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表面上,诗与散文的分别似乎很容易认出,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寻常所认出的分别都不免因有例外而生问题。这问题曾引起许多辩论。从历史的经验看,它是颇不易解决的,但也不是研究者所能逃免的。中国旧有“有韵为诗,无韵为文”之说,近来我们发现外国诗大半无韵,有些新诗也无韵,就不能不把这句稍加变通,说“有音律的是诗,无音律的是散文”。这话专从形式着眼,实在经不起分析。亚里士多德老早就说过,诗不必尽有音律,有音律的也不尽是诗。冬烘学究堆砌腐典滥调成五言八句,章回小说中常插入几句韵文,如全凭空洞的形式,它们及《百家姓》、《千字文》、医方脉诀之类皆可列于诗;而散文名著,如《史记》、柳子厚的山水杂记之类,虽无音律而有诗的风味的作品,反被摈于诗的范围以外。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攻自破的。形式既不足以区分诗与散文,然则实质何如呢?有许多人相信,诗有诗的题材,散文有散文的题材。就大体说,诗宜于抒情遣兴,散文宜于状物叙事说理。摩越(J.M.Murry)在《风格论》里说:“如果起源的经验是偏于情感的,我相信用诗或用散文来表现,一半取决于时机或风尚;但是如果情感特别深厚,特别切己,用诗来表现的动机是占优胜的。我不能想象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可以用散文来写。”至于散文有特殊题材,他说得更透辟:“对于任何问题的精确思考,必须用散文,音韵拘束对于它必不相容。”“一段描写,无论是写一个国家,一个逃犯,或是房子里一切器具,如果要精细,一定要用散文。”着重实质者还进一步在心理上找诗与散文的差异,以为懂得散文大半凭理智,懂得诗大半凭情感。比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就字句说,极其简单。如果问读者是否懂得,他们大半都说懂得。如果进一步问他们所懂得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不外两种,或干脆地诠释字义,用普通语言把它翻译出来,或发挥言外之意。前者是“知”,专讲字面的意义;后者有时是“感”,体会字面后的情趣。就字义说,两句诗不致引起多大分歧;就情趣说,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散文求人能“知”,诗求人能“感”。“知”贵精确,作者说出一分,读者便须恰见到一分:“感”贵丰富,作者说出一分,读者须在这一分之外见出许多其他东西,所谓举一反三。罗斯教授(J.L.Lowes)在《诗的成规与反抗》一书里就是这样主张的。从大体上看,这番话很有道理,但是事实上也有很多反证。凡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散文,里面都必有它的特殊情趣,许多小品文是抒情诗,这是大家公认的。再看近代小说,我们试想一想,哪一种可用诗表现的情趣在小说中不能表现呢?我很相信摩越的话,一个作家用诗或用散文来表现他的意境,大半取决于当时的风尚。荷马和莎士比亚如果生在现代,一定会写小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普鲁司特、劳伦斯诸人如果生在古希腊或伊丽莎白时代,一定会写史诗或悲剧。至于诗不能说理的话比较正确,不过我们也要明白,诗除情趣之外也都有几分理的成分,所不同者它的情理融成一片,不易分开罢了。比如,《论语》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段是散文;李白的《古风》里“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几句是诗。在这两个实例里,我们能说散文不能表现情趣或是诗不能说理么?材料二:雪莱说:“诗与散文的分别是一个庸俗的错误。”克罗齐主张以“诗与非诗”的分别来代替诗与散文的分别。所谓“诗”就包含一切纯文学,“非诗”就包含一切无文学价值的文字。这类看法着重艺术的整一性,在理论上原有它的特见,不过毛病在太空泛,因过重综合而蔑视分析。我们应该知道,纯文学范围之内,诗与散文究竟有不问者在。“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诗的情趣是缠绵不尽,往而复返的,诗的音律也是如此。比如《诗经》中有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译为现代散文,则为: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正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天已经在下大雪了。原诗的意义虽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义存而情不存,就因为译文没有保留住原文的音节。实质与形式本来平行一贯,译文不同原诗,不仅在形式,实质亦并不一致。比如用“在春风中摇曳”译“依依”就很勉强,费词虽较多而含蓄却反较少。“摇曳”只是呆板的物理,“依依”却含有浓厚的人情。诗较散文难翻译,就因为诗偏重音而散文偏重义,义易译而音不易译。译即另是一回事。这个实例很可以证明,诗与散文确有分别,诗的音律起于情感的自然需要。(摘编自朱光潜《诗与散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诗与散文的分别,材料一常能从例外的角度看到传统见解的不足。B.旧说以是否押韵来区分诗与文,界限相对简单直接,无法适应新诗的发展。C.诗与散文的差别恰在实质,诗宜于抒情遣兴,散文宜于状物叙事说理。D.“知”贵精确,因而不太有歧义:“感”贵丰富,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音律”比“有韵”内涵更丰富,包括押韵、平仄、节奏、对称、风味等规律。B.作家用诗或用散文来表现他的意境,多取决于当时的风尚。雪莱如果生在中国六朝时代,也会用赋的体裁写《致云雀》。C.克罗齐主张以“诗与非诗”的分别来代替诗与散文的分别。若按照克罗齐的观点论,不仅纯文学都是诗,一切艺术都可以叫做诗。D.