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教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上教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上教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上教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上教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上教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75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2、下图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机制的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物质,④⑤⑥⑦⑧⑨⑩代表某种细胞。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与细胞⑩具有相似作用的细胞还有吞噬细胞等B.图中细胞④⑤分别代表T细胞和B细胞C.④将抗原传递给⑤,促使⑤增殖分化出相应的免疫细胞D.初次感染病毒以后,机体会产生⑦和⑨两种细胞3、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mmol·L-1);下列错误的是。

。成分。

Na+

K+

Ca2+

Mg2+

Cl-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16.0

147

4.0

1.25

1.0

114.0

1.0

10

140

2.5

10.35

25

47

A.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②的成分都可以进入到③中C.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可能导致组织水肿D.空气中的O2进入到①至少需穿过8层磷脂分子层4、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依次为()A.增加、增加、减少B.减少、减少、增加C.增加、减少、增加D.增加、增加、增加5、下列有关初级生产量的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A.初级生产量是指初级消费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合成的有机物B.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和繁殖的消耗量即为净初级生产量C.生物的总初级生产量越大,则其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也越大D.海洋面积是陆地的两倍,但其净初级生产量却比陆地低得多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A.血细胞计数法B.血细胞板计数法C.血细胞计数板法D.血小板计数法7、昆虫等动物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在同种生物之间互通性信息,引诱异性来交配,根据这一原理,研究人员利用性外激素粗提物或其类似物作诱饵来防治害虫,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性外激素不属于化学信息B.性外激素互通性信息不利于昆虫种群的繁衍C.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D.诱杀雄虫能使性别比例失衡进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8、下列关于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错误的是()

A.AB.BC.CD.D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9、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年龄组成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准确反映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10、某生物小组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活动设计,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A.因层析液有毒,改用无水乙醇为“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的层析液B.为节约经费,进行“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实验前可设置一个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值进行预实验C.用扑克牌的不同花色代表显隐性基因,模拟孟德尔的杂交实验D.“模拟减数分裂”活动中,共需画2个相互垂直的纺锤体,分别对应MI前期和MⅡ前期11、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A.B.C.D.12、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①→⑤所示;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到最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神经施加刺激,刺激点位于图①甲电极的左侧B.图②中甲电极处于动作电位状态,乙电极处膜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C.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乙电极处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D.处于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13、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下列有关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罗伯特森用电镜拍摄的细胞膜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亚显微照片是物理模型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并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实物模型C.达尔文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模型是概念模型D.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14、某自然保护区处于慢慢恢复阶段,人工投入了较多的物质和能量。为了解该自然保护区生物的生存情况,科研机构对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数据如下图所示(单位:103KJ/(m2·a)):。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甲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生产者12102562933868—初级消费者25288564A192次级消费者6323B1968三级消费者18C10—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B.流入该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为5267×103KJ/(m2·a)C.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的数值为119,“C”的数值为3D.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7%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5、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16、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是这样起作用的吗?_______________在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吗?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17、请补充完成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填空。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功能繁殖和____的基本单位____特征具有____和空间特征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开放性、自我调节性

①_____________②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18、某地经过开垦后;荒山变为树林,注地成为鱼塘。下图表示某鱼塘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树木;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树林中,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通常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3)若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经过捕捞后,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人工不断地添加饲料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相对稳定的能力。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3分)20、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C【分析】试题分析: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两部分。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所以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故选C。

考点:人体内环境。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内环境含义的理解。2、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图中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抗体,③表示淋巴因子,④表示T细胞,⑤表示B细胞,⑥表示浆细胞,⑦表示记忆B细胞,⑧表示效应T细胞,⑨表示记忆T细胞,可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细胞⑩是抗原呈递细胞,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故人体内与细胞⑩具有相似作用的细胞还有吞噬细胞等,A正确;图中④能产生淋巴因子,为T细胞,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促进⑤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即图中细胞④⑤分别代表T细胞和B细胞,B正确;图中④表示T细胞,其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⑤B细胞,促使⑤增殖分化出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错误;初次感染病毒时,机体可以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所以机体可产生⑦记忆B细胞和⑨记忆T细胞两种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并结合图解判断图中数字表示的细胞类型,明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3、B【分析】【分析】

首先根据各种体液中的成分区分是哪一种体液,由于细胞內液中的K+浓度要远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內液中的Na+浓度要远小于细胞外液;故根据图中数据可知,③为细胞內液,又由于细胞外液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组织液和淋巴,故可判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

