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题型专练01选择题50题(范围:第1-13课)
1.(2023春·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阶段练习)下图中①②处对应政权的名称分别是()
A.秦汉B.魏唐C.魏隋D.汉隋
【答案】C
【详解】中国朝代更替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
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所以①是魏,②是隋,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
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023秋·天津河西·九年级统考期末)“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
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这位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明太祖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
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统治者提倡节
俭,注重吏治,出现了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C项正确;秦始皇建立的秦
朝是在西晋之前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西汉出现在西晋之前,排除B项;明太祖建
立明朝,明朝建立在统一王朝元朝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春·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阶段练习)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其
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朝社会经济繁荣的
主要原因在于下列哪个人物的励精图治()
A.赢政B.李世民C.武则天D.杨坚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隋文帝末年,国家
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这反映了隋朝经济高度繁荣,与隋文帝杨坚的统治有关,杨坚
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完成了统一大业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开创
第1页共18页.
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史称“开皇之治”,D项正确;赢政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全
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李世民是唐朝时期贞观之治
的创造者,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武则天是唐高宗的妻子,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不符合题意,
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春·江苏泰州·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
转漕,仰此一渠”。在我国隋朝有一项水利工程,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它是()
A.都江堰B.灵渠C.大运河D.赵州桥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为
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
杭,全长2700多千米,它的开通,大大加强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C项正确;都江堰在岷江之上,造福
于四川盆地,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排除A项;灵渠在广西,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排除B
项;赵州桥是隋朝工匠李春所建造,赵州桥不是水利工程,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排除D项。
故选C项。
5.(2023·江西赣州·校联考一模)“隋唐以前,没有实行科举制。但我们根本无法证明,在实行科举制以后,
官吏队伍的优秀比例要比实行科举制以前大。谁也无法肯定,唐宋元明清的优秀官吏就比战国秦汉的优秀
官吏多。”这句话认为()
A.科举制对于社会的发展毫无意义B.科举制度提高了办事的行政效率
C.科举制的实行是巩固统治的需要D.科举制的实行是选拔人才的需要
【答案】C
【详解】由材料“在实行科举制以后,官吏队伍的优秀比例要比实行科举制以前大。谁也无法肯定,唐宋元
明清的优秀官吏就比战国秦汉的优秀官吏多”可知,这句话认为科举制的实行是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是为巩固统治选而拔人才,C项正确;科
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科举制度提高了办事的行政效
率,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行后,我们根本无法证明,在实行科举制以后,官吏队伍的优秀比例要比实行
科举制以前大,科举制的实行是选拔人才的需要,不符合题干,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春·江苏无锡·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身强力壮者的敕文,但
文件到门下省,门下省不同意,退回中书,又经御画,中书省再发。材料中涉及的制度是()
A.科举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行省制
【答案】B
第2页共18页.
【详解】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和工部,B项正确;科举制是考试制度,排除A项;内阁制是明清时期,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
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春·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阶段练习)《唐语林》记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
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这一时期国盛民富的盛况出现主要得益于唐玄宗()
A.励精图治,重用贤能B.创立科举,选拔人才
C.创立殿试,打击贵族D.建立唐朝,开创制度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反映的是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从而形成开元盛世的史实,A项正确;隋炀帝
创立科举,选拔人才,排除B项;武则天创立殿试,打击贵族,排除C项;李渊建立唐朝,开创制度,排
除D项。故选A项。
8.(2023春·九年级单元测试)“她确实是治国之才,既有识人之智,又有用人之术。”这是毛泽东对我国历
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评价。下列史实与这位皇帝无关的是()
①进一步完善科举制②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
③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④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的是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到来奠定基础。
③④与武则天无关,B项正确;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时设立殿试,进-步完善科举制,
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①②与武则天有关,排除含①②的ACD项。故选B项。
9.(2023春·江苏淮安·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下面图片印证了唐代的()
A.农业生产状况B.社会风气表现C.商业繁荣程度D.手工业制作水平
【答案】D
【详解】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都是属于手工业的成就,可以印证唐代的手工业
第3页共18页.