上品诗不能译为散文,亦不能译为外国文,因为诗歌缠绵悱恻感慨不尽的意味往往藏在声音里。3.下列说法,与文中作者关于诗和散文的看法最契合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类文句都具诗的音律、节奏,却不能称为诗。B.史铁生要表达个人对生命的沉思,探寻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必须用散文这种体裁,追求音韵的美是会影响其情思呈现的。C.同样填《念奴娇》,有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丽雄浑,也有李清照“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的寂寞哀怨。可见,音律等形式与实质并无绝对关系。D.“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诗句没有定准的音节,却能描写鱼戏时飘忽不定的情趣。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胡适先生主张,“用作文的章法”,以达到“作诗如说话”的最高境界。你赞成这个主张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天的脉络钟兆云时序更替,一年四季中,秋天的步履最是轻盈。没有如麻的雨脚,没有暴跳的沙尘,没有繁弦急管般的电闪雷鸣,连昼伏夜行的桂轮也温柔体贴。秋天君临时也最是兼容并包,可以雁字横秋,可以天地一沙鸥,任万物竞相起舞,齐飞共长,和气致祥:由山川草木接踵染色,无争先恐后之状,无添足插队之扰,倚红偎翠,各领风骚;随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扑鼻的稻香里品盈枝硕果、菊黄蟹肥。成为主角的秋天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喜不悲,不焦不躁,不温不火,随缘起落。秋天的形象和气质似乎都无关脑满肠肥、膀大腰圆,时常还得贴秋膘。它没有春天湿答答的水汽,没有盛夏盐津津的汗珠,没有冷冬硬邦邦的冰霜。它身上鲜有多余的脂肪,像一个成功瘦身的淑女,轻提罗裳,巧笑倩兮,神采飞扬。秋天的脚步和身子都不虚浮,秋天挑着收获,掠过茫茫的风雨,与行稳致远挂钩。“秋”就是要以火一样的热情“日午担禾上场晒,也喜年丰欲还债”,只要火种不熄,来年丰收可望。李绅说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是这样的收获。常言“春华秋实”,不经春天的播种耕耘、夏日的栉风沐雨,秋天焉能坐享其成?所以,秋天面对再盛大的丰收,也不致忘乎所以,更无从忘本,知道自己受孕在春天,也明白要往何处去。它郑重地接纳每一份馈赠,却不任性挥霍,而在倍加珍惜中,留赠每一个冬天以厚积丰藏,继往开来地迎春接福,维系人类和大自然的瓜瓞绵绵。与其他季节总不失轰动的开场不太一样,秋天更喜欢缓步迈近,有时还蹑手蹑脚,没有非此即彼的变天,不带凌乱的节奏和呛人的气息,甚至并不泾渭分明。第一片叶子飘落时还是绿中带黄的,草色荣枯也在悄然中过渡,凉风送爽之初还夹杂着一丝温热。转身间,金黄已不觉充盈了世界的眼睛。摩肩如云的秋叶,不管是在枝头叠翠流金还是将要融入土地化作养料,每一片都在俯仰中寻找生命的源头,在秋天圆满自身的意义。繁茂时成就枝干,引来百鸟朝凤,赋予生命欣欣向荣之形态,并为于树下乘凉的万物遮风挡雨,却并不借高枝炫耀自己;需要推进树木的新陈代谢时,独独忘了自己,顺其自然地纵身一跃,甘愿零落成泥碾作尘,前仆后继地回报根的情意,让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以一叶之春秋,晓谕荣辱兴衰皆生命常态的常理,如此知足知止,恰如得道高人的一生一世。一叶落,冷不防便是天凉好个秋。秋天的意境却不是凉。农家争相“晒秋”,那些善于创造美好的人则把准脉络,呈献对秋天的另类致敬,或在一片新叶上吹奏出四季不同的曲调,或在一枚旧叶上剪裁出美丽的山河和万象筋骨。而在他们之前,这一叶扁舟已载上无数为秋而生的惊艳诗行和锦绣文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面对秋风秋雨,人们不免想到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也想到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再及辛弃疾的“水随天去秋无际”。往事越千年,毛主席独立寒秋而高歌“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如此蔚然大气,辽阔壮美,远非李煜的“冉冉秋光留不住”可比,也就不难理解五千年来中华大地何以在“萧瑟秋风今又是”中“换了人间”。在乡村入秋,总可见王绩笔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也可见王勃笔下“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景象。置身城里江畔,远眺“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景,醉心于秋色天空、缱绻闲云,清词丽句同样随风而来,欲罢不能,可谓秋风起兮相思长。“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一如唐寅,古今之人感怀身世际遇时难免伤秋。刘禹锡虽然称“我言秋日胜春朝”,到底不免也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于我,却更愿听杨万里的规劝:“秋气堪恶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诗词歌赋里对秋天的咏叹,莫不展现出作者人生的经纬,而秋天自身的脉络却比人生的经纬更有条理。秋天从立秋、处暑、白露一路走来,“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在秋分拉开了一年中最美时节的序幕。2022年秋分时节,恰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从北方稻谷飘香的田野刚回到南方,目光落向后花园中栽种数年后终于结下的饱满的瓜果,不觉满心欢喜。