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控制指南_第1页
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控制指南_第2页
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控制指南_第3页
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控制指南_第4页
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控制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控制指南TOC\o"1-2"\h\u21002第一章食品原料质量控制 2275031.1原料采购与验收 2225771.1.1采购原则 2206871.1.2采购流程 3115771.1.3验收标准 3318371.2原料储存与管理 3317981.2.1储存条件 396141.2.2储存管理 37374第二章食品加工过程质量控制 4213492.1加工工艺控制 4143432.1.1工艺流程优化 463022.1.2工艺参数监控 452012.2设备管理与维护 4117792.2.1设备选型与采购 4192012.2.2设备维护与保养 5175292.3加工环境控制 5313962.3.1环境卫生管理 5298492.3.2防虫防鼠措施 525800第三章食品包装质量控制 581313.1包装材料的选择 569583.2包装工艺与设备 6304743.3包装质量检验 616267第四章食品储存与运输质量控制 7159964.1储存环境控制 7128584.2运输过程管理 7224044.3防腐保鲜措施 812170第五章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 8131775.1微生物检验方法 862975.2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 860455.3微生物控制措施 919413第六章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质量控制 997496.1添加剂的选择与应用 9211356.1.1添加剂的选择原则 9316506.1.2添加剂的应用 1052066.2营养强化剂的添加与管理 10287086.2.1营养强化剂的添加原则 1015176.2.2营养强化剂的管理 10143796.3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的检测方法 10146096.3.1添加剂的检测方法 10225686.3.2营养强化剂的检测方法 107034第七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 1176677.1风险监测体系建立 11262837.2风险评估与预警 11153047.3应急处理与风险沟通 113991第八章食品质量检验与认证 12143118.1检验方法与设备 12154018.1.1检验方法概述 12159978.1.2检验设备 12138598.2质量认证体系 1339658.2.1质量认证概述 13199638.2.2质量认证的实施 13206238.3检验结果处理 13301098.3.1检验结果判定 1328878.3.2检验结果处理 1423097第九章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 1487689.1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4157529.1.1确立质量方针与目标 1471129.1.2制定质量管理组织结构 1446529.1.3制定质量管理文件 14223429.1.4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14153809.2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与维护 14108869.2.1质量管理体系培训与宣传 1474409.2.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 1537119.2.3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1558829.2.4质量管理体系维护与改进 15326089.3质量改进与持续发展 15143609.3.1质量改进计划 1545779.3.2质量改进方法 15111769.3.3质量改进成果评估与分享 154130第十章食品行业法律法规与标准 15606710.1法律法规概述 151707210.2标准制定与实施 16681410.2.1标准制定 162824710.2.2标准实施 162817410.3法律法规与标准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17第一章食品原料质量控制1.1原料采购与验收1.1.1采购原则在食品原料采购过程中,企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合规性原则:保证所采购的原料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要求。(2)质量优先原则: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的供应商。(3)价格合理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采购成本。(4)供应保障原则: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原料供应的稳定性。1.1.2采购流程(1)供应商筛选:根据采购原则,对潜在的供应商进行筛选,了解其资质、信誉、产品质量等情况。(2)采购合同签订:与筛选出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采购品种、数量、价格、交货期限等事项。(3)原料验收:在原料到达企业后,进行严格的验收,保证原料质量符合合同要求。1.1.3验收标准原料验收应遵循以下标准:(1)感官检验:对原料的色泽、气味、口感等外观特征进行检验,保证原料新鲜、无污染。(2)理化检验:对原料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如水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保证原料质量稳定。(3)微生物检验:对原料的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如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保证原料安全卫生。1.2原料储存与管理1.2.1储存条件(1)原料储存环境:保持原料储存环境的清洁、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2)温度控制:根据原料的特性,合理控制储存温度,防止原料变质。(3)湿度控制:根据原料的特性,合理控制储存湿度,避免原料受潮、发霉。1.2.2储存管理(1)分类储存:按照原料种类、特性进行分类储存,防止原料混淆、交叉污染。(2)先进先出: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保证原料在保质期内使用。(3)定期检查:定期对储存原料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原料质量。(4)记录管理:建立原料储存记录,包括采购日期、验收结果、储存条件等,便于追溯和管理。第二章食品加工过程质量控制2.1加工工艺控制2.1.1工艺流程优化为保证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企业应针对不同食品种类,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工艺流程的优化需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原料品质:对原料进行严格筛选,保证其新鲜、安全、无毒害。(2)合理布局:根据食品加工特点,合理布局各工艺环节,减少交叉污染风险。(3)工艺参数控制:根据食品加工要求,设定合适的工艺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力等。(4)严格操作规程: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保证操作人员按照规程进行操作。2.1.2工艺参数监控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企业应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包括:(1)温度监控:保证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温度符合要求,避免微生物生长。(2)湿度监控:控制食品加工环境的湿度,防止水分过高导致微生物滋生。(3)压力监控: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压力进行实时监测,保证加工设备正常运行。(4)时间监控:控制食品加工时间,避免过度加工或加工不足。2.2设备管理与维护2.2.1设备选型与采购企业应根据食品加工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并保证设备具有以下特点:(1)功能稳定:设备运行稳定,故障率低。