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79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C.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2、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3、从1929年开始,欧美国家奄奄一息,有能力贷款的客户越来越少,西方银行家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巴不得苏联多贷点。据统计,西方国家至少向苏联提供了7亿美元的贷款,大大加快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其主要目的是()A.协助苏联建设B.建立世界市场C.获取垄断利益D.缓解金融危机4、1857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破产企业多达4900家,损失资本达3亿美元之多。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英国,大量银行和企业经不住危机的冲击而纷纷破产。接着,危机又蔓延到德国、俄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北欧国家。该危机具有“世界性”的主要原因是()A.国际市场逐步形成B.美国经济实力最强C.资本主义矛盾尖锐D.欧美之间关系密切5、殷商甲骨文中有卜问枣水治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载:“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伤寒杂病论》载有百合鸡子汤方,此类史料甚多。这表明中国()A.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B.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C.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D.辨证施治原则初步确立6、西汉时,高资地主是指经营手工业、商业和高利贷起家的地主,“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个别人积资可到五千万钱,甚至万万钱。但当时以高资而取得土地是不受法律许可的。由此可见,当时()A.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升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保护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7、据统计,1965年,贵州全省6个主要城市总人口约92万人,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52.6%。到1980年,贵州这6个城市总人口增长至165万人,约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49.0%。这说明()A.贵州以农业人口为主体B.贵州中心城市发展迅速C.三线建设推动城镇发展D.贵州工业结构实现升级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8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60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人口增长了近1560%,粮食供应压力增大。17年以后,农业革命在英国悄然兴起。当时,英国西部已经实行了早期形式的轮作制。英格兰人逐步把可轮换式农业、三圃制、革命性作物、畜牧业和可耕地结合起来,发明了诺福克四茬轮作制。18世纪,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提高了英国人的抗饥荒能力。18世纪起,议会简化了圈地程序,涌现出许多拥有大地产的地主,人们常常把低质量的农场改造为精耕细作型的可耕地。到了18世纪,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自主决定生产。最终,英国不但粮食生产增加,而且在世纪的前几十年,还成为粮食的出口国。——摘编自尹翔硕等《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8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农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业改革的特点。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伦敦绿带政策是在英国的城市化基本完成时才出台的。1942伦敦绿带政策是在英国的城市化基本完成时才出台的。1942〜1944年,艾比克隆比主持编制了著名的英国大伦敦规划。该方案在以伦敦为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环:内城环、近郊环、绿带环和外层农业环。其规划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绿带限制主城区的无限扩张,通过发展城市远郊区的卫星城镇,以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开发压力。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的伦敦城区在不断蔓延,而城市蔓延在严格意义上说是由郊区化引发的,即在城市化后期,由于交通运输的革命,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大城市人口从城市中心地区外移,这一趋势最明显的地区是伦敦商业中心区及其毗邻地区。也就是说,英国绿带政策所要控制的是由郊区化所引发的城市扩张,在19世纪后半期,郊区化已经使得伦敦商业中心区急剧衰落。——摘编自谢欣梅《北京、伦敦、首尔绿带政策及城市化背景对比》近代开埠通商后,天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天津由“扼六路之中心,当九河之尾间,外通洋海",逐步变成了列强向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倾销工业制成品并掠夺原料的跳板。天津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向更广远的区域延伸,水陆交通的便利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均成为天津这一城市的直接经济腹地。20世纪20年代中期,天津更成为“满、蒙、直、豫、山、陕、甘、新物产之总出纳地,世界货殖之一大灌输场"。以河北为例,据1933年河北商品陈列所检查,在全省存在小麦外销的36个县中,有3个县向北京供应小麦,13个县供应给天津,11个县同时供应给京、津。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天津贸易区域北控直隶全省及内外蒙古;西连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南至河南、山东之北部,除上海外,无与伦比"。凭借着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贸易区域总面积,天津成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区域、北方的经济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地区成为“天津城市”的“乡村地带。天津城乡体系的涵盖范围和隶属层次大大提升。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后,天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天津由“扼六路之中心,当九河之尾间,外通洋海",逐步变成了列强向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倾销工业制成品并掠夺原料的跳板。天津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向更广远的区域延伸,水陆交通的便利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均成为天津这一城市的直接经济腹地。20世纪20年代中期,天津更成为“满、蒙、直、豫、山、陕、甘、新物产之总出纳地,世界货殖之一大灌输场"。以河北为例,据1933年河北商品陈列所检查,在全省存在小麦外销的36个县中,有3个县向北京供应小麦,13个县供应给天津,11个县同时供应给京、津。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天津贸易区域北控直隶全省及内外蒙古;西连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南至河南、山东之北部,除上海外,无与伦比"。凭借着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贸易区域总面积,天津成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区域、北方的经济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地区成为“天津城市”的“乡村地带。天津城乡体系的涵盖范围和隶属层次大大提升。