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考点04文言文考查热点提炼(知识点整理+内容梳理+重难点梳理)一、通假字1.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2.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3.窥谷忘反:同“返”,返回。4.亲戚畔之:同“叛”,背叛。5.往之女家:同“汝”,你。6.曾益其所不能:同“增”。7.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8.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9.始一反焉:同“返”,往返。10.汝之不惠:同“慧”,聪明。11.无陇断焉:同“垄”,高地。12.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13.改容式车:同“轼”,扶轼。14.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漫”,空,徒然。二、一词多义清:1.回清倒影(清波)2.清荣峻茂(清澈)素:1.素湍绿潭(白色的)2.可以调素琴(不加修饰的)敌: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2.恐前后受其敌(攻击)戒:1.戒之曰(告诫)2.必敬必戒(谨慎)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苦:1.苦其心志(使……痛苦)2.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劳:1.上自劳军(慰劳)2.劳其筋骨(使……劳累)亡:1.国恒亡(灭亡)2.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许:1.一百许里(表示约数)2.杂然相许(赞同)负:1.负势竞上(凭借)2.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使: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派遣)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者)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2.得志,与民由之(实现)诚:1.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2.帝感其诚(诚心)始:1.始一反焉(才)2.蒙乃始就学(开始)焉:1.且焉置土石(怎么,哪里)2.始一反焉(语气词)市:1.百里奚举于市(集市)2.愿为市鞍马(买)色:1.征于色(脸色)2.五色交辉(颜色)过:1.人恒过(犯错误)2.及鲁肃过寻阳(经过)曾: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2.曾不若孀妻弱子(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居:1.居天下之广居(居住)2.居天下之广居(住所)3.居无何(经过)军:1.军细柳(驻军、驻扎)2.上自劳军(军队)3.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与: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领悟)2.念无与为乐者(和)3.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欲:1.夕日欲颓(将要)2.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3.解衣欲睡(想要)入:1.月色入户(照进)2.匈奴大入边(侵入)3.直驰入(进入)若:1.猛浪若奔(像)2.若屈伸呼吸(你)3.未若柳絮因风起(如)直:1.直视无碍(直接)2.争高直指(笔直地)3.中通外直(笔直)为: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2.以顺为正者(作为)3.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担任)固:1.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发:1.发于畎亩(兴起,被任用)2.发于声(显露、流露)3.有时朝发白帝(出发)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且:1.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3.天子且至(将要)不义而富且贵(而且)士:1.管夷吾举于士(狱官)2.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3.壮士十年归(士兵)4.士别三日(读书人)自:1.自三峡七百里中(在)2.自非亭午夜分(如果)3.自康乐以来(从、由)4.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从)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给)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4.相与步于中庭(在)以:1.以君之力(凭借)2.以残年余力(凭,靠)3.河曲智叟亡以应(来)4.请以军礼见(用)绝:1.沿溯阻绝(断绝)2.绝巘多生怪柏(极)3.哀转久绝(消失,停止)4.天下独绝(独一无二)5.猿则百叫无绝(停止)之:1.往送之门/往之女家/已而之细柳军/寡助之至(到)2.丈夫之冠也/女子之嫁也(取独)3.父命之/母命之(代词,他/她)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助词,的)5.称善久之(音节助词,不译)而:1.面山而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夫环而攻之(表修饰)2.而后作/而后喻(表顺承)3.而山不加增/然而不胜者(表转折)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其:1.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2.惧其不已也(代词,他,指愚公)3.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三、重点易错字词解释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良多趣味(甚、很)属引凄异(连接/延长)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领悟)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鸢飞戾天(至,到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泠泠作响(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互相轩邈(往高处远处伸展)仍怜故乡水(喜爱)长歌怀采薇(比喻隐居不仕)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将以遗所思(给予、馈赠)烈士暮年(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妻子象禽兽(妻子儿女)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威慑)丈夫之冠也(行冠礼)戒之曰(告诫)富贵不能淫(使……迷惑)贫贱不能移(使……改变)威武不能屈(使……屈服)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所以动心忍性(使……震撼/使……坚忍)人恒过(犯错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内、在国外)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虽我之死(即使)介胄之士不拜(披甲戴盔)
四、重点句子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水藻、水草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文】(我乘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文】(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君王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限制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器的锐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译文】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10.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译文】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必定会遭偷袭而被俘虏,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被侵犯的?”10.《三峡》一、重点词语(一)词语释义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同“缺”,空隙、缺口)2.自非亭午夜分(正午)(半夜)3.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4.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5.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6.故渔者歌曰(所以,因此)7.虽乘奔御风(即使)(指飞奔的马)8.不以疾也(快)9.则素湍绿潭(白色)(急流)10.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11.绝巘(yǎn)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1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飞速地往下冲荡)13.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14.良多趣味(甚,很)15.每至晴初霜旦(天刚放晴)(下霜的早晨)16.林寒涧肃(肃杀,凄寒)17.属引凄异(连接)(延长)(凄惨悲凉)18.空谷传响(回声)19.哀转久绝(消失)20.猿鸣三声泪沾裳(次数多)(二)通假字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三)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4.空谷传响(空谷: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四)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五)一词多义1. 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以为大有所益(自己)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消失)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回清倒影(清波)清荣峻茂(清澈)二、翻译下列句子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5.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11.《短文二篇》一、重点词语(一)词语释义1.古来共谈(共同)2.五色交辉(交相辉映)3.高峰入云(耸入)4.清流见底(看见)5.猿鸟乱鸣(此起彼伏)6.四时俱备(四季)(全,都)7.晓雾将歇(将要)(消散)8.夕日欲颓(快要)(坠落)9.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争相,争着)10.实是欲界之仙都(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文中指人间)11.自康乐以来(从)1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13.月色入户(门)14.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15.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1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17.怀民亦未寝(睡觉)18.