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与认证认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质量管理与认证认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质量管理与认证认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质量管理与认证认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质量管理与认证认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管理与认证认可作业指导书TOC\o"1-2"\h\u25135第一章质量管理基础 2154951.1质量管理的概念与原则 226971.1.1质量管理的概念 226401.1.2质量管理的原则 227541.1.3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347431.1.4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31691第二章质量策划 4215431.1.5质量策划的目的 4190311.1.6质量策划的意义 4303951.1.7质量策划的方法 46121.1.8质量策划的步骤 513273第三章质量控制 5198001.1.9概述 5137491.1.10预防方法 5252811.1.11检测方法 6233311.1.12改进方法 675831.1.13概述 653021.1.14质量控制工具 6285421.1.15质量控制技巧 627626第四章质量改进 7106341.1.16质量改进的途径 731851.1.17质量改进的策略 7130741.1.18质量改进的方法 8105291.1.19质量改进的工具 816722第五章认证认可概述 984661.1.20定义 96491.1.21作用 9120131.1.22发展历程 9324081.1.23现状 1031615第六章认证认可制度 10168331.1.24概述 10302151.1.25认证制度 10190091.1.26认可制度 10102061.1.27认证认可法律法规体系 11142971.1.28认证认可组织体系 1198271.1.29认证认可制度的实施 11298281.1.30认证认可制度的监管 117511第七章认证认可程序 1220231.1.31认证认可申请 12320151.1.32认证认可受理 1249291.1.33认证认可审核 13294671.1.34认证认可监督 138681第八章认证认可结果的应用 14187811.1.35概述 1468051.1.36分类 14262771.1.37产品认证认可结果的应用领域 15163831.1.38服务认证认可结果的应用领域 15177321.1.39管理体系认证认可结果的应用领域 15255151.1.40人员认证认可结果的应用领域 155952第九章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16173671.1.41内部审核的目的 16197161.1.42内部审核的要求 1655891.1.43内部审核的方法 1668571.1.44内部审核的步骤 172152第十章持续改进与认证认可 17148571.1.45持续改进原则 1796911.1.46持续改进方法 18204061.1.47认证认可对持续改进的促进作用 18317151.1.48持续改进对认证认可的影响 18第一章质量管理基础1.1质量管理的概念与原则1.1.1质量管理的概念质量管理是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规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活动。其核心在于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通过持续改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1.1.2质量管理的原则(1)以顾客为中心:将顾客需求和期望作为组织运行的核心,关注顾客满意度,持续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2)领导作用:领导者应确立组织的发展方向,创建一个有利于质量管理的环境,保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3)全员参与:质量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员工应充分发挥个人潜力,为组织的发展作出贡献。(4)过程方法:将组织的活动和资源作为相互关联的过程进行管理,以提高效率和效果。(5)系统化管理:采用系统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规划、实施、监测和改进,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6)持续改进:将改进作为组织的永恒目标,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7)事实为基础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8)互惠互利的关系: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方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共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第二节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与构建1.1.3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1)组织承诺:组织应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保证全体员工对质量管理的重视。(2)资源保障:组织应提供足够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以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3)质量策划:组织应制定质量策划方案,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实施和改进过程。(4)过程控制:组织应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交付等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保证质量满足要求。(5)持续改进:组织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6)测量、分析和评价:组织应建立测量、分析和评价体系,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监控。1.1.4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1)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有据可依。(3)建立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4)实施过程控制: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交付等过程进行控制,保证质量满足要求。(5)建立测量、分析和评价体系: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监测,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6)培训和宣传: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提高全体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和应用。(7)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第二章质量策划第一节质量策划的目的与意义1.1.5质量策划的目的质量策划旨在为实现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目标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策略。其主要目的如下:(1)保证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2)提高产品、过程或服务的竞争力,增强顾客满意度;(3)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4)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5)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1.1.6质量策划的意义(1)质量策划有助于企业明确质量目标,制定合理的质量政策;(2)质量策划有助于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降低质量风险;(3)质量策划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提升品牌形象;(4)质量策划有助于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增强市场竞争力;(5)质量策划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效益。