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精品10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共安排了五
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
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蛔蛔》是观察随笔;
《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叙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总体上是继第
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为容组成。
(2)单元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
未知世
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
文的能
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
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本单元教材的处理方面,教参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①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②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
③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
④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
⑤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
⑥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优美的词、
句、段。
2、《看云识天气》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
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
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
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
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分类别等说明方法C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
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
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
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
在教材欠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
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
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三、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复习说明方法,了解本文写作特
点。
三、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四、学情分析:
朗读能力方面方言较重,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一大障碍,对课文的
整体把握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问题的
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五、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小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
在自学中实践提高C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部分
(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
高效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桥梁远景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的元第二篇说明文,是一
篇科普说明文。本单元四篇文章都属于介绍某一类事物的说明文,学
习事物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科技类文章的兴趣是学习要点。本
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
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在学习前文的基
础上领悟本文独特的语言和说明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
识。
《桥梁远景图》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设计师,但更重要
的是,他是一位充满想象力,有着很强创造能力的人。
二、说学情:
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良好,在学习《苏州园林》后,对说明文阅读
要求有所了解,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个别同学对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
言特点掌握不好,对桥梁知识了解比较少,学习本文的兴趣不浓厚,
但是对于自由评点会有比较大的兴趣,能有让他们表现的机会。
三、说目标:
课程标准对7—9年级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
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说明桥的重要性、桥梁的基本结构
及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具体描述”的结构脉络,
学习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和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
等说明方法;培养学生以科学为基础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基础情境导入,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师生互动,总结拓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桥梁冷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
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培养在科学
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
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
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质疑,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
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培养学M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
分发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J教学
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为此,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概括法: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诵来加使学生对全
篇文章的了解,运用概括法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
2、默读评析法:第二课时通过学生对文章快速的阅读,在此过
程中对文章的语言准确性及说明方法进行点评,而后加以讨论、总结,
以此来突破学习重点。
3、辐射阅读法:第二课时合理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更丰
富的知识,培养想象能力,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4、延伸写作法:以本文为契机,指导学生对想象文章的写作。
五、说
本课时为本文教学的第二课时,确立了“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学习说明法”、"培养想象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设
计如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思考:阅读说明文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对象的特
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
通过对学习第一篇说明文的回顾,明确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总体
把握说明文的学习目标,确立本文的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1、过渡: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
种事物具体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我们最爱用哪一
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拟人等
2、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试加以具
体分析“
明确: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腿是“桥墩”,脚是“基
础”。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
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
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c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
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总结:如:把桥比喻成板凳,我们很容易地能理解桥
是什么样的;还能了解桥的构造,很形象;我们容易接受;使语言“深
入浅出”……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
(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通过本环节的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能初步认识说明文中常用的
一些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互动学习,通过不断的提出疑
问、解决疑问,达到质疑、释疑的能力培养。
第三环节:品味语言
1、过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
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明确:文中语句运用了比拟、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
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进行相互讨论,自由发
言。如:“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让人们在这长
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几乎
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明确:说明文语文的生动。
3、过渡: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
力。
明确:观察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A.“几乎------就”说明了造桥之快,但不等于是“同时二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差不多”是说明了“几乎”不需要人
的劳动力,体现了机械化的程度高,这个词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
性。
4、指导学生再次读课文,用圈点勾划的方式对文章中语言生动
或者准确性的句子或语词作标识,并体会其作用。学生完成后进行小
组讨论,分组发言C
本环节主要通过记叙文的修辞手法的引申,来带动学生对说明文
中语言准确性的理解。用比较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而后,逐步深入,带动对全篇文章的语言评点。设计符合学生
实际的问题,给学生空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不求全责备,鼓励破
陈立新,培养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多数同学对说明文语言独特的感悟。
第四环节:辐射联想
1、过渡:作者的设想是不是胡思乱懑?请说出理由。
明确:作者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因为他当时的设想许多已经成
为现实。
2、提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谈谈
自己的看法。
本环节使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操练场所,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
情境,引出一系列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彩发言,提高学生学
习语文兴趣,喜获新知。初一年学生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通过
本环节的训练,学M理解想象与幻想的区别。科学合理的想象很有可
能成为现实,没有“异想”哪有“天开”,没有科学合理的想象,社
会就不会前进...