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19.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20.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21.盖竹柏影也(大概是)2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二)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2.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三)古今异义1.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念头。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萎靡(四)一词多义1.夕日欲颓(将要,快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念)2.自康乐以来(自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和,跟)二、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12.《与朱元思书》一、重点词语(一)词语释义1.风烟俱净(全,都)2.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3.从流飘荡(跟、随)4.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5.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从)(表示约数)6.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7.水皆缥碧(都)(浅青色)8.急湍甚箭(超过,胜过)9.猛浪若奔(好像)(飞奔的马)10.皆生寒树(文中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11.负势竞上(凭借,依靠)(向上)12.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伸展,向远处伸展)13.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14.泉水激石(冲击,撞击)15.泠泠作响(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16.嘤嘤成韵(鸟鸣声)17.蝉则千转不穷(表示多)(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18.鸢飞戾天者(至、到达)19.望峰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20.经纶世务者(筹划、治理)21.窥谷忘反(同“返”,返回)22.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23.在昼犹昏(好像)24.疏条交映(互相掩映)(二)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2.窥谷忘反(同“返”,返回)(三)词类活用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伸展,向远处伸展)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四)古今异义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古义:到达今义:罪过2.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五)一词多义1.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面)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猿则百叫无绝(停止)二、翻译下列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译文: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文: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马。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译文: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形成千百座山峰。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也会流连忘返。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词语(一)词语释义1.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2.环而攻之而不胜(围)(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4.池非不深也(护城河)5.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6.得道者多助(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7.寡助之至(到)(极点)8.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同“叛”,背叛)(代词,指失道者)9.故君子有不战(因此,所以)(文中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文中所说的“得道者”)10.以天下之所顺(用)1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二)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三)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或其他成员。(四)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五)一词多义1.寡助之至(极点)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到)2.不以封疆之界(介词,凭借)以天下之所顺(介词,用)3.地利不如人和(形容词,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锐利)4.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委而去之(代词,指城池)寡助之至(到)攻亲戚之所畔(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翻译下列句子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译文: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译文: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富贵不能淫一、重点词语(一)词语释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怎么,哪里)4.丈夫之冠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行冠礼)5.父命之(教导、训诲)6.女子之嫁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7.戒之曰(告诫)8.往之女家(同“汝”,你)9.必敬必戒(谨慎)10.无违夫子(这里指丈夫)11.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12.得志,与民由之(遵从)13.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14.富贵不能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15.贫贱不能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16.威武不能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二)通假字往之女家(同“汝”,你)(三)一词多义1.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2.妾妇之道也(道理)行天下之大道(道路)独行其道(原则,行为准则)3.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得志,与民由之戒(得到、实现)二、翻译下列句子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译文: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文:他们一生气,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3.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译文: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译文: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独自走自己的道路。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作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重点词语(一)词语释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3.管夷吾举于士(狱官)4.百里奚举于市(集市)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这)6.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7.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8.空乏其身(财资缺乏)9.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10.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震撼)(使动用法,使……坚忍)1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12.人恒过(常常犯错误)13.而后作(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14.征于色(征验、表现)15.发于声(显露、流露)16.而后喻(了解、明白)17.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如果)(同“弼”,辅佐)1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在国外)(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二)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2.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三)古今异义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四)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挨饿)4.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5.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动词使动用法,使……坚忍)(五)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显露、流露)2.管夷吾举于士(狱官)法家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3.以顺为正者(把)所以动心忍性(用……来)4.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法家拂士(同“弼”,辅佐)5.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二、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文: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译文:(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24.愚公移山一、重点词语(一)词语释义1.