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carcinoma)
子宫内膜癌由于子宫腔经阴道与体外相通,子宫内膜癌之早期症状如阴道流血可及时引起患者及医生的注意,容易早期发现,多数病例在确诊时尚局限在子宫内,加之子宫内膜外有较厚的肌层包裹不易扩散,发生转移较晚,故预后较好,总5年生存率在60%---70%.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子宫内膜癌是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约占20%-30%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全世界每年新病例150000中国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尽管子宫内膜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基本上是一种老年妇女病,发病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比宫颈癌约推迟10年。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延长,更多的妇女活到了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年龄2.宫颈癌普查、普治和计划生育使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内膜癌则相对上升。3.医疗保健的发展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4.外源性激素的广泛使用,增加患宫内膜癌的危险。子宫内膜癌的病因不详。可能有关的因素:(一)雌激素长期大量刺激(二)营养因素(三)其他因素发病机理
(一)雌激素长期大量刺激雌激素是突变诱导剂。雌激素可诱导分裂刺激细胞分裂和器官生长。雌激素可能影响多种基因表达,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发展中的细胞信号改变。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引起增生;月经期增殖期排卵期黄体期正常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增生期早期分泌期晚期分泌期(月经前期)萎缩性子宫内膜内膜增生与内膜癌不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单纯增生极少进展为子宫内膜癌。伴不典型增生复杂性增生容易进展为癌。核异形性的存在是最值得注意的特征。
内膜增生与内膜癌单纯增生、复合增生为良性病变,绝大部分预后好,仅有少部分可在10年左右发展为癌单纯增生随访15年1%可发展为癌
80%病变可自然消退复合增生随访13年,3%可发展为癌,83%消退,经孕激素治疗85%可逆转
不典型增生进展为癌比无不典型增生高10倍(23%和1.6%)。单纯性增生
(simplehyperplasia)复杂性增生
(complexhyperplasia)非典型增生(atypicalhyperplasia)轻度中度重度引起雌激素水平增高的因素不育或少育月经初潮早或绝经延迟垂体功能紊乱女性化卵巢疾患外源性雌激素的使用抗雌激素药物的使用不育或少育研究证明:一次正常足月妊娠可使子宫内膜免受雌激素影响1—3年之久。不育者缺乏此影响,特别是对不排卵的不育者。由于缺乏孕激素的对抗,子宫内膜受雌激素的持续作用易产生增生并癌变,因此不育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并随着足月分娩次数的增多,危险度下降。月经初潮早或绝经延迟资料表明:初潮年龄<11岁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对危险性为初潮年龄≥15岁者3.9倍;绝经年龄≥52岁者较≤49岁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高2.5倍。因为月经初潮早者的前几年及月经延迟者的后几年的月经多为无排卵型,体内雌激素的作用延长而没有孕激素的对抗和协调。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绝经年龄较正常妇女显著推迟。垂体功能紊乱由于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的致糖尿病—生长激素,引起血糖升高和肥胖,进而出现高血压。三联征: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垂体的促性腺功能也可能亢进,促卵泡激素分泌过多。卵巢失去排卵功能,缺乏孕激素的拮抗,子宫内膜长期处于增生状态可致癌变。女性化卵巢疾患卵巢的性索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具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此类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可达10%--27%。