制作水平,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状况、社会风气表现、商业繁荣程度,排除ABC项。故选D
项。
10.(2023春·山东滨州·七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据以下图文信息可知,此器物()
图中器具,叫作“来通”,是一种最早来源于古希
腊或古罗马的酒器。这个“来通”工艺高超,纹样
精美;展现了很浓烈的吐蕃银器纹饰的特点。器
物还有藏文铭刻,显示当年是属于唐朝公主的物
品。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去吐蕃和亲,
这两位公主拥有这件器物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①反映了吐蕃民族文化面貌②代表了古希腊的文明成就
③见证了唐蕃之间政治往来④证实了唐朝银器制造工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详解】从“展现了很浓烈的吐蕃银器纹饰的特点”可知,这件器物反映了吐蕃民族的文化面貌,从“器物还
有藏文铭刻,显示当年是属于唐朝公主的物品。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去吐蕃和亲”可知,这件器物
见证了唐蕃之间的政治往来,B项正确;这件器物展现了很浓烈的吐蕃银器纹饰的特点,并不能说明它代表
了古希腊的文明成就,它也不能证实唐朝银器的制造工艺,②④不能选,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2023·山东临沂·统考模拟预测)欣赏下图与其表达了相似情感的诗句是()
A.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答案】B
【详解】林升的《题临安邸》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当政
者不思收进取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了达官贵人不要沉湎
酒色,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担忧之情,B项正确;“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表达了作者忠
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放眼世界的国防意识,排除A项;“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的意思是:年
复一年,我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忠义谈论世道的浑浊与良善,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排除C项;“忆昔开
第4页共18页.
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对开元盛世时期社会繁荣的喜悦之情,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春·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据《旧唐书》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
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不以为孝。外夷(指少数民族)入贡,皆别署货贝(准备专款),
曰此购柳书。”下列有关“公权”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是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B.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
C.代表作是《九成宫碑》D.以楷书见长,有“笔谏”之美称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九成宫碑》一般指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
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而不是柳公权,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结合材料和所学,
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2023春·山东德州·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天竺)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
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精准评价()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B.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D.中阿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
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
玄奘西游天竺相关史实。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
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
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
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C项正确;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是
鉴真,排除A项;天竺,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不是非洲
和阿拉伯,排除BD项。故选C项。
14.(2023春·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阶段练习)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带到日本,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
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这主要反映了()
A.日本对中国影响深远B.中国对日本影响深远
C.中日间文化相互影响D.遣唐使喜好中国习俗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遣
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带到日本,这表明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深远,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
第5页共18页.
的是中国对日本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对日本的影响,C项不符合
题意,排除C项;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带到日本,是优秀文化的学习和接受,不是个人喜好,D项不
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3春·江苏无锡·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观察如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B.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D.唐代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答案】C
【详解】依据图片可以看到,唐朝墓葬出土了多国的钱币,这说明唐代中外交往非常频繁,中外贸易十分
繁盛,C项正确;唐代有统一的货币,如开元通宝就是统一的货币,排除A项;图片显示了唐朝墓葬出土
了多国的钱币,并未发现其他类别,排除B项;唐代中外铸币技术高超在图片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
C项。
16.(2023春·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阶段练习)公元755年,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打着“诛灭奸臣杨国忠”
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反叛唐朝,掀起了滔天巨浪!这场变乱严重破坏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人口
避乱江南。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导致了()
A.东晋江南发展B.大运河的开通C.隋朝走向灭亡D.唐朝由盛转衰
【答案】D
【详解】由材料“公元755年,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打着“诛灭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反叛
唐朝,掀起了滔天巨浪!这场变乱严重破坏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人口避乱江南。”可知,材料所述
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D项正确;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唐朝与东晋无关,排
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在隋朝,排除B项;材料所述事件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与隋朝走向灭亡无关,排除
C项。故选D项。
17.(2023春·陕西咸阳·七年级咸阳市秦都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唐朝经济繁荣,文化璀璨,声威远扬,是中
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然而在演绎了200多年的盛世华章后也悄然落幕。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朱温建立后梁政权B.黄巢起义的爆发C.安西都护府的设立D.吴越国的建立
【答案】A
第6页共18页.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的标志是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A项正确;黄巢起义的爆发给唐
朝以致命的打击,但是没有使唐朝灭亡,排除B项;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在西域设
立的管理机构,排除C项;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当时唐朝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3·福建·模拟预测)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
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示意图的对比发现,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增多,由此可知,商业活动日
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B项正确;图示没有体现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排除A项;图示不能
反映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排除C项;图示不能反映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排除
D项。故选B项。
19.(2023春·江苏无锡·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
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A.藩镇割据B.民贵君轻C.用人唯才D.重文轻武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
武将出身者39人。”从而得出宋朝重视文官。结合所学知识,为了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宋朝实
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D项正确;唐朝中后期
出现了藩镇割据,排除A项;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北宋的用人政策,排除
C项。故选D项。
第7页共18页.
