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读后感_第1页
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读后感_第2页
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读后感_第3页
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读后感_第4页
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读后感TOC\o"1-2"\h\u2326第一章:传统文化概述 2255941.1传统文化简介 231903第二章:儒家思想 31004第三章:道家思想 4211891.1.1引言 4283361.1.2老子的“无为而治”理念 575461.1.3具体内容 5301171.1.4影响与启示 5151011.1.5引言 5202521.1.6庄子的自由精神内涵 5156681.1.7具体内容 6119661.1.8影响与启示 613598第四章佛教文化 696541.1.9哲学思想方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两家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观念与道教的生死观、儒家的仁爱思想相互渗透,丰富了我国哲学思想的内涵。 6191251.1.10文学艺术方面:佛教故事、佛教诗词、佛教绘画等,都成为我国文学艺术的宝贵财富。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中,都融入了佛教元素。佛教寺庙的建筑、雕塑、壁画等,也成为了我国艺术的重要载体。 7126861.1.11社会风俗方面:佛教传入我国后,逐渐渗透到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如清明节扫墓、中秋节赏月等传统节日,都融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的慈善事业,如放生、施舍等,也影响了我国的社会风气。 733141.1.12政治制度方面:佛教传入我国后,统治者将其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大力推广佛教。许多皇帝亲自参与佛教活动,甚至出家为僧。佛教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响,使得我国古代社会呈现出独特的政治文化景观。 7221841.1.13科技发展方面:佛教传入我国后,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如印刷术、指南针等,都是在佛教传入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应用的。佛教寺庙还成为了古代科技的重要传承地。 7720第五章:诗词歌赋 719376第六章:书法艺术 834511.1.14篆书 896021.1.15隶书 8279381.1.16楷书 8121181.1.17行书 912641.1.18草书 9146391.1.19王羲之 982531.1.20颜真卿 9140481.1.21柳公权 9189461.1.22赵孟頫 972081.1.23祝允明 94358第七章:绘画艺术 917101.1.24史前绘画 1098271.1.25先秦绘画 1033031.1.26汉代绘画 10290191.1.27魏晋南北朝绘画 103061.1.28隋唐绘画 10190811.1.29五代两宋绘画 10129591.1.30元明清绘画 10250811.1.31顾恺之《洛神赋图》 11167131.1.32阎立本《步辇图》 11119521.1.3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1126021.1.34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11316451.1.35沈周《庐山谣》 1137871.1.36八大山人《山水册》 111310第八章:传统节日 1180031.1.37春节的起源与意义 11295461.1.38春节的风俗习惯 113521.1.39中秋节的起源与传说 1286181.1.40中秋节的习俗 1226101第九章:传统礼仪 13242031.1.41礼仪的起源 13178141.1.42礼仪的演变 13313591.1.43家庭礼仪 13185151.1.44社交礼仪 14228091.1.45商务礼仪 14143851.1.46公共礼仪 1497581.1.47节日礼仪 1415466第十章:传统技艺 14第一章:传统文化概述1.1传统文化简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儒、道、佛三大思想体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忠诚、礼义、孝悌等道德规范,道家文化注重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佛教文化则倡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还涵盖了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如诗词、书画、戏曲、音乐、建筑、医学等,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它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是民族认同感的基石,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如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忠诚爱国等。这些品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感的基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方面,更体现在文化、教育、价值观等软实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它能够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第二章:儒家思想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普及性。他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为后世的教育普及奠定了基础。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他认为,每个人的天赋和性格都有所不同,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一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孔子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有道德、有才能、有文化的人,必须全面发展。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德育是核心,智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孔子还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方法。他主张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思考,才能真正领会知识;同时思考也要与学习相结合,否则容易陷入盲目和误区。第二节孟子的仁政理念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孟子的仁政理念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善良的品质。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发挥其内在的善良品质,使之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孟子提出了“仁政”理念,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在仁政理念的指导下,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实现仁政的基础。孟子主张“教化为先”,强调教育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优先地位。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人们的素质,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孟子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妇有别”的家庭伦理观念,认为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他主张家庭中的长幼有序,相互尊重,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孟子还强调教育者的责任,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他提倡教育者要有“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的精神,不断自我反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孟子的仁政理念体现了其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培养的期望,为后世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三章:道家思想第一节老子的无为而治1.1.1引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哲学观点,这一观点对于后世的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2老子的“无为而治”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主张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老子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实现和谐共处。1.1.3具体内容(1)无为即无不为:老子主张君主应该“无为”,即不干预、不强制,让人民自由发展。但是这种“无为”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要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即让人民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2)天道无亲:老子认为,天道是公正无私的,它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因此,君主在治国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平等对待所有人民,让人民在公平的环境中生活。(3)贤能治国:老子主张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国家职务,认为贤能之人才能够实现“无为而治”。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才在治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1.4影响与启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发展。