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高考语用题解题指导:比喻修辞类题目的破解之法纵观实行新高考以来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命题特点及趋势,我们不难发现,命题的综合性和情境性增强,由原来的依据考点设题转为随文命题。随文命题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文本为中心,在考题的设置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当然,这种随机不是无序的随机,而是建立在命题人一定的命题构想基础之上的随机。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了近些年没有考查过的借喻这一修辞手法,这让我们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借喻属于比喻中的一个分支,从近些年的考题来看,属于比较小众的考点;“情理之中”是因为该题的设计符合新课标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提到的培养学生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的过程中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等内容。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虽然是常见的考点,但考查方式却不一而足:简要分析比喻的相似性(2020年新高考Ⅰ卷、Ⅱ卷)、写一个本体为“云”的借喻的句子(2024年新课标Ⅰ卷)、简要分析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各地模拟试题)等等……面对以上各种对比喻修辞不同方式的考查,应采取以下破解之法:一、准确分辨比喻修辞准确分辨的前提是,要准确理解比喻修辞的概念。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来描述或说明,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在形式上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根据这三个成分的显隐,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讲,以上有关比喻的基础知识应该是了然于胸的。然而,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依然会觉得障碍重重,比如很多学生觉得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难以区分。举一个例子,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中篇小说《熊》中有一句话:“它就是消失了,回到了荒野,就像他见过的一条鱼,一条硕大的鱼,连鳍都不动一下就没入深黑的池塘消失了那样。”针对此句,某题目的选项表述如下:此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将熊与荒野相融相生的关系凸显出来,意境深远,韵味悠长。实际的答题情况是:有大约一半的学生认为此选项正确,认同选项所说的“此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但正确的解释是,句子并没有运用比拟的修辞,而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显然,这大约一半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比喻这种修辞。该句中本体“它”为熊,“就像他见过的一条鱼”中有比喻词“像”,还有喻体“鱼”,因此,该句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明喻句,而很多同学却忽略掉这些语句中已经存在的比喻的基本要素而判断错误。此外,准确分辨比喻句不能只看显性的标志,比如根据是否有词语“像”来判断比喻句就是不科学的,不是所有带有“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如这样一句话:弯弯的月亮像一艘小小的船,小小船儿像一个童年的摇篮,童年的摇篮像一首悠扬的歌,悠扬的歌像是亲切的老师唱的,亲切的老师像温柔的妈妈一样,温柔的妈妈像在欣赏弯弯的月亮。这个句群中有6个句子,6个句子中都使用了“像”这一词语,并且主语宾语都涉及了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从显性标志来看,它们都具有比喻句的外部条件,但是它们并不都是比喻句。这6个句子中,前3个为比喻,第4个句子“悠扬的歌像是亲切的老师唱的”属于联想,第5个句子“亲切的老师像温柔的妈妈一样”是比较,第6个句子“温柔的妈妈像在欣赏弯弯的月亮”是揣测。要准确分辨比喻句,除了可以从比喻的外部显性标志入手之外,还需要从比喻的内部特征入手,即本体喻体的本质不同,但又具备相似点。所谓本质不同就是原本的性质不同,比如不能用美人来比喻姑娘,不能用一朵花来比喻另一朵花,但是可以用花来比喻姑娘。而比喻的相似可以有外部的相似,也可以有内部的相似。外部的相似即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出水很高的荷叶,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形态特点上既是圆的、又是高挑的,同时又都具备动态美感。内部的相似主要是在精神特质上具有相似之处,比如迟子建《北极村童话》中的“再见了,北极村,我苦涩而清香的童年摇篮!”该句是一个没有比喻词的暗喻句,用“童年摇篮”来比喻“北极村”,二者的相似点在于“苦涩而清香”。当然,要想理解文句中所提到的“苦涩而清香”,还要沉浸于文本语言所营造的情境才能领会。二、理性分析比喻修辞在能够准确分辨比喻这种修辞之后,还要掌握一些比喻修辞的功能,比如修辞能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能够深化读者对事物某特征的理解、能够利于写作者表情达意等。具备了以上基本知识的储备,再去解决比喻的鉴赏分析探究类的题目,自然就容易破解了。例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第19题: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画横线句为:“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这是一道反套路的考查比喻修辞的题。如上所述,我们都知道,比喻是具备相似点的,通常我们在分析比喻句的时候都会用到比较模式化的分析套路:“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甲比作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甲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使读者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以上套路是向一个句子的纵深挖掘,而本题却后退一步,考查内容指向比喻修辞的基础知识。题目一上来就告诉了考生比喻具有相似性,考生需要做的是对文中的本体、喻体如何体现相似性进行分析。本题答案如下: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第一点把本体、喻体及其之间的关系表述清楚,并结合题干语言来组织答案;第二点就本体和喻体在外形上的静态、动态特点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第三点就本体和喻体在情境下的特征进行分析,也就是形容喻体的定语。再比如这样一道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喻体意思差不多,可不可以去掉一个,为什么?(4分)文本内容如下:关键时刻,总有一群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中国怎么办?