第五环节:延伸写作
作业布置: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
后的发展趋势。在课外进行交流,互相点评,提出不足。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环节以写作为手段,进行课外迁移,丰富
学生的想象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3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
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
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
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
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
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
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
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
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
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
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
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
家庭伦理道德准则C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
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
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
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
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名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
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
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
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
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
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
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
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
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
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
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
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
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一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
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一一通过语言的
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
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
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c这
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纽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
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
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
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
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
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
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
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
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
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
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
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J这句话
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
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
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
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
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
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
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
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
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
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
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
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格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
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
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
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
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
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
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
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
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
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
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
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
习后的收获和启示C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
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
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
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
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
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
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
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略)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
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
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
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4
各位评委: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
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
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
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
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思,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
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
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
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
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
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
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
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
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
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
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
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
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
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
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
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表达成文字。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
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
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
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
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
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想chI隐秘yIn铁青tie凝成ning诱惑you喧腾xu
an扎下zha漫漫man一瞬间sh匕n
四、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
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
实中的“山”和“海二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
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
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
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你认
为含义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以四人小组
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
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她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
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
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
形象又生动。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
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
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一那雪白的海潮啊,夜
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
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
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
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
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
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
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
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他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动力。
七、作业练习: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
题写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5
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
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
性发展的有效途径c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
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
当今的语文课堂,越来越顾及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
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
建构意义,创造意义,而不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特体验。
互动探究式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主探
索知识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
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设计依据:
初一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多角度、多形式、
多层次的朗读将有助于开拓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并
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
与热情;同时,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促使学生的想象,达到深思妙怪;
讨论中做到师生、生生互动,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思考和表达能力,
也学会了探究和合作。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本课时设计无疑增添了他
们学习语言的兴趣,诱发他们尝到主导学习的甜头。
笔者设计如此品评方案的目的即是帮助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最
佳“切入点”,从而调动学生提高赏析作品的能力,使其在分析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形成个人见解,然后通过交流,
了解他人观点,共同提高。
同时,通过朗读,对语言感觉的培养,文学素养的提高,写作能
力的增强,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材分析:
《北国秋叶》一文是初中第一册课外读本上的一篇散文,与第三
单元配套阅读。整个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优美的散文,通过富有感染
力的语言向同学们展示了包括江河天地、春风雨雪在内的多彩多姿的
大自然美景,鸟飞鱼跃,花开花落,日升日沉,乃至僵石枯树,一切
无不有生气荡乎其间,一切都充溢着活泼的生命。
通过阅读,陶冶了学生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他们发现美的眼力。
《北国秋叶》的作者薛尔康用他丰富的联想,切深的感受、精致的语
言,把北国秋叶的震撼人心的美,传达给了读者。作为一篇语言隽永
优美、感情强烈真挚散文作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复朗读,在
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片断和词语,以达到感情上的共
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北国秋叶》的内容,感
知《北国秋叶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理清思路,揣摩语言,发现语
言表达的魅力;联系实际,多阅读,开阔视野。
2、过程和方法:经历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生、文本、教师
三者“对话”过程;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基本思路:
通过“思考读一一探究读一一无声读的这几个环节,有浅入深,
有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一一创设意境,感受情感
(大屏幕展示出秋叶的画面,配以“秋日私语''的音乐)
师:聆听着优美的旋律,欣赏着翻飞的落叶,你是否已经陶醉其
中呢。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随着沉醉于这美景中的薛尔康,和他
一起好好爱一回这北国的秋叶。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学生自我诵读,初步感受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要求学生在“北
国秋叶”前加一个修饰语,并能说说这样加的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了解学生经过自读了解课文内容的情
况,突出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休性,调动学生阅读感知教材的
主动性,培养其主体参与意识。
过渡: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丰富精彩的答案中,我们原
以为干枯的秋叶一下亮丽了许多,在作者的眼里,北国的秋叶是美的。
美在它的.色彩斑墙,美在它的飘洒飞扬。接下来,如果你们能潜心
地读课文,与作者静静地对话,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你可
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圈点批注,协商你想说的话。
(大屏幕显示)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
眼睛。一一罗丹
三、探究读一一赏析文本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力求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看
看除了色彩斑斓、飘洒飞扬,作者还有哪些感悟?
