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因数与倍数 3的倍数特征 北师大版_第1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因数与倍数 3的倍数特征 北师大版_第2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因数与倍数 3的倍数特征 北师大版_第3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因数与倍数 3的倍数特征 北师大版_第4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因数与倍数 3的倍数特征 北师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因数与倍数3的倍数特征北师大版一、课题名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因数与倍数3的倍数特征北师大版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3的倍数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一特征进行数的判断。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意识。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3的倍数特征。重点:运用3的倍数特征进行数的判断。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3的倍数特征。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如小棒、算珠等)。2.学具:数学课本、练习本、笔。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老师拿出一串小棒,请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2)提问:这串小棒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是怎么判断的?2.讲解3的倍数特征(1)课本原文内容:一个数如果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2)分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3.实例讲解(1)例题:判断下列数是否为3的倍数。①123;②456;③789。(2)讲解:计算每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然后判断和是否为3的倍数。4.随堂练习(1)练习题目:判断下列数是否为3的倍数。①132;②469;③578。(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5.小组合作探究(1)讨论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运用3的倍数特征进行数的判断。(2)提问问答:请各小组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讨论成果。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对3的倍数特征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八、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请学生讨论如何运用3的倍数特征进行数的判断。2.提问问答:(1)提问: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3)提问:除了3的倍数特征,还有哪些倍数特征?(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数是否为3的倍数。①132;②469;③578。(2)找出下列数中的3的倍数。①1~100;②101~200;③201~300。2.答案:(1)①是;②是;③是。(2)①102、105、108、111、114、117、120;②105、108、111、114、117、120、123、126、129、132、135、138、141、144、147、150;③201、204、207、210、213、216、219、222、225、228、231、234、237、240。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3的倍数特征。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究其他数的倍数特征。(2)鼓励学生运用3的倍数特征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1.教学目标的达成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我会确保每一环节都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对于“3的倍数特征”,我会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加深对这一特征的理解。同时,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意识。2.教学难点的突破“3的倍数特征”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特征,我会通过实例讲解、实物教具等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领悟到3的倍数的规律。同时,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共同突破难点。3.教学方法的运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会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会结合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数学的魅力。4.教具与学具的准备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对教学过程至关重要。我会精心挑选教具,如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以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我会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数学课本、练习本、笔等学具,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5.教学过程的细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每个环节的细节,如导入新课的情境创设、实例讲解的深度、随堂练习的难度等。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6.互动交流的环节互动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会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讨论环节和提问问答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会对学生回答进行及时点评,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7.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我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题目,如判断数是否为3的倍数、找出数中的3的倍数等,让学生在练习中熟练掌握3的倍数特征。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会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3的倍数特征。例如,我会在课堂上拿出一些小棒,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从而引出3的倍数特征。我会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我会提问:“这串小棒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是怎么判断的?”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找到答案。我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在讨论环节,我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难点的突破我会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3的倍数特征的规律。例如,我会举例说明123、456、789等数,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各位数字之和,从而理解3的倍数特征。我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物教具(如小棒、算珠等)进行练习,加深对3的倍数特征的理解。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共同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掌握3的倍数特征。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会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讲解3的倍数特征时,我会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吗?”让学生在思考中找到答案。我会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问题。我会结合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数学的魅力。例如,我会让学生利用小棒进行数数,找出3的倍数,从而加深对3的倍数特征的理解。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具与学具的准备我会根据教学需要,精心挑选教具。例如,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以增强教学效果。我会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数学课本、练习本、笔等学具,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过程的细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我会注重每个环节的衔接,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我会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互动交流的环节我会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见解。我会设计提问问答环节,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我会对学生回答进行及时点评,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重点和难点解析——作业设计我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题目,如判断数是否为3的倍数、找出数中的3的倍数等,让学生在练习中熟练掌握3的倍数特征。我会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作业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作业。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巩固所学知识。一、课题名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二、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其中的一份或几份。2.能够正确读写分数,并理解分数各部分的关系。3.能够运用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分数。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实物教具(如蛋糕、饼干等)。2.学具:数学课本、练习本、笔。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课本原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分数吗?请举例说明。(2)分析:通过学生举例,引出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解分数的意义(1)课本原文内容:分数的意义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2)分析:通过讲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3.分数的读写(1)课本原文内容:分数的读写方法。(2)分析: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4.分数各部分的关系(1)课本原文内容:分子表示这样的份数,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2)分析:通过讲解分子和分母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分数各部分的意义。5.实例讲解(1)例题: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吃掉其中2份,求吃掉的蛋糕占整体的几分之几?(2)分析: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6.随堂练习(1)练习题目: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吃掉其中3份,求吃掉的苹果占整体的几分之几?(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对分数意义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并能够运用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八、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请学生讨论如何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并举例说明。2.提问问答:(1)提问:什么是分数?(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3)提问: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表示什么?(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将一个圆形蛋糕平均分成8份,吃掉其中3份,求吃掉的蛋糕占整体的几分之几?(2)将一根绳子平均分成10段,剪掉其中5段,求剪掉的绳子占整体的几分之几?2.答案:(1)吃掉的蛋糕占整体的3/8。(2)剪掉的绳子占整体的1/2。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究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2)鼓励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烹饪等。重点和难点解析1.教学目标的实现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我会确保每一环节都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对于“分数的意义”,我会通过创设情境、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并能够运用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教具,如分数卡片和实物教具(如蛋糕、饼干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数是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后,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我会特别强调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会通过生动的导入,如展示一个被平均分割的蛋糕或饼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来源和意义。我会问:“如果我们把这块蛋糕分成几份?每一份又代表什么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我会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对分数的理解,并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会引导他们注意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在表示数量上的区别和联系。我会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例如,我会让学生将一个圆形蛋糕平均分成8份,然后讨论吃掉其中3份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重点和难点解析——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会通过分数卡片和实物教具,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数是如何表示一个整体的部分。我会解释说:“这个分数卡片代表了一个整体的四分之一,因为它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我会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分母的具体含义。我会说:“分子是上面的数字,它告诉我们我们有多少份。分母是下面的数字,它告诉我们整体被分成了多少份。”我会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看到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形式,并解决它们。例如,我会说:“如果我们有一个苹果,我们想要知道吃掉半个苹果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将苹果分成两份,然后吃掉上面的那份,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通过这些方法,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这一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观察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并达到教学目标。一、课题名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教学目标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知道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体积概念。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量筒、尺子。2.学具:数学课本、练习本、笔。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课本原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体积吗?(2)分析: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兴趣。2.讲解长方体的体积(1)课本原文内容: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高三个边长的乘积。(2)分析: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3.讲解正方体的体积(1)课本原文内容: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三次方。(2)分析: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4.体积公式运用(1)例题: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2)分析: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体积公式的运用。5.随堂练习(1)练习题目: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求这个正方体的体积。(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体积概念,掌握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八、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请学生讨论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提问问答:(1)提问:什么是体积?(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3)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7厘米,求这个正方体的体积。2.答案:(1)长方体的体积是8×5×4=160立方厘米。(2)正方体的体积是7×7×7=343立方厘米。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2.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2)鼓励学生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具的体积、估计物体的容积等。重点和难点解析1.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我深知体积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因此,我会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我会强调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