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画下句点。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红旗取代了蓝旗。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将高高飘扬在香港上空。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有删改)材料二: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程龙大国建造,让香江更璀璨。从支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香港临时医院项目和社区治疗设施项目,到改善民生的香港将军澳海水淡化厂、搬迁沙田污水处理厂往岩洞工程,再到香港迪士尼乐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一直以来,祖国内地悉心支持香港建设发展,有关香港的重大民生工程,都离不开内地建造者的参与。一位建设者说:“祖国永远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内地与香港的建设者们同心协力,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香港市民在深入了解国家发展、见证国家成就的过程中,不断筑牢国家认同、激发家国情怀。“香港好,祖国好;祖国好,香港更好。”最近一段时间,“时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动在香港引发热烈反响。“月壤入港”活动,一票难求、场场爆满;“天地对话”现场,近300名香港大中学生、科技工作者踊跃参与,“大国航天”成为网络热词;短短6天的大国建造主题展,吸引了3万多市民、200多个团体参观……祖国内地与香港血脉相连、人文相通、经济相融,在同呼吸、共命运、齐奋斗中涌动着深厚爱国情感,凝聚着一股奋进力量,推动香港创造美好未来。日前,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在香港上映,有香港观众观影后直呼:“这是最好的国民教育课!”主旋律电影在香港受到广泛好评,反映的是香港观众“身为中国人的骄做”。香港同胞素来有爱国爱港的传统,爱国爱港是主流民意。近期,从《国旗及国徽(修订)条例》刊宪生效,到香港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化、常态化;从学校课程增加国情教育、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内容,到公营学校新聘教师均须通过基本法测试;从国家“十四五”规划在多领域支持香港香江潮涌起新航,爱国深情永不变。一路走来,风雨兼程,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擦亮爱国底色,激发爱国热情,以奋斗者的姿态向未来奔跑,就一定能共享祖国的尊严与荣耀,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摘编自2022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与材料二都属于消息,简明扼要地将香港回归祖国的具体场景及回归后的香港繁荣昌盛的状况报道了出来。B.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这说明彭定康认为自己还有机会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C.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D.材料二写香港市民热烈欢迎内地奥运健儿访港、浸会大学附校用普通话演唱歌曲,充分展现出香港民众的爱国之情。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他没有把悲伤表现出来。B.材料一认为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C.材料二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真实地报道香港回归祖国后的一系列发展状况,新闻语言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D.材料二末段与题目相照应,在肯定香港同胞爱国深情的同时,号召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尽职尽责,砥砺前行。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歌曲《前》,唱出了香港市民历经风雨见彩虹、携手同心向前进的共同心声。B.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深圳和香港青年在深圳仙湖植物园,按照中国版图的轮廓种下1997棵土沉香树以志纪念。C.建筑设计师严迅奇说:“我认为香港最大的魅力不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而在于城市的体态、密集和便利性。”D.一法安香江,香港《国安法》就像阳光驱散了黑暗,成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守护神”,给香港带来朗朗晴空。4.这两则材料都是新闻报道,但它们的表达方式不一样,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香港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化、常态化”的意义。(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简爱(节选)[英]夏洛蒂·勃朗特①她们走了,关了门,随手上了锁。②红房子是间空余的卧房,难得有人在里面过夜。其实也许可以说,从来没有。除非盖茨黑德府上偶尔拥进一大群客人时,才有必要动用全部房间。但府里的卧室,数它最宽敞、最堂皇了。一张红木床赫然立于房间正中,粗大的床柱上,罩着深红色锦缎帐幔,活像一个帐篷。两扇终日窗帘紧闭的大窗,半掩在清一色织物制成的流苏之中。地毯是红的,床脚边的桌子上铺着深红色的台布,墙呈柔和的黄褐色,略带粉红。大橱、梳妆台和椅子都是乌黑发亮的红木做的。床上高高地叠着褥垫和枕头,上面铺着雪白的马赛布床罩,在周围深色调陈设的映衬下,白得炫目。几乎同样显眼的是床头边一把铺着坐垫的大安乐椅,一样的白色,前面还放着一只脚凳,在我看来,它像一个苍白的宝座。