当初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最终,每一滴汗水都浇灌出可收获的果实。好些年的秋天,是被刘禹锡的《秋风引》引来的,“何处秋风起?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如今在自己辛勤造就的庭院眼见风动,却无木叶萧萧之感,这已是心灵的一大收获,不怜情深一往已白首。这世界自古至今都是有因果的,我们应看重自己种了哪些因,滑过哪些轨迹,秋天的味道才算尝得通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天雨脚如麻,夏天沙尘暴跳,电闪雷鸣,相对而言,秋天显得更加温柔体贴,天高云淡,不急不躁。B.秋天的收获源于春天的播种耕耘,因为秋天挑着收获,所以秋的脚步和身子都不虚浮,能够掠过风雨而致远C.“日午担禾上场晒”与“晒秋”中的“晒”一样,“晒”的不仅是收获,还是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D.作者善用色彩交融来描绘秋天的景色,和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不同颜色的牵牛花有着相同的审美趣味。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表达方式多样,以记叙、描写为主,融抒情、议论于一体,展现了秋之脉络,表现了由秋引发的哲思。B.文章语言表达流畅自然,句式多变,既有短促有力的短句,也有悠长舒缓的长句,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节奏。C.文章文采斐然,作者综合运用拟人、铺陈、排比、引用、化用等表现手法,写出了秋的特点。D.文中的秋天有时像淑女,巧笑倩兮;有时又如火,热情,高昂。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秋的形象。8.文章标题“秋天的脉络”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9.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于广泛援引古诗词,但这也构成了一个显著的争议点:既有良好的表达效果,又存在一定的缺陷。请谈谈你的认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节选自《荀子·致士》)材料二: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节选自苏轼《贾谊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涂黑句读处的字母。仲尼圣人A历试B于天下C非大无道之D国E皆欲勉强F扶持G庶几H一日得行其道。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在明其火”的“明”和《师说》中“吾未见其明也”的“明”用法不同。B.“所就者大”的“就”和《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同。C.“而不能自用其才也”的“而”和《赤壁赋》中“扣舷而歌之”的“而”用法相同。D.“君子之爱其身”的“之”和《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之”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开篇直接表明观点,人主之患在乎不诚必用贤。强调了君主在任用贤才时的态度和心态。B.荀子文章善用比喻说理,本文使用“耀蝉”做比,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C.苏轼一反《史记》以来许多史家、学者对贾谊怀才不遇的肯定论述,从贾谊自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D.两则材料表达主旨基本一致,都提到了国君如何招揽任用人才的问题,都提到国君在修德方面的重要性。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14.材料二最后一段交代了此文的写作目的,请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这首诗大约是大和六年(832)秋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诗人以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B.颔联,“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灯灭后”说明“卧迟”时间。老翁因体弱多病,又加上官务清闲,所以心情失意惆怅而失眠。C.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体弱怕冷。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写出了一夜秋雨后落叶满阶的景象。16.白居易在诗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请简要分析诗人抓住哪些细节特征来表现老翁的“安闲”?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写狗吠、鸡鸣,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2)《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为“同心而离居”忧伤不已;秦观则在《鹊桥仙》中说“
,