20.(2023·安徽滁州·校联考一模)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熙宁变法。其中,加强对
农村的统治,维护农村社会治安,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
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得出加强对农村的统治,维护农村社会治安,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的措施是保甲法,D项正确;农田水
利法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募役法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
府服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是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与题意不符,
排除C项。故选D项。
21.(2023春·江苏扬州·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次变法评论道,“九百年前的这次变法,
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试图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达到“不加税而国用足’的改革目
标。”这次变法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维新变法D.王安石变法
【答案】D
【详解】根据关键信息“九百年前的这次变法”“不加税而国用足的改革目标”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这次变法
是发生在宋朝时期的王安石变法,D项正确;商鞅变法不符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
的时间和内容不符合题干中关键信息,排除B项;维新变法的措施不符合题干中关键信息“不加税而国用足
的改革目标”,排除C项。D项正确。
22.(2023春·山东东营·六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B.C.D.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
丹各部,建立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夏位于宋的
西北,史称西夏。由此可知,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
ABD项。故选C项。
23.(2023春·江苏无锡·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宋辽边界贸易兴旺。
第8页共18页.
这表明澶渊之盟()
A.利于宋辽经济发展B.助长辽扩张的野心
C.加重宋的财政负担D.延续宋辽战争状态
【答案】A
【详解】“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宋辽边界贸易兴旺”这表明澶渊之盟利于宋辽经济发展。
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
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有利于
宋辽经济发展,A项正确;辽宋之间的贸易兴旺不能表明助长辽扩张的野心,排除B项;宋给辽岁币加重
宋的财政负担,但与题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C项;延续宋辽战争状态与材料“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4.(2023·广东·模拟预测)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还模仿汉字创制了“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
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到的汉人一律重用,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A.党项族变成了汉族B.党项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
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D.澶渊之盟推动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还模仿汉字创制了‘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
汉族书籍,对俘虏到的汉人一律重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C项
正确;党项族变成了汉族、党项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都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澶渊之盟与辽和北宋
相关,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5.(2023春·江苏淮安·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该词创作的历史
背景是()
A.安史之乱的发生B.辽与北宋的对峙C.金与南宋的战争D.清军入关
【答案】C
【详解】据题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可知,辛
弃疾在这首诗里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
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弃疾生活在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渴望从金军手中
收复失地。故该词反映的史实是南宋抗金,C符合题意;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辽与北宋的对峙与“南宋”
时间不符,清军入关发生在清朝,排除ABD项。故选C项。
26.(2023春·湖南长沙·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
第9页共18页.
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
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金灭北宋B.辽灭北宋C.西夏灭北宋D.蒙古灭南宋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在开封城内大肆劫掠,掳走徽宗、钦宗和后妃、太
子、宗戚、工臣、伎女等3000人,开封以及附近的州县惨遭浩劫,北宋灭亡,此事件发生在北宋靖康二年,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A项正确;辽灭于1125年,北宋亡于1127年,辽灭北宋与史实不符,排除
B项;金灭北宋,排除C项;靖康是北宋年号,蒙古灭南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7.(2023春·七年级单元测试)“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南宋的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
主要是因为()
A.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B.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抗金收复了许多失地,维护了南宋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D项正确;人民尊敬岳飞不是因为他是民族英雄,而是岳飞称为著
名的民族英雄的原因,即他坚持抗金,排除A项;被投降派杀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岳家军纪律严
明,作战勇敢体现的是岳飞治军严明,是他受到人民尊敬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
项。
28.(2023·广东广州·模拟预测)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而产生了
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据此推断,该举措()
A.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B.强化了元朝的正统地位
C.激化了元朝内部的民族矛盾D.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举措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
心观念,A项正确;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强化了元朝的正统地位,题干材料没有体
现,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元朝内部的民族矛盾,排除C项;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与题意不符,
排除D项。故选A项。
29.(2023春·七年级课时练习)下图为金朝海陵王完颜亮的行书作品《题临安山水》,大意为:万里江山应
该是统一的,江南怎么能有别的朝廷。我要带领百万雄兵到西湖,骑马踏上吴山第一峰。据此判断这一时
期()
第10页共18页.