(2)安全可靠:设备具备安全防护措施,降低风险。(3)易于清洁:设备表面光滑,易于清洗,减少污染。(4)节能环保:设备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降低能源消耗。2.2.2设备维护与保养企业应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定期检查: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2)清洁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和保养,保证设备运行正常。(3)维修更换:对损坏的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避免影响生产。(4)设备档案管理: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使用、维修、保养等信息。2.3加工环境控制2.3.1环境卫生管理企业应加强加工环境卫生管理,保证以下方面:(1)地面卫生:保持地面清洁、干燥,避免积水、积尘。(2)空气卫生:定期对车间进行通风、消毒,降低空气污染。(3)设备卫生:对设备进行定期清洁,保证设备表面无污垢。(4)个人卫生:加强员工个人卫生管理,保证操作人员身体健康。2.3.2防虫防鼠措施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防止虫害和鼠害:(1)物理防护:安装防虫防鼠设施,如纱窗、防鼠板等。(2)化学防治:定期使用低毒、环保的化学药品进行防治。(3)环境治理:加强车间环境治理,减少虫害和鼠害孳生条件。(4)监测预警:建立虫害和鼠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觉并处理。第三章食品包装质量控制3.1包装材料的选择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环节。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相关法规与标准。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不含有害物质,以保证食品在包装过程中不受污染。(2)具有良好的阻隔功能。包装材料应具备良好的阻隔功能,防止氧气、水分等外界因素对食品造成影响,延长食品的保质期。(3)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耐穿刺功能。包装材料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和冲击,保证食品不受损害。(4)易于加工和成型。包装材料应易于加工和成型,以满足不同食品的包装需求。3.2包装工艺与设备(1)包装工艺包装工艺是食品包装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包括以下几种常用工艺:a.真空包装:将食品置于真空环境中,抽出包装内的空气,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b.防潮包装:采用防潮材料,防止食品受潮变质。c.密封包装:通过热封、冷封等手段,使包装材料紧密封闭,防止外界污染。(2)包装设备包装设备是完成食品包装过程的关键设施。以下为常用的包装设备:a.自动包装机:适用于大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b.手动包装机:适用于小规模生产,操作简单。c.真空包装机:用于真空包装,延长食品保质期。d.封口机:用于密封包装,防止外界污染。3.3包装质量检验包装质量检验是保证食品包装质量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包装质量检验的主要内容:(1)外观检验:检查包装材料是否完好无损,无皱褶、破损等现象。(2)密封功能检验:检查包装材料的密封功能,保证食品在包装过程中不受外界污染。(3)阻隔功能检验:检测包装材料的阻隔功能,防止氧气、水分等外界因素对食品造成影响。(4)耐压功能检验:检测包装材料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耐压功能,保证食品不受损害。(5)卫生功能检验:检查包装材料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保证食品在包装过程中不受污染。通过以上检验,保证食品包装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第四章食品储存与运输质量控制4.1储存环境控制储存环境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保证食品在储存过程中的安全,以下措施应当得到严格执行:(1)温度控制:根据食品的种类和特性,合理设置储存温度,保证食品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对于需要冷藏或冷冻的食品,应定期检查冷藏设备和冷冻设备的运行状况,保证温度稳定。(2)湿度控制:根据食品的特性,合理调整储存环境的湿度,避免食品受潮或过于干燥。对于易吸潮的食品,应采取防潮措施,如使用干燥剂等。(3)通风控制:保持储存环境的良好通风,有助于防止食品积聚异味和霉菌滋生。定期检查通风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4)防虫害控制:加强储存环境的防虫害工作,定期进行害虫监测和防治,保证食品不受虫害侵害。(5)卫生控制:保持储存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食品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污染。4.2运输过程管理运输过程是食品从生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重要环节,以下是运输过程中需要管理的几个方面:(1)运输工具的选择:选择符合卫生要求的运输工具,保证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污染。对于需要冷藏或冷冻的食品,应选择具备相应设备的运输车辆。(2)运输温度控制:根据食品的种类和特性,合理设置运输过程中的温度,保证食品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使用温度监控设备,实时监测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3)运输时间控制:尽量减少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时间,避免食品过期或质量下降。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和行程,保证食品及时送达。(4)运输包装保护: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和方法,保护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免受损坏和污染。包装应牢固、密封,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4.3防腐保鲜措施为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保持其新鲜度,以下防腐保鲜措施应得到合理运用:(1)冷藏保鲜:将食品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冷藏,可延缓食品的腐败速度。合理调整冷藏设备的温度,定期清洁和消毒冷藏空间。(2)冷冻保鲜:将食品冷冻在适宜的温度下,可延长其保质期。保证冷冻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检查冷冻食品的质量和冻存状态。(3)防腐剂使用:根据食品的种类和特性,合理使用防腐剂,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严格控制防腐剂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遵守相关法律法规。(4)真空包装:采用真空包装技术,可减少食品与空气接触,延缓食品的腐败速度。保证真空包装的完整性和密封性。(5)防护气体包装:使用防护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等)包装食品,可降低食品的氧化速度,延长其保质期。合理选择和使用防护气体。第五章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5.1微生物检验方法微生物检验方法在食品行业中占据着的地位。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指标的检测。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微生物检验方法:(1)平板计数法:通过将食品样品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从而得出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2)MPN法(最大可能数法):根据微生物在选择性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通过概率统计方法估算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3)PCR法(聚合酶链反应):利用PCR技术对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DNA进行扩增,从而实现微生物的快速检测。