学生边读边批注,边交流边讨论,班内讨论交流个人见解,学生
说明作答理由
学生可能会从落叶的动态美、色彩美转而谈到追求自由、乐于奉
献、珍视生命之类的感悟,尽可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要注意提醒学
生自己的体会应从文本中来。
(大屏幕显示)
1、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
生命,把握生命。一一李丹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一一宗璞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理,真正做到与作者
共鸣,而且本设计强调了学生从朗读中感悟,强调了自己的感悟与文
本的关系。学生既能客观地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也能恰如其分地
点评同学的意见;能诚恳地指出同学理解的不正确之处,也能接受同
学善意的批评,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置身一种开放、生动、多元的学
习环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辩
论、置疑,能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识风采,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
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无声读一一超越文本
有声的读书是一种对话交流,无声的读书更是一种凝神思考,最
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向书本挑战,向作者挑战。请学
生再读课文。
在朗读默读过程中,学生相继提了两个问题:
1、既然提到了生命,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秋叶选择生命最美
好的时刻告别人世c是否意味着容颜的美丽比生命更可贵?
2、作者是因为“南方的秋叶凋落得迟缓,显得不情愿,甚至,
总有一些树叶不知依仗什么神奇的原因,干枯发硬的还会挂在光秃秃
的枝丫上''才讨厌它,那难道那神奇的原因不能看作是对生命的渴求
吗?”提这个问题的学生甚至联系到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落叶》,
说挂在树上的叶子是生命的象征。
设计意图:
杜威认为:“知识不可能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
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
个探究过程的起点J这一过程的设计旨在启发学生的独特感受,激
发学生的探究兴趣C在学习过程中,不重具体结论,让学生在比较中
多一些思考,不迷信权威。新课程的学习对“教”与“学”的关系提
出了新要求,教师不能是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其作用在于组织、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
无止境的探究过程c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
做。
作业布置:
对于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任选一个,寻找合作伙伴,找资料,
写看法,整理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
1、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
2、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
3、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
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设计意图:
作业的不统一是为了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给学生以自由
发挥、发展的空间,使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
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能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
势和潜能。同时,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6
一、教材解读
本文在承担巩固本单元文言文学习方法这一任务的同时,还应该
承担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的任务,同时,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还应理
解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一一只有不畏艰辛,脚踏实地,一个人才可能取
得某种成就,否则只会到处碰壁。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认识,又考虑到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
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了解故事的主
要内容。
(二)通过概述故事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
能力。
(三)理解故事蕴涵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
重点是正确辨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教学难点是理解故事情节,
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教法介绍
一是强调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节课我先后设
计运用了个别范读、自由朗读、分段齐声朗读三种方式,借以起到强
化感知课文的作用C
二是重视导。教略读课文,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关键。教师
既不能“主”而不“导”,又不能“导”而不“主二要灵活地指导、
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
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我采用营造氛围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
课,突出了“导”;在讨论归纳故事情节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之间传递,当学生甲说完后,我不立即加入,
而是让学生乙指出学生甲的不足或提出不司的意见,从而突出了“引
在释译、理解课文时我主要采用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等平
等讨论方法,即“引”又“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是注重创。“创”就是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
的首要任务之一的。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
通过创新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拓展思维的能力。在“拓展延伸”
板块里,我提出了一些疑问:如果王生继续在劳山待下去可能会有什
么样的结局?你认为王生怎样做师父才会教给他真正的本事?你认为
这个故事还可以怎样改编会有一些新的含义?请大家试试看。这样不
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法指导
1、指导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比较浅显易懂,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是引
导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难懂之处可反复朗读,根据语言环
境去理解本文蕴涵的深刻道理。这样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的能力。
2、指导合作学习,养成习惯。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大家合作才能解
决。考虑到学生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和“概述故事情节”两个
地方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又设计了几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相互之间
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还会培养他们的合作
精神。
四、流程设计
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大的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导入新授。
首先我用神灵鬼怪,谈狐论鬼的故事集一一《聊斋志异》导入新
课。因为《聊斋志异》已经家喻户晓,所以大家都跃跃欲试,我问:
“那谁能说一个《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呢?”在这里,我抓住学生对
鬼怪强烈的好奇心理,引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学习内容。
2、引导探究,熏染情感。
①整体感知。新课标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里,我
设计了四次朗读:首先是学生自读课文,给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课
文内容,画出生字难词;然后是听朗读录音,这时,学生可以纠正自
己错误的读音和停顿。接着学生再自读课文,并利用注释,解决疑难
字、词,把不理解的标出来。然后是分段分组齐读课文。通过整体感
知,学生对故事的情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只是会有一些难懂的字
词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拦路虎”,所以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
②重点突破。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c我
主要采用的是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等平等讨论方法。我首
先引导学生提问题,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或者是句子说出来,由其他
同学来回答,之后我再进行纠正或补充。同时,我也向学生提出一些
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回答。最后,出示投影片,这是我
备课时归纳出的一些重点词句的释注,让学生识记,使学生对文言字
词的积累更加具有建构意义。
③双边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思考
还给学生”的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运用了二个互动环
节,
互动1:用自己的话逐句复述课文。
首先,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该怎样复
述。接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参与其中,个别指导。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说,经过这一轮的交
流,让学生已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再让学生讨论故事的主
要情节,总结性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同时我适时地出示四幅插图
投影,让学生由情人景,披文入情,培养他们感受、理解、归纳、评
价的综合能力。
互动2:开小故事会。分小组开小故事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
一步的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内容,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④辩明内涵。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这篇文章所蕴涵的
道理,然后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他们思考的部分结果。这里不要求千篇
一律的答案,只要他讲得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既要尊重学生个性,
更要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3、达标反馈,拓展延伸。
达标反馈我设计了几个难度适宜的填空题,以检测学习效果,巩
固新知。拓展延伸一是让学生改编这个故事,二是让学生谈谈在现实
生活中有没有像王生之类的人,三是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聊斋志异》。
五、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
用”,倡导“个性化阅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语
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C在
此背景下,我以为语文课堂应从优化整合文本资源,优化课堂动态交
流,优化多元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来建构“课堂大语文环境”;应精心
策划,使课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体现出与课程资源相和
谐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怀,逐步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与思维,提高文
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终
极目标。这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7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七
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
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
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
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
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我们
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
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
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3、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吠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
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
