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20-25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跨学科·地理与历史】1.学习历史要注重对历史地图的识读。识读题图中的元素,可知图片所示战役
()
A.导致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B.促进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结束了东汉末年州郡割据的局面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前秦与东晋”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是383年的淝水之战,最终前秦失败,北方再度陷入
分裂混战的状态,A项正确;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内迁,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
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东汉末年州郡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2.苻坚即位以来,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中国古代举
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
耕活动),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这些举措体现了()
A.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B.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C.为淝水之战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D.胡汉之间的矛盾已消除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苻坚是氐族人,他所在的国家前秦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但苻
坚即位以后,“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说明前秦的统治者深受汉族
第1页共14页.
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苻坚在位时期,前秦统治的区域在北方,这些政策并不能直接促进江南地区的开
发,排除B项;在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前秦大败,因此,C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前秦统治者深
受汉族文化影响,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这些措施使
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并没有消除,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A项。
【新素养·时空观念】3.下列四次战役结果上的共同点是()
A.兵力多的获胜B.兵力少的获胜C.双方不分胜负D.二者两败俱伤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8年,秦国与联合义军,在巨鹿大战,项羽以几万人大
破秦军几十万;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曹操以几万胜袁绍十几万人;赤壁
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几万大军在赤壁与曹军几十万大军作战,大胜曹军。淝水之战发生于公
元383年,东晋谢玄在淝水大胜前秦苻坚。东晋几万大军破获前秦几十万大军,四次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以
少胜多,B项正确,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8年,秦国与联合义军,在巨鹿
大战,项羽以几万人大破秦军几十万;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曹操以几万
胜袁绍十几万人;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几万大军在赤壁与曹军几十万大军作战,大胜曹
军。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东晋谢玄在淝水大胜前秦苻坚。东晋几万大军破获前秦几十万大军,交
战双方有一方获胜,而非两败俱伤或不分胜负。排除CD项。故选B项。
【新素养·时空观念】4.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下图中①处反映史实相关的
成语典故是()
A.揭竿而起B.破釜沉舟C.草船借箭D.风声鹤唳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西晋”“十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应是东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
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役)有关,D项正确;“揭竿而起”出
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排除A项;“破釜沉舟”出自秦末巨鹿之战,排除B项;“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时期,
排除C项。故选D项。
【新素养·时空观念】5.如下图示意中国古代某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图中①、②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第2页共14页.
A.宋、北魏B.西晋、宋C.北魏、宋D.宋、西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十六国,之后北魏统一北方;南方,东晋
由宋所取代;C项正确;十六国之后北方不是宋,东晋之后南方是宋而不是北魏,排除A项;西晋在十六
国之前是全国统一的朝代,排除B项;西晋是统一性的朝代,而不是东晋之后南方政权,排除D项。故选C
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6.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
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
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和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发展奠定
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彻底消除了民族之
间的隔阂”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与经济重心南移无
关,排除D项。故选C项。
【跨学科·图片与历史】7.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引入中原内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国家统一B.政权分立C.民族交融D.社会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中原内地”可知,汉族学习少数民族
的坐具,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排除A项;汉族
学习少数民族的坐具,这是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不能体现政权分立,排除B项;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坐具,
这是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不能体现社会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跨学科·艺术与历史】8.下图为《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装,
第3页共14页.
这直接体现了()
A.内迁各族与汉人错居杂处B.汉服代替鲜卑服
C.各民族思想文化交流频繁D.民族隔阂趋于消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帝王出御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鲜卑族穿着汉族服饰,这直接反映出北魏时
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汉服代替鲜卑服,B项正确;鲜卑贵族穿汉服并不能直接反映内迁各族与汉人错居
杂处,排除A项;衣着服饰的变化不能直接体现思想文化交流频繁,排除C项;鲜卑贵族穿汉服并不能直
接反映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唯物史观】9.“(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材料反映的历史
事件产生的背景是()
A.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B.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
C.西晋灭吴并统一了中国D.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可得出材
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不是汉代,排除A项;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也是汉代,排除B项;当时西晋已
经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跨学科·考古与历史】1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
民族的审美特色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第4页共14页.
A.书法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交融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
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地
区出现的民族交融现象,B项正确;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与书法艺术无关,排除A
项;图片体现的是中原地区的石窟艺术,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图片强调的是石窟艺术中的
飞天形象所具有的特点,体现不出南北政权对峙,比如南北政权国家互相对峙等,排除D项。故选B项。
【素养综合训练】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
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
为显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
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推动社会转型的方式和商鞅变法的特点。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
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
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3)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
【答案】(1)方式:变法(或改革)。
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2)措施: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参照南
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答出两点即可)
(3)观点:改革(或变法)促进社会进步(或发展)。
论述: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或推动了北魏发展,
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结论:综上所述,改革(或变法)促进社会进步(或发展)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
【解析】(1)方式: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
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可知,战国
时期各诸侯国推动社会转型的方式是变法(或改革)。
特点:根据材料“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
第5页共14页.
