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15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现有农田上的一条食物链:草→害虫→青蛙。已知图中的a代表青蛙摄入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中的能量是害虫同化量的一部分B.b代表青蛙粪便中的能量,c代表青蛙同化的能量C.e中的能量可用于青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若青蛙被人为大量捕杀,则害虫的数量会增加而不会减少2、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输入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即同化量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C.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3、在山区,经常由于持续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在新植被生长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泥石流过后的区域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由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原因是乔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D.次生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阶段,群落没有垂直结构4、下列实例与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匹配最恰当的是()A.中国传统农业——自生原理B.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循环原理C.太湖中水葫芦泛滥——协调原理D.防护林成为灰色长城——整体原理5、生物学实验结果、结论或规律的发现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及其对应科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选项生物学实验科学方法A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分离密度梯度离心法B趋光性昆虫种群密度的调查黑光灯诱捕法C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物理模型建构法D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的研究同位素标记法
A.AB.BC.CD.D6、烟草在4~10月开花,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够产生和释放信息素。信息素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来捕食蛾幼虫,夜晚又可以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信息素吸引天敌控制蛾幼虫数量属于化学防治B.食物链“烟草→蛾幼虫→天敌”中存在负反馈调节C.生长素对烟草植株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D.光信息刺激植物开花,体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7、在春天随着落叶松的生长;灰线小卷蛾的幼虫同时出现。幼虫吞食松树松针导致松针减小,致使来年幼虫食物的质量下降,减少来年幼虫的数量。下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从曲线分析,虚线代表的是灰线小卷蛾的幼虫密度,实线代表的是松树最大松针长度B.据图分析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C.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灰线小卷蛾种群的作用强度与其种群密度无关D.若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则灰线小卷蛾体内重金属浓度比落叶松中的浓度低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9、下列对各种生态足迹的描述,错误的是()A.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B.林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C.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D.碳足迹表示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海洋和土地面积10、松材线虫能危害多种松属树种和非松属树种,使树种快速发病致死。短时间内,松材线虫害会对马尾松纯林或马尾松混交林的松林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但随着时间的演替和恢复,林地的植物丰富度有所增加,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部分受松材线虫危害的马尾松死亡,降低了马尾松混交林群落的丰富度B.马尾松纯林的生物多样指数低,营养结构简单,不具有抵抗力稳定性C.松林退化使混交林其他树种获得空间,从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D.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会随退化松林演替的推进而逐渐增加11、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12、如图为深海冷泉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其中的共生甲烷氧化菌可利用冷泉喷发的甲烷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通过与硫酸盐还原菌组成的联合体催化甲烷释放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烷氧化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可能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海虾和多毛类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C.流经该冷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最终转变为热能D.生活在冷泉中的冰蠕虫具有重要的医学研究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13、美国生态学家WarderC.Allee在研究某些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发现,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这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阿利氏规律多见于某些集群生活的动物,如企鹅B.传染病、气候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阿利氏规律可用于指导珍稀动物的易地保护D.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可能会增加个体间对营养、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但这经常被群体存活力的提高而抵消,因为群聚具有保护自身、发现资源或调节小气候或微环境条件的能力1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甲、物种乙和物质丙的数量变化规律曲线图,其中物种甲捕食物种乙,物种丙是一种能导致物种丁患M病的小型昆虫。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甲对应的曲线为①,物种乙对应的曲线为③B.物种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但一定不是互利共生关系C.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丁的M病发病率可能具有呈周期性波动的特点D.物种丁在林冠层和林下层分布不均,该分布可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15、研究者对某大型农场中不同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和当年的种群数量(Nt)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较少时,蝗虫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B.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当燕鹆种群数量长期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仍然会增加C.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S点D.乙曲线中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小于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16、我国某公园湖中出现一条长80cm左右的鳄雀鳝,此鱼源于北美,尖嘴长牙,具有很强的攻击力和防御力,由于鳄雀鳝的存在,湖中的其他鱼类数量越来越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鳄雀鳝属于外来物种,引入后能迅速生长、繁殖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在本地缺乏天敌的制约B.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C.随意放生鳄雀鳍,会导致本地鱼类的生态位发生改变,最终可能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鳄雀鳝与湖中其他鱼类的关系为种间竞争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7、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19、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20、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2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22、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23、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4、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25、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2题,共16分)26、下图是一个生态环境改善型鱼塘物质循环流程图;请据图回答:
