处在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后面,但是诗歌都是“我手写我口”,并不存在高下之别,读者在读这首诗歌时候,只要看诗人是否完美的表达出了自己心中所想,在表达的过程中,是否真诚,倘若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这正是一首好诗。15、略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B项“具体描写”错,这里是想象将军出征边塞的情景。D项“战斗的激烈悲壮”错,这两句突出大战即将胜利。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后面的注意总结概括对将军的赞美;羡慕;对将军战场得胜的期许以及自己对建立功业的渴望的情感。

答案:

(1)BD

(2)①对将军的赞美;羡慕。(2分)②对将军战场得胜的期许以及自己对建立功业的渴望。(2分)

译文:

忽听得天上降下将军;在边塞再次纵横驰骋。刚刚从楼兰之国归来,马上又奔向朔方边城。战马披挂上黄金铠甲,白羽旗下召集了神兵。按星月分布摆开天阵,据山川形势排列地营。晚风吹来军中的号角,春光耀眼军旗在飞动。哪里知道定远侯班超,他原来还是一介书生。

赏析:

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位将军再度出塞,姓陆的县令写诗赠别,诗人遵循该诗原韵,运用描写;想象、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段,热烈颂扬了将军的爱国精神。

诗人一落笔就以“忽闻”两字表达了意想不到的惊叹;同时,又用“天上将”盛赞了将军的神武智勇。为下文写他再次驰骋疆场的壮举作了铺垫。三;四句,紧承第二句,以“始返”与“还向”相呼应,简洁流畅地表现了将军的西征北战,奔驰不息。他刚从遥远的“楼兰国”返回,现在又要奔赴数千里之外的“朔方城”。但是为了安邦御敌,这个以赫赫战功赢得天将之称的将军急国家之所急,不贪图安逸享乐,品德非常高尚。

“黄金装战马”以下六句;是设想将军再度出塞后的战斗生活,诗中没有表现军旅的艰辛,也没有渲染战斗的激烈悲壮,而是突出表现了将军的指挥才能,刻划了一个威仪堂堂;谙熟六韬,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的统帅形象。他骑着黄金装饰的战马,挥动系有白旄牛尾的令旗,调集威武神勇的士兵,排列成像星空一样壮观神秘的军阵,又借山川之便巧妙地安置了营寨。接着,诗人又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暗示征战的必胜。嘹亮的号角声和军旗上闪耀的春色透露,全军士气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将军的神武,也借这两句氛围描写得到了渲染烘托。在这六句中,诗人分别使用了“装”、“集”、“开”、“列”、“吹”、“耀”六个动词,把战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画角、军旗、晚风、春色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英勇雄壮、声势震天的军阵场景,大大增强了全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末二句:“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借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寇立功,封定远侯的事例,肯定书生出身的将军定会建立名垂青史的功业。诗人先用反诘词“宁知”领起,于后又以“犹是释疑”,避免了平铺直叙,表达了对将军的殷切期望。

此诗气势激昂雄健;体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初唐气象。诗中多处用典,或暗或明,羚羊挂角,纵横开阖,语出自然,浑然一体,实为大家手笔。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陈子昂“实是首起八代之衰者”,由此诗观之,此言并不为过。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解析】BD16、略

【分析】(1)B.“酒半酣”三字带出离别宴饮的情景;写出送别场面;D.写出因春色而触动的离愁。

(2)“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写的是眼前看到的具体景致,将生活具体的美景进行巧妙表达,突出内心感受。“更把马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想象的是江南的景色,突出感慨之意,这首诗以景抒愁的寻常比拟,用优美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并做到了色调鲜明,和谐统一。

答案:

(1)BD

(2)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或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一二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句是虚写想象之景,用乐景写哀情借景抒情;想象别后江南美景,用“断肠”表现情感之深,愁苦之甚。

译文:

晴空云淡柳色青如烟;别情难遣散饮酒丰酣。手拿着玉鞭指向云外,使人断肠是明媚江南。

赏析:

用美丽的景色与欢快的感情互相衬托;互相点染,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韦庄这首诗却不同,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压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刻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三句用“更”字一转;用一“指”字,写出临别时的杨鞭指点动作,使这幅图画更加栩栩如生。四句用“断肠春色在江南”七字,作进一层的抒写,将要云的江南,春天来得更早,春色也就更加动人,它带给行人的不是欢乐,而是更多的因春色而触动的离愁。写到这里,诗意也就自然突现出来了。

全诗色调鲜明;音节和谐,语言流畅华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晚唐写景伤别的作品中是较好的一篇。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解析】BD17、略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解析】解析:

(1)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再概括诗人的情感。从“久别长相忆”可知,诗人对朋友长久的思念,从“孤舟何处来”可知,诗人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以及对朋友自越而来的惊喜;

(2)解答本题;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进行思考。从修辞手法上来看,抓住“催客醉”“向人开”,便知诗句中把“春风”和“江月”拟人化了;从抒情手法来看,这两句是在写景,而景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所以是融情于景;

答案:

(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答两点2分,答三点4分)

(2)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2分)融情于景,表现出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2分)18、略

【分析】(1)B.“仰视”错;应是“俯视”;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排排带有飞檐的宫殿,像浮在云里,让人觉得像到了天上的紫微星宫里一样”。E.“虚实结合”错,这两句是虚写。

(2)“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被褐”,披着粗布衣服。“阊阖”,此指京都城门。许由,传说中的隐士,尧想要让位给他他逃之箕山下;尧又召他任九州长,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这样的话。这两句是说,穿着粗布的衣衫,离开皇都,追随许由做一个隐士运用典故,表达出诗人决心避世,坚守自我价值理念的人生情怀。

答案:

(1)BE

(2)诗人决心穿着粗布衣服;像尧时的许由一样过隐居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决心避世;洁身自好的情怀。

译文:

晴朗的天空中光芒四射;太阳的灵光照耀在神州大地。一列列豪宅屹立帝城,飞檐如浮云飘在天空。高大的门楼里,来来往往都是王侯。我本不是攀龙附凤之人,为什么突然来到京城?披上粗布衣衫出了都门,高步追随许由登山深隐。在千仭的高山上抖掉凡尘,在万里的长河中把脚洗尽。

赏析:

诗歌的前半首“皓天舒白日”六句;是描绘京城洛阳的风光。诗人登高远眺,呈现在眼前的是:晴朗的天空,耀眼的阳光普照着神州大地。洛阳城皇宫中一排排高矗的建筑,飞檐如同浮云。在高门大院里,居住着许多王侯。这不是单纯的风光描写,它反映了西晋王侯的豪华生活。上一首《咏史•济济京城内》诗的前半首,表面上是写汉代京城长安的王侯,实际上表现的也是西晋王侯的豪华生活。所以,何焯认为“‘济济’首,谓王恺;羊琇之属。”王恺、羊琇都是西晋王朝的外戚,他们生前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当然,这两首诗的内容不同,《咏史•济济京城内》侧重写王侯的来来往往、寻欢作乐的情景,这一首却是描写王侯的高大住宅。应该指出,这都不是一般的风光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也不只是表现当时王侯贵族的豪华生活,而是当时门阀统治的象征。正是这些王公贵族掌握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形成了门阀统治,主宰了像左思这些士人穷通的命运。“列宅”二句以鸟瞰笔法写王侯所居,不仅场面宏大,更显得诗人的自居之高。此中含蕴的感情与诗歌结尾相互贯通,表现了诗人追求隐居高蹈,和那些攀龙附凤者不同的志趣。

同时;从这些关于洛阳的描写,读者还可以从侧面看出,左思《咏史八首》当写于洛阳。据《晋书•左芬传》记载,左思的妹妹左芬于公元272年(泰始八年)“拜修仪”,而左思是“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晋书•左思传》)的。结合《咏史》其一来看,可以断言,这组诗是公元272年(泰始八年)以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写于京城洛阳的。

在门阀社会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像左思这样出身寒微的士人,往往壮志难酬,备受压抑。正是仕途的迍邅,使他渐渐醒悟:“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意思是:自己不是攀龙附凤之人,为什么要到洛阳这种地方来呢?其实,左思曾是“攀龙客”,他希望能跟随王侯将相,追求功名利禄,只有在此路不通的情况下,才感到无限的悔恨。于是,他下定决心,与门阀社会作最后的决裂:“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他决心穿着粗布衣服,追随高士许由过隐居高蹈的生活。许由是传说中的隐士。据《高士传》记载,唐尧要将天下让给他,他拒不接受,逃到颍水之滨,箕山之下隐居。左思要像许由那样隐居高蹈,虽然只是一时的排忧解闷之辞,但也是对门阀统治的强烈反抗。写得豪迈高亢,雄健劲挺。所以沈德潜评曰:“俯视千古。”(《古诗源》卷七)

这是左思《咏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它不仅表现了诗人愤懑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是西晋五言诗的扛鼎之作。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解析】BE19、略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需要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结合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另外,具体型命题已经给了考生答题的角度,而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抒情手法;问抒情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的基本能力.“一勺”;故意将“大”夸张为“小”,旨在突出南宋统治者安于这种“小”并饮酒作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这样生活的批判之情,同时以“小”点出南宋迁都临安后国土面积,和北宋大好河山形成对比,点出南宋朝廷的岌岌可危.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侧重于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词的下阕主要用的手法是用典(注解中已经有所提示),此类典故分为两类,一类是姜子牙;傅岩等有才能并能并明君赏识建功立业平天下的爱国志士,一类是林逋这样虽有才能却对国事不管不顾的人,两者之间本身存在着对比.另,作者是下阕开篇就写了“余生自负澄清志”,说明词人本身也有像姜子牙一样的才华和爱国情志,无奈的是没有明君赏识,此处便存在了对比.

