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原因是()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D.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2、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包括()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③中外之间发生过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④明清政府闭关自守禁绝对外贸易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标志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址的事件是()A.尧传位给舜B.舜传位给虞C.禹传位给启D.启继承禹的位5、“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这句话描述的起义是()A.绿林赤眉起义B.黄巢起义C.黄巾起义D.大泽乡起义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6、(1)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____(2)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____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墨家的创始人是____;法家的集大成者____;兵家的创始人是____(4)下图是《战国七雄示意图》,回答各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

A:_____B:____C:____D:____7、581年,__________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8、假如时空倒流,你回到70-2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你有可能见到的情景是北京人已经会使用人工火来取暖照明了。错误:订正:9、请将以下字母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

A、唐朝的都城B、唐朝时学习佛法的国家。10、___姓李名耳,是___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11、填空题(1)隋炀帝时,创立____________,科举制正式形成。(2)贞观年间,唐太宗重视纳谏,广开言路,著名大臣__________,前后进谏了200多次。(3)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唐朝农民发明了新的灌溉工具____________。(4)宋朝造船业发达,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_______。(5)13世纪初,统一蒙古草原的是___________,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_。12、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______的局面;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一,接受______(人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3、(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将判断结果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每题1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曾出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14、《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15、为了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北宋在地方设置转运使。______(判断对错)16、“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此诗句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度的情况。17、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来管理天下,最西边的郡是陇西郡。__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材料题(共4题,共8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中这样描述江南地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重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家。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材料二中的“苏湖”分别指什么地方?这些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

(4)概述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外交往也逐步开展起来。请结合所学知识共同探究以下问题:(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是什么?

(2)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许多帝王采取的措施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请你列举汉武帝加强专制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的三项措施。20、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具体有哪些方面表现这一变化?(至少写两点)2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国防形势的演变,必然也将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区域。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历程。最终在东南地区结聚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并取代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地位。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难移过程。(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第一个经济重心的位置。

(2)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16分)22、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的创造、创新和发明。探究一制度篇(1)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创立的一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是什么?(1分)(2)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了一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什么?(1分)探究二人物篇(3)隋朝时期,在桥梁工程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人物是谁?(1分)其突出的成就是什么?(1分)(4)唐朝时期,开后世写意画之先河的著名画家是谁?(1分)其代表作品是什么?(1分)探究三技术篇(5)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辉煌的时期,唐朝农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新式农具是什么?(1分)另一灌溉工具是什么?(1分)(6)北宋时期,我国海外贸易空前发达,在技术上为此提供重要条件的一项发明创造是什么?(1分)(7)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应包含哪些内容?(2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据《新唐书》材料二: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晋绅(指世家大族)耻焉。——据《新唐书》材料三:武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要政狱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擅王者之威力。——《旧唐书》材料四:武则天开科举,唐人称其“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据《陆宣公输苑集》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2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探究一制度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

探究二经济篇(2)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在唐朝历史上哪些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推动了经济发展。

探究三科技文化篇“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英](思想家、哲学家)培根(3)培根所说的三种科技发明分别是什么?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各有哪些深远影响?(任选两点作答)

探究四感悟篇(4)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5、根据下列名言,在括号里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0.5×6,3分)(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解析】试题分析: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原因是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敦煌莫高窟【解析】【答案】C2、B【分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通过阅读题干和分析,①②③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①②③。【点评】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3、D【分析】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说法正确.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等,不是用于战争.

③司母戊鼎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不是四羊方尊.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说法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艺术.【解析】【答案】D4、D【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故选D.

本题考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事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运用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历史史实.【解析】D5、B【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可知评述的是黄巢。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这句话描述的起义是黄巢起义。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黄巢起义的影响。【解析】B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6、略

【分析】(1)本题考查盘庚迁都。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故填:殷。(2)本题考查了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帝和黄帝。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填:黄河。(3)本题考查孔子、老子和诸子百家的相关知识。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争奇斗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兵家的鼻祖是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故填: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孙武。(4)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依据所学;战国七雄指的是东方的齐;南方的楚、西方的秦、北方的燕、中间的赵魏韩七个国家。因此A是齐、B是楚、C是秦、D是燕。故填:A:齐;B:楚;C:秦;D:燕。

【解析】(1)殷。(2)黄河。(3)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孙武。(4)A:齐;B:楚;C:秦;D:燕。7、略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北朝的最后的一个王朝是北周。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故填写:杨坚。【解析】杨坚。8、略

【分析】【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北京人掌握的是自然取火,会保存火种,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考点:史前人类【解析】【答案】错误人工火订正天然火9、略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知道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玄奘西游的目的地是天竺.天竺(印度)在南亚,唐朝都城长安在中间.故左框填B,中框填A.