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天津和伦敦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伦敦相比,近代天津发展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12、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总人口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城镇人口城市化水(百万)(百万)平(%)(百万)平(%)(百万)平(%)平(%)1800978505.1207.3304.318251100605.4258.2354.318501262806.34011.4404.4187514201258.87517.2505.01900165022013.315026.1706.51925195040020.528539.91159.31950250172429.044952.527516.7197069866.667325.419754076156438.475368.681127.219975829268146.088074180138.420157207387053.776582.3302449.3——资料来源: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8、81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2015年为预测值材料二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1750——【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890—2012年的欧洲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323年版,第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城市化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页13、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达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洗。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捕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材料二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3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请比较材料中的两幅图片,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5、吴淞铁路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至吴淞之间修建成了一条铁路,即吴淞铁路。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投入营运的铁路。吴淞铁路从修建之日起,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时清朝大部分官员,都反对修建铁路。上海道台冯焌光多次与英国领事打招呼,不允许他们擅自修建铁路。英国领事一边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一边继续修建,导致吴淞铁路最终建成并投入运营。吴淞铁路的火车票价较为昂贵,但乘车的人却络绎不绝。火车每天往返6次,客车都拥挤得没有空位置。城里那些终年不出门的人,听说这样的事情后也一定要带着家眷来凑热闹。不久,吴淞铁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名行人从来没有见过火车,当他从铁道上经过时,看到呼啸而来的火车,惊慌失措,竟然被火车轧死。死了人,这下子就不得了。当地民众纷纷抗议。冯发光借机再次找到英国领事,要求火车司机一命偿一命。上海租界的英国领事法庭对这件案子进行审理,根据英国铁路法,判定火车司机无罪释放。这更加激怒了当地民众。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威妥玛下令吴淞铁路暂时停止运营。清朝政府方面加紧与英国进行谈判,希望能够将吴淞铁路买回来。当年10月24日,中英双方在南京签订《收买吴淞铁路条款》:吴淞铁路由中国以28.5万两白银的价格买断,分三期付清。1877年10月20日,清朝政府支付了首期款项后,买回了吴淞铁路,并不顾英国、美国方面的强烈反对,铲平铁路路基、拆毁站房。车厢、机车、铁轨等被运往台湾。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只存在了短短一年,就被匆匆拆除。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吴淞铁路的建拆过程进行评析。
(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考订;有大量经济史;经济学著作对1840~1949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做了研究。
研究视角梳理如下:
第一;整体研究视角;
第二;城市带动视角;
第三;农村工业化视角;
第四;外部冲击视角。
——整理自吴丰华等《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1840~2012)》参考上述角度,结合中外历史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也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4分)17、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8、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为处理工业化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来看,工业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通过立法、加强管理来解决,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完善。故答案为B项。A项是题干所揭示的现象,不是针对现象所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9世纪实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排除;D项材料不仅涉及立法,而且还有政府部门的设立,排除。2、C【分析】【详解】
1928年至1932年,苏联农业春播方式中,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的播种方式占比上升,后者上升速度尤其明显,而手播方式虽然在下降,但是占比仍然较高,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较为薄弱,C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4年斯大林执政后逐渐被取消,排除A;通过播种方式无法判断工农业比例结构,排除B;说明1928年至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水平提升较快,D排除。3、D【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欧美国家,为了缓解金融危机,西方国家加大了对苏联的贷款,D项正确;A项不是西方国家对苏联贷款的目的,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就已经建立,排除B项;材料现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金融危机,不是为了获取垄断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4、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57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之所以波及资本主义世界,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市场逐步形成,资本主义各国之间联系紧密,A项正确;此时英国是经济实力最强的,而且欧美之间关系并不密切,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该危机具有“世界性”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逐步形成,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5、B【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卜问枣水治疟《伤寒杂病论》载有百合鸡子汤方”,可以看出我国利用食物作为药物治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药食同源文化,并未涉及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辩证施治,排除D项。故选B项。6、B【分析】【详解】