第二节质量策划的方法与步骤1.1.7质量策划的方法(1)流程图法:通过绘制流程图,明确产品、过程或服务的流程,分析各环节的质量要求;(2)质量功能展开(QFD)法:将顾客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特性,从而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3)头脑风暴法: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提出质量策划的方案;(4)SWOT分析法:分析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为质量策划提供依据;(5)帕累托分析法: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质量策划措施。1.1.8质量策划的步骤(1)确定质量策划的目标: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顾客需求,明确质量策划的目标;(2)分析现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产品、过程或服务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3)制定质量策划方案: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质量策划方案,包括质量目标、质量政策、质量措施等;(4)评估质量策划方案:对制定的质量策划方案进行评估,保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5)实施质量策划方案:将质量策划方案付诸实践,保证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6)监控与改进:对质量策划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觉问题并进行改进,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第三章质量控制第一节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1.1.9概述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证产品或服务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改进三个环节。以下将对这些基本方法进行详细阐述。1.1.10预防方法(1)制定质量计划:在产品或服务设计、生产、交付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计划,明确质量目标、过程控制点和质量要求。(2)设计审查:在产品设计阶段,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保证设计符合实际需求,预防潜在的质量问题。(3)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和评价,保证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要求。(4)员工培训:加强员工质量意识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降低操作失误率。1.1.11检测方法(1)进货检验:对采购的原材料、零部件进行质量检验,保证符合质量要求。(2)过程检验: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检验,发觉并纠正质量问题。(3)出货检验:对完成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保证产品满足客户需求。1.1.12改进方法(1)分析质量问题:对发生质量问题的产品或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原因。(2)制定纠正措施:针对分析出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3)持续改进:通过质量改进活动,不断优化产品或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二节质量控制工具与技巧1.1.13概述质量控制工具与技巧是实施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质量控制工具与技巧。1.1.14质量控制工具(1)帕累托图:用于分析质量问题中主要影响因素,找出关键问题。(2)因果图:用于分析质量问题的原因,明确质量改进的方向。(3)控制图:用于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发觉异常波动,及时采取措施。(4)散点图:用于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潜在的质量问题。(5)检查表:用于记录质量检验结果,便于分析质量问题。1.1.15质量控制技巧(1)标准化作业:通过制定和执行标准作业流程,降低操作失误率。(2)零缺陷管理:以提高质量意识为核心,追求产品或服务零缺陷。(3)全面质量管理(TQM):将质量控制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4)6σ管理:通过降低缺陷率,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5)持续改进:通过质量改进活动,不断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第四章质量改进第一节质量改进的途径与策略1.1.16质量改进的途径(1)领导支持质量改进的成功依赖于高层领导的坚定支持。领导需对质量改进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确质量改进的目标和方向,为质量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2)全员参与质量改进需要全员参与,形成全员质量意识。企业应通过培训、宣传等手段,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质量改进工作中。(3)流程优化优化企业内部流程,消除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质量风险。通过流程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4)持续改进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应建立质量改进的长效机制,定期对质量改进成果进行评估,不断调整和优化改进策略。1.1.17质量改进的策略(1)目标导向明确质量改进的目标,将其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保证质量改进工作与企业整体发展相协调。(2)数据驱动充分利用数据和信息,对质量改进过程进行监控和分析,以数据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改进措施。(3)创新驱动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建议,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推动质量改进工作的实施。(4)资源整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为质量改进提供有力支持。第二节质量改进的方法与工具1.1.18质量改进的方法(1)全面质量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要素优化,实现企业整体质量提升的管理方法。(2)六西格玛管理(6Sigma)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通过DM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流程,降低缺陷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管理方法。(3)持续改进法(Kaizen)持续改进法是一种通过不断改进企业内部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的管理方法。(4)故障树分析(FTA)故障树分析是一种通过对潜在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系统故障根本原因的方法。