(1)鱼塘食物网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鱼塘中有机废弃物的处理依赖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生物种类)。在没有明显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决定青虾数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鱼塘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属于________________水平的研究。鱼塘中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鱼塘中投鲢鱼、鳙鱼等草食性鱼类可以滤食水体中的藻类,有效去除水体中富余的营养物质。为确定草食性鱼的投放量,根据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关系,应调查投放区中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改善环境的过程中,利用鱼和藻类的种间关系,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27、生态足迹又称为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例如,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吸收之后,吸收化石燃料排放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除化石燃料燃烧外,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还有_____。
(2)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以减小生态足迹,若将动物(草食)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2,则其生态足迹为原来的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3)科学家统计了从1961年到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_____与生态足迹总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且从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据图分析判断,“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原因是_____。
(4)下列哪一举措不利于使生态超载的地球减小“生态赤字”?_____。A.进行垃圾分类B.大力植树造林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分析】
分析图示:图中的a代表青蛙摄入的能量,b代表青蛙粪便中的能量;c代表青蛙同化的能量,d代表青蛙呼吸量,e代表可用于青蛙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自身枯枝败叶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
【详解】
A;a代表青蛙摄入的能量;其中的能量是害虫同化量的一部分,A正确;
B、b代表青蛙粪便中的能量;c代表青蛙同化的能量,B正确;
C;据分析;e中的能量可用于青蛙的生长、发育、繁殖,C正确;
D;在“草→害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若青蛙被人为大量捕杀,则害虫因为天敌的消失很快增加,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草不能满足所有害虫的需要时,害虫会因没有充足的食物而死亡导致数量减少,所以害虫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错误。
故选D。
【点睛】
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2、C【分析】【分析】
1;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活活动);(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利用;(4)未被利用。
【详解】
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A错误;
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上一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错误;
C.某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是指上一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C正确;
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3、D【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
(1)定义: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举例:如在火山岩;冰川泥、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
(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举例: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
A;泥石流过后的区域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演替,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由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原因是乔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C正确;
D;草本植物阶段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D。4、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详解】
A、中国传统农业主要应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错误;
B、桑基鱼塘生产模式主要体现了整体性原理,B错误;
C、太湖中水葫芦泛滥主要违反了协调原理,C正确;
D;防护林成为灰色长城是违反了协调原理;D错误。故选C。
【点睛】5、A【分析】【分析】
1;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详解】
A;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A错误;
B;调查虫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对于趋光性昆虫采用黑光灯诱捕法;B正确;
C;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属于物理模型建构法,C正确;
D、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的研究,采用3H标记的亮氨酸进行分析;D正确。
故选A。
【点睛】6、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题干信息“信息素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来捕食蛾幼虫;夜晚又可以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据此利用信息素吸引天敌来控制蛾幼虫数量,这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即食物链“烟草→蛾幼虫→天敌”中存在负反馈调节,B正确;
C;生长素属于植物细胞分泌的调节生长的物质;为植物激素,其对烟草植株生长的调节不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错误;
D;光信息刺激植物开花;体现的是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
故选B。7、C【分析】【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如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如种群内部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其中生物因素一般为密度制约因素,自然灾害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幼虫密度增加导致松针长度减小;松针长度减小又导致幼虫密度减小,因此题图中虚线代表最大松针长度,实线代表幼虫密度,A错误;
B;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否在负反馈调节;无法推测,B错误;
C;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灰线小卷蛾种群的作用强度与其种群密度无关,C正确;
D;若土壤受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会随着食物链富集,因此灰线小卷蛾体内重金属浓度比落叶松中浓度高,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8、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
A;碳循环过程中;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要依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B正确;
C;碳元索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主要是土壤微生物,C正确;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BCD。9、B:D【分析】【分析】
1;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退耕还林还牧推广节灌技术;调整农业结构。
2;土地荒漠化: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3;湿地减少:充分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如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等。
4;森林减少: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详解】
