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36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鉴别NaOH、H2SO4、Ba(OH)2三种无色溶液,最好使用()A.无色酚酞试液B.紫色石蕊试液C.碳酸钠溶液D.硝酸钡溶液2、甲和乙反应可制备燃料丙,其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丙是有机物,乙是氧化物B.甲、丙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相同C.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D.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块不纯的铁片5.6g投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生成了0.2g气体,则该铁片中混有的杂质一定不可能是()A.铝和锌B.镁和锌C.镁和铜D.锌和铜4、2015年4月8日,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启动.今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以“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为专题,聚焦工业、城镇污水处理和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等重点.下列做法违背该专题精神的是()A.大力宣传新《环保法》等法律法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B.餐馆洗菜、洗碗水直接排入马路上的雨水窨井C.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D.太湖、阳澄湖等湖泊减少围网养殖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环境,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垃圾分类回收,不乱扔电池B.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避免污染水体C.使用新能源,减少燃烧煤、石油D.使用易降解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6、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石油分馏得到汽油、柴油等产品B.用酒精浸泡捣烂的花瓣制酸碱指示剂C.分离液态空气制得氧气D.用烧碱溶液浸泡树叶制“叶脉书签”7、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吸收来自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有关臭氧(O3)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臭氧由氧元素组成B.臭氧和氧气是同一种物质C.臭氧中氧元素是游离态D.每个臭氧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2015•鄂城区模拟)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40℃时,把4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的溶液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2)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

(3)4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____(选填“>”或“<”或“=”)乙物质溶液的质量.9、实验室有100g8%的硫酸铜溶液.

(1)硫酸铜中铜、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填最简整数比).

(2)该溶液的溶质质量是____g,从中取10g溶液,此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10、关于电解水的实验中;根据如图回答:

(1)试管2中的气体是____;

(2)试管2和试管1中其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11、根据下列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①、②的名称①____;②____.

(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你认为其中相对较好的方法是____,其理由是____.

(3)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____,若木条____;说明已满.

(4)何洁同学在制取氧气过程中,她收集一瓶氧气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____.

(5)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____.1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按表中信息填空。

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符号是____.

②元素的种类由____决定,而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____数关系密切.

③查找出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名称____,排在第____周期.

④核电荷数为12元素符号是____.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

⑤上表中每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是____

在同一族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规律有____

请你总结出此表中的原子结构与周期数的关系____

⑥上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元素周期表共有____横行,____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____.原子序数数值上等于____.

⑦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写离子符号____,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____个电子层,它属于____元素(填“金属”、“非金属”),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填“得到”、“失去”)电子.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3、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____(判断对错)14、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____(判断对错)15、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____.(判断对错)16、使用量筒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____.(判断对错)17、判断题。

(1)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____;

(2)有热量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____;

(3)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____.评卷人得分四、探究题(共1题,共9分)18、为了验证金属活动性强弱;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一:可观察到铜丝表面的现象是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实验二: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溶液A是______(填序号).

A.氯化钠溶液B.硝酸银溶液C.稀硫酸.评卷人得分五、科普阅读题(共1题,共9分)19、(2008•黑龙江)小明绘制的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欲使t1℃时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____温度(填“升高”或“降低”);

(2)我国有许多盐碱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我认为图中(填字母)____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3)由图还可获得的信息有:____.(只须答一条)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分析】A、根据NaOH、Ba(OH)2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判断;

B、根据NaOH、Ba(OH)2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判断;

C;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及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判断;

D、根据硝酸钡只能和硫酸反应产生沉淀判断.【解析】【解答】解:A、NaOH、Ba(OH)2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二者无法区分,所以不符合题意;

B、NaOH、Ba(OH)2都显碱性;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二者无法区分,所以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与碳酸钠不反应;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三种物质中分别加入碳酸钠溶液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所以符合题意;

D;硝酸钡只能和硫酸反应产生沉淀;而和其它两种物质混合无现象,故无法区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所以不符合题意;

故选项为:C.2、D【分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判断分子构成,根据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再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式和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等.【解析】【解答】解:由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用甲和乙反应制备丙的化学方程式为:C2H4+H2O═C2H6O.

A;由上述分析可知;甲、丙都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乙是氧化物.故A正确;

B、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与氧气充分反应,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故B说法正确;

C;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C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看出;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D说法错误.

故选D.3、D【分析】【分析】可以根据各种杂质与稀盐酸相互作用的情况碱性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析】【解答】解:5.6g铁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时;能够生成0.2g氢气;

如果杂质是铝和锌;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5.6g铝和稀盐酸完全反应时能够生成0.62g氢气,5.6g锌和稀盐酸完全反应时能够生成0.17g氢气,5.6g铝;锌分别于稀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一个大于0.2g,一个小于0.2g,所以铁中可能含有铝和锌;

以此类推;铁中可能含有镁和锌;

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5.6g镁与稀盐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大于0.2g,所以铁中可能含有镁和铜;

5.6g锌和稀盐酸完全反应时能够生成0.17g氢气;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当铁中含有锌和铜时,生成氢气的质量应该小于0.2g;

综上所述;该铁片中混有的杂质一定不可能是锌和铜.