A.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金与南宋对峙
C.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D.行书较为盛行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金朝”“临安”“江南怎么能有别的朝廷”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北方的
金朝与南方的南宋形成对峙局面,B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和行书较为盛行,排除
AD两项;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B项。
30.(2023·广东·一模)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
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入税收规范,新增了一些税种,如“城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
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崇文抑武的风气C.人身控制的减弱D.理学思想的强化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宋代赋税制度中增加的新的税种中如过税、住税和力胜钱均与商业贸易繁荣有关,反
映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重文抑武的风气使得宋朝的文化得到发展,与税收关系不大,排除B
项;人身控制的减弱与赋税制度中增加税种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理学思想的强化主要是使封建思
想强化,与税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1.(2023·山西·统考一模)《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体现出宋代()
A.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B.出现了百万人口的商业城市
C.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D.海外贸易繁荣程度远超前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可知,材料反映宋代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宋
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东京)和杭州,城内人口多
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体现了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C项正确;
第11页共18页.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东京”是北宋的都城,排除A项;宋朝出现了百万人口的商业城市,但
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不能说明海外贸
易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32.(2023·江苏盐城·校联考一模)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推动了()
A.经济重心不断南移B.北方人口不断增长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A
【详解】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表,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
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
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说明这一变化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A项正确;北方人口不断下降,排除B项;
图示只是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属于经济方面,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和中外文化交流频
繁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33.(2023·河南新乡·统考一模)宋元时期,形成了多条航线,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
商船往返。这反映了宋元时期()
A.经济发展迅速B.科技成就突出C.民族政权并立D.海外贸易繁盛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宋元时期,形成了多条航线,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
分析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盛,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发展迅速”,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科
技成就突出”,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民族政权并立”,排除项C项。故选D项。
34.(2023春·七年级单元测试)大约一千年前,中国是最早发明并使用纸币的国家。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
广州、深圳两个试点城市的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中国再次成为推动货币改革的重要力量。数
字货币的全球化应用,就是一场类似于贵金属货币取代实物货币、纸币取代贵金属货币的重大变革。材料
中的“纸币”最早出现在()
A.河北地区B.四川地区C.云南地区D.江苏地区
【答案】B
第12页共18页.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前期商品经济繁荣,长途贸易也有了较大发展,但金属货币因沉重不便携带,
在这样的形势下,四川地区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5.(2023·四川成都·统考一模)有同学在搜集史料中发现,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土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
从河川到山岳,从城邑到宫阙,他们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这段
史料可以用于佐证()
A.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B.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D.南方土人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土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从河川到山岳,从城邑到宫阙,他
们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反映了元朝统一后,南方土人前往北方
旅行考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方文化和建设,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发展,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南方
缺少历史文化资源,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国内民族矛盾是否消除,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
现南方土人社会地位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36.(2023春·七年级单元测试)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草原上。12世纪时,
蒙古草原上各部落彼此征战不已,人民长期处在战争的苦难中。蒙古族的杰出首领,率部多次征讨,逐一
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结束了混乱的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这位蒙古族的杰出首领是()
A.阿保机B.阿骨打C.铁木真D.忽必烈
【答案】C
【详解】据材料“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各部落彼此征战不已,人民长期处在战争的苦难中。蒙古族的杰出
首领,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结束了混乱的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可知,材
料反映的是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结束了混乱的局面,统一了蒙古
草原,C项正确;阿保机是辽朝的统治者,排除A项;阿骨打是女真族的统治者排除B项;忽必烈是元朝
的建立者,并统一了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37.(2023春·七年级课时练习)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窦默告
诉忽必烈“治天下必需三纲五常、正心诚意”;忽必烈依照儒生刘秉忠的意见定国号为大元。这种状况()
A.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B.延缓了国家统一进程
C.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D.改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忽必烈推崇儒家思想,效仿汉族制度和思想,这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A项正
确;材料内容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进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材
第13页共18页.
料反映的是忽必烈推崇儒家思想,效仿汉族制度和思想,进而促进蒙古族的封建化,与汉族人民的地位无
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8.(2023春·江苏盐城·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
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下列属于“后一段”政治范畴的是()
A.天下为公,选贤与能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设行省,置路府州县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后一段”是指秦以后,“设行省,置路府州县”是指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属于地方行
政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发生在秦以后,D项正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
社会后期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发生在秦以前,排除A项;“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指西周
时期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发生在秦以前,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西汉汉武帝时期把儒家
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发生在秦以后,但是这属于思想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
39.(2023秋·江苏扬州·九年级统考期末)《岛夷志略》中记载:“(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至
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材料中元朝设立机构管理的区域
是()
A.台湾B.西藏C.新疆D.东北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澎湖)岛”“至元间,立巡检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
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A项正确;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属中央行政机构,排除B项;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新疆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C项;
元朝在东北设置的管理机构是辽阳行省,排除D项。故选A项。
40.(2023秋·江苏泰州·九年级统考期末)元代“四等人制”下的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
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目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交融B.促进民族的平等发展
C.分化管理加强统治D.中央与地方互相牵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人、汉人多为汉族,但是等级不同,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
主要目的是分化管理以加强统治,C项正确;四等人制属于民族歧视制度,不利于民族团结交融,排除A
项;四等人制不利于民族平等发展,排除B项;中央与地方互相牵制与四等人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
C项。
第14页共18页.