多囊卵巢综合征也与不排卵,雌激素过高有关,此类患者中合并子宫内膜癌者高达25%外源性雌激素是当前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最值得重视的问题早在30年前就有人提出雌激素替代治疗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此观点在之后的30年来有更多的文献加以证实。使用过雌激素者发生内膜癌的危险将增加4-5倍,若使用期限超过7年,则危险性增加14倍。但必须指出,雌激素的使用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性与使用药物剂量、方法是否合理、应用时间长短以及个体的细胞浆中受体含量的多寡等因素有关;如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加上孕激素周期性使用,则可大大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抗雌激素药物三苯氧胺做为抗雌激素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但近年来屡屡报道在应用三苯氧胺后发生子宫内膜癌,尤其是用药时间超过2年以上者,危险性更大其原因是:三苯氧胺是一种合成的非类固醇的甾体激素,具有抗雌激素与雌激素双重效应,可刺激卵巢分泌雌激素并诱导排卵,从而提高血浆雌激素水平。(二)营养因素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10%~20%↑2×
超过标准体重的21%~50%↑3×
超过标准体重的50%↑10×脂肪细胞具有储存和合成雌激素的功能,内源性雌激素增加,但无孕激素的对抗,从而诱发子宫内膜癌。但这些影响机制是复杂的。其他因素遗传免疫缺陷多发癌倾向盆腔放射史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年龄分布绝经后50~59岁妇女最多;60%绝经后,30%绝经前;高发年龄58岁,中间年龄61岁;40岁以下患者仅占2%–5%;25岁以下患者极少。
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肥胖雌激素替代↑4~15糖尿病↑3.0高血压↑1.5三苯氧胺(>5年)↑7.5晚绝经↑2.4初潮早↑1.6~2.4
不孕↑1子宫内膜癌的预防病因预防:防止滥用外源性雌激素,对于有子宫的妇女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的同时必须周期性使用孕酮以拮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预防积极治疗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性增生、复合性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前二者的恶变率低,1-3%,多数保持稳定或退化。不典型增生恶变率可近29%,但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在10年内有1/4患者可发生恶变,因此对此类患者必须积极治疗,并在药物保守治疗中严格随访并定期诊刮判断治疗效果,如药物规范治疗无效或经药物治疗有效,但停药后又复发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以免恶变。子宫内膜癌的预防重视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包括:40岁以上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者绝经后长期使用雌激素治疗者不孕、肥胖者有卵巢癌、大肠癌家族史且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者有子宫内膜增生史经治疗后又出现症状者绝经年龄超过52岁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女性化肿瘤病史者
病理特点大体表现
可发生在子宫各部位,宫体部位较多不同组织类型的癌肉眼无明显区别侵肌时子宫体积增大,浸润肌层癌组织境界清楚,呈坚实灰白色结节状肿块。按肿瘤的生长方式可分为弥漫型及局限型局限型弥漫型大体病理弥漫型肿瘤延子宫内膜广泛生长,可累及大部分甚至整个宫腔内膜,当肿瘤向下蔓延至宫颈管外口时,常易误诊为宫颈癌,此外肿瘤可向宫肌层浸润或向宫腔突出生长,此类肿瘤出现症状较早。大体病理局限型肿瘤在子宫内膜呈局限性生长,早期病灶小而表浅,可在诊刮时被刮出,而术后的子宫标本中找不到病灶。晚期肿瘤常向子宫深肌层浸润,此类肿瘤出现症状较晚。
病理组织类型
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8
子宫内膜样腺癌
此型最常见,约占80%,常与雌激素长期过量刺激、肥胖、子宫内膜增生有关。内膜样腺癌常可见化生的鳞状上皮
良性化生的鳞状上皮:腺角化癌或腺棘皮癌
恶性的鳞状上皮:腺鳞癌
二者预后差别较大。病理组织类型
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8
(高危型子宫内膜癌)乳头状浆液性腺癌
类似卵巢生发上皮来源的乳头状浆液性腺癌,约占内膜癌的5-10%,其发病与雌激素无关,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内膜癌亚型,极易发生子宫深肌层血管浸润、腹膜扩散、淋巴结转移,且对孕激素治疗不敏感。 病理组织类型