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特点有:持
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2)措施:根据材料“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
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
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
北魏政治制度。
(3)小短文: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
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
以选择二者的异同及对当时国家及社会的影响等角度,可拟定观点为:改革(或变法)促进社会进步(或
发展)。然后结合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使
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或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
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改革(或变法)促进社会进步(或发展)我们要坚持
改革开放。
1.(2024·天津·中考真题)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于淝水之战的是()
A.纸上谈兵B.破釜沉舟C.闻鸡起舞D.草木皆兵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
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
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D项正确;纸上谈兵出自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排除A项;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排除B项;闻鸡起舞指的是东晋祖逖北伐,
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4·安徽·二模)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次战役形势图(局部),此战()
第6页共14页.
A.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B.消灭了秦军主力并加速秦朝灭亡
C.使北方很快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D.导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中图片可知是淝水之战,结合所学,公元383年,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动战
争,占有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
建立了十余个小国,北方陷入了割据混战状态,C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排
除A项;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并加速秦朝灭亡,排除B项;晋阳之战等战国兼并战争导致晋国被韩、
赵、魏三家瓜分,排除D项。故选C项。
3.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下表中的政策()
统治者统治政策
前秦苻坚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
北魏孝文帝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崇儒,复兴礼乐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答案】D
【解析】据题干表格内容信息可知,前秦苻坚和北魏孝文帝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如重用汉官、立
学校、传授汉文化、改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等,这些政策促进了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因此,这些政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D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
立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之后,排除A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完全消除的,排除B项;
休养生息政策强调的是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与表格中的汉化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孝文帝迁都洛阳②淝水之战③北魏统一北方④西晋短暂统一全国
A.④②③①B.④③②①C.③④②①D.③④①②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①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时间是494年;②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③北魏统一北方
的时间是439年,④西晋短暂统一全国的时间是280年,所以正确排序为④②③①,A项正确;②淝水之
战发生在383年;③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是439年,所以②在③之前,排除BCD项。故选A项。
5.(2024·河南商丘·模拟预测)人物:拓跋宏(又名元宏)生平大事: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
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传闻卑语,迁洛师卑人以洛阳为籍
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南京、修改北魏政治制
度。由材料得知此历史人物的贡献为:()
A.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B.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C.促进北方民族融合D.奖励农耕
第7页共14页.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
鲜卑服,以汉语代传闻卑语,迁洛师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
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南京、修改北魏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C项正确;北魏只统一可黄河流域,排除A项;北
魏的统治区域在北方地区,与江南无关,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涉及奖励农耕,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4·河南·中考真题)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
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A.铸币金属匮乏B.币制较为混乱C.农业技术落后D.商品经济衰退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
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已,民间盛行以物易物,恰
好说明国家分裂、战乱不已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受阻,不
能说明铸币金属匮乏,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以物换物,不能说明币制较为混乱,排除B项;题干反映
的是商品经济,不是农业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4·辽宁抚顺·模拟预测)某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时,摘抄了我国两位学者关于孝文帝改革的
评价据此判断两位学者讨论的内容是孝文帝()
学者评价
张岂之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过汲取中原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
白寿鼻
化制度
A.实行郡县制B.颁布“推恩令”C.迁都洛阳D.推行汉化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
高度”“通过汲取中原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材料属于对北魏孝文
帝改革汉化政策的评价,D项正确;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排除A项;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孝文帝为了更好的推行
汉化改革,迁都洛阳,与题干中“吸取中原先进文化”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4·安徽宿州·二模)下表反映的是北魏三长制的情况。北魏三长制的推行旨在()
名称负责人组成职责
邻邻长五户(家)检查户口,督促农耕,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第8页共14页.