【详解】

由于细胞內液中的K+浓度要远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內液中的Na+浓度要远小于细胞外液;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根据图中数据可知,③为细胞內液,A正确;②组织液的蛋白质大分子不能进入到③细胞内液中,B错误;据分析可知②属于组织液,①为血浆,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组织液增多,组织水肿,C正确;外界空气中的氧进入人体血浆,至少需穿过肺泡壁(单层细胞围成);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围成)。而氧分子要穿过肺泡壁,首先要进入肺泡壁中的某个细胞,然后再出这个细胞,即在氧分子穿过肺泡壁的过程中共通过了两层细胞膜结构;同理,氧分子穿过毛细胞血管壁进入血浆的过程中也要通过两层膜结构;故外界空气中的氧进入人血浆,至少要通过4层细胞膜,由于一层膜结构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故共需通过8层磷脂分子层,D正确;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各种体液的成分正确区分不同的体液。4、A【分析】试题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动态平衡散热;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1)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为维持体温,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

(2)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

(3)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故选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5、D【分析】【分析】

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呼吸消耗掉了,剩下的那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用于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

【详解】

A;初级生产量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合成的有机物;A错误;

B;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即为净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B错误;

C;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生物量是某一调查时刻前净生产量的积累量,生物的总初级生产量越大,则其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不一定越大,C错误;

D;地球上各地的温度和雨量有很大的不同;海洋面积是陆地的两倍,但其净初级生产量却比陆地低得多,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生物量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6、C【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要求考生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识记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难度较小。

酵母菌是一种真核微生物,其个体体形较小,需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统计酵母菌数量时需要用血细胞计数板法,C正确,A、B、D错误。7、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详解】

A;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一些动物的性外激素等,都是化学信息,A错误;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吸引异性来交配,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

CD;利用性外激素吸引、诱杀某一性别的昆虫;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进而降低种群密度,这一防治手段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D正确。

故选D。8、C【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生态缸制作要求:

1;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和生物的干扰;

2;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使得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

4、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使得瓶子内存储一定的空气;

5;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生物死亡;

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减少对氧气的消耗.

解:A;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和生物的干扰,A正确;

B;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合适,使得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B正确;

C;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C错误;

D;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生物死亡,D正确;

故选C.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9、A:B:C【分析】【分析】

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

④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

A.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增加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迁入率,减少种群密度的是死亡率和迁出率,即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正确;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丁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单独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ABC。10、A:B:D【分析】【分析】

1.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详解】

A;无水乙醇能提取叶绿体中色素;但不能分离色素,因此不能用无水乙醇替代层析液来分离色素,A错误;

B;为了避免浪费;进行“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实验前需要进行预实验,但不能设置一个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值进行实验,B错误;

C;用扑克牌的不同花色代表显隐性基因;模拟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是可行的,因为不同花色的扑克牌质地相同,可均匀混合,C正确;

D;“模拟减数分裂”活动中;共需画3个相互垂直的纺锤体,分别对应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且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纺锤体表现为垂直关系,D错误。

故选ABD。11、A:B【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图示生物学知识。图C淀粉经水解后可以合成肝糖原,但肝糖原不能转变为淀粉,C错;图D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能量不能由分解者流向生产者,D错。AB正确。故本题选AB。12、A:B:D【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纤维上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根据题意;这五个指针变化图是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电位变化的连续过程电位变化图,即指针由①中间到②右偏,回③中间,再④向左,最后回到⑤中间。

【详解】

A、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指针偏向负电位一侧,②中指针偏向右侧,说明刺激点位于乙电极的右侧,A错误;

B、图②甲电极处的膜处于静息状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错误;

C、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乙电极处的膜电位为静息状态,指针左偏,C正确;

D、处于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外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D错误。

故选ABD。

【点睛】

解题关键要能结合图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以及电位变化引起指针的偏转方向。13、C:D【分析】【分析】

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包括数学表达式和曲线两种表现形式,数学表达式表示准确,曲线图表示较为直观。

【详解】

A、罗伯特森用电镜拍摄的细胞膜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亚显微照片是实物,而不是物理模型,A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并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B错误;

C、达尔文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模型是概念模型,C正确;

D、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D正确。

故选CD。14、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路有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分解利用和未利用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分析题表可知;甲为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

【详解】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错误;

B、该自然保护区流入总能量=生产者的能量+人工输入的有机物能量,为1210+256+2933+868+192+68+12=5539×103KJ/(m2·a);B错误;

C、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初级消费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A,A=868-252-88-564+192=156×103KJ/(m2·a);次级消费者未被利用的能量为B,B=156+68-63-23-19=119×103KJ/(m2·a);三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C,C=19+12-18-10=3×103KJ/(m2·a);C正确;

D;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级营养同化量×100%=156/(868+192)×100%=14.7%;D正确。

故选CD。

【点睛】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5、略

【分析】【详解】

(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地理隔离群中6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解析】①.杂交②.基因③.竞争④.捕食⑤.标志重捕法16、略

【分析】【详解】

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这是有道理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解析】是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