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8
(高危型子宫内膜癌)透明细胞癌组织学上与卵巢透明细胞癌相似,约占子宫内膜癌的1-5%。此类肿瘤预后差,5年生存率为33-42%病理组织类型
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8
(高危型子宫内膜癌)粘液性腺癌组织学上与宫颈的粘液性腺癌相似,约占子宫内膜癌的1-9%。此类肿瘤以分化好的腺体为主,预后较好,与同等分化分期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相同。病理组织类型
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8
(高危型子宫内膜癌)鳞状细胞癌原发于子宫内膜的鳞癌非常少见,约占子宫内膜癌的0.1%,其来源可能与内膜腺体鳞化有关,也可能直接来源于储备细胞,诊断时必须注意两点:
1.排除宫颈鳞癌
2.排除内膜腺鳞癌此病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其预后恶劣。病理组织类型
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8
(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未分化癌组织学上与其他器官的分化不良癌相似,诊断时须与淋巴瘤、肉瘤或绒癌相鉴别。此瘤极罕见,预后极差。
子宫内膜浆乳癌子宫内膜腺棘癌
SerouscarcinomaAdenocanthoma
adenocarcinoma
子宫内膜腺鳞癌
Adenosquamousadenocarcinoma
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粘液腺癌
ClearcellcarcinomaMucinouscarcinoma病理分级—1988年FIGO有利于进一步判断其恶性程度,从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及评价预后。按肿瘤的结构分级:根据癌组织实性部分的百分比按细胞核的异型性程度分级:分化越低则核分裂多见,细胞异型性明显(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鳞癌)细胞核异型性程度超过肿瘤机构分级时,肿瘤的病理分级升高一级。腺棘皮癌则按腺体成分进行病理分级。病理分级按肿瘤的结构分级G1(高分化)癌组织的实性部分≤5%G2(中分化)癌组织的实性部分占5-50%G3(低分化)癌组织的实性部分>50%病理分级按细胞核的异型性程度分级G1细胞核长圆形,染色质与核仁变化轻微,偶见核分裂G2细胞核的异型程度介于G1和G2之间G3细胞核圆形,不规则增大,核仁明显,嗜酸性,核分裂多见子宫内膜腺癌G1子宫内膜腺癌G2
子宫内膜腺癌G3转移途径直接蔓延淋巴转移血行转移(晚期)转移途径直接蔓延原发病灶可直接蔓延扩散到邻近器官和组织,如直接侵犯宫颈、阔韧带、阴道、膀胱、直肠等,也可经输卵管或穿透子宫浆膜层而转移到盆腹腔内。转移途径淋巴转移: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1.子宫底部肿瘤可经阔韧带上部沿输卵管淋巴到达腹主动脉旁淋巴结2.子宫角处肿瘤可沿圆韧带转移到腹股沟深、浅淋巴结3.子宫下段肿瘤可经宫旁淋巴结向盆腔淋巴结扩散4.子宫后下方肿瘤可经骶骨韧带旁淋巴结,流经直肠旁淋巴结到达骶前淋巴结5.子宫前壁肿瘤可经子宫前方浆膜下淋巴管沿膀胱宫颈反折转移到阴道下1/3段。以1和3最常见。同一病人可多条途径同时转移
症状与体征75%均为早期患者,极早期可无症状。异常阴道流血异常阴道排液疼痛全身症状(转移癌表现)
临床表现-异常阴道流血不正常的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症状,发生率可达100%,以此为第一主诉者占80%。可表现为绝经以后出血,生育年龄妇女则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月经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出血等。临床表现-异常阴道分泌物表现为水样或血性分泌物,此为肿瘤渗出或出血所致,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性分泌物并出现异味。此症状先于阴道出血,并多见于绝经后患者,而在绝经前患者中此症状较少见。临床表现-疼痛早期患者无此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略,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腹胀痛或阵发性疼痛,多与子宫积血、积脓或合并感染有关,也可由于肿瘤增长,子宫明显增大,或与盆腔脏器粘连固定,压迫骶神经丛引起下肢或腰骶部疼痛,后者多为晚期症状临床表现-转移癌表现若肿瘤发生全身转移,如转移至肺、肝、肾、脑、阴道下段时,可出现相应症状:如咳嗽、咳血、肝区疼痛、骨痛、头痛、呕吐等。临床表现-体征早期无明显体征。主要体征为:子宫增大,常以子宫轻至中度增大为多。子宫内膜癌患者体检发现子宫异常增大时,应结合病史,子宫质地,活动度等情况综合分析,考虑是否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晚期肿瘤可穿过子宫浆膜层,在子宫表面形成肿块或浸润到宫旁或附件。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