③房子里难得生火,所以很冷;因为远离保育室和厨房,所以很静;又因为谁都知道很少有人进去,所以显得庄严肃穆。只有女佣每逢星期六上这里来,把一周内静悄悄落在镜子上和家具上的灰尘抹去。还有里德太太本人,隔好久才来一次,查看大橱里某个秘密抽屉里的东西。这里存放着各类羊皮文件,她的首饰盒,以及她已故丈夫的肖像。这间红房子的秘密,给红房子带来了一种神秘感,一种魔力,因而它虽然富丽堂皇,却显得分外凄清。④里德先生死去已经九年了,他就是在这间房子里咽气的,他的遗体在这里让人瞻仰,他的棺材由殡葬工人从这里抬走。从此之后,这里便始终弥漫着一种阴森森的祭奠氛围,所以不常有人闯进来。⑥返回原地时,我必须经过大镜子跟前。我的目光被吸引住了,禁不住探究起镜中的世界来。在虚幻的映像中,一切都显得比现实中更冷落、更阴沉。那个陌生的小家伙瞅着我,白白的脸上和胳膊上都蒙上了斑驳的阴影,在一切都凝滞时,唯有那双明亮恐惧的眼睛在闪动,看上去真像是一个幽灵。我觉得她像那种半仙半人的小精灵,恰如贝茜在夜晚的故事中所描绘的那样,从沼泽地带山蕨丛生的荒谷中冒出来,现身于迟归的旅行者眼前。我回到了我的矮凳上。⑦为什么我总是受苦,总是遭人白眼,总是让人告状,永远受到责备呢?为什么我永远不能讨人喜欢?为什么我尽力博取欢心,却依然无济于事呢?伊丽莎自私任性,却受到尊敬;乔治亚娜好使性子,心肠又毒,而且强词夺理目空一切,偏偏得到所有人的纵容。她的美貌,她红润的面颊,金色的卷发,使得她人见人爱,一俊便可遮百丑。至于约翰,没有人同他顶撞,更不用说教训他了,虽然他什么坏事都干:捻断鸽子的头颈,弄死小孔雀,放狗去咬羊,采摘温室中的葡萄,掐断暖房上等花木的嫩芽。有时还叫他母亲“老姑娘”,又因为她皮肤黝黑像他自己而破口大骂。他蛮横地与母亲作对,经常撕毁她的丝绸服装,而他却依然是“她的宝贝蛋”。而我不敢有丝毫闪失,干什么都全力以赴,人家还是骂我淘气鬼,讨厌坯,骂我阴丝丝,贼溜溜,从早上骂到下午,从下午骂到晚上。⑧我因为挨了打、跌了跤,头依然疼痛,依然流着血。约翰肆无忌惮地打我,却不受责备,而我不过为了免遭进一步无理殴打,反抗了一下,便成了众矢之的。⑨“不公呵,不公!”我的理智呼喊着。在痛苦的刺激下我的理智变得早熟,化作了一种短暂的力量。决心也同样鼓动起来,激发我去采取某种奇怪的手段,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譬如逃跑,要是不能奏效,那就不吃不喝,活活饿死。⑩我忽然闪过一个古怪的念头。我不怀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里德先生要是在世,一定会待我很好。此刻,我坐着,一面打量着白白的床和影影绰绰的墙,不时还用经不住诱惑的目光,瞟一眼泛着微光的镜子,不由得忆起了关于死人的种种传闻。据说由于人们违背了他们临终的嘱托,他们在坟墓里非常不安,于是便重访人间,严惩发假誓的人,并为受压者报仇。我思忖,里德先生的幽灵为外甥女的冤屈所动,会走出居所,不管那是教堂的墓穴,还是死者无人知晓的世界,来到这间房子,站在我面前。我抹去眼泪,忍住哭泣,担心嚎啕大哭会惊动什么不可知的声音来抚慰我,或者在昏暗中召来某些带光环的面孔,露出奇异怜悯的神色,俯身对着我。这念头听起来很令人欣慰,不过要是真的做起来,想必会非常可怕。我使劲不去想它,抬起头来,大着胆子环顾了一下暗洞洞的房间。就在这时,墙上闪过一道亮光。我问自己,会不会是一缕月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了进来?不,月光是静止的,而这透光却是流动的。停晴一看,这光线滑到了天花板上,在我头顶上抖动起来。现在我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很可能是有人提着灯笼穿过草地时射进来的光。但那会儿,我脑子里尽往恐怖处去想,我的神经也由于激动而非常紧张,我认为那道飞快掠过的光,是某个幽灵从另一个世界到来的先兆。我的心怦怦乱跳,头脑又热又胀,耳朵里呼呼作响,以为那是翅膀拍击声,好像什么东西已经逼近我了。我感到压抑,感到窒息,我的忍耐力崩溃了,禁不住发疯似地大叫了一声,冲向大门,拼命摇着门锁。外面们廊上响起了飞跑而来的脚步声,钥匙转动了,贝茜和艾博特走进房间。⑪贝茜和艾博特退了出去。里德太太对我疯也似的痛苦嚎叫很不耐烦,无意再往下谈了,蓦地把我往后一推,锁上了门。我听见她堂而皇之地走了。她走后不久,我猜想我便一阵痉挛,昏了过去,结束了这场吵闹。【注】(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⑤段第一句中“一动不动”这个词反映了简爱连仆人都不如的低下地位和悲惨处境。B.第⑦段描述了约翰的蛮横凶残、伊丽莎的刻薄娇纵、乔治亚娜的自私任性等,与简爱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表明简爱对自己生活现状的强烈不满,为下文简爱的反抗埋下伏笔。C.第⑩段“据说由于人们违背了他们临终的嘱托,他们在坟墓里非常不安,于是便重访人间,严惩发假誓的人,并为受压者报仇。”这句话暗含了简爱渴望严惩没有遵守里德先生临终嘱托要照顾她的里德太太的愿望。D.第⑪段里德太太不分青红皂白就认定简爱诡计多端想要以此逃避惩罚,“很不耐烦”“推”“锁”等词说明了里德太太对简爱的厌恶和粗暴。7.下列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②段中对“红房子”的写法与第二十七章中“我梦见自己躺在盖茨黑德的红房子里,夜很黑,我的脑子里印着奇奇怪怪的恐惧”中“红房子”的再次出现的写法是一样的。B.C.第⑦段的画线句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传达出简爱总是得到不公平待遇的悲惨境遇,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D.第⑩段的画线句跟《大卫•科波菲尔》一样都使用了儿童视角,符合年仅10岁小简爱的心理,想象奇特却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8.有人说,记忆深处总有那么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请找找选文中简爱记忆深处的那个地方在哪里并说说它在文本中的作用。(6分)9.学校文学社要举办“致敬经典逐光成长”的小小说创作比赛,具体要求:“借鉴《大卫•科波菲尔》和选文中展现两位儿童主人公生命成长共性的小说元素(立意、环境、人物塑造等)来创作小小说。”请具体分析《大卫·科波菲尔》和选文中是如何通过小说的这些元素展现两位儿童生命成长共性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公孟子戴章甫,搢笏,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二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服也。”