材料中高资地主“积资可到五千万钱,甚至万万钱”,财大气粗,如果允许高资地主合法取得土地,必然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因此根据材料“高资而取得土地是不受法律许可”可分析得知是国家基于保护自耕农经济,B项正确;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D项;西汉时,我国处于传统农耕社会,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稳固,科举制度的废止使得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瓦解,排除C项。故选B项。7、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1965年,贵州全省6个主要城市总人口约92万人,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52.6%。到1980年,贵州这6个城市总人口增长至165万人,约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49.0%。”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增强了重庆、成都、昆明、贵阳四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推动了西南地区一批工业城镇的兴起,加快了西南地区部分中小城镇和集镇的发展,使西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材料中人口增多的表现一致,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贵州以农业人口为主体,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贵州中心城市发展的速度如何,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贵州工业结构实现升级,排除D项。故选C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8分)10、略
【分析】(1)
背景:依据材料“16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人口增长了近60%”可知,人口增长导致粮食供应压力增大;依据“1560年以后”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加强;依据“17世纪”;“18世纪”并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重商主义思想盛行等角度分析。
(2)
特点:依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可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依据“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可知,立法保障耕地和农民利益;依据“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可知,注重构建完整的粮食产业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据“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可知,健全、完善粮食储备机制;依据“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可知,成效显著。(任答三点)【解析】(1)背景:①人口增长导致粮食供应压力增大;②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加强;③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⑤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任答三点)
(2)特点:①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②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③立法保障耕地和农民利益;④注重构建完整的粮食产业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⑤健全、完善粮食储备机制;⑥成效显著。(任答三点)11、略
【分析】【详解】
(1)相同因素:根据材料一“由于交通运输的革命大城市人口从城市中心地区外移;这一趋势最明显的地区是伦敦商业中心区”及材料二“天津由扼六路之中心,当九河之尾间,外通洋海水陆交通的便利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均成为天津这一城市的直接经济腹地天津成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区域、北方的经济中心”及所学知识可得到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经济腹地的支撑。
(2)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后天津由扼六路之中心;当九河之尾间,外通洋海”可得到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根据材料二“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均成为天津这一城市的直接经济腹地”可得到异常广阔的经济腹地;根据材料二“天津更成为“满、蒙、直、豫、山、陕、甘、新物产之总出纳地”及所学知识可得到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
(3)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协调区域之间的发展;合理进行规划;及时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解析】(1)相同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经济腹地的支撑。
(2)有利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异常广阔的经济腹地;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
(3)问题:协调区域之间的发展;合理进行规划;及时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12、略
【分析】【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横向对比看,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水平高,差距有拉大趋势;从时间节点看,1975年后世界城市化重点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扩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交通通讯技术发达,推进了城市化水平;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各国工业化水平程度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迅速发展。因此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较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原有城市化水平不同等。
(2)影响:根据材料“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可知,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了居民生活,密切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根据材料“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可知,创新了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居住条件改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化推动人们社会生活现代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解析】(1)特征: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水平高;差距有拉大趋势;1975年后世界城市化重点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原因: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扩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通讯技术发达;各国工业化水平程度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原有城市化水平不同等。
(2)影响: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了居民生活,密切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②创新了城市生活方式;③城市居住条件改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④推动人们社会生活现代化;⑤但也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13、略
【分析】【详解】
(1)材料“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达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体现出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和注重公共卫生;材料“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捕的疾病防治体系”体现出建立疫病防控体系;材料“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急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反映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2)材料“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反映出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材料“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反映出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材料“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体现出疫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材料“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表明卫生专家的呼吁引起政府的重视。