故选:D.4、B【分析】【解答】解:

A;宣传新《环保法》等法律法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故符合该目标;

B;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长江会造成水体污染.故不符合该目标.

C;垃圾分类回收;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有利于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故符合该目标;

D;为发展经济大规模围网养殖不利于保护水资源;应减少围网养殖,故符合该目标.

答案:B

【分析】A;根据宣传新《环保法》等法律法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解答;

B;根据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长江会造成水体污染解答;

C;根据垃圾分类回收;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有利于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解答;

D、根据为发展经济大规模围网养殖不利于保护水资源解答.5、B【分析】解:A;垃圾分类回收;不乱扔电池能保护环境;

B;不能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错误;

C;使用新能源;减少燃烧煤、石油的使用能保护环境;

D;使用易降解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能保护环境;

故选:B。

根据已有的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析】B6、D【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解析】【解答】解:A;石油分馏出汽油、煤油、柴油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可以作酸碱指示剂;故用酒精浸泡捣烂的某些植物的花瓣可制得酸碱指示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用烧碱溶液浸泡树叶;制作“叶脉书签”是利用了烧碱的腐蚀性,此过程生成新的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7、B【分析】【分析】A、根据臭氧的化学式O3进行分析其元素构成;

B;可由氧气和臭氧的化学式进行分析;

C;据臭氧的是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解答;

D、根据标在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进行解答.【解析】【解答】解:A、臭氧的化学式O3;臭氧的是氧元素组成,故A正确;

B、臭氧的化学式为O3,氧气的化学式为O2;化学式不同,为两种单质,故B错误;

C;臭氧的是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臭氧是单质,臭氧中氧元素是游离态,故C正确;

D;根据标在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所以每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B.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略

【分析】【分析】(1)据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2)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般方法有增加溶剂;升温;

(3)据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溶液中溶质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溶液质量变化情况.【解析】【解答】解:(1)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40g;即100g水中溶解甲的质量一定大于40g才能形成饱和溶液,所以把4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的溶液不饱和;

(2)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加入水或降温的方法;

(3)4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甲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溶质,溶液质量减小,乙的溶解度变大,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质量不变,故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小于乙物质溶液的质量;

故答案为:(1)不饱和;(2)加水或降低温度;(3)<.9、略

【分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可根据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要的溶质的质量,由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解答.【解析】【解答】解:

(1)硫酸铜中铜;硫、氧三种元素比为64:32:(16×4)=2:1:2.

(2)某实验需要100g8%硫酸铜溶液;该溶液的溶质质量是100g×8%=8g;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同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从中取10g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8%.

故答案为:

(1)2:1:2;(2)8;810、氧气8:1【分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解析】【解答】解:(1)试管2中的气体是氧气;

(2)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2H2O2H2↑+O2↑;

36432

因此试管2和试管1中其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32:4=8:1;

故填:氧气;8:1.11、酒精灯集气瓶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操作简单,不用加热集气瓶口复燃装置气密性不好刚开始排出的气体不纯【分析】【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操作;安全、是否产生污染、是否节约能源、生成物是否便于回收、能否控制反应速度;能否随时添加药品等比较;

(3)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4)根据装置;药品、时间上考虑;

(5)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刚开始排出的气体不纯进行分析.【解析】【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酒精灯,②是集气瓶;

(2)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不需加热;节药能源,可随时添加双氧水,要控制反应速度,操作简捷;安全等;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有助燃性,所以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已满;

(4)在制取氧气过程中;收集一瓶氧气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没有收集到氧气,则原因可能有装置漏气(或用错药品;收集时间不够等);

(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刚开始排出的气体不纯.

故答案为:(1)酒精灯;集气瓶;

(2)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操作简单,不用加热;

(3)集气瓶口;复燃;

(4)装置漏气(或用错药品;收集时间不够等);

(5)刚开始排出的气体不纯.12、略

【分析】【分析】①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序解答;②根据元素的种类有质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③根据元素周期表信息回答;④根据元素周期表信息回答;⑤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解答;⑥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分布解答;⑦根据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解答.【解析】【解答】解: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原子序数是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的符号是Al;②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的,而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③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名称氖,排在第二周期;④核电荷数为12元素符号是Mg,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⑤上表中每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是从左至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在同一族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规律有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请你总结出此表中的原子结构与周期数的关系元素的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⑥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原子序数数值上等于质子数;⑦硫离子符号为S2-;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它属于非金属元素,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答案①8,Al;②质子数,最外层电子;③氖,二;④Mg,6;⑤从左至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⑥7个,18,一个周期,质子数;⑦S2-;3;非金属;得到.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3、×【分析】【分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解析】【解答】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如果不是在化学变化中,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故填:×.14、√【分析】【分析】根据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污染水资源和土壤进行解答.【解析】【解答】解: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污染水资源和土壤,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有利于环境保护,故正确.

故答案为:√.15、×【分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析】【解答】解: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加热蒸发就属于物理变化.

故填:×.16、√【分析】【分析】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析】【解答】解:由量筒的使用方法;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故答案为:√.17、√【分析】【分析】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