(4)生物传感器法:利用生物传感器对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特点。5.2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我国对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有着严格的规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1)细菌总数:食品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6CFU/g(固体食品)或10^7CFU/mL(液体食品)。(2)大肠菌群:食品中大肠菌群不得超过10^3MPN/g(固体食品)或10^4MPN/mL(液体食品)。(3)沙门氏菌:食品中不得检出沙门氏菌。(4)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超过10^3CFU/g(固体食品)或10^4CFU/mL(液体食品)。5.3微生物控制措施微生物控制措施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微生物控制措施:(1)原料控制:对原料进行严格检验,保证原料中微生物含量符合国家标准。(2)生产过程控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严格控制生产环境、设备、操作人员等环节的微生物污染。(3)加工工艺控制:采用高温、高压、辐照等工艺,降低食品中的微生物含量。(4)包装材料控制:选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材料,防止微生物在包装过程中污染食品。(5)储运环节控制:加强储运环节的卫生管理,避免微生物在运输过程中繁殖。(6)销售环节控制:保证销售环境的卫生,避免食品在销售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7)消费者使用环节控制: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卫生的认识,保证消费者正确使用食品。第六章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质量控制6.1添加剂的选择与应用6.1.1添加剂的选择原则在选择食品添加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保证添加剂的合法合规使用。(2)根据食品的特性和加工工艺,选择适宜的食品添加剂。(3)保证添加剂的安全性,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4)考虑添加剂的稳定性和效果,保证其在食品中的均匀分布。6.1.2添加剂的应用(1)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进行。(2)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根据食品的特性和加工工艺,合理使用添加剂。(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应符合国家规定,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4)加强添加剂的储存和管理,防止污染和变质。6.2营养强化剂的添加与管理6.2.1营养强化剂的添加原则(1)根据国家营养政策,合理选择营养强化剂。(2)保证营养强化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3)考虑食品的口感、色泽和稳定性,选择适宜的营养强化剂。(4)遵循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原则,保证营养强化剂的有效性。6.2.2营养强化剂的管理(1)建立健全营养强化剂的采购、储存、使用和回收制度。(2)加强对营养强化剂的质量检验,保证其符合国家标准。(3)加强营养强化剂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营养强化剂的认知。(4)加强营养强化剂的监管,保证其在食品中的合理使用。6.3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的检测方法6.3.1添加剂的检测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多种食品添加剂的检测。(2)气相色谱法:适用于挥发性食品添加剂的检测。(3)紫外可见光谱法:适用于部分食品添加剂的检测。(4)原子吸收光谱法:适用于重金属元素的检测。6.3.2营养强化剂的检测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检测。(2)原子荧光光谱法:适用于部分微量元素的检测。(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适用于多种元素的检测。(4)生物检测法:适用于部分生物活性成分的检测。通过对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的检测,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为食品行业提供有力的质量控制保障。第七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7.1风险监测体系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立:(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标准和相关技术要求,结合我国食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2)监测点布局:按照食品种类、生产环节、销售区域等因素,合理设置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3)监测数据收集与整理:对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实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库。(4)监测技术与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化学分析技术等多种手段,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科技含量和准确性。(5)监测人员培训:加强对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监测能力。7.2风险评估与预警(1)风险评估:对收集到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分析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预测食品安全风险发展趋势。(2)预警指标体系: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包括食品中污染物、添加剂、微生物等指标,以及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风险因素。(3)预警级别划分: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程度,将预警分为不同级别,如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4)预警发布与响应:根据预警级别,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7.3应急处理与风险沟通(1)应急处理:针对食品安全风险事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应急调查、检测、处置和召回等措施。(2)信息发布与沟通:及时向公众发布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相关信息,加强与公众、媒体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回应社会关切。(3)风险交流: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与国内外食品安全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水平。(4)整改与复查:对食品安全风险事件进行整改,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对整改措施进行复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第八章食品质量检验与认证8.1检验方法与设备8.1.1检验方法概述在食品质量检验过程中,检验方法的选择。检验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检验、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和生物技术检验等。