公孟子曰:“善!请舍笏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笏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鱼鸟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节选自《墨子·公孟》①)材料二:儒讥墨以上同②、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③,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韩愈《读〈墨子〉》)【注】①《墨子·公孟》,本篇主要记录儒、墨两家激烈的争论。②上同:“上”同“尚”,尚同意思是百姓要与君主同是非。“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③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就要当祖先如在面前。10.此A二君者B其服C不同D其行E犹一也F翟G以是知H行之I不服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与“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章甫”为同一物品。B.易,文中为“改变”义,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中的“易”意思不同。C.D.正,文中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认为人的行为成就与其所穿的服饰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借用齐桓公和越王勾践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B.墨子面对告子“我能治国为政”的说法,明确指出告子仅停留在口头,却不能亲自实行,不能治国为政。C.韩愈认为孔子和墨子同样具备“尚同”思想,其根据主要是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D.韩愈认为墨家会借用儒家的理论,儒家也会借用墨家的理论,两家相互融合,才成就了儒、墨两家的思想。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4分)(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4分)14.材料一中哪两个事例可以用来佐证材料二儒墨“不相悦”的观点?请简要概括。(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为连理枝,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至悲。③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写作者经过阊门,一想起曾经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人事皆非,不禁悲从中来,奠定全词伤感基调。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借景抒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悲凉之境,悲伤之情,溢于言表。C.“原上草,露初晞”一句既是实写亡妻坟前景物,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引出“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D.“旧栖新垅两依依”,一“旧”一“新”形成对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留恋,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16.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为悼亡诗。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论语〉十二章》中也有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

”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3)小舒说古人常常借助“江”和“月”的组合写出美妙的诗句,小芳说“江”“月”组合再加入“花”就美到极致,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胸无大志[甲]之嫌,而孔子居然还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而是人性使然。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①,就已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带着这个假设,我们再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治国爱民”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他们②。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但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却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丁]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18.下列对原文甲、乙、丙、丁四处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处“胸无大志”的使用欠妥,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心中没有远大的志向”,改为“不学无术”更合文意。B.[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C.[丙]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标示插入解释说明,其作用和括号的作用类似。D.[丁]处的“反而”应该改为“而且”,与前面的“不但”相对应。