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2.年且九十(将近)3.面山而居(表修饰关系)4.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5.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6.聚室而谋曰(家人)7.吾与汝毕力平险(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尽、全)8.指通豫南(直)9.达于汉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10.杂然相许(纷纷地)11.其妻献疑曰(提出疑问)12.以君之力(凭借)1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14.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15.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在哪里)(放置、安放)16.投诸渤海之尾(相当于“之于”)1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就)(肩负、扛)18.叩石垦壤(敲、打)1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2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寡妇)21.始龀(才、刚)(换牙)22.寒暑易节(更替)(季节)23.始一反焉(同“返”,往返)(语气词)2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老年男子)25.甚矣,汝之不惠(严重)(同“慧”,聪明)26.以残年余力(凭借)(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2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草木)28.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29.北山愚公长息曰(长叹)3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通达,这里指改变)31.曾不若孀妻弱子(不如,比不上)3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3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34.而山不加增(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35.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36.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37.惧其不已也(停止)38.帝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3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40.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放置、安放)41.无陇断焉(同“垄”,高地)(隔绝)(二)通假字1.始一反焉(同“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3.无陇断焉(同“垄”,高地)(三)古今异义1.方七百里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乃,并。今义:曾经。3.寒暑易节古义:更替。今义:容易。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5.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四)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3.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五)一词多义1.年且九十(副词,将近)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2.有子存焉(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肯定)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3.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4.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惧其不已也(代词,他)二、翻译下列句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4.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毁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山冈阻隔了。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25.周亚夫军细柳一、重点词语(一)词语释义1.匈奴大入边(侵入边境)2.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就)3.军霸上(驻军)4.以备胡(防备)5.上自劳军(慰劳)6.至霸上及棘门军(到)(军营)7.已而之细柳军(不久)(到,往)8.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9.锐兵刃(这里指刀出鞘)10.彀弓弩(张开)(用机械发箭的弓)11.持满(把弓拉满)12.天子先驱至(先行引导的人员)13.不得入(能够)14.天子且至(将要)15.不闻天子之诏(皇帝发布的命令)16.居无何(经过)(不久)17.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就)(派遣)(使者)(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18.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营垒)19.军中不得驱驰(纵马奔驰)20.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控制住车马)(慢慢地)21.将军亚夫持兵揖曰(拱手行礼)22.介胄之士不拜(铠甲和头盔,文中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将领)23.天子为动(被感动)24.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文中用作动词,指扶轼)25.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26.成礼而去(连词,表顺承关系)27.既出军门(已经)28.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29.若儿戏耳(好像)30.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31.称善者久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二)通假字1.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2.改容式车(“式”同“轼”,车前横木。)(三)古今异义1.上自劳军古义:慰问今义:劳苦、劳累2.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在前端的人3.居无何,上至古义:经过今义:居住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今义:墙壁(四)词类活用1.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军)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作动词,下诏)3.锐兵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锐利)4.介胄之士不拜(名词作动词,披甲戴盔)(五)一词多义1.军霸上(驻军)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者)3.不闻天子之诏(皇帝发布的命令)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向……发布命令)4.已而之细柳(到,往)不闻天子之诏(结构助词,的)称善者久之(凑足音节的助词,不译)5.以河内首亚夫为将军(把)以备胡(来)请以军礼见(用)二、翻译下列句子1.上自劳军。译文: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译文:不久,汉文帝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并拉满。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译文:于是,汉文帝就派遣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4.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译文: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5.天子为动,改容式车。译文:汉文帝被他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三峡【文学常识】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四十卷。【主旨归纳】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作者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山的连绵、高峻可见一斑。写水,则根据不同季节水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如写夏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江水暴涨、水势浩大的特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水流迅猛、湍急的特点。(2)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从全文看,写山为静,写夏水为动,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写萧瑟之秋,则文气转为沉重、凄清、悲凉。(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本文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内容理解】(1)①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的挺拔险峻,“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②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八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清幽。