1.1.19质量改进的工具(1)统计过程控制(SPC)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异常,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和扩大的方法。(2)质量功能展开(QFD)质量功能展开是一种将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设计要求,实现产品功能和质量的提升的方法。(3)流程图流程图是一种用于描述企业内部流程的工具,通过对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4)散点图散点图是一种用于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通过观察散点图,找出变量之间的关系,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第五章认证认可概述第一节认证认可的定义与作用1.1.20定义认证认可,作为一种对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人员等是否符合特定标准、技术规范或要求的评价活动,是质量管理和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认证是指由第三方机构对产品、服务、管理体系或人员进行评价,并给予合格证明的活动;认可则是指对认证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审核员等进行评价,确认其具备从事认证认可活动的能力。1.1.21作用(1)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认证认可,企业可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2)促进国际贸易:认证认可作为国际通行的质量评价手段,有助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3)保护消费者权益:认证认可可以帮助消费者识别优质产品和服务,保障消费者权益。(4)提升企业信誉:通过认证认可,企业可以向客户、合作伙伴和社会公众展示其质量保证能力,提升企业信誉。(5)促进产业升级:认证认可可以推动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产业整体水平。第二节认证认可的发展与现状1.1.22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认证认可制度,主要针对产品质量进行认证。(2)逐步完善阶段:90年代,我国认证认可制度逐渐完善,认证认可范围不断扩大,包括服务、管理体系和人员认证。(3)国际化阶段:21世纪初,我国认证认可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认证认可合作与交流。1.1.23现状(1)认证认可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认证认可制度,包括认证机构、认可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审核员等。(2)认证认可范围广泛:我国认证认可范围涵盖产品、服务、管理体系和人员等多个领域,涉及各个行业。(3)认证认可市场规范有序:我国认证认可市场逐渐规范,认证认可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和审核员等均需具备相应资质。(4)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认证认可合作与交流,推动认证认可制度的国际化。第六章认证认可制度第一节认证认可制度的构成1.1.24概述认证认可制度是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环保等符合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提高市场信任度,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认证认可制度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证制度(2)认可制度(3)认证认可法律法规体系(4)认证认可组织体系1.1.25认证制度认证制度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进行合格评定,并授予认证标志的一种制度。认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认证分类:按照认证对象的不同,分为产品认证、服务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2)认证程序:包括认证申请、认证审查、认证决定、认证监督等环节。(3)认证标志:认证标志是认证结果的象征,分为强制性认证标志和自愿性认证标志。1.1.26认可制度认可制度是指对认证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评审员等从事认证认可活动的主体进行评价、认可和监督的一种制度。认可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认可对象:包括认证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评审员等。(2)认可标准:依据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对认可对象进行评价。(3)认可程序:包括认可申请、认可审查、认可决定、认可监督等环节。1.1.27认证认可法律法规体系认证认可法律法规体系是认证认可制度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2)行政规章:包括《认证认可管理办法》、《认证认可评审员管理办法》等。(3)技术规范:包括认证认可标准、技术指南等。1.1.28认证认可组织体系认证认可组织体系是指从事认证认可活动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监督管理。(2)认证认可行业协会:负责行业自律,提供行业服务。(3)认证机构:从事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4)检验检测机构:从事检验检测活动。(5)评审员:从事认证认可评审工作。第二节认证认可制度的实施与监管1.1.29认证认可制度的实施(1)认证实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认证机构按照认证程序对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进行合格评定,并授予认证标志。(2)认可实施:认可机构按照认可程序对认证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评审员等进行评价、认可和监督。(3)认证认可信息管理:建立健全认证认可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认证认可信息的共享和公开。1.1.30认证认可制度的监管(1)监管主体: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负责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监督管理。(2)监管内容:主要包括认证认可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公正性、有效性等方面。(3)监管措施:包括现场检查、书面检查、专项检查、投诉举报处理等。(4)法律责任:对违反认证认可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追究法律责任。通过对认证认可制度的实施与监管,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七章认证认可程序第一节认证认可申请与受理1.1.31认证认可申请(1)申请条件申请认证认可的组织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合法的法人资格;(2)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能力;(3)产品、服务或管理体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4)具备良好的信誉和业绩。(2)申请材料申请认证认可的组织需向认证认可机构提交以下材料:(1)认证认可申请表;(2)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3)组织机构代码证;(4)税务登记证;(5)相关产品、服务或管理体系的标准文本;(6)最近三年的财务报表;(7)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1.1.32认证认可受理(1)受理条件认证认可机构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对以下条件进行审查:(1)申请材料是否齐全;(2)申请是否符合认证认可条件;(3)申请材料是否真实、合法、有效。