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0.(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托尔斯泰把玛丝洛娃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确是煞费苦心的。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进入一个①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玛丝洛娃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透射出浓郁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糜烂的荒淫与无耻!随着苦难的不断加深,玛丝洛娃性格的复杂特征愈益显露出来。她处身于社会最下层,却又自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托尔斯泰塑造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怀着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才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2.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可以选其中任两个汉字谈,也可以选择三个汉字谈。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1.D(解析:A项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没有报道香港回归后繁荣昌盛的状况。B项“彭定康认为自己还有机会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错误,原文是“这是中国的传统”,代表的是中国香港要回来。C项从原文中“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的表述,可知“充分显示”夸大其辞,不准确。)2.C(解析:“新闻语言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错)3.D(原文的主要观点是香港在祖国的“一国两制”等政策的影响下“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4.①材料一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客观记叙了末代港督离开总督府,英国国旗降下,“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的情况,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视角表现英国经历这一历史时刻的感受,并在报道中特意表明了英国对香港的贡献;②材料二主要采用了议论,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于香港回归20多年后,议论回归后的香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更加繁荣璀璨的道理,直接抒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5.①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升起五星红旗,意味着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②升挂国旗制度化、常态化是对香港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措施。③升挂国旗制度化、常态化是香港中小学对《国旗及国徽(修订)条例》的具体落实。D/B7.A/B8.简爱记忆深处的那个地方就是红房子。作用:①红房子的象征意义:简爱在红房子里遭受不公待遇,她由恐惧、挣扎再到反抗,红房子象征着简爱所遭受的压抑和束缚。②推动情节发展:简爱第一次反抗后被打入红房子,就有了她在红房子里的一系列的恐惧的内心体现,然后才有她在房中开始反思到最后“决心也同样鼓动起来,激发我去采取某种奇怪的手段,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譬如逃跑,要是不能奏效,那就不吃不喝,活活饿死”的反抗的情节,所以红房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人物心理的刻画:红房子中的独处让简爱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她“唯有那双明亮恐惧的眼睛在闪动,看上去真像是一个幽灵”的她由恐惧、孤独和对不公平待遇的愤怒,通过红房子的描写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每点2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9.①人物刻画:都体现了内心的坚韧与成长。大卫对继父的冷酷无情和做童工的悲惨遭遇感到痛苦和不甘心,这促使他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改变处境的念头,并最终逃离伦敦去投奔多佛的贝特西姨婆。这是他反抗命运、积极向上的追求。简爱在红房子里,面对不公平的对待,她的理智呼喊着“不公呵,不公”,她在痛苦中反抗意识的觉醒,想要摆脱压迫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公正的追求。②环境:都运用了环境描写。课文《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中描写大卫的工作环境,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描写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外部环境的偏僻、泥泞和内部环境的污浊、腐臭。既交代了大卫工作环境的恶劣,让人心生同情,又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突出了童年遭遇的刻骨铭心,给大卫带来极大的伤害。简爱被关的红房子同样是一个压抑的环境,这种环境描写衬托出简爱内心的恐惧和压抑,也为她在这种压抑环境中的心理成长变化做了铺垫。