A;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A正确;
B;林地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草地面积,B错误;
C;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C正确;
D;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森林面积,D错误。
故选BD。10、A:B【分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
A;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部分受松材线虫危害的马尾松死亡,并没有减少物种的数目,因此不会降低马尾松混交林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
B;马尾松纯林的生物多样指数低;导致其营养结构简单,则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
C;松林退化使混交林其他树种获得了生存空间;进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C正确;
D;植物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由题干可知,演替后林地的植物丰富度增加,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会逐渐增加,D正确。
故选AB。11、C:D【分析】【分析】
1;群落的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
A;据图可知;底栖硅藻群落在不同季节优势种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A正确;
B;底栖硅藻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不同硅藻物种之间也有竞争,所以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B正确;
C;如图只表示了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的分布特征;没有表示物种丰富度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C错误;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及其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CD。12、A: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
A;据题意可知;共生甲烷氧化菌可利用冷泉喷发的甲烷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当共生甲烷氧化菌利用甲烷合成有机物是其作为生产者,当共生甲烷氧化菌直接利用甲烷中能源时其作为分解者,A正确;
B;由图可知;海虾和多毛类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海虾不是共生多毛类动物)和种间竞争(二者共同食物来源有贻贝类和管状蠕虫类),B正确;
C;流经该冷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甲烷和硫酸盐释放的能量;C错误;
D;生活在冷泉中的冰蠕虫具有重要的医学研究价值;医学研究价值为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B。13、A:C:D【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
A;集群生活的动物在种群最适密度时存活率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密度都可能降低存活率,所以阿利氏规律多见于某些集群生活的动物,如企鹅,A正确;
B;传染病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气候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根据阿利氏规律;低于或高于最适密度都可能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故应该保证易地保护的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C正确;
D;由于群聚具有保护自身、发现资源或调节小气候或微环境条件的能力;所以,虽然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虽然会增加个体间对营养、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但这经常被群体存活力的提高而抵,D正确。
故选ACD。14、A:D【分析】【分析】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
A;曲线①的波峰先于曲线③出现;物种甲捕食物种乙,由此说明物种甲对应的曲线为③,物种乙对应的曲线为①,A错误;
B;根据曲线①和曲线②的变化趋势可知;物种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但一定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
C;物种丙是一种能导致物种丁患M病的小型昆虫;物种丙的数量呈周期性波动,因此物种丁的M病发病率可能具有呈周期性波动,C正确;
D;同一物种在垂直方向不均匀分布;不能反映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AD。15、A:C:D【分析】【分析】
1、虚线表示:Nt+1=Nt;即位于虚线上的点指该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没发生变化,低于虚线上的点指该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在减少,高于虚线的点指该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在增加。
2;环境容纳量指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详解】
A;当种群数量较少时;乙曲线高于甲曲线,说明图中曲线乙代表的蝗虫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A正确;
B、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燕鹆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与Nt比值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B错误;
C;甲曲线中;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其环境容纳量,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燕鹆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负反馈调节,其数量都会趋向该平衡点(S点),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C正确;
D;由图可知;乙曲线中A点~S点时,乙曲线仍在虚线以上,表示种群增长,即乙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故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小于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ACD。16、A:B:C【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鳄雀鳝源于北美;属于外来物种,引入后在自然环境中能迅速生长、繁殖的原因可能是在本地缺乏天敌的制约,且环境条件适宜,A正确;
B;外来物种的入侵会通过捕食或种间竞争对本地物种形成选择;可能会使本地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B正确;
C;鳄雀鳝被放生后;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鱼类的生态位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最终会引起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C正确;
D;鳄雀鳝不仅抢占其他鱼类的食物、栖息地等;还对其他鱼类等动物进行捕食,故其与湖中其他鱼类的关系为种间竞争和捕食,D错误。
故选ABC。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8、略
【分析】【分析】
物种的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物种丰富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解析】丰富度19、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条件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成分食物网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23、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24、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25、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四、综合题(共2题,共16分)26、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页课程设计问题
- 自闭症小组课程设计
- 汇编作业课程设计
- 租借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 2024年股东共事协议书
- 2024年生物科技实验室建设与运营合同
- 电的幼儿课程设计
- 2024年版技术协议登记行政确认流程一览版B版
- 2025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代理管理服务合同3篇
- 舞蹈赏析与批评课程设计
- 教师进企业实践日志
- 抵押物变更协议范本版
- 煤矸石充填塌陷区复垦技术规程
- TSG-T7001-2023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宣贯解读
-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中原文化(历史篇)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金蝶软件旗舰版月底结账作业流程操作
- (正式版)JBT 14762-2024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 劳动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大疆慧飞无人机考试题库附有答案
- 初中历史统编九年级材料论述题观点整合(世界史)【学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