第二节庄子的自由精神1.1.5引言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他的思想体系中充满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不受外界束缚。1.1.6庄子的自由精神内涵(1)逍遥游:庄子主张人们要像“逍遥游”中的神仙一样,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种自由精神,要求我们不被名利、地位、财富等物质因素所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2)无为而治: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3)顺应生死: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人们应该顺应生死,接受生死的安排,不执着于生死,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1.1.7具体内容(1)破除名利束缚:庄子认为,名利是束缚人们精神自由的枷锁。他提倡人们要摆脱名利的诱惑,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2)重视内心修养:庄子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内心充实、自由的人,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他主张人们要注重心灵的修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3)尊重自然规律: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客观规律,不强迫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这种观点体现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1.1.8影响与启示庄子的自由精神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启示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要关注精神生活的丰富,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实现了精神上的自由,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第四章佛教文化第一节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一种具有深厚哲学底蕴的宗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公元前二世纪,佛教传入我国,历经数千年的传播与发展,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佛教传入我国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魏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主要通过陆路传入,即著名的丝绸之路。第二阶段是唐宋时期,佛教主要通过海路传入,即南海丝绸之路。佛教传入我国后,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佛教胜地和寺庙。如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少林寺等,这些地方不仅是佛教信徒朝圣的圣地,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第二节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9哲学思想方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两家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观念与道教的生死观、儒家的仁爱思想相互渗透,丰富了我国哲学思想的内涵。1.1.10文学艺术方面:佛教故事、佛教诗词、佛教绘画等,都成为我国文学艺术的宝贵财富。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中,都融入了佛教元素。佛教寺庙的建筑、雕塑、壁画等,也成为了我国艺术的重要载体。1.1.11社会风俗方面:佛教传入我国后,逐渐渗透到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如清明节扫墓、中秋节赏月等传统节日,都融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的慈善事业,如放生、施舍等,也影响了我国的社会风气。1.1.12政治制度方面:佛教传入我国后,统治者将其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大力推广佛教。许多皇帝亲自参与佛教活动,甚至出家为僧。佛教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响,使得我国古代社会呈现出独特的政治文化景观。1.1.13科技发展方面:佛教传入我国后,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如印刷术、指南针等,都是在佛教传入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应用的。佛教寺庙还成为了古代科技的重要传承地。佛教传入我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第五章:诗词歌赋第一节诗词的魅力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诗词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在我国古代,诗词教育是文人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诗词,人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诗词中蕴含的哲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对人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诗词的魅力还体现在其音乐性上。诗词的韵律美、节奏感和音乐性,使得人们在吟咏诗词时,仿佛置身于优美的旋律之中。这种音乐性使得诗词更具表现力,让人陶醉其中。诗词的魅力还在于其寓意性。诗词往往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这种寓意性使得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让人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产生无尽的遐想。第二节歌赋的艺术歌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它融合了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歌赋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内容的丰富性。歌赋作品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阐述哲学思想的。这使得歌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歌赋具有多样性。它既采用了诗歌的韵律美、音乐性,又借鉴了散文的叙事、议论和抒情手法。这种多样性使得歌赋在表达情感、描绘景象和阐述道理时,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歌赋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其结构布局上。歌赋作品往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使得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在篇章布局上,歌赋作者巧妙地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第六章:书法艺术第一节书法的种类与特点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书法的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书法种类及其特点:1.1.14篆书篆书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代,是汉字的最早书写形式。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圆润、整齐划一,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篆书在形式上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较为古朴,小篆则更加规范。1.1.15隶书隶书起源于秦汉之际,成熟于东汉。隶书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线条流畅。隶书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1.16楷书楷书起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是书法中的规范字体。楷书的特点是笔画规范、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易于辨认。楷书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书籍、文章等书写领域。1.1.17行书行书起源于东汉,盛行于唐代。行书的特点是笔画简化,结构灵活,线条流畅。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加入了草书的笔意,使得书法更具艺术性。1.1.18草书草书起源于东汉,盛行于唐代。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化、结构紧凑,线条自由奔放。草书在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草圣”。第二节书法家的艺术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所推崇。1.1.19王羲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见长,其《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清新脱俗,线条流畅,结构严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1.20颜真卿颜真卿,唐代书法家,被誉为“颜体”。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行书为主,字体刚劲有力,结构严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1.1.21柳公权柳公权,唐代书法家,被誉为“柳体”。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见长,字体秀丽端庄,结构严谨。