(3)第一小问,材料“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反映出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材料“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反映出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和疫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材料“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反映出新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改变中国卫生状况、人民的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解析】(1)措施: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控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2)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疫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卫生专家的呼吁引起政府的重视。
(3)特点: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普惠群众;确立了公共卫生的“中国模式”;新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成。
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五、论述题(共3题,共30分)14、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北宋谷物的移植路径及玉米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可提炼出观点是宋代与明清农作物传播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稻类作物向北移植,谷类作物向南移植,这主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明清时期玉米的传播主要和新航路开辟及国内人口增加有关。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即可。【解析】答案示例:
论题:宋代与明清农作物传播路径存在显著差异。
阐释:宋代稻类作物向北移植;谷类作物向南移植。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发展,南北经济联系加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使南方影响力上升,北方人口的南迁和政府的推动均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实现。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国内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扩大,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经不同路径传入中国,中国逐渐被卷入早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物种间的交流传播,其成因各有不同。无论如何,物种交流都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人口增长。15、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876年到1877年的中国。根据题意要求,对吴淞铁路的建拆过程进行评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吴淞铁路的修建过程、中英两国的影响、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析,如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在西方侵略和民族危机加剧,英国在1876年擅自修筑吴淞铁路,投入运营;铁路修建之初,中英双方存在严重分歧,清朝官员大部分反对修筑铁路,英国不顾反对继续修建铁路;上海是中国近代化的窗口,人们能够接受铁路的修建,乘车的人数众多;铁路事故的出现,英国判定司机无罪,激化了中英之间的矛盾。清政府主动赎回铁路,进行了拆除。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可知铁路的拆与建反映出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政府的反抗和近代化的探索。英国在中国修筑铁路,主要是用于侵略,修铁路会对中国主权利益带来损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铁路是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清政府应积极顺应潮流,寻求近代化才是真正的自强之道等等。【解析】评析: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在西方侵略和民族危机加剧,英国在1876年擅自修筑吴淞铁路,投入运营;铁路修建之初,中英双方存在严重分歧,清朝官员大部分反对修筑铁路,英国不顾反对继续修建铁路;上海是中国近代化的窗口,人们能够接受铁路的修建,乘车的人数众多;铁路事故的出现,英国判定司机无罪,激化了中英之间的矛盾。清政府主动赎回铁路,进行了拆除。
铁路的拆与建反映出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政府的反抗和近代化的探索。英国在中国修筑铁路,主要是用于侵略,修铁路会对中国主权利益带来损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铁路是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清政府应积极顺应潮流,寻求近代化才是真正的自强之道。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选取外部冲击视角,提出观点:西方的外部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论述:结合所学,可从城市中心地位确立,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城乡社会分工持续扩大;城市获得了对农村的支配权,新式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日益发达,形成中国城乡间贸易网络,加速了农村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城乡差距加速拉大,西方市场经济外部冲击带来工商业城市的畸形繁荣,也导致广大农村的衰败与凋敝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最后综合说明,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外部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以来城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盐渍胡萝卜丝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树脂纽扣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婴幼衣物专用洗液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可拆卸水平螺翼水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铜制小火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五相感应电动机容错控制研究
- 2025年度智能家居厨具安装服务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门卫岗位劳动合同及技能培训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瓷砖专卖店智能家居系统解决方案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厨房装修工程竣工验收与保修合同范本4篇
- 物业民法典知识培训课件
- 2023年初中毕业生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详解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寒假作业(综合复习能力提升篇)(含答案)
- 《万方数据资源介绍》课件
- 医生定期考核简易程序述职报告范文(10篇)
- 第一章-地震工程学概论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解读
- 初级创伤救治课件
- 交通运输类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