1988年FIGO
Ⅰ期癌局限于子宫
Ⅰa病变局限于子宫内膜
Ⅰb病变侵犯子宫肌层<1/2Ⅰc病变侵犯子宫肌层≥1/2
Ⅱ期癌瘤累及宫颈
IIa病变累及宫颈内膜腺体
IIb病变累及宫颈间质 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
1988年FIGO
Ⅲ期
IIIa癌侵犯子宫浆膜或(和)附件,或(和)腹腔细胞学阳性
IIIb阴道转移
IIIC盆腔或(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Ⅳ期
Ⅳa膀胱、直肠受累
Ⅳb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脏器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手术病理分期(FIGO,1988
)
SurgicalStageⅠaⅠbⅠcⅡaⅡb手术病理分期(FIGO,1988
)SurgicalStageⅢaⅢbⅢc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医生熟知子宫内膜癌常见之症状,如绝经后阴道流血、月经紊乱、白带增多等,对可疑者及时进行以下相应检查。1.子宫内膜活检或分段刮宫2.宫腔镜检查3.细胞学检查4.超生学检查5.CT、MRI检查6.肿瘤标记物辅助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分段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行分段诊刮时,应先刮取宫颈管内各壁组织后,再用探针探测宫腔位置大小,以免将宫腔内癌组织带到宫颈管部,继之分别按如下顺序刮取两侧宫角,子宫前、后壁各处内膜组织并分瓶送检。通常情况下,分段诊刮准确率为85-95%,但由于是盲目操作,可存在误诊和漏诊。辅助检查-宫腔镜检查宫腔镜可直接窥视子宫腔和子宫颈管内病变尤其对早期微小病灶,在直视下准确活检,可弥补诊断性刮宫在诊断时的漏诊,其诊断准确率为99.5%。凡临床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而分段刮宫阴性者,可采用宫腔镜检查,以便及时明确诊断。辅助检查-宫腔镜检查进行宫腔镜检查时,由于注入膨宫介质使宫内压力增高,有可能使宫腔内的癌细胞经输卵管流入腹腔或经血管扩散,故对已明确诊断为子宫内膜癌者,不应再做宫腔镜检查,对高度可疑者,应用粘度大的中分子右旋糖苷做为膨宫介质并控制膨宫压力,尽量缩短检查时间,以减少癌细胞随膨宫介质扩散的可能性,并于宫腔镜检明确子宫内膜癌诊断后,尽早开腹手术并在术中充分冲洗腹腔。辅助检查-细胞学检查1.后穹窿吸片法:吸取后穹窿积聚体液行脱落细胞涂片2.宫腔吸化法:吸取宫腔内膜液或组织碎片涂片3.毛刷法:以特制毛刷进入宫腔,涂擦内膜表面后涂片4.洗涤法:向宫腔内喷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宫内膜面,然后收集洗涤液涂片辅助检查-细胞学检查由于子宫内膜细胞在月经期外不易脱落,且宫腔内的癌细胞脱落后经溶解,变性后不易被细胞学检查人员所辨认,故应用细胞学检查诊断宫内膜癌的阳性率不如宫颈癌高但此法经济、实用,即使在出血、感染时也可应用,可做为筛查或起辅助诊断作用辅助检查-超声学诊断B超扫描在子宫内膜癌早期声像图可无明显异常,若病变进一步发展,肿瘤可在子宫内形成不规则团块,子宫内膜可见明显增厚和不规则。肿瘤侵犯宫颈时,可出现宫颈增宽,回声不规则的光团。还能发现肝、脾、腹膜后淋巴结等盆腔外脏器是否有肿瘤转移灶。统计表明:子宫内膜病变B超预测率可达89.6%,深肌层侵犯检出率可达71%。辅助检查-CT、MRI检查能较准确分辨宫颈与宫体、宫内膜与肌层,并能较准确地辨别子宫肌层浸润的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而较准确估计肿瘤的临床分期。MRI显示子宫肌层和宫颈受累优于CT,其准确率为80%。辅助检查-肿瘤标记物CA125:是已被确定的上皮性卵巢癌的肿瘤标记物,用于子宫内膜癌有一定价值。CA199:特异性比CA125低。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存在与来源,随着临床期别的增高,二者水平和阳性率均增高。二者也可反映肿瘤的进展与消退,为监测病情变化提供帮助。
鉴别诊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临床表现及病因酷似子宫内膜 癌,确诊有赖于内膜活检。子宫颈癌:其中子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癌鉴别有 一定困难,前者有时呈桶状宫颈,宫体相对较小。子宫肉瘤:宫颈活检、细胞学检查、分段刮宫 可有帮助。
鉴别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症状相似,内膜活检可鉴别。子宫肌瘤:症状相似,有出血症状的子宫肌瘤术 前要求必须行分段诊刮术。卵巢癌:卵巢内膜样癌与晚期子宫内膜癌不易鉴别。
69
病史、症状(绝经后或围绝经期阴道出血)
妇科检查、全面体检(细胞学检查)
阴道腹部B超检查宫腔内明显病变
颈管搔刮+宫腔活检
宫腔内无明显病变内膜厚度>5mm(绝经后)内膜厚度<5mm观察抗炎
分段诊刮或宫腔镜下活检诊断与辅助诊断的选择出血(彭芝兰.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06,南宁)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术