”,只要彼此情意深长,即使不能朝夕相处也无须黯然神伤。(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虽然《短歌行》是一首求贤歌,②但在渴望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之外,③裹上了一层浓浓的诗情画意的外衣,④煽情浓烈又颇为自然,⑤取得了非凡的广告水平。清代张玉谷评论《短歌行》云:“此为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当你读到诗的结尾“天下归心”四字时,曹操的用意才豁然开朗,而那前面的咏叹,都是隐隐约约。曹操借《诗经》抒个人之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诗经》中用来写一位姑娘思念她的情郎,曹操在这里引用,还说自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显然另有深意。姑娘思情郎,而我曹操念贤才,以此含蓄手法,其实就是昭告天下,我有一颗求贤若渴的心,其真挚和热烈,不亚于陷入情网的情人。紧接又来一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以鹿起兴,描写了贵族盛情款待尊贵的客人,宾主
A、欢聚一堂的场景。如果说前四句是欲说还休,此时曹操的求才热情已全然展露:只要你是贤者,你来我处,我必以贵客待之,我们定能融洽相处。诗意至此,(甲)。只引《诗经》,似乎还不够“文艺”,比喻和用典又齐齐上阵。“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天上的明月,本就不可摘得,智慧如曹操者,必定不会真为它而忧心。那曹操为何而忧?此处“明月”显然是喻人才,人才之不可得,才是他
B的根源。人才并不是没有,只是政治局势扑朔迷离,许多人犹豫彷徨,难以拨云见日,所以无所适从。曹操不仅没有斥责他们的徘徊,(乙)。他用“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虽为写景,比喻的深意却也昭然若揭:乌鹊择良木而栖,(丙)。你们无须三心二意了,我就是当今的明主。这世界,舍我其谁!18.文中指出“呦呦鹿鸣”句以鹿起兴,下列没有使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不够‘文艺’”,有人说不合语法,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娜塔莉·波特曼回顾自己的经历时,她说:无限的心态,才能让你的未来不再有任何限制。作家小野在《改变力》里写道:请不要自我设限,真正好的人生态度,是现在就做,不等、不靠、不懒惰。心态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A
3.D
4.(1)全文采用总分结构。(2)首先提出观点,认为诗与散文的分别是不容易解决,然后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分别从形式、实质和情趣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5.观点1:不赞同。(1)散文宜于状物叙事说理,求人能“知”,贵在精确;诗宜于抒情遣兴,求人能“感”,贵在丰富。(2)诗偏重音而散文偏重义。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诗的情趣是缠绵不尽,往而复返的,诗的音律也是如此。(3)胡适先生把诗与散文无差别看待,过于强调二者的统一性,忽略了它们在音律、题材、创作与欣赏等诸多方面的差别。所以不赞同。观点2:赞同。(1)这种主张看到了诗歌与散文作为纯文学在实质上的共通性,即都可用于表达人类丰富的情感与思想,都可以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给人美感享受。(2)这种主张看到了诗、文、话的题材并非专属。传统观念认为诗适合抒情,散文适合叙事说理,但实际并非如此界限分明。(3)传统诗歌讲究格律,结构、形式相对单一;作文的章法丰富多样。借鉴作文章法作诗,有利于推动诗歌创新变革,拓展表现力与张力,让诗歌承载更多样的内容与情感。【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诗与散文的区别,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一批判了传统通过押韵区分诗文的方法,指出这种分类的局限性以及诗和散文在抒情与说理上的不同。材料二引入克罗齐的观点,强调诗与非诗的分别,深入讨论了诗的情感丰富性和散文的理智性。文章综合了多种观点,表明诗与散文的分别不仅在形式,更在情感的表达和接受方式。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诗与散文的差别恰在实质”错。材料一第三段“大体上,诗宜于抒情造兴,散文宜于状物叙事说理”,作者对题材之别予以肯定;但后文借《论语》和李白的诗,进一步说明了同样情理可以表现于诗,也可以表现于散文,从题材性质上区别诗与散文,并不绝对地可靠。选项以偏概全。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A.“‘有音律’……包含……风味等”错。“有音律”指讲究声韵规律,属于形式范畴;“风味”在本文中指强烈的抒情性、优美隽永的意境,是实质范畴。选项扩大范围。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者认为,诗与散文的分别既不单在是否押韵、对称等形式上,也不单在题材等实质上,也不是像雪莱、克罗齐所说,没有分别;其分别及各自特性要在实质与形式两方面同时见出。A.从否定的角度确定诗的定义,即空有押韵、字数相同、句式对称等外在形式,不叫诗。它是从形式定义,还不足以全面传达作者的主张。B.呼应第三段“对于任何问题的精确思考,必须用散文,音韵拘束对于它必不相容”这句话。但这是摩越的观点,作者对此予以一定的辩驳。而且《我与地坛》中有大量以声传情富有诗意的句子,它们相反兼具了诗意与哲理。C.看到了文学的形式与实质并非完全统一的例外,但作者在此节中尚未提及这一点。D.作为诗歌而言,有诗形也有诗意;对它的鉴赏文字,体现了材料二中“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的主张。相对而言,这一项更全面地体现作者的观点。6.D7.A