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1.1.22赵孟頫赵孟頫,元代书法家,被誉为“赵体”。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行书为主,字体圆润流畅,结构严谨。赵孟頫的《中秋帖》被誉为“天下第四行书”。1.1.23祝允明祝允明,明代书法家,被誉为“祝体”。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草书见长,字体自由奔放,线条流畅。祝允明的《中秋帖》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第七章:绘画艺术第一节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国绘画,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情感。从史前岩画到现代水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与传承。1.1.24史前绘画史前时期,中国绘画主要以岩画和陶器画为主。这些作品多描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自然环境以及图腾信仰。其中,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等均为史前绘画的杰出代表。1.1.25先秦绘画先秦时期,绘画逐渐从实用性转向审美性。此时,漆器、铜器、玉器等器物上的绘画作品开始出现。如《山海经》中的插图,以及战国时期的漆器画等,都展示了先秦绘画的艺术风貌。1.1.26汉代绘画汉代绘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成为绘画的主要形式。汉代壁画以山东嘉祥武梁祠、河南洛阳东汉墓壁画为代表,展现了汉代绘画的繁荣。1.1.27魏晋南北朝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逐渐形成了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此时,顾恺之、陆探微等画家创作了大量精美的绘画作品,如《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1.28隋唐绘画隋唐时期,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此时,画家们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作品,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成为后世绘画的典范。1.1.29五代两宋绘画五代两宋时期,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绘画流派。如五代时期的吴派、南唐的周文矩,以及两宋的院体画等,都为后世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1.30元明清绘画元明清时期,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此时,文人画逐渐兴起,画家们注重个性表达,创作了大量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如元代的黄公望、倪瓒,明代的沈周、文徵明,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等,均为这一时期绘画的代表人物。第二节绘画名家的作品欣赏1.1.31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曹操《洛神赋》中所描述的洛神形象。画中人物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展示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1.1.32阎立本《步辇图》《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杰作,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巡幸洛阳的场景。画中人物形象逼真,线条精细,充分展现了唐代绘画的辉煌。1.1.3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画中人物众多,场景丰富,堪称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1.1.34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描绘了浙江富春江的山水美景。画中笔墨淋漓,意境深远,展现了黄公望深厚的绘画功底。1.1.35沈周《庐山谣》《庐山谣》是明代画家沈周的代表作,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画中笔墨细腻,构图严谨,展示了沈周独特的山水画风格。1.1.36八大山人《山水册》《山水册》是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的代表作,描绘了山水之间的静谧之美。画中线条简约,意境悠远,体现了八大山人独特的绘画风格。第八章:传统节日第一节春节的风俗习惯1.1.37春节的起源与意义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起源于殷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春节代表着新一年的开始,寓意着希望与吉祥,是我国民间庆祝新年的重要时刻。1.1.38春节的风俗习惯(1)扫尘:在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意味着扫除旧岁,迎接新年。(2)贴春联、窗花: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框上贴上春联,寓意吉祥如意。同时窗户上也会贴上窗花,增添节日气氛。(3)放鞭炮:春节期间,放鞭炮是民间的重要习俗。鞭炮声象征着驱邪避凶,带来吉祥。(4)守岁: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共度佳节。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新的一年平安顺利。(5)祭祖: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家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6)吃年夜饭:除夕之夜,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寓意团圆美满。(7)猜灯谜、赏花灯:春节期间,各地会举办灯会,人们猜灯谜、赏花灯,欢度佳节。第二节中秋节的传说与习俗1.1.39中秋节的起源与传说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多个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导致大地生灵涂炭。后来,神射手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救了人间。嫦娥为了救后羿,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奔向月宫。从此,人们把每年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以纪念这对神仙眷侣。1.1.40中秋节的习俗(1)赏月:中秋节晚上,人们会走出户外,欣赏皎洁的月光,寓意团圆美满。(2)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象征着团圆。在中秋节期间,家人团聚,共享月饼,表达对彼此的祝福。(3)放天灯:在我国南方地区,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放天灯,寓意驱邪避凶,带来吉祥。(4)赏花灯:中秋节期间,各地会举办花灯展览,人们赏花灯、猜灯谜,欢度佳节。(5)拜月:在古代,中秋节还有拜月的习俗。人们会在月下摆放供品,向月神祈福。(6)闹中秋:在一些地区,中秋节期间会举办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如舞龙、舞狮、杂技等,丰富节日氛围。第九章:传统礼仪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演变1.1.41礼仪的起源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远古时期。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有了简单的礼仪行为。这些行为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祖先的崇拜以及对氏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上。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礼仪逐渐从原始形态向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1.1.42礼仪的演变(1)夏商周时期的礼仪夏商周时期,我国礼仪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礼仪主要包括宗教礼仪、政治礼仪、生活礼仪等。西周时期,周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称为“周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但礼仪文化仍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这一时期的礼仪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派,各自对礼仪有独到的见解。(3)汉唐时期的礼仪汉唐时期,我国礼仪文化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的礼仪不仅表现在政治、宗教、外交等方面,还融入了民间生活。儒家学说的兴起,使礼仪更加规范化、系统化。(4)宋元明清时期的礼仪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礼仪文化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的礼仪更加注重实用性,强调礼仪与生活的结合。同时礼仪逐渐成为社会教化的工具,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节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1.43家庭礼仪家庭礼仪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礼仪,主要包括尊老爱幼、孝道、和睦相处等方面。在家庭中,子女要尊敬父母,长辈要关爱晚辈,夫妻间要相互尊重,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1.1.44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礼貌用语、仪表举止、待客之道等方面。在社交场合,人们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人,表现出真诚、热情、礼貌的态度。1.1.45商务礼仪商务礼仪是商务活动中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商务洽谈、商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