答案:

(1)①西湖代指临安;隐寓东南半壁,作者用“一勺”突出西湖范围之小,容量之浅,揭示南宋朝廷的岌岌可危的现状;②建都临安的统治者们耽乐于狭小的临安,已经将恢复中原;统一大业遗忘殆尽,作者用“一勺”来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统治者.

(2)①用典;词的下阕运用姜子牙;傅岩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姜子牙、傅岩的赞美之情,更突出自己虽有澄清志却无人赏识的遭际,希望能够出现像周文王、商武王一样发现、起用人才的贤明君主.②对比,将自己不受重用和姜子牙、傅岩受到重用做对比,表达词人对之的赞美;将不问国事林逋和姜子牙等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林逋一样的人的不满之意.

赏析:

该词上片劈头三句;即作当头棒喝,揭露了宋室南渡后统治阶级在西子湖上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据《古杭杂记》载,文及翁是蜀人,及第后与同年在西湖游集,别人问他:“西蜀有此景否?”这就引起他无穷感触,赋此词作答.西湖面积并不小,作者为什么说只是“一勺”呢.或以为这是作者登高俯瞰时的一种视觉,其实不然.西湖代指临安,临安又隐寓东南半壁.南宋统治者耽乐于狭小的河山范围之内,全然将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的大业置之度外,作者有愤于此,故云“一勺”,亦犹昔人讽刺蜗角触蛮,井底之蛙,眼界狭窄,心志低下,明眼人不难看出选择这两个字中所寓托的讥讽愤激之意,接以“渡江来”两句,作者的用心更觉显豁.“回首”两句,由眼前所见遥想早已沦亡的中原故土.“洛阳”,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借以泛指中原.宋徽宗曾派人到南方大肆搜括民间花石,在汴京造艮岳,这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北宋已矣,花石尽矣,如今只剩下了渺渺荒烟,离离禾黍.历史的教训是如此惨痛,然而如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连在新亭哀叹河山变色而一洒忧国忧时之泪的人也找不到了.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说:“过江诸人(指晋室南迁后的统治阶级上层人物),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三国吴时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就是用的这个事典.“更不复、新亭堕泪”,语极沉郁.东晋士人南渡后,周侯等人尚因西晋灭亡,山河破碎而流泪,现在就是这样的人也没有,他们只知一味“簇乐红妆摇画舫”,携带着艳妆的歌妓,荡漾着华丽的游船,纵情声色于水光山色之中,还有谁人能像晋代的祖逖一样,击楫中流,誓图恢复呢.“千古恨,几时洗?”故意用诘问语气出之,其实则是断言当权者如此耽于佚乐,堪称千古恨事的靖康国耻便永无洗雪之日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几于目眦尽裂.

换头三句转写自己和其他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既与上片歌舞酣醉,不管兴亡;毫无心肝的官僚士大夫作鲜明的对比,又同上片“问中流、击楫何人是”一句相呼应.“余生”句用《后汉书•范滂传》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在这里自比范滂.“更有谁”两句,用姜子牙、傅说两人的事典.相传姜子牙隐居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周文王发现他是人材,便用为辅佐之臣,后终于佐武王消灭了商朝.相传傅说在傅岩(今山西平陆)筑墙,殷高宗用为大臣,天下大治.姜、傅两人,在这里代表当代“未遇”、“未起”的人材.三句意为当今人材多的是,问题在于统治者没有发现、没有起用而已.国势危殆,人材不用,统治阶层凭借什么来抵御强大的元蒙军队.“国事”两句,自问又复自答:只是倚仗“衣带一江”罢了.朝廷不依靠人材,徒然凭借长江天险,甚至还可笑地说是“江神堪恃”.这里再一次对当权者进行了无情的冷嘲热讽.朝廷重臣颟顸昏聩,像北宋初期“梅妻鹤子”、隐居孤山的林逋那样自命清高的士大夫们又如何.“但掉头、笑指梅花蕊!”问他们救亡之事,他们却顾左右而笑道:“你看,梅花已经含苞待放了!”作者对这些人深表不满之意,与有澄清天下之志,有姜、傅之才具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对比.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揭露、对比,最后逼出“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全篇,在极端悲愤之中,又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浩叹,读之令人扼腕,使人发指.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刻的危机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现状,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执政者和逃避现实的士大夫.这些揭露和鞭笞,是通过近乎议论散文的笔法,一系列的设问、发问,以及纵、横两个方面的反复对比,一层递进一层、一环扣住一环地表现出来的.明末张岱《西湖梦寻》康熙刻本王雨谦批语说:“宋室君臣不以精神注燕汴,而注之一湖.”南宋小朝廷的最终覆亡,其主要原因盖在于此.而词人处在宋亡之前,即已逆料到这一历史悲剧的不可避免,可见他在政治上还是很有预见的.20、略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词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些实词都是课本上要求掌握的实词,平时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望”所指代的内容应该是指诗人看到的景致;从这个角度来看,应为“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内容;“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呼应了诗词的开篇一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为下面的具体抒怀做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关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下面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显得诗歌结构完整。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要语句的含义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明诗人内心的强大自信心,突显出诗人的豪迈情怀和自我感受。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上阕内容是对北方具体景致的描绘;下阙内容则是对历史人物;古今人物的具体评价。