8.①指秋天这个季节的自然脉络,即秋天中各种自然元素和景象的相互关联和变化。如落叶的飘零、果实的成熟、秋风的吹拂等,都是秋天这个季节的自然脉络。②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情感的起伏。秋天的景色和氛围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自然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思考和感悟,就像人生的脉络一样,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生的丰富多彩。
9.①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语言典雅古朴,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又丰富了秋天的内涵。②引用古诗词,本为简洁凝练,但本文某些段落罗列多句诗词,显得内容重复,不够简洁流畅,影响可读性。③大量引用古诗词,限制了作者对于秋天景致和情感的独特表达和创新思考。【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和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不同颜色的牵牛花有着相同的审美趣味”错,文中善用“倚红偎翠”“绿中带黄”“叠翠流金”等词来营造一种和谐而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这些色彩词的交融使得秋天的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着热烈奔放的歌颂之情。《故都的秋》中的色彩词则充满着清、静、悲凉的情愫,两者的审美趣味不同。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A.“以记叙、描写为主”错,本文采用了生动的描写、真挚的抒情和深刻的议论,没有运用“记叙”这一表达方式。10.CEG11.C
12.D
13.(1)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大概就在于此吧。(2)(曹操)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可现在又在哪里呢?14.(1)劝说人君遇到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大胆使用,不要错过时机;(2)劝解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导语】文章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荀子的论述和苏轼的评论。材料一强调君主在选贤用能时,要真心诚意,修明德行才能吸引贤才。荀子使用比喻形象地强调了君主内在德行的重要性。材料二中,苏轼对贾谊不受重用进行了反思,认为问题不仅在君主,还在于贾谊自己未能适应时局,强调了臣子也需积极努力,与君主互相配合。两则材料都重视德行的力量,但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探讨任用贤才的问题。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历试”的主语为“仲尼圣人”,“于天下”是“历试”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下”后面断开,就在C处断开;“大无道”是“国”的定语,中间不应断开,“非大无道之国”是动宾结构,应在“国”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勉强”是“扶持”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皆欲勉强扶持”省略了主语,句意完整,应在“持”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庶几”修饰“一日得行”,中间不应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明”,使动用法,使……明亮;/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句意: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之处。B.正确。“就”,达到、成就;/靠近。句意: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C.错误。用法不同。“而”,表示转折;/表示修饰。句意: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敲着船舷唱起来。D.正确。“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提宾的标志。句意:君子爱惜自己。/不知句子停顿。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提到国君在修德方面的重要性”错误。材料二没有讲国君修德,只是讲国君要了解人才性格。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略”,占据;“天下之半”,定语后置句,半个中国;“其”,大概;“以”,因为。(2)“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曹操)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固”,本来;“安在”,宾语前置,在安,在哪里。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可知,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所以,劝说人君遇到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大胆使用,不要错过时机;②由原文“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可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所以,劝解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参考译文:材料一: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材料二: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施展才华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15.B16.