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由于促成这个计划“建议”的提出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都发生在1986年3月,因而这个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如何让中国真正拥有自己的高科技,掌握战略竞争的主动权?经历过“两弹一星”科研攻关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对此十分着急,常常夜以继日地研究、讨论,有时几乎急得夜不能寐。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着这些曾经立下不朽功勋的老科学家们,即便年事已高,他们仍心系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为了我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进,我们就得迎接这新的挑战,追赶上去,绝不能置之不顾……”王大珩曾说,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今天,人们应当永远铭记,35年前的那个春天,四位胸怀国之大者的老科学家高瞻远瞩的重要建议。本题同样是一道非常规类的考查比喻修辞的题目。文段中的比喻属于四位科学家的自谦之词,文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为“863”计划作出重大贡献。很显然,两个喻体意思不同,不可以去掉一个。接下来我们对两个比喻句进行逐一分析,首先找出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第一个比喻句是“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本体是“我们几个人”,即四位老科学家,喻体是“催化剂”。“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速率,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文段中四位老科学家意识到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高瞻远瞩提出了“863”计划,这个计划的提出意义重大,说它是“催化剂”,意思是四位老科学家加快了中国科学发展的速度,而自身并没有多大改变。第二个比喻句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本体是四位老科学家提出的建议,喻体是“点了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就是点燃光明和希望,四位科学家点燃的是大家的科学热情,点燃的是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希望之光。可见,两个喻体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不可以去掉一个。因此,参考答案为:不可以。两个比喻都是老科学家的自谦,认为自己没有为“863”计划作出多么重要的贡献;但二者的含义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催化剂”指他们加快了中国科学发展的速度,他们自身并没有多大改变。“点了一根火柴”指他们激发了大家的科学热情和创造动力。以上两题虽然并未直接考查鉴赏比喻修辞,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鉴赏的思维过程必不可少。解答题目时除了体会使用了比喻修辞的语句的生动形象之外,还要理解作者对事物特征的描绘,比如塞车的道路与黏稠的河流在外形、动态特点及缓慢性等方面的特征体现;同时关注到作者使用比喻修辞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比如“王大珩曾说,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所表达的作者对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的赞美之情。三、灵活运用比喻修辞任何外在显现的语言实际都是与认知和思维密切相关的,如果需要去创造一个比喻句,那就一定要依赖于我们平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通过积极的联想思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建立联系。例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18题: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本题与我们以上分析的题目类型均有所不同,依然保持了高考试题的“反套路风格”,但却符合语文学科素养中的“实践探索”素养。解答此题需要以下的思维活动:这样的思维活动并不复杂,但学生最终的答题效果却不甚理想。原因有三:(1)诸多学生不能准确审读题目要求,将造句题理解成了仿写题;(2)忽视题目中的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借喻句的要求,而是写成了以“云”为本体的明喻句、暗喻句,或是以“云”为喻体的比喻句;(3)做不到借喻贴切,将“云”比喻成各种奇奇怪怪的物象,如比喻成大水桶、白色的行人、天上的星星、中毒发黑的脸(乌云)……当然还有一些考生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中的“云”就是自然界中的云,而写出了“孔子云”“老子云”一类的语句,真是让人“不知所云”。而对于那些审读题目准确且明确掌握借喻修辞的同学来说,拿到这5分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比如以下答案: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示例三:那天上白软软的棉花糖,被夕阳裹上渐变色的糖浆。示例四:天空中飘来了几头大象、几只狮子、几匹野马,简直像个动物园。示例五:蔚蓝色的天空上,贴满了孩子们形状各异的剪纸画。从以上答案示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借喻句的本体都为“云”,但喻体却可以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所创造的句子不同,实质上是思维品质的不同。该题九成以上的学生能够想到的是用“棉花糖”比喻天上的云,当然,这从考试答题的角度来讲,拿到分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从语言运用、语意表达的高阶层次来看,未免流于俗套。要想写出贴切、新颖又传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沪科版九年级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新科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
- 二零二五版模具维修与翻新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城市建设年薪制合同4篇
- 2025年度养老康复派遣员工康复治疗合同4篇
- 2025年度面包烘焙原料绿色认证采购合同3篇
- 2025年度设施农业专用化肥农药定制配送合同4篇
- 2024版离婚债务解决方案合同范例一
- 二零二五年度煤炭期货交易居间代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管理合同范例4篇
- 撂荒地整改协议书范本
- 国际贸易地理 全套课件
- GB/T 20878-2024不锈钢牌号及化学成分
- 诊所负责人免责合同范本
- 2024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 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
- 会阴切开伤口裂开的护理查房
- 实验报告·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材分析主讲
- 电气设备建筑安装施工图集
-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第10章-地下建筑抗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