各类检验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以下对各类检验方法进行简要介绍。(1)物理检验:通过测量食品的物理性质,如重量、体积、色泽、气味等,判断食品质量。物理检验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2)化学检验:对食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如营养成分、添加剂、污染物等。化学检验方法包括滴定法、光谱法、色谱法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微生物检验: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如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检验方法有平板计数法、MPN法、PCR法等,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4)生物技术检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免疫学方法等,对食品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过敏原等进行检测。生物技术检验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8.1.2检验设备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食品质量检验过程中需要使用一系列专业设备。以下为常用的检验设备:(1)分析天平:用于准确测量食品的重量。(2)精密仪器:如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等,用于分析食品中的化学成分。(3)显微镜:用于观察微生物形态。(4)培养箱:用于微生物培养。(5)紫外线消毒灯:用于实验室消毒。(6)移液器:用于准确移取液体样品。8.2质量认证体系8.2.1质量认证概述质量认证是指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以保证食品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质量认证体系包括ISO认证、HACCP认证、有机认证等。(1)ISO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认证体系,包括ISO9001、ISO22000等。(2)HACCP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降低食品安全风险。(3)有机认证: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进行严格审查,保证食品符合有机标准。8.2.2质量认证的实施质量认证的实施需要以下步骤:(1)制定质量认证计划:明确认证范围、认证标准、认证程序等。(2)申请认证:食品企业向认证机构提交申请,提供相关资料。(3)现场审核:认证机构派员对食品企业进行现场审核,评估其质量管理体系。(4)颁发证书:审核合格后,认证机构向食品企业颁发质量认证证书。(5)监督检查:认证机构对认证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保证其持续符合认证标准。8.3检验结果处理8.3.1检验结果判定根据检验方法、检验设备和分析结果,对食品质量进行判定。判定标准包括国家或行业标准、企业内控标准等。(1)检验合格:食品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2)检验不合格:食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3)检验待定:检验结果无法明确判定食品质量。8.3.2检验结果处理(1)检验合格:食品可进入市场销售。(2)检验不合格:食品不得销售,需采取整改措施,重新进行检验。(3)检验待定:需进一步检验或分析,以保证食品质量。第九章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9.1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9.1.1确立质量方针与目标在构建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时,企业首先应确立明确的质量方针与目标。质量方针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应体现企业对食品质量的承诺和追求。质量目标则应具体、可衡量,以保证企业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明确的努力方向。9.1.2制定质量管理组织结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和权限。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应涵盖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检验到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9.1.3制定质量管理文件质量管理文件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文本,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9.1.4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企业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包括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纠正预防措施等。通过这些机制,企业可以及时发觉和纠正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保证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9.2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与维护9.2.1质量管理体系培训与宣传为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使员工认识到质量管理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9.2.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企业应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执行力度,各部门、各岗位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操作。同时对文件进行定期审查和修订,以适应企业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9.2.3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企业应定期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以检查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内部审核应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发觉问题及时整改,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9.2.4质量管理体系维护与改进企业应关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纠正预防措施及时进行改进。同时企业应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维护,保证体系文件的完整性、适用性和有效性。9.3质量改进与持续发展9.3.1质量改进计划企业应制定质量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目标、措施、责任人和时间表。质量改进计划应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9.3.2质量改进方法企业应运用先进的质量改进方法,如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等,对生产过程、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同时企业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改进活动,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创新能力。9.3.3质量改进成果评估与分享企业应对质量改进成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对优秀成果进行推广和分享。通过质量改进成果的评估与分享,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