涵道理;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
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
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
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
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
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
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
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
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学
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一一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一一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一一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新旧联系,创设情境疏通文意,
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给你们讲过《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
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
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
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
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
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
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
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
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
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
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
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
全面开发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2)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
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
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
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
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
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
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
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
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
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
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
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
读写全面照顾,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
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
果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
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依据本文内容,结合数学坐标的知识精心设计了下
面的板书设计,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渗透的新理念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8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
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
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
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
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
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
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
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
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
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
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
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
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
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J还强调“要加强朗
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J”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因此,在教
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
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
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
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
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
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
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J因此,在
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
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
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
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
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
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
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
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
中传神的语句。
八、教学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
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
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
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
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
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
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
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
不求结论统一和,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
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
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
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
“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
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爰。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
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
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
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
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结
尾对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了解拟人、排比、比喻等手
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
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
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
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
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
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
这是对文章的体验知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用精炼、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形象直观,
使美丽、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9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说虎》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性灵愚慧这一
单元主题下的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让学生学会正确认
识善恶、体会生命的意义,而本单元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
及人性的复杂。《说虎》是本单元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虽是一
篇自主阅读课文,在地位上比不上前面的必学课文,但它属于议论文
体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这种议论文体的文章对七年级的学
生来说自学起来困难很大,所以我采取教学的形式,让他们在疏通文
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了解议
论文的一些写法。为以后学习这一类的的课文打下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②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
(2)过程和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的同时,
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
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文中通过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及“说”的文体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懂得“用力而不用智”、”自用而不用人”的人必然失败的道理。
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更好地做人。
3、教学重点:
(1)疏通文章,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掌握重点文
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
4、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理解运用比喻的方式进行
说理,即借虎喻人C
5、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过的议论文寥寥无几,只接触过一两篇像这样的
文章比如《我若为王》这样的杂文,但对议论文具体的、全面的学习
还没有过。再加上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没有达到对议论文全面学
习的水平,因此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产品仓储与农业资源利用考核试卷
- 个性化2024年版外包服务协议条款一
- 二零二五年度水电安装工程施工图设计与审查合同集3篇
- 山水画墨色关系研究及其在《丹岩青嶂》作品中的实践
- 2025年度校园招聘与实习生培养项目合同3篇
- 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 斯蒂奇取消主义理论研究
- 纪录片《佳节》(节选)交替传译模拟实践报告
- 福建省南平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数学试题理)试题
- 二零二五年度森林防火安全隐患树木清理与监测协议3篇
- FZ/T 73042-2011针织围巾、披肩
- 统编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优秀课件【全册】
- 生物质能完整资料课件
- 2023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标准版)
- 特色服装民族服饰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书
- (完整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大型集团公司商学院培训体系建设方案
- 职工退休提取住房公积金申表版
- 电力电子技术全套课件
- DB13(J)∕T 8057-2019 市政排水管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测井的原理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