(2)受理程序(1)认证认可机构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2)审查合格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组织发出受理通知;(3)审查不合格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组织发出不予受理通知,并说明理由。第二节认证认可审核与监督1.1.33认证认可审核(1)审核准备认证认可机构应当根据申请材料,制定审核计划,明确审核范围、审核人员、审核时间等。(2)现场审核(1)审核人员应当对申请组织进行现场审核,核实申请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2)审核人员应当对申请组织的管理体系、产品、服务等进行全面审查;(3)现场审核应当遵循客观、公正、严谨的原则,保证审核结果的真实性。(3)审核报告现场审核结束后,审核人员应当撰写审核报告,包括审核过程、审核发觉、审核结论等。1.1.34认证认可监督(1)监督方式认证认可机构应当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监督:(1)定期对认证认可组织进行监督审核;(2)对认证认可组织进行不定期抽查;(3)对认证认可组织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4)对认证认可组织的认证标志使用进行监督。(2)监督处理(1)监督过程中发觉问题的,认证认可机构应当及时向认证认可组织发出整改通知;(2)对存在严重问题的认证认可组织,认证认可机构应当暂停或撤销其认证认可资格;(3)对违反认证认可规定的认证认可组织,认证认可机构应当依法进行处罚。第八章认证认可结果的应用第一节认证认可结果的分类1.1.35概述认证认可结果是对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人员等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进行评价后,得出的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结论。认证认可结果的分类有助于明确各类结果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为各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1.1.36分类(1)产品认证认可结果:对产品进行认证认可,以保证其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要求。产品认证认可结果包括:(1)型式认证:对产品类型进行认证,确认其符合标准要求。(2)批次认证:对某一生产批次的产品进行认证,确认其符合标准要求。(2)服务认证认可结果:对服务提供者进行认证认可,以保证其服务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服务认证认可结果包括:(1)服务能力认证:对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力进行认证,确认其具备提供相应服务的能力。(2)服务质量认证:对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进行认证,确认其服务符合标准要求。(3)管理体系认证认可结果:对组织的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认可,以保证其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要求。管理体系认证认可结果包括:(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确认其符合ISO9001等国际标准。(2)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确认其符合ISO14001等国际标准。(4)人员认证认可结果:对从事特定职业或岗位的人员进行认证认可,以保证其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人员认证认可结果包括:(1)职业资格证书: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员进行认证,确认其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2)岗位资格证书:对从事某一岗位的人员进行认证,确认其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第二节认证认可结果的应用领域1.1.37产品认证认可结果的应用领域(1)采购:采购项目优先选用获得认证认可的产品,以保证项目质量。(2)企业采购:企业采购时,优先选择获得认证认可的产品,降低采购风险。(3)消费者选购: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可参考认证认可结果,选择质量有保障的产品。1.1.38服务认证认可结果的应用领域(1)购买服务:购买服务项目时,优先选择获得认证认可的服务提供者。(2)企业合作: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时,可参考服务认证认可结果,选择具备相应服务能力的企业。(3)消费者选择:消费者在购买服务时,可参考认证认可结果,选择服务质量有保障的服务提供者。1.1.39管理体系认证认可结果的应用领域(1)企业内部管理:企业通过获得管理体系认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升整体竞争力。(2)企业合作: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时,可参考管理体系认证结果,选择具备良好管理体系的企业。(3)监管:在对企业进行监管时,可参考管理体系认证结果,评估企业合规性。1.1.40人员认证认可结果的应用领域(1)人员招聘:企业在招聘特定岗位人员时,可优先考虑具备相应认证资格的人员。(2)人员晋升:企业内部晋升时,可参考人员认证认可结果,选拔具备相应技能和素质的人员。(3)行业监管:行业监管部门可参考人员认证认可结果,评估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第九章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第一节内部审核的目的与要求1.1.41内部审核的目的(1)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内部审核旨在评估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组织规定的政策和程序、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要求。(2)识别改进机会:通过内部审核,发觉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组织提供改进的机会。(3)提升组织绩效:内部审核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促进质量目标的实现,从而提升组织整体绩效。(4)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核可以验证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正常运行,保证其持续有效性。1.1.42内部审核的要求(1)审核计划:组织应制定年度内部审核计划,明确审核范围、频率、方法和要求。(2)审核员:内部审核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保证审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3)审核依据:内部审核应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进行。(4)审核记录:内部审核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审核活动,包括审核发觉、不符合项及纠正措施等。(5)审核报告:内部审核完成后,应编制审核报告,对审核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二节内部审核的方法与步骤1.1.43内部审核的方法(1)文件审核: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审查,保证其符合规定要求。(2)现场审核:深入现场,对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和检查,验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3)询问与访谈:与组织内部员工进行交流,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4)检查表与记录:使用检查表对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逐项检查,同时查阅相关记录。1.1.44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