③立意:都体现了社会不公与个人抗争。大卫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他受到继父的虐待和抛弃,被迫当了童工,身处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干着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每天打交道的童工伙伴都是社会底层贫困人家的孩子,他遭受着内心世界的孤独痛苦绝望的精神折磨。大卫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孤儿和童工的不公待遇,他的成长过程是对这种不公的抗争。简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和痛苦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对孤儿的忽视,她的反抗和追求是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挑战。(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补充说明:若在立意方面涉及到“都闪耀着真诚善良、积极进取与努力坚强的人性之光,可酌情给分,实现了生命的美丽蜕变”可酌情给分。【解析】选文节选自《简爱》第二章,展现了主人公简爱在盖茨黑德府上的卑微地位和悲惨生活。通过对红房子阴森、豪华而寂静的描写,营造出压抑的气氛,暗示简爱的孤独无依。小说揭示出她在里德家族中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利用内心独白表现简爱内心对自身处境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意识。选文通过儿童视角和细腻心理描绘,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形象。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定简爱诡计多端想要以此逃避惩罚”错误,“里德太太对我疯也似的痛苦嚎叫很不耐烦”句表明里德太太对简爱的痛苦和不耐烦,而不是认定简爱诡计多端。补充说明:因为B项在描述伊丽莎、乔治亚娜的性格时与原文有出入,以原文为主,故也可作为正确选项。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写法是一样的”错误,在第②段中对“红房子”的描写是非常细致且客观的环境描写,介绍了布局“一张红木床赫然立于房间正中”色彩“深红色”“清一色”“红的”“深红色的台布,墙呈柔和的黄褐色,略带粉红”等等,还介绍了陈设“大橱、梳妆台和椅子”“褥垫和枕头”“大安乐椅““一只脚凳”等等,展现出红房子的富丽堂皇以及那种庄严肃穆又凄清的氛围。第二十七章中的“红房子”再次出现主要是作为简爱梦境中承载恐惧情绪的一个意象,更多写的是简爱的主观感受,强调的是简爱内心的恐惧。补充说明:因为B项“第⑥段的画线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简爱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时的恐惧害怕”中的“拟人”不准确,故也可作为正确选项。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形象的作用的分析。“其实也许可以说,从来没有”,是基于对以前的认知,然后是简爱的回忆“除非盖茨黑德府上偶而拥进一大群客人时,才有必要动用全部房间。但府里的卧室,数它最宽敞、最堂皇了。一张红木床赫然立于房间正中……白得眩目”这些对红房子的非常细致且客观的环境描写。“只有女佣每逢星期六上这里来,把一周内静悄悄落在镜子上和家具上的灰尘抹去。还有里德太太本人,隔好久才来一次,查看大橱里某个秘密抽屉里的东西。这里存放着各类羊皮文件,她的首饰盒,以及她已故丈夫的肖像。这间红房子的秘密,给红房子带来了一种神秘感,一种魔力,因而它虽然富丽堂皇,却显得分外凄清”是回忆了里德太太来红房子时做的事情。由以上分析得出简爱记忆深处的那个地方就是红房子。作用:①红房子的象征意义:从文章简爱对于红房子的回忆看,红房子是简爱童年的住所,但是从简爱“为什么我总是受苦,总是遭人白眼,总是让人告状,永远受到责备呢?为什么我永远不能讨人喜欢?为什么我尽力博取欢心,却依然无济于事呢”的一连串的心理描写看,也是她遭受不公平待遇和恐惧的地方。由此可见,红房子象征着简爱所遭受的压抑和束缚,简爱被关在红房子里,就像被关在一个代表着不公和压抑的牢笼中。而“在痛苦的刺激下我的理智变得早熟,化作了一种短暂的力量。决心也同样鼓动起来,激发我去采取某种奇怪的手段,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譬如逃跑,要是不能奏效,那就不吃不喝,活活饿死”在红房子中的反抗的心理,也象征着她开始试图挣脱这种束缚,是她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场景。②推动情节发展:红房子是简爱第一次反抗后被打入的地方,在红房子里的简爱最初是“唯有那双明亮恐惧的眼睛在闪动,看上去真像是一个幽灵”,随着情节的发展,她在房中开始反思“为什么我总是受苦,总是遭人白眼,总是让人告状,永远受到责备呢?为什么我永远不能讨人喜欢?为什么我尽力博取欢心,却依然无济于事呢”,之后有了“在痛苦的刺激下我的理智变得早熟,化作了一种短暂的力量。决心也同样鼓动起来,激发我去采取某种奇怪的手段,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譬如逃跑,要是不能奏效,那就不吃不喝,活活饿死”的反抗的情节,红房子的经历成为简爱性格形成和后续行为的重要转折点。在红房子中的反思和恐惧促使简爱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并最终决定反抗。③人物心理的刻画:红房子中的独处让简爱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她“唯有那双明亮恐惧的眼睛在闪动,看上去真像是一个幽灵”的恐惧、孤独和对不公平待遇的愤怒“为什么我总是受苦,总是遭人白眼,总是让人告状,永远受到责备呢?为什么我永远不能讨人喜欢?为什么我尽力博取欢心,却依然无济于事呢”通过红房子的描写得到了深刻的体现。9.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人物刻画:都体现了内心的坚韧与成长。《大卫·科波菲尔》:在经历了长期的压迫后,大卫逐渐产生反抗意识。他对继父的专横和雇用童工的不合理制度感到痛苦和愤怒,这种愤怒促使他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不甘心和反抗的念头。