答案:

(1)①剩下;②等到;③妖艳妩媚;④争着;⑤稍稍(此句与下句为互文见义);⑥英俊潇洒;才能杰出的人物。

(2)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呼应篇首“北国风光”;又引起下阕。

(4)承上启下;由眼前景物的描写过渡到人物的评价。

(5)以此句做结;是说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也表明了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6)写北方雪景评古今人物。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鉴赏。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此词的意境。

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第四句至第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第八句至第十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第十一句至第十三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第十四句至第十五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第十六句至第二十二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第二十三句至第二十五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词内容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作用的基本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的基本能力。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要语句的含义的基本能力。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古诗词的鉴赏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解析】剩下;等到;妖艳妩媚;争着;稍稍(此句与下句为互文见义);英俊潇洒、才能杰出的人物;北方雪景;评古今人物21、略

【分析】解析:

(1)D项;“虚实结合的手法”错误,前两联是实写,如“欲休还舞任风吹”是实写雪。颈联“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是虚写,是想象雪融化后的景象。E项,全诗并没有从听觉上描绘雪景。

(2)解答本题;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通过“归无迹”“人有为”“可前知”处诗句,可感受到雪的默默付出;滋润大地万物的情怀和品格;作者的感情可以通过尾联“太守不辞留客醉,丰年佳兆可前知”进行分析,太守“不辞留客醉”这一细节,正说明诗人喜盼“丰年佳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E

(2)“归无迹”“人有为”“可前知”赋予了雪默默奉献;孕育万物的美好品格;通过写太守与人共醉,表达了诗人喜盼丰年、乐民之乐、喜民之喜的思想感情。

译文:

任凭劲风吹来大雪欲要停止却还在随风飘舞;断断续续的繁云在天间排成阵形紧紧相随。

大雪早已堵塞进入茅屋的小径;人起晚,更让那些被大雪阻在沙渚之上的鸟儿迟迟飞起。

大雪纷纷扬扬;天与地混同为一体,看不到归去的路迹,大雪滋润山川大地,大有作为。

太守并不不推辞与所留客人一醉方休;这雪下得好,可提前知道这是明年丰收的好征兆。

赏析:

曾巩一生;历任地方官职,鞠躬尽瘁,上书皆以侍亲为言。总的看来,政治表现不甚突出。《宋史》本传说“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从本首诗来看,这确是恰当的评论。

从整体来看;“喜”是这首时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却处处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诗的首联“欲休还舞任风吹,断续繁云作阵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天空中阴云密布;大雪漫天飞舞的景象生动景象。

颔联“已塞茅蹊人起晚;更迷沙渚鸟飞迟”,两句写雪后清晨的景色,以“人起晚”“鸟飞迟”衬托出了雪后的寂静与雪景的美好。

颈联“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是虚写,是想象雪融化后的景象,通过“归无迹”“人有为”写出了雪之大,以及大雪所带来的大有作为的滋润大地的作用,为下文对丰年的渴盼埋下伏笔。

尾联“太守不辞留客醉;丰年佳兆可前知”由写雪转入写人,通过“可前知”等处,可感受到雪的默默付出;滋润大地万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太守“不辞留客醉”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人们对大雪的喜爱,和对“丰年佳兆”的期盼与欣喜之情。

全诗无论描绘雪景;还是抒发情感,都能融情于景,于美丽的画面中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与憧憬之情,充满诗情画意。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及鉴赏诗歌内容;写作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