故答案为:

10、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老子的相关内容。老子即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为楚国人。他认为事物都有相互对立和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含有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故填:老子、道、无为而治。【解析】老子、道、无为而治

11、略

【分析】(1)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2)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唐太宗重视纳谏,广开言路,著名大臣魏征,前后进谏了200多次。(3)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繁荣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唐朝农民发明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4)本题考查宋代手工业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造船业发达,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5)本题考查铁木真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初,统一蒙古草原的是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解析】(1)进士科(2)魏征(3)筒车(4)船坞(5)铁木真成吉思汗12、百家争鸣董仲舒【分析】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不是主父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故答案为:百家争鸣;董仲舒。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解析】百家争鸣董仲舒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3、×【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纷争的史实。春秋战国是我国东周发展的先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春秋五霸是先后起来称霸的五个霸主,战国七雄是同时存在的。故本题中春秋五霸错误。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解析】【答案】×14、√【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图》。根据所学可知,北宋的经济比较发达,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故本句表述正确。【解析】T15、√【分析】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析】√16、√【分析】【分析】题文中的诗句反映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科举考试的录取率极低;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士,“三十老明经,四十少进士”这句诗也说明了这一点。故本句表述是正确的。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度相关知识。17、√【分析】秦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最西边的郡是陇西郡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及疆域。识记掌握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秦朝的疆域四至及实行的郡县制的理解掌握。考查识记理解能力。【解析】√四、材料题(共4题,共8分)18、略

【分析】

(1)本题考查汉朝时南方生产和生活状况.

(2)本题考查了“苏湖”及其主要粮食作物.

(3)本题考查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本题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1)由材料一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重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家”可知,汉朝时南方贫穷,落后,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经济发展落后.

(2)据所学知;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的是苏州和湖州,当时主要生产的粮食作物是水稻,特别是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3)据材料可知;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宋朝经济重心南移.

(4)据所学知;由于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因而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故答案为:

(1)贫穷;落后.

(2)苏州;湖州;水稻.

(3)说明经济重心南移.

(4)江南战乱比较少;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自然条件的变化;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19、略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秦统一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有利因素,人民渴望统一。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征战之后,人心思定,人民渴望统一;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商鞅变法的实行,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在思想上,汉武帝时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了思想方面的大一统。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解析】(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渴望统一;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等。(2)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建立刺史制度;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0、(1)“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苏州,湖州的粮食熟了,就可以满足整个天下人们对粮食的需要”,这是宋朝出现的谚语,说明苏湖成为当时我国重要的粮仓,南方成为了整个国家粮食的支撑,表明南方长江流域成为了我国的经济重心;据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发展为富有之地了,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此时,江南已经得到了开发.故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江南地区在东晋和南朝时经济得到发展,到宋朝时,南方长江流域成为了我国的经济重心.

(2)据所学知;由于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因而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3)据所学知“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的是苏州和湖州,当时主要生产的粮食作物是水稻,特别是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得到推广.据所学知,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这说明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南方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具体表现有,农业方面占城稻大面积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生产工具和技术改进,使用新型农具--秧马等.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开设“蕃坊”“蕃市”“蕃学”;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出现了泉州、广州、杭州等港口;宋朝的海外贸易范围广等.

故答案为:

(1)江南地区在东晋和南朝时经济得到发展;到宋朝时,南方长江流域成为了我国的经济重心.

(2)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3)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方面占城稻大面积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生产工具和技术改进,使用新型农具--秧马等.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开设“蕃坊”“蕃市”“蕃学”;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出现了泉州、广州、杭州等港口;宋朝的海外贸易范围广等.【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小题1】(1)“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苏州,湖州的粮食熟了,就可以满足整个天下人们对粮食的需要”,这是宋朝出现的谚语,说明苏湖成为当时我国重要的粮仓,南方成为了整个国家粮食的支撑,表明南方长江流域成为了我国的经济重心;据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发展为富有之地了,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此时,江南已经得到了开发.故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江南地区在东晋和南朝时经济得到发展,到宋朝时,南方长江流域成为了我国的经济重心.

(2)据所学知;由于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因而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3)据所学知“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的是苏州和湖州,当时主要生产的粮食作物是水稻,特别是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得到推广.据所学知,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这说明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南方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具体表现有,农业方面占城稻大面积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生产工具和技术改进,使用新型农具--秧马等.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开设“蕃坊”“蕃市”“蕃学”;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出现了泉州、广州、杭州等港口;宋朝的海外贸易范围广等.

故答案为:

(1)江南地区在东晋和南朝时经济得到发展;到宋朝时,南方长江流域成为了我国的经济重心.

(2)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3)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方面占城稻大面积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生产工具和技术改进,使用新型农具--秧马等.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开设“蕃坊”“蕃市”“蕃学”;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出现了泉州、广州、杭州等港口;宋朝的海外贸易范围广等.【小题2】【小题3】21、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我国第一个经济重心的位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所以我国第一个经济重心的位置是黄河中下游地区。(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提炼概括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中期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繁荣。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完全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所以根据材料得出的观点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解析】(1)黄河中下游地区。

(2)观点: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过程。论述: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五、综合题(共4题,共16分)22、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设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轻松回答出前6题,第(7)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答案】(1)科举制度。(2)行省制度。(3)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4)吴道子;《送子天王图》。(5)曲辕犁;筒车。(6)指南针。(7)具有创新的思想、开拓的意识;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敢于推陈出新,不盲从,学会继承和发扬。(言之有理即可)23、略

【分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女皇武则天史实的识记。题目考查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