大卫在困境中保持着乐观和坚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周围人的帮助,逐渐成长为一个善良、有责任感的青年。《简爱》:简爱在红房子里,面对不公平的对待,她的理智呼喊着“不公呵,不公”,她产生了逃跑或者绝食等反抗的想法。她还想到了死去的里德先生的幽灵可能会为她报仇,这体现了她在痛苦中反抗意识的觉醒,想要摆脱压迫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公正的追求。②环境:都使用了环境描写以及对人物成长的衬托。《大卫・科波菲尔》:大卫所处的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外部环境偏僻、泥泞和内部环境污浊、腐臭,每天打交道的童工伙伴都是社会底层贫困人家的孩子,这种环境衬托出大卫所受压迫的沉重,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压抑和痛苦。《简爱》:简爱被关的红房子同样是一个压抑的环境。房子里难得生火,很冷很静,家具陈设庄严肃穆,弥漫着一种阴森森的祭奠氛围。这种环境描写衬托出简爱内心的恐惧和压抑,也为她在这种压抑环境中的心理成长变化做了铺垫。③立意:都体现了社会不公与个人抗争。《大卫・科波菲尔》:大卫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他受到继父的虐待和抛弃。在货行中,他干着繁重、单调、艰辛的工作,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沦落到社会底层,早早出来谋生。这种遭遇让他感到无比的屈辱和痛苦。大卫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孤儿的不公待遇,他的成长过程是对这种不公的抗争。《简爱》:简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在舅妈里德太太家受尽歧视和虐待。她经常被表兄约翰殴打,还被舅妈和仆人冤枉。如文中约翰肆无忌惮地打她,她反抗后却成为众矢之的,被关在红房子里。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和痛苦的遭遇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共同经历。简爱的生活同样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对孤儿的忽视,她的反抗和追求是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挑战。二、10.BDF11.D12.C13.(1)我认为分歧由后代的学生而产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2)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以难得到的事物为贵重(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事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14.①公孟子与墨子讨论“行”“服”的问题;②程子诘问墨子称引孔子言论。【解析】两则材料通过儒墨两家的思想争辩,呈现出墨子的实践主义和孔子的传统礼制思想之间的对话。墨子强调行为胜于仪表,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反驳儒家的服饰重要性。而韩愈则在材料二中指出儒墨二者有相似之处,认为辨争产生于学派末流,主张两者应互补。整体来看,两则材料展现了学派间的思想冲突与融合,强调实践与理念相结合。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两位国君,他们的服饰不同,而行为却是一样的。因此我知道,重要的不在于服饰。①“此二君者”,是主语,主语和下文谓语之间需要断开,即B处断句;②“其服不同”和“其行犹一也”是两个完整的句子,各为一个分句,需要断开,即D处断句;③“翟”作“以是知行之不服也”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即F处断句。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公孟子戴着礼帽。/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B.正确。改变;/容易。句意:我所称引的是那些得当而不可改变的话。/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C.正确。句意:儒家用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认同有鬼神存在等思想讥讽墨家。/游客得到药方,用它来游说吴王。D.错误。都是使动用法,使……端正;/使……亏损。句意:都注重修养自身使心态端正来治理天下国家。/因而使父亲受了损失而使自己获益。故选D。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其根据主要是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错误。由“《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可知孔子只是在《春秋》里讥讽专权的臣子,并没有提及批评,“《春秋》讥专臣”只是原因之一。故选C。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生于末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末学生”(1分);“务”,致力于(1分);“售”,推行(1分);句子大意1分。(2)第一个“欲”“学”是想要,学习,动词;第二个“欲”“学”是名词,想要的东西,学习的知识;贵,意动用法;“复”,弥补,补救。评分: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1分),不以难得到的事物为贵重(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事物)(1分),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1分),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1分)。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材料一中儒家的孟子身穿儒家传统服饰来见墨子,两人讨论有关“行”“服”的问题。