41.(2023秋·山东泰安·八年级统考期末)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了10个行省,并将大都附近地
区划归中书省直辖;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
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
A.地方治理因地制宜B.边疆地区实行自治C.民族关系平等团结D.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了10个行省,并将大都附近地区划归中书省直辖;
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
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可知,元朝在不同的地区设置不同的管理机构,A项正确;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专制主义达到顶峰,题干内容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A
项。
42.(2023·广东广州·模拟预测)大德三年(1299年)规定,行省只具有支用中统钞1000锭以下的权力,超
过该数额,必须咨请中书省批准。大德十一年(1307年),全国岁钞共计400万锭,仅解运京师就有280万
锭,当时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比例高达7:3。由此可知元朝()
A.税收政策繁多B.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C.中央集权加强D.行省长官受多方制约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行省只具有支用中统钞1000锭以下的权力,超过该数额,必须咨请中书省批
准”“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比例高达7:3”可知,元朝各行省的财赋上缴比例高达七成,各行省资金留用的
数量和支配的权力很有限,财政权力主要掌握在中央,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加强,C项正确;A、B、D三
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
43.(2023春·七年级课时练习)元朝时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局面。据考证,元朝时期迁入汉地的各少数
民族采用汉族姓氏的现象更加普遍,他们长期在汉地定居,通经史,擅诗文。这反映出元朝时期()
A.民族融合不断加强B.回族开始形成C.国家统一规模扩大D.少数民族内迁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时期迁入汉地的各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姓氏的现象更加普遍”可得出少数民族使用汉
姓,促进了民族和交融,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回族的开始形成,排除B项;材料与统一规模无关,排
除C项;D项不是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44.(2023·山西晋中·统考一模)宋朝的开封和临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
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
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成为娱乐的中心。这
种现象说明()
第15页共18页.
①城市经济功能明显②市坊不再分开,市场交易打破时间限制
③瓦子的产生是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④市民阶级孕育出早期资产阶级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D
【详解】根据“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营业时间
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可知,材料反映开封市坊不再分开,市场交易打破时间限制,
城市经济功能明显,①②符合题意;根据“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和茶楼、
还有说书、演戏的,成为娱乐的中心。”可知,瓦子的产生是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③符合题意;宋朝时期
中国还没有孕育出早期资产阶级,④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5.(2023春·江苏无锡·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据统计,唐诗有作者3600余人,诗作55000余首,其中农事
诗不少于800首。宋诗约有11000多名作者,创作了20余万首诗,其中涉及农业的有10万余首,约占全
诗的一半。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诗歌繁荣B.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
C.宋诗在文学中具有较高地位D.唐宋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诗有作者3600余人,诗作55000余首,其中农事诗不少于800首。宋诗约有11000
多名作者,创作了20余万首诗,其中涉及农业的有10万余首,约占全诗的一半”可以看出,不论是唐诗还
是宋诗,都大篇幅涉及到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B项正
确;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生产,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比较唐诗与宋诗的地位,
排除C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唐宋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6.(2023秋·福建三明·七年级统考期末)谚语“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体现了二十四节气服务于()
A.运动健身B.饮食调理C.农时安排D.商业贸易
【答案】C
【详解】据材料“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可知,材料中的谚语强调“立春是一年的开始”,怎样种地要早思
考、早盘算,这体现了注意农时安排,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运动健身,排除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林业碳汇交易林地承包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产业委托担保合同模板3篇
- 通信行业安全设备检修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租赁车辆保险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水电站施工合同争议解决及仲裁条款》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担保合同范本
- 初中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地理教案
- 关注民生-加强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创新产品居间服务合同3篇
- 广西华银铝业财务分析报告
- 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申请表(个人)
- 电捕焦油器火灾爆炸事故分析
- 大学生劳动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继电保护原理应用及配置课件
-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书分享PPT
- 盖洛普Q12解读和实施完整版
- 2023年Web前端技术试题
- 品牌策划与推广-项目5-品牌推广课件
- DB31T 685-2019 养老机构设施与服务要求
- 燕子山风电场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