①“卧迟”,表现了老翁闲坐养神、不喜早睡的悠闲。②“睡美”,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说明老翁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③“添暖”,说明老翁添火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表现他懒散、闲适的生活状态。④“未起”,描写老翁因寒气而不想起床,进一步突出老翁的闲散的心境。【导语】白居易在《秋雨夜眠》中通过细致的夜生活描写,刻画出一位年迈、体弱的老翁形象。首联渲染秋夜凉冷,颔联以“灯灭”“雨声”烘托睡眠安宁,颈联通过烘瓶与暖被细节展现生活之闲适,尾联描绘晨起景象,以霜叶红满地呼应秋意浓郁,整体表达老翁安适、淡然的生活状态与心境。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老翁因体弱多病,又加上官务清闲,所以心情失意惆怅而失眠”错。颔联“卧迟”一句写老翁在灯灭后很晚才睡,写出老年人瞌睡少,不喜早睡的特点;“睡美”一句写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中“老翁”的形象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前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形象:“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①“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此句表现出老翁闲坐养神、不喜早睡的悠闲。②“睡美雨声中”描绘出诗人在秋雨声中酣睡的场景,室外秋雨淋漓,诗人却能够安然入眠,“睡美”体现了老翁没有忧愁杂念、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③诗中的“香添暖被笼”一句描绘了老翁在雨夜过后准备继续休息的状态。由于天气寒冷,诗人特意添了香料来增添暖意,确保被子内的温暖。这种对自身舒适的细心照顾,尤其是闲适地继续躺在床上,不急于起身,体现了一种淡然处世的心态。“添暖”这种生活细节表现了老翁没有事务缠身,能够从容享受秋日晨间的安逸,反映了诗人从容淡泊的心境和对生活细节的享受。④诗歌尾联中的“未起”将老翁懒散的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早晨醒来时,由于气温寒冷,老翁依然留恋温暖的被窝,没有马上起床的紧迫感。这种不赶时间、沉浸在清闲舒适中的状态很自然地表现出老翁心境的悠闲与安逸,这与他作为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的生活态度相吻合,进一步突出其安适闲淡的精神状态。17.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吠”“颠”“渊”“壑”“潜”“泣”“嫠”。18.A19.A.其乐融融(和和气气)
B.忧心忡忡(忧心如焚/惶惶不安/心事重重)20.①《短歌行》虽然是一首求贤歌⑤取得了非凡的广告效果21.甲:曹操的“求才”之心已抒发
乙:而且给予了深切的理解丙:人才也该视明主而居(贤者视明主而居)22.(1)可以使用。①语言有约定俗成的使用方法,日常使用中常有“不够男人”等“不够”加名词表特性的用法,“不够‘文艺’”可以理解为文学性程度上比所要求的差些;②“文艺”用了引号,表特殊含义,可以作“文学性”形容词性理解,“不够‘文艺’”则可以理解为文学性程度上比所要求的差些。(2)不合语法。①“不够”作动词时,意思是“在数量或条件上比所要求的差些”,用作谓语,其宾语应该是“数量或条件”相关的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一学生学习计划
- 好玩的游戏幼儿园户外小班教案
- 公司季度工作计划合集7篇
- 500ta多晶硅、16kta三氯氢硅新建可行性研究报告-图文
- 竞聘卫生演讲稿范文合集7篇
- 国庆阅兵观后感
- 小学五年级教学工作计划大全
- 学生年度学习计划
- 小松机械制造(山东)有限公司HD系列重卡生产项目环评报告表
- 交通安全保证书模板集锦10篇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 常见急救知识培训
-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4年版)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初中内容解读
- 产品质量检测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佛吉亚卓越体系知识手册
- 第五单元作文 记述与动物的相处 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20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试题
- GB/T 3487-2024乘用车轮辋规格系列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性考核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GB/T 22517.2-2024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2部分:游泳场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