墨子列举齐桓公和勾践身穿截然不同的服饰但都有所作为来说明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孟子请求改换装束再来见墨子,墨子认为一定要拿掉笏板、换去礼帽,然后再来相见,这样就是有所作为果然在于服饰了。两人针对“行”“服”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彼此不相认同。②由“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可知,在与程子辩论时,墨子称引了孔子的话,对此程子诘问墨子,认为既然是非难儒家就不应该应用儒家大贤孔子的话,这也说明了儒墨两家彼此不相悦。参考译文:材料一:公孟子戴着礼帽,腰上插着笏板,穿着儒服,来见墨子说:“君子是先讲究服饰之后再有所作为呢,还是先有所作为再讲究服饰?”墨子说:“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公孟子说:“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大的带子,腰悬金剑手持木杖,就这样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从前越王勾践剪掉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就这样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二位君王,他们的服饰不一样,他们的行为却是一样的。我由此知道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啊。”公孟子说:“说得好!请允许我拿掉笏板,换去礼帽,再来见先生,可以吗?”墨子说:“请你就带着这些东西来见我吧。如果一定要拿掉笏板、换去礼帽,然后再来相见,这样就是有所作为果然在于服饰了啊!”墨子与程子辩论,称引了孔子的话。程子说:“非难儒家,为什么又要称引孔子的话呢?”墨子说:“我所称引的是那些得当而不可改变的话。现在鸟儿闻知有炎热干旱的麻烦就会高飞,鱼儿闻知有炎热干旱的麻烦就会沉入水下,对此,即便夏禹、商汤来为它们谋划,也必定无法更改。鸟儿鱼儿可以称得上是愚昧的了,夏禹、商汤犹且要因循它们的办法。现在我就不能称引孔子的话了吗?”告子对墨子说:“我能够治国施政。”墨子说:“所谓施政,口里说了,还得亲自做到。现在你口里说了,但自己却不去做,这是你本身的错乱。你不能管理好你自身,怎么能治理国家的政事呢?你姑且先防备自身的错乱吧!”材料二:儒家讥讽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认同有鬼神存在等思想。但是孔子对地位高的人很敬畏,在哪个国家就不非议所居住国家的官员,(孔子在)《春秋》(里)讽刺专权的臣子,这难道不是“尚同”吗?孔子关爱众人,亲自践行仁义的理念,把广泛的施舍救济百姓的人当作圣贤,这难道不是“兼爱”吗?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孔子主张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当祖先就在面前一样恭敬,讽刺那些虚情假意的祭祀的人,说“我祭祀就会享受到祖先赐予的好处”,这难道不是认为鬼神存在吗?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都注重修养自身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儒家必定会借鉴墨家的思想,墨家也会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各自的思想。B①苏词,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词人想象亡妻在凄冷幽静的明月之夜独守松岗,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情感抒发更加感人。②贺词,运用细节(或动作)描写,写出了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平实的细节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情感抒发得更加细腻。(每点3分)【解析】贺铸的《鹧鸪天》通过重过故地的感慨,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上片借景抒情,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象征孤独与丧偶之痛;下片通过“旧栖新垅”对比,展现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全词情感细腻,哀而不伤。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能力。B.“借景抒情”有误,“梧桐半死清霜后”运用了典故,出自枚乘《七发》,讲述龙门的梧桐树一半生一半死的故事,用以比喻作者丧偶后的孤独与悲凉;“头白鸳鸯失伴飞”则是用鸳鸯失去伴侣的形象来比喻诗人失去妻子的孤独感。故选B。16题、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后两句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意思: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对面落笔,推己至人,作者想象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人世、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想象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使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哀思绵长。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②贺词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意思: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诗人夜间辗转难眠,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却再难重见。这两句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妻间恩爱体贴、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都通过这一平实的细节得以表现出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诗人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读来令人哀惋凄绝。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在止于至善