③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文中侧面写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⑤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⑥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⑦文章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2)课文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为什么先写山势,后写水势?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因此写峡必定要从山写起,三峡的景色特征之一即山高岭连,所以从山起笔,符合其特征。另外,先写山势能揭示水流迅疾的原因(山高,水的落差大;山连,水不外泄;峡窄,断面小,单位面积里水的流量大),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先写山后写水,也体现了由次到主的写作顺序。(3)本文客观地描写了三峡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例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的欣赏赞叹之情。再如写三峡夏日的奔放和春冬之时的清幽,作者的赞叹之情也蕴含在字里行间。“良多趣味”一句,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其赞叹之情。特别是写秋日的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异,再加上悲凉的渔歌,让人感受到作者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答谢中书书【文学常识】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主旨归纳】 本文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内容理解】(1)①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③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④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⑤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⑥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章结构】 本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样,首尾呼应,使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2)本文描写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说说文中景物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峻峭,水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趣盎然。②缤纷的色彩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蓝天做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③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的是热烈欢快的晨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静幽寂的暮景,晨昏的景色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的无限美好。④动静相衬之美。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太阳即将落山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3)本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本文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丽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没有一个“月”字,却写出了月色之明、月光之清。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本文写景,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内容理解】(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月光下的美景。
②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与“闲”字有关的语句有:“解衣欲睡,月色入户”(说明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表明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闲”字含蓄地体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既有赏月的闲情雅致,又有郁郁不得志的惆怅情怀。(3)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与朱元思书【文学常识】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生动地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秀美的山水风景,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写作特点】 (1)形声兼备,动静互见。形声兼备,时而绘山水之形,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时而摹鸟禽之声,如“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达到形声相融的意境。动静互见,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再如“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的手法。(2)虚实相间,骈散结合。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的景物描写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另一方面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本文中的“风烟”句、“从流”句、“急湍”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文章虽用骈体,但也有散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3)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在写景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力突出了富春江一带山水的奇异。如写水,用“千丈见底”的夸张手法极写江水的清澈,突出其清净、秀美;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比喻,极力描摹江水的湍急,突出其奔腾、壮美。【内容理解】(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作者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同时,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2)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试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文中的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示例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人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透露出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示例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山水以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示例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是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的写法,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富贵不能淫【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施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主旨归纳】 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写作特点】 论辩有力,富有气势。针对景春的关于“大丈夫”的言论,孟子劈头予以否定,“子未学礼乎”,可谓不留情面;接着阐述了“妾妇之道”,以此暗讽公孙衍、张仪之流,可谓辛辣、尖锐;最后顺势提出何为真正的“大丈夫”,气韵丰沛,不容辩驳。文章体现了孟子行文长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内容理解】(1)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毫不动心;面对轻慢的吆喝,乞丐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面对敌人的枪口,闻一多拍案而起,用死践行了做人的气节。面临人生的抉择时,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摒弃利己的私心,做一个真正的君子,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主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学常识】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主旨归纳】 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写作特点】 (1)类比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而成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2)运用排比句式。如文章第一段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增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内容理解】(1)①每逢国家遭遇大灾大难,我们总会用“多难兴邦”四个字来鼓励自己,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生于忧患。
②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生于忧患”。作者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用文中原句回答)
③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④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说明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炼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决定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工程大学项目采购购销合同书
- 2025公司转让合同协议版
- 2025含竞业禁止条款的劳动合同
- 老年人视角下的家庭医疗辅助设备评价
- 提升客户体验-实现销售增长的秘密武器
- 2024年户外机柜温控节能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 教育领域中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研究
- 小学数学与逻辑思维培养
-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历史试卷
- 2025-2030年中国草莓市场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单元备课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华为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介绍
- 奕成玻璃基板先进封装中试线项目环评报告表
- 广西壮族自治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招标文件范本(2020年版)修订版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含答案)
- 2024新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大培训
- GB/T 44304-2024精细陶瓷室温断裂阻力试验方法压痕(IF)法
- 年度董事会工作计划
- 《退休不褪色余热亦生辉》学校退休教师欢送会
- 02R112拱顶油罐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