里里长五邻
党党长五里
A.强化对基层的控制管理B.打击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C.推动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D.借鉴汉族政权的治理经验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通过三长制强化了对基层编户的控制,增加了财政收入,A项正确;材料
反映的是北魏进行制度变革,通过三长制来打击豪强地主隐匿户口,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不是打击地方分
裂割据势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三长制对保障国家收入的积极作用,并未体现出推动北方地区的民
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表明北魏实行三长制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并非借鉴汉族政权的治理
经验,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4·山西临汾·三模)前秦统治者苻坚自称是远古有扈氏之后,北魏孝文帝(鲜卑拓跋氏)自称是黄
帝之后,北周文、武二帝(宇文氏)自称是炎帝神农氏之后,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华夏族苗裔。这说明
()
A.国家大一统的局面已经形成B.北方各族之间矛盾不断
C.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加强D.中华文化影响非常深远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前秦统治者苻坚……北魏孝文帝……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华夏族苗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前秦是由少数民族氐族建立、北魏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但却自称是华夏后裔,可知少数民族国家认
同华夏文明,说明了少数民族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加强,C项正确;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对峙,因
此不能称之为大一统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对华夏民族的认同加强,没有反映出北方
各族之间矛盾不断,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加强,中华文化对少数民族影响非常深远
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福建泉州·二模)如图所示洛阳与平城相比在自然条件上的优势是()
北魏迁都示意图
A.商品经济发达B.文化底蕴深厚C.政治制度先进D.地理环境优越
【答案】D
第9页共14页.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从自然条件上而言,洛阳地区处于中原地区,
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较发达,D项正确;商品经济发达不属于自然条件优势,排除A项;文化底蕴深厚属
于人文领域,不是自然条件的优势,排除B项;政治制度先进属于政治内容,不属于自然条件优势,排除C
项。故选D项。
11.(2024·浙江·一模)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下图《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所反映的主要
时代特征是()
A.社会变革B.思想解放C.政权分立D.民族融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宋、齐、梁、陈”可知是指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
变革,排除A项;思想解放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排除B项:民族融洽体现的是各民族之间互
相融洽相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4·江苏宿迁·一模)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
引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客观上()
A.加强对黄河地区的统治B.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C.促进民族大交融D.推动游牧民族内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引旧,若有故为,
当加降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说汉语措施,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C项正确;
不涉及对黄河地区的措施,无法得出加强对黄河地区的统治的结论,排除A项;北魏的统治区域在北方地
区,与“促进江南地区开发”无关,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民族融合,与“推动游牧民族内迁”无关,排除D
项。故选C项。
13.(2024·安徽·模拟预测)北魏早期,公主的婚配对象主要是北魏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贵族首领或鲜卑军
功家族,孝文帝亲政之后,公主择偶的选择主要以汉人为主。此类史料应放在如图电脑中的()
A.原因文件夹B.内容文件夹C.影响文件夹D.启示文件夹
【答案】B
第10页共14页.
【解析】据题干“北魏早期,公主的婚配对象主要是北魏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贵族首领或鲜卑军功家族,孝
文帝亲政之后,公主择偶的选择主要以汉人为主”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公主婚配对象的变迁,这反映了鼓
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B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北魏统一黄河
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排除C项;北魏公主婚配对象的变迁并不是北魏孝
文帝改革的启示,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4·江西南昌·二模)下面示意图呈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替过程。与①这一政权相
关的史实是()
A.“八王之乱"B.“王与马,共天下”
C.孝文帝改革D.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
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北朝”,其中北魏
进行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西晋惠帝时期爆发“八王之乱”,排除A项;东晋的政治特
点是“王与马,共天下”,排除B项;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
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4·广东深圳·一模)下面是一位九年级学生使用AI技术生成的知识结构图,★处是他限定的主题
词。据图推知,该主题词应是()
A.人口迁徙B.区域开发C.民族交融D.制度创新
【答案】C
【解析】据题干“知识结构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游牧民族内迁”反映了人口迁徙,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江南地区的开发”反映了区域开发,促进了中原和南方的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反映了制度创新,促进了
民族交融。因此,知识结构图反映的主题词应是民族交融,C项正确;人口迁徙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如战
争、经济、文化等)导致的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游牧民族内迁、北民南迁”反映了人
口迁徙,概括不全,排除A项;民族交融是不同民族之间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经济、
社会等方面的交融和融合,“区域开发”表述不够全面,排除B项;制度创新指的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
第11页共14页.
方面进行的新的制度设计或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需求,仅“孝文帝改革”反映了制度创新,“制度创
新”表述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4·甘肃武威·一模)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
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
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1)材料一、二,反映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一重要的改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此次改革中的具体措施(任意写两点即可)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
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四:如下图
鲜卑姓汉姓
拓跋元
步六狐陆
贺赖贺
(3)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一重要的改革?材料三、材料四分别体现了改革内容中的哪
些具体措施?
(4)材料三、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一说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改革:商鞅变法。
(2)措施: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鼓
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
(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具体措施:说汉语、改汉姓。
(4)历史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1)改革:根据材料一“卫鞅”和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
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联系所学可知,秦国秦孝公在位时期任用商鞅主持
变法。所以,材料一、二,反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是商鞅变法。
(2)措施: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有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苗木批发市场合作合同4篇
- 2025版门面房买卖合同附带装修及设备购置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劳动合同终止后追诉期限及补偿标准3篇
- 2025年度个人版权居间转让合同参考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屋顶绿化苗木采购及后期维护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开发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咨询合同范本
- 2025年货物运输及包装设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大数据分析处理服务合同11篇
- 2025年度品牌形象品牌合作推广与品牌知名度提升合同
-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
- 人教精通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 小学四年级数学竞赛试题(附答案)
-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
- 人口分布 高一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必修第二册
-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指南
- 教案:第三章 公共管理职能(《公共管理学》课程)
- 诺和关怀俱乐部对外介绍
- 玩转数和形课件
- 保定市县级地图PPT可编辑矢量行政区划(河北省)
-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