致知在格物(3)示例一: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示例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示例三: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李白《襄阳曲四首》)(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简析】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三、18.A【解析】根据前句可知,曾点言志的时候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只说沐浴、吹风、歌咏这样的小志向,用“胸无大志”合适,“不学无术”语义过重。19.①在产生之前;②与孔孟是一样的(4分(每点2分,表达不够准确扣1分。)【解析】第①处,根据前面的句子“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分析,此处是说儒道两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现象早就存在。再结合“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和“甚至”一词,可知前后两句间是递进关系,内容上说的是儒道两家思想不仅仅是在学术流派产生之始,更是“在产生之前”就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了。所以,此处可填“在产生之前”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第一段中的“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和第二段内容可知,孔孟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有入世之心,但是其思想中也有道家出世的心理,就像文中说的“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一样,所以,此处可填“与孔孟是一样的”之类的内容。20.假设老庄完全弃尘绝世成立,那么他们就应像接舆、长沮、桀溺等几位隐士一样,不留姓名,不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但事实上老庄与孔孟一样行“入世之事”,这与已知事实矛盾。所以,老庄完全弃尘绝世这个假设不成立。(4分,反证法思路、对第二段内容的准确描述各2分。)【解析】题干已经很清楚地解释了反证法的概念,所以可结合第二段内容具体分析。本段先做出一个假设:老庄完全弃尘绝世。然后论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完全弃尘绝世者会像接與、长沮、桀溺等人一样连姓名都不留,更不会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但是事实上老子说了“治国爱民”这些话,庄子同意儒家“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的说法,这些与前面的假设矛盾。所以,之前的假设是不成立的。据此即可得出答案。21、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五彩缤纷、千变万化)花言巧语(甜言蜜语)自暴自弃(自甘堕落)22、示例一: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示例二:被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玛丝洛娃是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示例三:被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玛丝洛娃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示例四:托尔斯泰将他着力塑造并使之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玛丝洛娃定为全书的枢纽。【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用于形容生活的多姿多彩、五颜六色,可以用成语“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等。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五彩缤纷: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千变万化: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第二处,指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语而上当受骗,可用“花言巧语”“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甜言蜜语:像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好听的话。第三处,此处承接“感到绝望”,于是放弃自己,可用“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自甘堕落:自己甘心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画线句子涉及“托尔斯泰”和“玛丝洛娃”两个人名,两个词语都可以作主语。如果“托尔斯泰”作主语,则可定第一句为主干句,把后两个句子作定语修饰“玛丝洛娃”,即“他着力塑造并使之在世界文学人物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