AdjuvantTherapy
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术
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可以了解病变的范围,确定手术病理分期,了解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决定术后采取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全宫双附件切除术或扩大全宫双附件切除:即在全宫切除基础上切除阴道上段≤2cm,以防阴道残端复发。广泛全宫切除术:高位结扎骨盆漏斗韧带、切除阔韧带内全部宫旁组织、贴近盆壁切除大部分圆韧带、部分骶主韧带、阴道上段不少于2cm广泛全宫+双侧盆髂淋巴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或活检术手术治疗以上三种术式的选择需依据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子宫内膜癌的准确分期为手术分期,必须切除子宫后才能明确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故对临床分期I期,病理类型非高度恶性的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鳞癌等,或肿瘤细胞分化非G3者,均可先行全宫双附件切除或扩大全宫双附件切除,术中即时解剖子宫,如发现肿瘤浸润子宫深肌层或宫颈管者或术中探查发现盆淋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增大者,应立即进行双盆腔淋巴结清扫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或活检术。对临床已确诊II期或以上,病理类型恶性度高,细胞分化差者,则行广泛全宫切除加双侧盆髂淋巴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或活检术
子宫内膜癌术中注意事项:留腹腔冲洗液,作细胞学检查,查找癌细胞。吸取子宫直肠凹陷处腹腔液,或用生理盐水200ml冲洗子宫直肠凹陷、侧腹壁,探查盆腹腔各脏器有无转移,腹膜后淋巴结(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无增大、质硬。高位切断卵巢动静脉。切除子宫后应肉眼观察病灶位置、侵肌情况。子宫内膜癌标本送雌、孕激素受体检查。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1)低危组Ⅰ期a、b(侵肌<1/2)及细胞分化好(G1、2):筋膜外(阴道闭式)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选择性切除。确实为Ⅰ期aG1行全子宫切除,保留卵巢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技术主要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Ⅰ期子宫内膜癌两种术式比较
(筋膜外全子宫加双侧附件vs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
)211例Ⅰ期子宫内膜癌,
61例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
150例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结果5年生存率(P>0.05);
复发率P>0.05;
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1.5%和24.7%,(P<0.05)。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张家文,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子宫内膜癌卵巢保留问题原则上均应切除双侧卵巢。*多为激素依赖型疾病;*
12%出现卵巢转移。保留卵巢指征:
①年轻<40岁②Ⅰa期G1
③腹腔细胞学阴性④术前术中未发现可疑腹膜后淋巴结⑤雌孕激素受体均阳性⑥患者迫切要求⑦有较好的随访条件。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子宫有生育要求高、中分化的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应用保守治疗使其生育。有迫切要求;早期、低危型有随访条件完成生育后应行手术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手术后给予内分泌治疗(大剂量孕激素),未见对提高生存有益。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2)高危组:
Ⅰ期c(侵肌>1/2)、Ⅱ期、细胞分化差(G3)、组织类型为透明细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等行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患者肥胖或有内科合并症时可取淋巴结活检。临床Ⅱ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复合率30%-40%,故可行次广泛手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加辅助治疗。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3)Ⅲ期或Ⅳ期:以综合治疗为主(晚期癌、子宫外转移、浆液性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癌)同卵巢癌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尽可能切除癌块,大网膜,子宫双附件,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但需根据个体情况区别对待。术后行放化疗特殊组织类型癌的手术方式
(子宫内膜浆乳癌、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高,早期即有淋巴转移及盆腹腔转移,即使癌变局限于子宫内膜,30%~50%已有子宫外病变,且多向上腹转移。临床Ⅰ期,复发率31%-50%;5年存活率:Ⅰ期40%-50%,晚期<15%其手术应与卵巢癌相同,除进行分期探查、切除子宫+双侧附件+腹膜后淋巴结外,切除大网膜及阑尾。术后化疗(TP、CP、CAP方案)82术后辅助治疗选择低危组G1G2肌层受累<1/2无淋巴结受累不需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手术病理分期高危组
G1G2宫颈受累特殊病理类型肌层受累肌层受累(浆乳癌、
<1/2>1/2透明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宫外转移腔外照射控制局部复发腔内照射体外照射全身化疗
内分泌治疗(大剂量孕激素3月~6月)放疗根治性放疗:医疗或技术原因无法手术的病例晚期患者、严重内科疾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无法手术者、高龄者、极度肥胖不能耐受手术总剂量6000-8000cGy腔内放疗:45-50GyA点(输尿管与子宫动脉交叉处)
F点(宫底与宫颈正中交界处)体外照射放疗与手术并用术前放疗可降低肿瘤细胞活性,避免由于手术刺激导致癌细胞术中扩散转移。同时可使肿瘤体积缩小,提高手术的彻底性。适应症:1.临床检查肿瘤体积过大估计切除有困难者,可行体外照射或宫腔内放疗,使肿瘤缩小后在手术2.肿瘤侵犯宫颈或阴道上段者可行阴道腔内放疗
放射治疗术后放疗
适应症:1.手术病理分期为Ic(包括Ic期)以上,或组织类型为恶性度高如透明细胞癌、腺鳞癌者或细胞分化G3而术中未行淋巴清扫者,或虽行淋巴切除,但病理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者,术后行盆腔/腹主动脉旁野放疗。
2.阴道残端有肿瘤或阴道切缘距肿瘤小于2cm者,术后应补行阴道腔内放疗。
3.晚期肿瘤无法切净或估计有肿瘤残留者,应行相应部位外照射。放疗种类:体外照射有宫颈或阴道转移则加腔内照射药物治疗—内分泌治疗大剂量孕激素对内膜癌有效,可使子宫内膜向正常方向转化,表现为核分裂减少、胞浆颗粒增多、甚至出现分泌空泡,最后肿瘤为增生或萎缩的内膜所代替。并不是所有的内膜癌对孕激素治疗有效适应症:1.细胞分化好,雌、孕激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苏教新版选修3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粤人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卫生间清洁剂研发与供应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2025版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环保工程派遣人员劳务合同范本4篇
- 担保合同约定条款协议书(2篇)
- 2025年度摩托车租赁平台合作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牧草种植基地环境保护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苗木种植基地林业病虫害防治合同2篇
- GB/T 16895.3-2024低压电气装置第5-54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接地配置和保护导体
- 计划合同部部长述职报告范文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试卷
- 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培训专题培训课件
- 二手车车主寄售协议书范文范本
- 窗帘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竖式计算练习300题及答案
- 语言规划讲义
- 生活用房设施施工方案模板
- 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初三中考二模英语试卷+答案
- GB/T 9755-2001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